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跟随钱不换的商队,扮作一个小商人,前往平安堡。
经过十天的旅程,曹晶顺利地来到了平安堡外,他已经见识过了水泥路面的好处,知道这条水泥路面是李晓让人铺设的,曹晶的心里对于李晓就多了几分好奇,能够铺路的官吏总算是不那么糟糕,还算是懂得为家乡父老办事。
曹晶站在平安堡之外,看到高大巍峨的平安堡城墙,感到有些震撼!
平安堡的城墙竟然也是用水泥铺设的,就像是一整块的石头一般,没有任何的缝隙和破损,能够修建如此出色的城墙的官吏,至少也是办事的,比大明的其他官吏要好多了。
曹晶看到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凸出一段,他知道这是最新流行的城墙棱堡,他也知道这种棱堡的好处,所以曹晶感到有些好奇,这个平安堡的副千户李晓看来有些不凡。
仅仅只是一个棱堡无法令曹晶投靠,所以曹晶继续往下看,守城的士兵都穿着闪亮的全身板甲,看样子很是美观大方,曹晶对此感到有些好奇,他知道明军之中贪污腐化严重,给士兵的装备多数都是粗制滥造的。
所以,李晓的士兵穿着明显很好的板甲,这倒是让曹晶感到了惊讶,看来李晓的士兵装备不错啊!
“也许这些人都是李晓的家丁。”曹晶对于明军十分了解,他知道明军的将领大部分都养着一些家丁,他们给这些家丁更好的装备和待遇,期待他们能够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李晓的士兵装备较好也是有可能的。
曹晶走入了城门之后,由于有钱不换商队的介绍,证明了曹晶不是清国的细作,就被允许进入了城池里面。
城池里面都修建着三层高的楼房,这些楼房提供给工匠、工人和士兵们居住,都是水泥砖头砌成的,十分坚固美丽。
街道上铺着整块的水泥路面,显得十分整齐笔直。
道路两旁放着许多的装垃圾的木桶,看样子比较干净整洁,没有很大的臭味。
来往的行人穿着保暖的羊毛衣,看样子都十分的得体。
平安堡里民众的富裕让曹晶有些震惊了!
要知道曹晶去过很多的地方,知道百姓的生活如何,现在大明朝的百姓承担了主要的赋税,导致他们赋税很重,生活只能勉强吃饱。
而平安堡的百姓不仅可以吃饱,还可以穿的暖和,还有人买了肉食回家,他们居住的房子也是很不错的,还有的百姓牵着马走着。
要知道马匹可是很昂贵的生产资料,这些百姓买得起马匹,自然是富裕的。
这种富裕不是少部分人的富裕,不像京城和江南、广州那样,只有少部分人富裕起来,这里是大部分人都富裕,几乎看不到贫穷的流民。
曹晶对李晓治理地方的水平感到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能人,才能够让麾下的百姓如此富足?
曹晶震惊了!
曹晶继续往前走,看到了远处工厂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他十分好奇,知道这多半是炼铁炉之类的,他走过去想要看一看,却被守卫的士兵拦住了,不许他接近。
曹晶就往别的地方走去,他装作问路的样子,在街道上与一个士兵攀谈,这个士兵正是赵虎,赵虎经过了识字的学习,又从大图书馆里借阅了很多有关军事的书籍学习,早就升为了校尉,是仅有的两个校尉之一。
曹晶看到赵虎气质不凡,便问赵虎:“你们的月俸可有克扣?”
“没有,我们的月俸都是按时按量发的,没有任何的克扣。”赵虎裂开大嘴巴笑了。
曹晶点点头说:“你们是如何做到不克扣士兵的月俸的?”
“我们成立了士兵委员会,他们由士兵们选出,可以直接向副千户大人投诉上官克扣月俸,导致没有任何军官胆敢克扣月俸,否则就要吃不了兜着走。而且,士兵们的月俸是储蓄所发放的,与军官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军官不可能克扣月俸。”赵虎十分耐心地解释。
原来是这样!
曹晶明白了,军官之所以能够克扣月俸,就是凭着他们的权势,欺上瞒下,克扣勒索,但是如果士兵们有了向上申诉的渠道,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要一旦出现克扣月俸的情况,上官就会按照士兵们的申诉去处理,自然就可以杜绝克扣月俸的行为了。
因为有了受到欺压的士兵的申诉,所以才能够阻止军官克扣月俸。
这个道理十分简单,只是想要做到很不容易。
如果士兵们没有这样申诉的渠道,他们就只能闹饷,绑架军官,索要自己的军饷,这种激烈的行为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给士兵们正常的申诉渠道就行了。
曹晶忽然感到十分的佩服,李晓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看来是一个好官。
如果将这个办法推广到全国呢?又会如何呢?
曹晶兴奋了,脸庞都红了,他迫不及待想要见一见李晓,从他那里得到一个答案,大明朝究竟还有没有救?
曹晶与赵虎告别,继续在街道上走着,他看到了杨九,就好奇地过去询问:“这位老人家,这里赋税是否会多收?”
杨九笑嘻嘻地回道:“这位客人,这里并不会多收赋税,一切都是按照规定来的,规定收多少赋税,就收多少,不可能多收。”
“如何保证官吏们不会多收赋税?”曹晶问道。
“我们成立了市民委员会,这是由百姓们选出来的,他们遇到有官吏多收赋税,就会向副千户大人直接投诉,副千户大人就会将相关的官吏惩处。”杨九十分得意地说道,他也是其中的官吏的一员,自然对这个制度十分熟悉,深深为此感到自豪,这可是能够避免官吏盘剥百姓的制度。
曹晶听了杨九的话之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心潮起伏,想起这里的百姓和士兵都能够富足地生活,没有受到官吏盘剥的苦楚,简直就是大明朝里的一盏明灯,足以照亮大明朝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