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空间物理的内容,虽然不是我的课题范围,但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
这两种存在都来源于对星体的观测。
或者说,这也都是李老师最讨厌的补丁理论。
当人们观测星系时,发现星系在转动。旋转的星系必然会产生离心力,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则是向心力,按说这两种力必然时平衡的,否则星系或者会散开,或者会凝聚,而不是现在这种规规矩矩的样貌。
可问题在于,观测到的结果显示,星系转动的速度太快了,而能看到的星体总质量,并不足以形成足够的万有引力把星系稳定住。所以,天文物理学家不得不猜测有一种我们还没能观测到的物质,也就是暗物质,提供了欠缺的那部分万有引力。
而暗能量则是处于对整个星空星系的观测。人们曾发现天空中的所有星星都在彼此远离,因此,有人猜测宇宙会不会来源于一次大爆炸,而被炸出来的星系自然会彼此远离。
可是,如果宇宙真的来自于大爆炸,那大爆炸的确会带来宇宙的膨胀,可再以后,所有的星系就应该由于万有引力而发生减速膨胀,然后再向一起聚拢,最终整个宇宙应该会再收缩于一处。这个时间也许会很漫长,但这个结局是可以想象的。
然而,观测发现,宇宙中的星体不但没有收拢,反倒在加速远离,可又是什么提供了让所有星体加速远离的能量呢?这个猜测便是暗能量,这也是一种理应存在,但还没有被发现的能量。
暗物质与暗能量可谓天体物理中最核心的疑难,什么时候变成了课后题一样的存在?
他说过这么两句话,“在万有引力模型中,以太海的密度是因为被占用而减少的,而以太海的密度还有另一种减少的方式。”和“但会不会出现以太海密度很低且均匀的以太海呢?这就是他的疏漏所在。”
这两句话是钥匙么?那么,也就意味着,暗能量与暗物质也与以太海的密度有关?
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以太海的密度降低?
想了想,我意识到以在李老师的模型中,以太和能量相差无几,那么,在太阳系中,有那些途径能让以太海的密度降低,能让能量被发射?热力学定律么?
他还是给了我提示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那些能量,那些以太元素的来源是以太海。我看着天上的夜空,一个亮光划过我的脑海。
流星。
流星会坠向地面,也会坠向太阳,星空中的残屑会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产生速度和动能,而能量是守恒的,所以流星获得的能量必然是来源于空间中的以太海,而不是无法以往解释其物质性的势能。或者说,在万有引力发生效力时,以太海中的能量会补充到构成流星的粒子中,因为粒子内的光子能量增加了,所以流星才会移动。
也所以,当流星被吸引时,动能增加,以太海中的以太数量就会减少。
而当流星坠入太阳,这些能量会以其他方式释放,比如热辐射和光辐射,而这些能量必然有一些来源于太阳系中的以太海,而很显然,这些热辐射和光辐射会永远的离开太阳系,它们会射向宇宙的尽头。
也所以,当这类现象发生时,太阳系附近的以太海内的以太便会永久减少,以太海的密度便会永久降低,这不是万有引力中的那种暂时性的降低。
而且由于热力学,任何物体不会降温到绝对零度,而任何温度高于决定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热辐射,好吧,是物质中的以太元素永远会通过以太海发射,所以能量永远在向外流失,向着宇宙的边界,那不可知的远方。
其实不止如此,只要万有引力做功,那能量的来源也应该都是以太海,所以比如现在银河系和仙女星系正在靠拢,那这两个星系的速度在提升,动能也会增加,这消耗的什么,还是空间中以太海中的以太。
所以说,太阳系附近以太海密度的降低,星空中以太海密度的降低,这都是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普遍现象。
而以太海密度降低,就会带来光速减慢,粒子的运动会减慢,或者说计量到的时间会减慢。
那么,说到暗物质,我们发现星系旋转的速度过快,会不会是因为远方星系所在的以太海密度高于太阳系所在的以太海密度?
并不是它们转的太快,而是,太阳系附近的运动比较慢?
如果太阳系的以太海密度更低,那我们能感受到的时间就越慢,相应的,虽然远方星系的转动速度是正常的,但当我们从太阳系中观测时,因为我们的时间记录是慢的,所以会发现它们转的太快了。
而随着太阳系在星空中的前进,无数的流星陨石被太阳所吸引,空间中以太海的密度还会持续的流失,所以,再很久很久以后,人们会发现远方的星系会转的更快……
也所以,压根就没有所谓的暗物质……
而暗能量也是如此,宇宙中星体必然受到引力作用而移动,那宇宙空间中以太海的密度会持续的降低,所以光的速度也会持续降低,所以,当我们观测远方的星体时,我们能看到的星光会越来越慢,它们到达地球的时间会更长,就如同远方的星体在远离我们。
其实并不是,宇宙并不一定在膨胀,只需要宇宙空间中的以太海密度持续降低,同样会得到这样的观测结论。
也所以,压根也没有所谓的暗能量,这一切,都是缘由以太海的存在……
所以,虽然广义相对论很精准,却无法一直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也许这就是原因。它的模型中不包括以太,所以更不会有以太海密度的降低才能推导出来的这些现象。
而现代物理学的一切问题,也都缘由将以太摒弃了……
这一晚上,思前想后,我难以入眠。
关于这个宇宙,关于这个物质的世界,我们到底错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