春节假期之后的大朝会,李岩开始安排几个大工程的推进。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元朝每周一一次大朝会,其他时候都是各自办公。而且皇帝只管大事,一般的事情只需要政务院处理。
节后,除了季先生被任命为山东建设兵团的总司令,下辖十二个师,共七十二个团,接近十二万人。受命负责特区的一切军政事务,独立于政务堂进行地方治理,只不过所有的人事变动、部队调动、物资补给情况要向政务堂报备,政务堂也有权了解内部的建设情况。
建设兵团是部队建制,但是其实基本没有部队的功能,主要还是农业和基本的基础加工业的发展。主要的目的是为朝廷建设直属的大粮仓,也为消解庞大的宋朝军队提供一种方式。这里的耕种、灌溉、收割等环节都是大型机械化,各团的士兵主要负责各自区域的农田除草、除虫以及根据不同的种植内容进行的维护作业。根据收成的多少确定各自的报酬。这也是从后世借鉴来的经验,只是这些人并不会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他们的身份还是军人,需要服从调动。这种军管基地,李岩以后还要搞三到四个,满足后期国土安全的需要。这种政策在现在看来有些突兀,但在宋朝却非常正常,依照宋朝的制度,地方上有很多军的建制,其实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模式,只是管理和耕种方式比较落后而已。
李岩圈定的这个区域在后世可以养活近两亿多的人口。而机械化所带来的效率太高,使得人口使用最多十几万人。而这十几万人,只是在农忙时节的用量,其他时间都可以作为产业工人使用。比如修路、水利建设等。说是建设兵团,其实更像是培训基地,把退伍的士兵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
这个事情的难度在于一开始的规划,而这个规划,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现在基本上只是进场施工,平整土地,等待节气一到,就要开始耕种。这个事情交给季先生去操办,肯定没有问题,他需要积累一些基层的工作经验才可能到高层政务的序列,所以这个特区的管理,李岩只给他三年的时间,在三年内完成各项工作的理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然后他还要调动到其他路担任实职锻炼。
黄河下游水害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马上就要了黄河凌汛(春汛)的时节,接着就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夏汛。黄河沿岸城市压力很大,更何况开封段黄河已然成为悬河,国都随时都有被淹没的风险。这个并不是天方夜谭,历史上开封被完全淹没就有六次,所以现在的开封城是在一座座古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治理,后世已经有现成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先生积6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好在现在是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破坏环境,不适合居住的地区,全部强制向西迁移,为后面控制西域打下人口基础。地区人口控制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超过一定数量就要外迁。
只有解决了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才能根本上解决下游的问题。尽量降低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
下游的工程由工程院牵头,工部和沿线各路各州配合。后世的黄河之所以难治理,主要考虑到人口迁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现在都不存在。战乱的影响,本身目前这些区域人口数量就不能跟后世相比,更别说有李岩这样一个财主,有钱有粮有技术还有大量的工程机械,正好借着这些工程锻炼一批工程人才。
基本的思路是在后世小浪底大坝的位置设置分水坝,上层经湖泊沉淀后的清水沿北黄河古道由沧州入海。原有河道进行深挖、加固,后期尽量控制水量,使北黄河主要为水运、灌溉和抗洪调节服务。也能缓解后世可能会出现的北方缺水的状况。
由小浪底分水坝放下层泥水沿开封、曹县、单县、沛县,过后世的昭阳湖,经枣庄、兰陵、临沭到海州(现在连云港市)的海州湾入黄海。这条线路为优先开挖建设的线路,这个改变将使原本淤积内海渤海的黄河变成不断往外海黄海扩展陆地面积的方案,无论是对航运、海洋渔业、国土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后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黄河人工改道的问题,只是实在顾虑的问题太多,而且因为已经用黄河沿线几十个水坝基本控制了水患,就没有再动这个心思。
为了解决地上河和下游改道问题,在两个线路周边开挖大量沉沙湖,尽量抬高沿线地势,并预留未来河道清淤的预留地。河道五公里内设为军管区,避免后世出现的各种河道建筑。与此同时,将黄河南线周边区域参考山东建设兵团大片的机械化农场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将主粮种植、林业、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淡水渔业等结合起来思考。在黄泛区土壤没有改良前,适当安排种植刺槐等本地耐盐碱树种、空间有大量美国红枫树苗,也可以大量种植。还可种植棉花、甘蓝、马铃薯、红薯、苜蓿、玉米等。形成示范区,带动其他农业区的变革,逐渐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大量农民为后续的计划服务。
跟以往的工程不同,这些工程都根据工种不同有报酬和安排相应的食宿待遇,民工的积极性高涨。即使有大量工程机械的配合,所有的工程也要至少三年的时间完工。河道大量使用格宾石笼,杜绝后期决堤和改道的可能。
哪有真正万年牢的工程,只是尽自己所能,让黄河下游百姓尽量多得水利,少受水患。预计投入三百万人三年的工程量,如果能够让黄河在三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水患,已经值得了。平时再加强维护清淤,随着黄河上游的治理,将黄河变害为利,也就没有太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