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写到黛玉看见宝钗“脸上似有哭泣之状”经过,就奚落宝钗“哭出两缸眼泪来,也治不好棒疮”,宝钗没搭理,“一迳去了”。黛玉却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向怡红院内望着。全书由此自然进入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俏结梅花络”。
相比前面几回,这一回的场景安排比较松散,在全书中的位置有点像第三十一回,是高潮过后的过渡章节,主要目的是安抚、放松读者情绪,为开启新的故事线,培育情感基础。
这一回主要描写了9个场景,分别是:黛玉叹命薄、薛蟠露真情、凤解荷叶汤、宝钗许莺儿、贾府用早膳、宝玉哄玉钏、二爷呆名扬、莺儿花解语、袭卿身份明。
第一个场景:悄立花阴叹命薄。
关于黛玉的场景,萧遥都归入宝黛感情线。按照时空顺序,场景始于黛玉“悄立花阴”,终于潇湘馆的日常。
曹师开篇即安排黛玉继续“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自己盘算到:“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定有原故。”
这段话,主要还是为了侧面描写黛玉。一写黛玉站立时间长,二写黛玉面皮薄,不肯自己过去看,伏笔别人都有家人陪伴的好处;三写黛玉聪慧。凤姐“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黛玉看得清清楚楚。同时,也是用极委婉的手法,在读者心中埋下一颗凤姐擅长“讨好老太太”的种子。
黛玉一面猜疑,一边抬头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批人又向怡红院来了”,定睛看时,“却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儿等都进去了。
凤姐儿果然陪着老太太来了,大家都来了。面对这种热闹景象,黛玉“不觉点头叹气,一边又想起有父母的好处来,早又珠泪满面。黛玉立花阴,为的是想去看望心上人,然而自己已经是个长大了的女孩子,没有长辈或家人陪伴,贸然跑去看望宝玉,必将引发各种猜测和嫌疑。假如有长辈有家人,自己就能光明正大前往,不必瞻前顾后。黛玉这种心情,非常可以理解。
黛玉同时想到,如果自己也有长辈和家人,那平日有个什么头疼脑热,也有人发自内心地关照。
这一段文字,曹师重点表现黛玉随着年纪渐长、心思愈重,孤苦伶仃的感觉愈明显。曹师如今在描写黛玉的各种境遇时,下笔丝毫不留余地、甚至有些绝情,在看似平静的文字外衣之下,总隐藏着惨痛的现实。
过了一会儿,黛玉见“宝钗、薛姨妈等也进入去了”,还想着继续看呢,自己的丫鬟紫鹃从背后走来,说“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这句话可以看出,黛玉同学没有按时吃药。不仅不按时吃药,黛玉还冲紫鹃发脾气:“你到底要怎么样。只是催,我吃不吃,管你什么相干!”紫鹃丝毫不以为意,笑道:“咳嗽的才好些了,又不吃药了。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
曹师笔下,最重平衡。再悲惨的角色,身边或周围,必定要安排一抹亮色或希望。紫鹃就是黛玉身边最亮的那抹颜色,是她最忠心的伙伴,最可信赖的姐妹,最坚实的倚仗。正是紫鹃的无限包容,尽心尽力,毫无怨言,才在黛玉几乎没有任何希望的抗争之路上,保留了一丝微光。其实,《红楼梦》全书写到这里,对于黛玉来说,真正欢乐的日子已然无多。萧遥每念至此,总是心酸不已。
黛玉听了紫鹃的话,“方觉有些腿酸,呆了半日,方慢慢的同紫鹃回潇湘馆来。曹师只用“呆了半日”、“慢慢”六个字,便道尽了黛玉人生的无奈和无助,不只是身体,还有精气神方面,同样如此。
接下来,曹师让镜头自然跟随黛玉返回,接着对潇湘馆的日常进行细致描写。
先写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黛玉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叹到:“双文双文,诚为薄命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这段关于“薄命”程度的对比,曹师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传递给读者,催人泪下,引人唏嘘。黛玉的境况,不忍深究,无法细究。在曹师笔下所描写的时代,女孩子失去了直系亲人、寄人篱下,生活其实早就身不由己。
曹师安排黛玉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檐上的莺哥儿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黛玉被吓了一跳,因说到:“作死的,又搧了我一头的灰”。与鹦鹉对话,也是寂寞的一种表现。黛玉的鹦鹉颇通人性,仍飞上架去,口中还叫着“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
黛玉终于被鹦鹉引逗得有了点开心,便止步以手扣架笑道:“添了食水不曾?”“那莺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了起来。这一段关于鹦鹉的描写,很有些玄幻的味道。
紫鹃笑道:“这都是姑娘素日念的,难为他怎么记了。”
鹦鹉背的这首诗,是黛玉此前泣血而作的《葬花吟》。此刻由一只莺哥念出来,乍看很欢乐,实则极悲伤。此情此景,几乎就是对那首葬花吟的诠释。曹师这种场景安排,简单直接,充满黑色的力量。鹦鹉学舌。不知道黛玉每天要自言自语多少遍,这只莺哥才能熟记背诵这么长的诗句。黛玉平日又是有多寂寞,才会每天对着鹦鹉读诗。
整部《红楼梦》,除了群像描写,曹师其实很少像今天这样,单独描写某个人的日常生活。
黛玉便命紫鹃将鹦鹉的架子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檐上。然后才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完紫鹃端来的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莺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且不在话下。至此,第三十五回第一个场景结束。
曹师在场景最后,真实还原了黛玉跟莺哥互动的过程。整段文字,看似乐趣横生,实则写尽了黛玉孤苦无依。怡红院内,众人出出进进无边热闹;一墙之隔的潇湘馆里,黛玉一人百无聊赖,只能与莺哥对答。这幅同一个时空下热闹与孤寂并存的画面,辅以曹师清冷的文字,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