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八回是“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云轩”。
第七回最末,凤姐糊弄着宝玉按下了对“爬灰”的好奇心,成功地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想方设法跟秦钟一起去家学读书这件大事上去。这一回,接着往下写,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开篇先宝玉和凤姐通力合作,敲定了秦钟读书之事,而秦钟的人品行事口杯和将要入府拜见一事令贾母心情大好,欣然受邀带众人和宝玉去宁府看戏,由此自然引出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宝玉贪玩,要偷跑去梨香院看宝钗,路遇贾府的一众男丁或门下清客曲意奉承宝玉墨宝,为后文晴雯、黛玉、“绛芸轩”题字再设下伏笔,自然过渡。
第三部分,写梨香院中宝玉宝钗“金玉”相逢,互相交换、观摩通灵宝玉和黄金璎珞;再写黛玉伶牙俐齿,强词夺理;又写李嬷嬷倚老卖老不许宝玉吃酒,引黛玉、宝玉不满;百忙中还不忘设下宝玉酒后弄性的伏笔;此后又写黛玉虽口头奚落宝玉,但内心却满腔赤诚,亲手侍奉,可惜此时宝玉同学仍旧懵懵懂懂,还看不清楚自己心之所向。
第四部分重点写宝玉大醉发飙,怒摔杯盏;侧写晴雯娇巧可爱、清脆动人;写袭人行事稳重、大度得体。
第五部分写秦钟拜见贾母,深获喜爱;又写秦家家境贫寒,勉强送上拜师贽礼,确定可以跟宝玉一起上学,与本回开篇遥相呼应。
这五个部分,看似散乱,其实乱中有序。
仔细读完之后,萧遥发现,其实有一条脉络始终贯穿着整回的故事,根据故事发展需要,随时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条脉络,不是文字,不是情节,也不是情境安排,不是人物对话和奇思妙想,而是若隐若现的“对比”描写手法。
“对比”技巧,是这一回中萧遥最大的收获。
首先“对比”写荣府的男人们。由门下清客到管事买办,众星拱月,围着宝玉大献殷勤,曲意奉承,套路娴熟。曹师用生动的口语和动作,快速勾画出一幅男仆群像,仿佛一群闻到肉香味儿的肉食动物。
然后通过薛姨妈的语言,隐形“对比”薛呆子和宝玉。一个是“没笼头的马,天天不了,那里肯在家一日”,一个是“这么冷的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我”。
接下来“对比”宝玉与宝钗、宝玉与黛玉初见。宝玉与宝钗相见时,宝钗在宝玉眼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与初见黛玉时的印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进行对比。同时,黛玉初见宝玉时,觉得宝玉“天然一叚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何等眼熟到此”;反观宝钗今天见到宝玉身上同样的装束,竟无动于衷,视若无睹。
接着重墨“对比”通灵宝玉和黄金璎珞。一个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个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由这两句著名的八字吉谶,点出癫僧,再借莺儿之口点出金玉良缘的伏笔。
又“对比”黛玉和宝钗二人性情。黛玉胡搅蛮缠、尖酸刻薄与宝钗雍容大度、大智若愚相对比;黛玉细心侍奉宝玉正冠披衣与宝钗冷静旁观做对比。这些小细节,真实反映出宝玉在二女心中地位的差异:在黛玉心里,宝玉就是一切就是中心,宝玉的一举一动甚至眼神变化,都落在黛玉眼里心上;而在宝钗心里,宝玉除了身上有块跟自己的金璎珞配成一对儿的通灵宝玉,可以说一无是处。
其后写李嬷嬷种种倚老卖老,与第七回焦大恃功自傲做对比。
再写晴雯真性情、真俏皮,扮可怜、状告李嬷嬷火上浇油,对比袭人装睡、希望引宝玉沤气、过来主动玩耍,事情失控时又主动揽责,平息宝玉怒火,为李嬷嬷留颜面。
最后一个对比,就是对比秦家与荣府。同样在朝为官,秦钟父亲为了一份二十四两的谢师银子,还要东拼西凑,而荣府凤姐打发穷亲戚刘姥姥随便出手就是二十两。
以上这些对比,大都隐藏在表面文字之下,不细心观察,很难发现,但正是这种隐藏,控制了故事节奏和人物情绪,给故事发展带来了底蕴悠长的内涵。“似写非写、将写未写”与“对比”描写手法虚实结合,为创作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宽泛的、几乎变化无穷的表现形式,需要认真学习、体会、领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