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肥沿渠过田,没多时就遇到了第一个人。
邻乡眼熟却叫不出名字的老爷子正在莳田,李肥凑上去打了声招呼,二人闲聊了几句,老爷子说太阳要出来了,得赶紧干活,不然天热了他这把老身子骨吃不消。
李肥在田埂上摆下几个李子,叫老爷子等等解暑吃。
李肥继续赶路,水渠两边莳田的人不少,遇上眼熟的不管认不认识,也都脚步不停地问声早,好似不曾遇到些特殊之人。
直到李肥走出水田,水渠断绝,山水自另一座山岭汇聚,这里地名唤作象窟岭,有一个不小的山塘,形状既似新月又如象牙,所以被称作象月湖。经此之后,李肥就要顺着象月湖流出的溪涧往西北方再走二十里路程。
再往里,山势虽然来越低,绿荫却成四合之势,越来越有偏僻之感,已是踏足了人迹罕至的地界了。
不过多时,李肥已是无处落脚,地面竹叶树枝堆叠,掺着乱石,李肥穿的蒲履太软,落脚时只觉得硌,好在不疼。
所幸枝桠繁盛中不乏鸟鸣,抬头也能见着天光,李肥才不觉得太过幽寂。
李肥心里有些犯嘀咕,“接下来的这段路应该不能再遇见谁了吧?”
可转念一想,万一遇到人了呢?那得是件多不寻常之事,李肥不由希冀起来,真遇到了,说不定就能完成吕先生所托了。
溪涧两旁长了不少果树,如野柿、苌楚等,因为都是野物,成果时味道极其酸涩,所以只能为禽鸟所食。
李肥拿出柴刀,开辟出一条小路出来,大概是走了一个时辰,李肥绕过了象窟岭,几道溪涧汇聚壮大,在眼前拧成一条小河。
李肥回头看了一眼由此穿出的深林,略带失望的掸去身上的草籽,往前终于又看见了几户零散的屋子。
一路虫鸟嘶鸣相伴,不见半点人迹,馒头倒是又吃了两个,如此情形既是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无他,再不过五里地就到居巢湖了。
说好的逆于百里之外呢……
只是远远得看了我一眼,没有现身吗?
李肥深吸一口气,眼前几户人家算不得是一个村落,门扉紧闭,屋前荒芜,只有其中一间有生火过的痕迹,烧出了一块空地,应该是近期有人住过。
李肥不愿在荒宅面前休息,绕过几间屋子,沿河而走,老话说,房子不住人就会住进别的东西,尤其是在深山老林,遇见了能避讳的就尽量不要去打扰。
一路平安无事抵达居巢湖,日头已经斜在天中,李肥看着眼前还算辽阔的大湖,勉强能看见对面一线山景,湖水呈淡绿色,水泽独有的气味直入肺腑,湖风和畅,暑意顿消。
一路上过于顺遂的失意之感也抛之脑后,眼神只被美色吸引,波光粼粼,引人沉醉。
春去夏至,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交替,草木刚经历过欣欣向荣的阶段,成长为连片的葱郁之色,暑润之气滋养下,山与山毗邻间蓬勃生出一股清状之气,湖光山色相接气象之秀,其中真意绝非远观就能体味的,须得身临其境才行。
李肥不禁感叹道:“居巢湖周回八十里就这么大了,那周回八百里的菰湖得有多么气盖啊。”
“在人家面前夸别家可不地道。”
李肥骇然回首,身后不知何时站着一个发须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身着儒服,白麻布,黑缘边,衣裳相连,被体深邃,自有一股雍容大雅在身。
李肥先是一惊,再是有些畏惧与忐忑,山野乡村,怎么忽然有这样一位老先生突然出现,定睛一看,这位先生的穿着也不类常人,似乎是《礼》中记载的“深衣”。
上衣下裳相连,蔽体不露,谓之深衣。
李肥连忙作揖,问道:“老先生……请问你是?”
老者呵呵一笑,“问人姓名之前不得先介绍一下自己吗?”
李肥恍然大悟,再作长揖,恭敬问道:“小子李肥,是河泽乡中李源家二子,见过老先生。”
老者见状肯首,颇为受用,“名取得不错,我年轻时那一朝代,恰好有位皇帝的庶长子与你同名。”
李肥脑子运转飞快,思索着这位名“肥”的皇子究竟是谁,可是一番思考后却无任何记忆,唯一能确定的是不是本朝宗庙里供奉的某一位,不然身为建炎子民的李肥不会不知,至于距今最近的前朝,那也是近四百年前的事情了,眼前这位老先生所言若是属实,那就定然不是凡俗了。
李肥不由泄气,觉得自己还是读书太少了。
只一泄气,体内的浩然文气就变得尤为凝滞不通,气机一激,毫无防备之下李肥顿时涨红了脸。
老者看着这一幕,先是一愣,再是哑然而笑,伸手一指点向李肥,李肥没有意识到要躲避,心口一触,只觉茅塞顿开,长出了一口气。
老者并未回答自己的名字,而是问道:“李肥,你来居巢湖做什么?”
李肥原意想要如实作答,能一指安抚自己体内的浩然文气,眼前这位老先生的身份已是呼之欲出,必然是位通晓儒家学问之人,说不定就是吕先生想见之人,甚至与善养浩然气的那位是同一文脉。
但话到嘴边,李肥却不知为何改了口,只说道:“回老先生的话,小子就是想看看这居巢湖。”
老者眯着眼,捻须问道:“看够了吧?”
