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规律是重要的。怎么样才能认识到它呢?
要学习哲学。哲学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各种具体事件的规律无一不受普遍规律所支配。例如,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支配着产品造型的演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俗称“物极必反”。19世纪,小轿车的外形脱胎于马车,造型风格属于直线形、马车式的方形造形。20世纪20年代,直线、平面形开始向它的对立面曲线、曲面转化,以曲线、曲面为主的流线型进入萌芽期,立即以它的新颖、柔和、流畅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汽车造型的影响下,机床、仪表、收音机、电话机、缝纫机也相继采用流线型造型。20世纪50年代,曲线、曲面形又开始向直线、平面形转化,第二代平面形造型脱颖而出。根据“直—曲—直”的规律,当代,人们寻求更新的形式和风格——理智曲线风格,转化为第二代曲线造型。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由直到曲,再由曲至直,并不是回到原处,而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上升性、前进性的螺旋式发展。第一代平面形是方形,第二代平面形是梯形,产生了以斜破直、以动破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第一代曲线形是流线型,第二代曲线形并不恢复原状,而是理智曲线型,产生了融直、曲为一体,刚柔结合,刚中有柔,柔中见刚的艺术感染力。
产品色彩的规律也由哲学规律所支配:“暖—冷—暖”。产品表面质地也经历了“粗—细—粗”“无光—有光—无光”“有纹理—无纹理—有纹理”“自然—人工—自然”的演变规律。
工业产品的“形”“色”“质”是按照哲学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的,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就会使产品显示出时代美感。
经营活动中的赢输、盈亏、进退、得失等,无一不是统一体,又无一不遵循哲学规律。老板懂点哲学大有益处。
要学习经营管理理论。经营管理理论专门研究经营管理活动的规律。例如,《市场营销学》研究供需平衡的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老板、员工之间的行为平衡以及各自的心理平衡规律,《经济学》研究资源与需求关系的平衡规律,《管理学》研究识人、用人、育人、考评人的规律。学习了经营管理理论,可大大避免干那些违反规律的蠢事。
要在实践中调查。普遍的规律比较笼统,它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大都是一些原则。各企业、各部门、各产品又有自己的规律,普遍的规律、别人的规律可以参考,但不可取代自己具体的规律。因此,企业需要加强调查,注意积累和研究各种原始资料,并充分运用数学工具,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个性规律。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老板只有身先士卒,做出榜样,才有号召力,才有资格率领员工前进。
1942年,为了粉碎日伪的封锁和包围,党中央和******同志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抽时间和同志们一起参加生产。左臂受过伤,但他却全然不顾,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全套纺线本领,并纺出了头等线。在一次纺线比赛中,还被评为纺线能手。******同志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生产热情,在中央机关中迅速掀起了纺线热潮。
行动比诺言更响亮,老板只有和员工一起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号召时,才具有最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同志的模范行动,所以能“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生产热情”,就在于他以自己的行动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这比向中央机关干部做一次报告更为有效。
老板既然要求员工做的,自己就应率先做到,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才能得到员工的信任,员工们才会自觉地跟着老板走。可见老板的行动比嘴巴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不一,这是身为老板的大忌。除了工作上要带头之外,老板的表率作用也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老板不能忽视生活小节,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因自己是老板而忽视纪律。这样才能体现一个老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一点,老一辈革命家、老板都做得很好。
在延安的一天下午,毛主席到中央医院去探望正在养病的关向应同志,为了不影响病人的休息,毛主席轻轻地走进了关向应的病房。
关向应见是主席来了,急忙坐起来,毛主席一边亲切地问好,一边和他亲热地谈了起来。突然,门外走进一个小护土,对毛主席说:“同志,对不起,医生吩咐说,病人现在需要安静地休息,不能会客。”
毛主席微笑着说:“噢!对不起,我不知道医生有这个吩咐。”
回头又对关向应说:“好吧,你就安心养病吧!”说完就走出了病房。
当小护士知道刚才的客人就是毛主席时,她后悔了,飞奔出去,遥望着毛主席远去的背影,心清久久不能平静。毛主席那严守制度的精神和那慈祥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她。
作为老板,一定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还要敢于改变不合理的现状,敢于大胆负责、要敢于抓低效率。
在勇于革新这方面,作为老板,也要身先士卒,改变旧的习惯。例如,在参加会议的员工干部到会前要填好“提案单”,以便心中有数。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让你的员工们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自己先做出表率。这样,再难对付的员工也无话可说。
把功名利禄看淡
世上有许多事情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成功常常与失败相伴。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面对成功或荣誉,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不狂喜,也不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得很轻、看得很淡,只有这样,面对挫折或失败,才能从容不迫。
日本有个白隐禅师,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台湾著名作家林新居撰写的《就是这样吗?》颇为感人。
有一对夫妇,在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了给邻居的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荣辱不惊”最好的解释,反映了白隐的修养之高、道德之美。
19世纪中叶美国有个叫菲尔德的实业家,率领工程人员,要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起来”。为此,他成为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在举行盛大的接通典礼上,刚被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突然中断,人们的欢呼声变为愤怒的狂涛,都骂他是“骗子”、“白痴”。可是菲尔德对于这些毁誉只是淡淡地一笑。他不作解释,只管埋头苦干,经过六年的努力,最终通过海底电缆架起了欧美大陆之桥。在庆典会上,他没上贵宾台,只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菲尔德不仅是“两个世界的统一者”,而且是一个理性的战胜者。当他遇到难以忍受的厄运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在实际行为上显示出强烈的意志力和自持力,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完善。
人要有经受成功、失败的精神防线。成功了要时时记住,世上的任何一样成功或荣誉,都依赖周围的其他因素,决非你一个人的功劳。失败了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奋斗了,拼搏了,就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这样就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忍恶名求美誉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做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辨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让名利遮望眼。
莫让名利遮望眼,首先要忍恶名,求美誉。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若是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错路。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其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可悲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财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普通人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到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夹起尾巴经商
所谓“夹起尾巴经商”,也就是将自己的真正志向和动机隐藏起来,谨言慎行,以谦恭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夹尾巴经商,有双重功能。从消极的角度看,它具有抵防挡外来侵害,保护自己的功能。
生逢乱世的魏晋名士阮籍,很善于运用“夹尾巴”心术保全自己。
魏晋时期,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名的读书人都遭杀身之祸。为此,阮籍一心饮酒,全然不问政事。司马昭曾想为儿子司马贵向阮籍求婚,阮籍一醉六十天,司马昭因为无法和他讲话而作罢。钟会几次去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想以此罗织他的罪名,阮藉居然因为大醉不作回答,最终得以免祸。
将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含而不露,不但可以免祸,而且可以给竞争对手造成假象,使之判断失误,上当受骗,最终被一举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