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9点才起床,这对于我这种规律了一辈子的人,也算是小小的放纵。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给自己放一个假,有多少年埋头实验室不怎么出门了?有多少朋友已经疏于联络?想去的地方其实挺多,也是应该好好的安排一下了。
至于手里的课题……似乎也见到曙光了?
我大概能想象,从此以后,无论我看怎样的物理科普书,我都会有另外的想法,而无论去看怎样艰难的物理课题,我也必然会按照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个现在几乎无人知晓,但终将被所有人知晓的思路。
用新的思路过了一下以前的那些问题,越来越感觉清晰,但我整个人却无比的安宁,因为我知道答案就在眼前,只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就能得到它们。
躺在宿舍的床上边发散边刷手机,突然看到李老师在早晨发了一条朋友圈。
“出版终于有说法了。”
点开了李老师的微信,我想应该不算打扰。
“早晨好,我想明白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并不存在,都只是以太海密度的持续流逝才导致了这样的观察结果。太阳系所在的时间慢于外界所以有了暗物质,而整个宇宙的光速都在持续的降低所以有了暗能量。”
“噢,是这样。还是很厉害的,不愧是科大的高手。”
“唉,您就别笑话我了,看您早晨的朋友圈,是您的这些成果被人接收了么?恭喜啊。”
“接收?噢,你说的是学术出版吧,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啦,哪有人会搭理以太论呀……又是要动摇相对论和量子论,还不认可夸克,再加上我这个民科身份,arxiv都不要我,除非运气极好,或者有人力挺,不然学术圈发表没什么可能的。”
我想了想也是如此,如果我是审稿的编辑,无论看到这几个关键词的哪个,都足够拒稿理由了。万一哪个编辑看到论文的标题比如是这样:《关于宇宙中的一切秘密》,一定看都不看就直接拒吧,回一封拒稿信都算有礼貌了……
我又问道:“那您这是打算怎么发表啊,总不能都发vixra吧……”
微信回来:“也不用那样,这毕竟是以太网的时代,以太的概念,可以由以太网来拯救,这是不是很好玩。当然,网络只是传播,更主要还是能被您这样的专家看到和认可,这件事才有的谈,否则我早就在互联网上强行推广了。不过,总感觉那样敌对的意味有点强,而我只是想分享点东西,不想这个想法被埋没而已。”
我不由问道:“责任感?”
“没错,的确是一种古怪的责任感,它们到我的脑子里了,我就不该让它们埋没掉。所以,如果学术出版不容易,那最好的就是另外两条出路,一条是科普,一条是科幻,总得让我把这些内容发表出去,得让人看到才是。如果它是对的,那不怕争论。而且,我会有群众作为基础。”
“毕竟你们以前研究的那套物理学,脱离了宏观现实,已经是实验与数学分析为主了,普通人读不懂。但以太体系却不会这样,只要高中物理不差的普通人就能读懂,甚至能明白里面很细致的内容,所以我打算先争取普通读者,民科嘛,还是要以人民为基础的。”
“所以前面这半年,又按科普的思路写了一些东西,并行的介绍现代物理学中的内容和以太框架下的内容,让普通读者能读懂,也算比较系统的论证了一遍,就让读者自己投票吧。刚才是编辑那边发来消息,出版社那关貌似是过去了。”
“啊,恭喜您啊,那我就等您的这些内容出版以后,再去我的圈子里推广,尤其我的导师,一定会让他们看到的,而且我能感觉到,这些内容对于他们解决手里的难题有很大帮助,所有卡在科研问题上的人都会欢迎这些东西。”
“那可太好了,高端圈子我够不到,这些就麻烦您了,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会花多久时间,不过这里的问题也只有时间才能解决了,当然还有运气,这一点也不物理。不过呢,先试着多找一些潜在的读者,谁能看懂就算谁吧,其实只要高中物理没忘光这些不会很难,然后再麻烦读懂了的人帮着做做传播吧,找到那些能耐下心来阅读的人,或者找一找有不同看法的人,找那些对于科学还有真正的好奇心的人。”
我看着屏幕暗暗点头,我是明白的。
“其实就是小小的等待啦,也不算白等,这段时间我这里还写了几个不同的版本,有给科研杂志投稿的科研版,也有以以太论直接开始讲的讲义版,不过能按常规渠道发表的应该只有这个科普版,其实都是我和你说过的这些东西,我也就不转给你了,和我一起等进度等流程吧,反正我都等了好几年了,不然也不会等出这么多版本来,嘿嘿。”
“也许还会在网上写一版科幻小说版,反正我这个理科生已经被逼成文科生了,现在倒是不怕写东西,只不过肯定写不好就是了。休息几天,如果没事做就写着玩吧,不过还没想好是按经典硬科幻写还是按网文风格写,哎,有的东西还是不想碰,随缘吧。如果你有兴趣我就发给你。”
我肯定有兴趣啊,这不就是我选择这个行业的目的么?
等一等吧,就要到黎明了……
从一个世纪前,物理学的天空漂浮着两朵乌云,到现在,物理学的天空中遍布乌云……已经等了这么久,那就再等等吧,乌云应该是快要散开了。
而我们这些人,是会闲下来还是要开始真正的忙碌呢?
---------
以太物理学的科幻版就此结束,共4.7万字。
而后续第二卷,为讲义版草稿,是待以太物理学的相关概念广为人知以后,才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的教学版。
讲义版的核心内容与此科幻版基本重合,只是切入角度不同,而在以太这个概念没有回归物理学以前的时间点上,如果您物理基础足够,那只阅读本科幻版即可,否则请等待科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