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宇文轩回来了,那齐国已经成为周国国土,宇文轩成为周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皇帝宇文邕为了庆祝胜利,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仪式。由于平定齐国,统一北方的缘故,皇帝宇文邕的心思活络了,再加上上次朝堂上他的弟弟宇文琦说的泰山封禅的事,他很期待,所以,他再次提出了此事。
他这一提,立了大功的大皇子宇文轩觉得十分兴奋,立即赞同。
太子宇文钰则表示了沉默,毕竟是因为平齐才决定封禅,而在其中,太子寸功未立,无有太多好处的。
独孤欣是一个老臣,觉得此事不妥,当即出班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宇文邕一看议题刚提出就被提出异议,面露不悦:“为何。”
独孤欣面色肃穆的回答道:“陛下,昔日,班固曾言,所谓泰山,封禅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故只有大功大德之帝王才可以泰山封禅。”
这一番解释,宇文邕更加不高兴了,当即沉着脸问道:“那你以为是朕的功业不够吗?”
独孤欣就是直性子,说话也是直截了当:“对,臣以为,陛下不过是平定了齐国,算是略有小成,但是算不得丰功伟绩。”
“朕平定齐国,不算大功一件吗?”
“陛下,想我华夏一体,现如今齐国虽灭,但环视宇内,陈国未平,突厥、吐谷浑威胁仍在,百姓仍未能安定,此种功绩,不足以上达天庭。”
自古忠言逆耳,太过直白的谏阻都是不招人喜欢的,宇文邕也是一样的,他看到独孤欣如此,就转向了其他人:“那诸位大臣以为呢?”
这些大臣只要是明白事理的,自然不是十分赞同。那是因为,自开天辟地以来,只有无怀氏、虙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封这样的,以及秦皇汉武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泰山封禅,现如今大周国虽然平定了齐国,但和这些圣人比起来,还差得远。但看到皇帝执念已深,也不好太过表态,所以臣子们的意见是不发表意见。
皇帝宇文邕看大臣们都不言语,知道这些人是不同意的,看来还得问自己的亲弟弟:“那皇弟以为呢?”
宇文琦当时不过是为了帮助太子的权宜之言,此刻看到宇文邕认真了,就有些头疼,再看看现在的情况,的确还不够搞泰山封禅这样的事,所以就说道:“陛下,现如今我大周国国力强盛,消灭陈国一统天下不过是谈笑之间的事,而灭突厥,打吐谷浑,更能显得我皇人间之大功,我想,皇兄应该很快就能实现泰山封禅的功业的。”
听了这话,那皇帝宇文邕心情才稍有满足,他咳嗽了两声,宣布散朝。
从此之后,泰山封禅,成为宇文邕毕生最大的心愿。他也想要刘雨荨看到,她不愿意嫁的人,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世英雄,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教书先生。所以,他一方面命令太子加强内政,发展农牧业,丰富国库,同时命令大皇子宇文轩每日加紧操练人马,以待时机,征讨陈国或者是突厥。
而皇帝自己也因为日夜操劳夙兴夜寐的缘故,在齐国沾染的风寒一直未能痊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宇文邕雄心勃勃的时候,果然机会就来了,这一日,宇文邕正在皇后的寝宫中吃着皇后的药膳,就接到了西北的紧急军情,用宇文邕的理解,那就是突厥那边又来犯边了,这一次是来报上次大败的仇。
其实,军报写的并不那么紧急,突厥人尚未恢复实力,只不过小打小闹抢夺些粮食顺带点牲畜罢了。可是那宇文邕闻报顿时雄心大起,要借着这样的缘由亲自领兵征讨。
皇后知道他因为心急而伤了根本,看到皇帝因为兴奋而放弃了药膳,就劝道:“陛下,此事,交由大皇子去就可以了,陛下现如今身体欠安,不必亲力亲为去啊。”
宇文邕是知道皇后是真心为自己好的,可是他雄心大志,岂能作罢,就说道:“皇后,朕没有事的,你不用担心。朕要成为一代明主,千秋大业,在此一举,这么好的机会,朕一定要亲自去的。”
“陛下雄才伟略,臣妾自然深有体会,可陛下上次东征齐国回来,身上已经染了寒疾,需要的是静养啊。”
“皇后,这些天,在你的照顾下,朕不是好了许多了吗?”
的确,皇帝的身体,由于每天静养,再加上药膳的作用,的确好了很多,至少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可是皇后依然不肯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