李肥低头答道:“可以的话,小子还想再多看一会儿,时间允许的话,还想沿周回走上几十里。”
老者笑道:“李肥你今年虚岁十七,河泽乡人,只出过一次清湖县,小小年纪居然身具浩然之气,咱们也算是同一学派,你身上的浩然之气应该是从鸿都学宫得来的吧?”
李肥点点头,“老先生所言正是。”
确切的说,李肥身上的浩然之气是先生陈凤垂从自身上剥离出来给予自己的,而李肥自己并未得到鸿都学宫文脉承袭的认同,不过得气之日,地点确实是在鸿都学宫,也算不得骗人吧。
老者问道:“李肥,方便告诉我你得气的答案吗?”
李肥摇头不语,只是笑容歉然,回想起那日,他并未回答什么,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还险些糟了厌弃。
老者见状也不在乎,轻声说道:“不说也没事,既然还想看,我就带你四周逛逛。”
李肥行礼,“多谢老先生了。”
“不用客气,只是与我这个老头子同行聊天,到最后都会变得像是在考校学问,你不介意吧?”
“不敢,只是小子不敏,只怕会惹老先生厌弃。”
老者摆摆手,“果真如此那也是后话了,反正你已经答应了,走吧。”
李肥只得点头,心里却有些犯嘀咕,虽然确信老先生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可吕先生要自己捎带的那句话,却还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河泽乡有句讥讽人的詈语叫做“提着猪头都找不着庙门。”
李肥也是着急,怎么轮到自己这就倒过来了,进了庙门却发现没拿猪头?
老者看了一眼李肥,问道:“你在焦虑什么?”
李肥摇摇头,说道:“只是没想到能与先生同行。”
“我没告诉你我是谁吧,你猜到了?”
李肥回答道:“小子对于居巢湖知之甚少,只知道有儒家贤者在此巡列,为的是防有犯禁的事情发生。”
老者点点头,“不错,知道这些就可以了,至于这里的秘密,不必刻意探究,你以后若是有机会过了天人一线,或者更甚得了长气境界,自然就能悉数获知。”
长气境界……李肥从来没有想象过,似乎是须得涉及到三立之一才可能踏足的境界,至少是得挨到边,就立言而说,也得是洛阳纸贵那种,先生陈凤垂以前就是长气境呢,不过李肥还不知道先生是挨了立德、立功、立言中的哪一项。
陈凤垂也曾问过李肥,“李肥,你对这方天地,真的一点都不好奇吗?也不想出去看看?”
李肥回答说,“学生是有很多事情都不明白,但确实谈不上怎么好奇。”
老者一引手,踱步而去,“边走边说。”
李肥赶紧跟上,亦步亦趋。
只听老者说道:“知道长气境界吧,就是读书人的天人一线啊,凡三立有一,当名垂千古,虽久不废。”
李肥说道:“小子是不太了解长气境,但好歹读过几年书,三不朽还是知道的,盖是所有儒生的毕生追求吧。”
人生寒来暑往短短数十载,有几人能摆脱肉身的限囿?要是知道这世界的广阔瑰丽光怪陆离,那还好说,一心寻仙尚有盼头,读书人多半是不知道也不清楚仙神之别的,一门心思求学问道,朝如青丝暮成雪,白驹过隙,一世也就如此过去了。
能一身奉行学问的,自然不是为了世人口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长存不朽。
老者说道:“我那时候叫做三立,还没有三不朽的说法,那时候立功立德虽然渺远,但立言尚能触及,只是后世又出现了文以载道的说法,现在连立言都开始变得高高在上了,三者似乎都被架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你与我说说看,现世是哪三不朽?”
李肥仔细回忆书上所载,不敢有错漏,回答道:“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老者突然问道:“李肥,你有想过三不朽吗?”
李肥如实道:“不敢想。”
老者又问:“那你想吗?”
李肥知道,“想”和“想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李肥想了想,说道:“不想。”
老者哈哈大笑,“李肥,那你觉得吾辈读书人当如何自处?”
李肥听出言外之意,想起自己适才说过,“三不朽”盖是天下儒生的毕生所求。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了,自己总不能不算读书人吧,念及此处,李肥体内的浩然之气顿时逆反起来,李肥遍身如遭倒悬,险些一个踉跄栽倒在地。
老者及时伸手扶住李肥肩膀,笑道:“刚得气时是这样的,习惯了就好。”
李肥道了声谢,这是老先生第二次出手办他化解气激之症了。
“不用妄自菲薄,神思方远是好事。”
李肥只是点头,对于老者的问题,吾辈读书人当如何自处,谨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老者摇摇头,“大儒张子厚的横渠四句知道吧,言简意宏。”
李肥回答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下儒生,有朝一日有机会能成为促成其中的某一环,不知几人能当仁不让,求仁得仁。你会是其中之一吗?”
李肥被此番言语吓到了,不自觉停下脚步,扪心自问,他李肥,配吗?
这一次,浩然之气居然没有异动,按常理说,神思生惑,气机就会迂回。
果然李肥已经有答案了,有浩然之气佐证,做不得假的。
老者也停下脚步,等候李肥的回答。
李肥作揖,答道:“应有之义。”
老者一笑,李肥仿佛被揭开了一层眼翳,所见前所未有的清晰。
老者笑而不语,李肥福至心灵,扭头看去,居然一时间看透外景,入目山高水长,物象万千;头顶长虹贯日,彩彻区明。湖上水光潋滟,琉璃千顷;湖心岛屿悬浮,云山雾罩。
好似我在人间观仙界。
即便居巢湖只一瞬时间便恢复如初,李肥还是久久不能自拔。
老者出声问道:“可看到了?”
李肥讷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