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朝廷的工作已经基本告一段落。
西路军越过潼关,最后驻扎绥德军(今陕西绥德),中路军收复太原后一路向北,拿下大同府,东路军最终收复燕云十六州全境,屯驻燕京。现在三路军主要的任务就是配合朝廷接受新收复的地区,收拢地方武装,恢复地方经济。
李岩趁着过年之前再次给几路军进行补给,开春之后除了中路军外,其他两路都有作战任务。另外,按照政务院的安排,新归附地区都进行了赈济,以防有人冻饿而死。
趁着春节,朝廷传诏各地,通报领土收复的好消息。收益最大的是开封百姓,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已经从被金军破城的悲痛中缓过来了。皇家商行,也就是原来的救国军商行,在春节之前低价销售羊肉,凭新办的身份证,每人限购二十斤羊肉,价格低的超乎想象。即使是开封人再爱吃羊肉,二十斤也够好好过个年了。超过二十斤的部分,只能按照平价购买了。
无论是军中还是百姓,今年能过一个安生年了。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国旗和国徽的方案终于可以挑选了。
书画院一共提供了差不多三十多副国旗方案,二十多个国徽方案。不得不说,古代人的思维和审美其实给现代还是有很大差异,李岩拿了需要现代的国旗样本给他们参考,最终出来的方案还是达不到简洁、抽象的要求。
最终在这些方案中优中选优,国旗的方案选了红底黄字,中间是一个黄色五角星,下面是楷书字体“大元帝国”,看起来更像是越南国旗与古代旗子的结合体。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更好一些,李岩也不再纠缠。
国徽的定稿是星光照耀下的玄德楼(大内正南门)。周围有龙凤环绕图案,下面有飘带和中国结图案装饰。看起来也是大气古朴。
国旗和国徽的图案确定之后,李岩催促他们尽量在上元节之前完成国徽和国旗的意义解读,使用方式等内容,配合不同的使用场景,大小尺寸,横版竖版的差别等等。其实类似于后世的国旗和国徽法。
国歌的话,李岩也不愿意再费脑筋了,直接拍板将之前救国军军歌中的好汉歌作为国歌,无论到什么时候,全民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大元帝国国歌—好汉歌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受苦。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做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壮志未酬誓不休。
李岩做的也只是领个头,后面有什么修改再议就是了。新朝新气象,总要通过一些仪式感来聚拢国民的人心。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因为大家都只顾自己的小家,才导致朝廷这个大家差点被人家给灭了。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像无所谓,一部分人吃亏了之后,大部分人还是过自己的日子,管谁当天子呢。这种思想要不得,李岩需要去改变它。
据说世界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接近一百年后的丹麦,看来这个第一非大元帝国莫属了。
代表皇族的龙旗就不用他们设计了,李岩直接用了清朝国旗的方案,暂时用着就是。先有后优,任何事情总要有一个过程。至于以后部队的各种旗帜、标识等,李岩很早就给过他们相关的书籍,等军队内部自己觉醒这个意识,李岩就不代劳了。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作为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就多了起来。不过所有的仪式都有礼部住持,皇帝主要是出席一下。特别是李岩是第一次做皇帝,所有的流程都有专人讲解。在宋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百姓家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开始祭灶、扫尘,写春联,准备年货。皇家与百姓家略有不同,其实除了正式的祭祀活动之外,反而比百姓家里简单一些。不过李岩还是把还在宫中的小太监们和负责守卫的人员组织起来,也按照民间的习俗祭灶,省得他们觉得冷清。李岩之前就铸造了专门的生肖金币赏钱,从今天开始估计就要化身散财童子了。
给官员们的赏赐,由政务院拟方案,李岩审核后由专人送赏。皇家的安排,暂时由季先生联络内府的老人,定出赏赐的清单和计划。
李岩回想了一下家乡过年的习俗,又找了几个开封本地的官员来相信问了开封的习俗。从小年到除夕守夜,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主要的活动基本是在春节后。
从正月初二到月底,宋朝人要做三件事:归宁、送穷、探茧。“归宁”是我们所熟知的:女子出嫁以后,生完孩子或者每逢大型节庆的时候,例如端午、中秋、春节,一般都要回娘家去一趟,此之谓归宁。宋朝春节归宁跟后世不同,可以选择初二、初四、初六当中的任何一天,倘若娘家父母已过世,则又必须等到初三或者初七回娘家。
“送穷”即送走穷鬼之意,这一风俗在关中平原和岭南一带仍有存留,如关中农民多在正月初五送穷,岭南乡间多在正月初三送穷。宋朝送穷又有不同,如北宋开封送穷是在正月初六。
所谓“探茧”,是因为古人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依次定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到了人日那天,宋朝人要吃春茧,并由此衍生出一种颇为好玩的家庭游戏:探茧。宋朝人以面茧为主食。面茧有包肉馅的,也有包素馅的,其实就是厚皮包子,有时候又被人们叫做“酸馅”。
正月初七包酸馅的时候,宋朝人会在某些包子里包入纸条或者小木牌,纸条和木牌上写有官衔。酸馅蒸熟了,分给小孩子吃,小孩子一口咬下去,把牙硌了,掰开一瞧,是一根小木牌,上面刻着四个字:“户部尚书”。爸爸妈妈大喜:“好小子,有福气,长大了能当财政部长!”当然,不是所有的酸馅都包有刻了官衔的小木牌,大多数其实是不包的,每吃十个酸馅,能吃到一个包有木牌的就不错了。鉴于其中的运气成分很高,所以正月初七吃酸馅又叫“探酸馅”,别名“探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