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无论你是否有过静心的经验,在你的内在,你都或多或少知道什么是静心。Meditation,这个词被翻译成静心,是很美的,很贴切的。以前,有的翻译称之为“冥想”,我认为不妥当,因为,在最深的静心当中,我们会经验到什么也不想的状态,无念(no mind)的状态,所以,静心不是一个思想的活动。
静心是一种全然的、活在当下的品质,而在我们每个人的本质里面,我们都是静心的。看看那些天真的小孩子,他们在玩泥巴,他们在涂鸦,他们是多么的专注,他们全情的投入在自己的活动中,没有想东想西,不会有别的事情可以打扰到他们;而这一刻他很开心,下一刻他可能很生气,他就真的生气了,他的脸上会气得发红,他会大喊大叫,他很全然,他不会掩饰他们的愤怒,而且,很快他的愤怒就消失了,他会转身被另外的活动或者什么事情所吸引,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除非大人介入了,慢慢的他们就不再那么全然了,他们会在生气的同时,内在产生另一个声音:生气是不好的,不应该生气。于是,一次次的,小孩子失去了他的全然性,他们会在做事情的时候,内在同时存在不同的声音来干扰它。印度的一位灵性大师说,在我们的内在,有一堆群众,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群人,不停的叽叽喳喳。正是这些叽叽喳喳让我们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静心品质。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她总是无法做决定,她问我要如何做决定。我说,只要内在是安静的,你总是能听到你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做决定就会变成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只需要一秒钟而已。而阻止你做决定的,是你内心那些不同的声音,父母怎么看,朋友怎么想,这个怎么看那个怎么想,你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朋友沉思了一会儿,她发现是的,情况正如我所说的。
是的,静心就是跟自己的心在一起,而不是一天到晚跟自己的头脑在一起。头脑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它让我们拥有知识,知道如何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但是过度的用脑却会给我们制造麻烦。因为头脑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所以,头脑就是一个是非婆,你这儿刚想了东,它一会儿又要弄出个西来,它是制造冲突与分裂的高手。如果我们整天听我们头脑里的那些叽叽喳喳,最后的出路就只有一条——疯狂。心的品质与头脑的正好相反,它是宁静的,包容的,它不会做判断,它只会提供足够的空间,它是懂得欣赏与接纳的,它是等待,它是爱。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好像变“傻”了,并且总是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完全忽略了对方的缺点。因为,当一个人爱的时候,他的头脑不那么活跃,而心是敞开的,他只会经验到心的美好品质。
静心,就是让我们重新找回心的品质,重新回到爱里。有人说,成长的道路就是觉察,没错。可是,如果你过度的努力于“觉察”的话,要小心,你会很容易落入到头脑当中,因为那个“努力”仍然是属于头脑的。而静心呢,它是一种完全不造作的状态,它是完全的放松,是一种深层的无为。如果你深深的沉入你的心,你会发现,你就是觉察的,你的心会处在一种全知的状态,没有一丝一毫的造作在里面,但它却是洞悉一切的,它是完全觉知的。觉察是一种做,而觉知是一个品质,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发生,它是心的本质。
当然,为了到达静心的状态,我们仍然是需要“做”些什么的,通过一定的“做”而到达那个什么也不做。听起来很矛盾,但是,没办法,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训练我们的心。传统的方法有静坐,禅定,包括佛陀2500年前的那个原始教法——内观,都是有效的,但是,它们也往往面临一个难题,就是,现代人的头脑太忙碌了,你让他们静静的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是不现实的。因此,印度的一位灵性大师发明了很多适合现代人的动态静心技巧,让人们在运动中回归定静。 很多时候,当我们在说静心的时候,它可能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指静心的方法与技巧,而另外的则是指静心的状态。所以,静心,它既是手段,又是目标。
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静心是我最终要找的,也只是通过静心,我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而从前参加过那么多的课程,心理学,呼吸,能量,各种治疗,等等一大堆,最后都只是为了让我开始静心而做的准备而已。在深层的静心里,我发现我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个。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爱,都是光,我们根本不需要外求。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发现啊!从此,我就活在那个至福的喜乐中了。
然后,我越来越发现,静心是可以活出来的。它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中,在吃饭走路中,在具体的困难现前的时候,我们始终可以在自己的内在保持那份觉知的品质,那份泰山崩于前你也不为外界所动的内在力量?? 这就是静心的力量。你不需要刻意再做什么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生活再一次变得那么的简单,而自己再次的变回如孩子般纯真,没有什么是值得担心的了。
去静心吧,在静心里,有你要找的一切。
说说“临在”
“临在”(presence)这个词严格说起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但是,我们如果看一些灵性方面的书籍或资料,却会经常遇见它。比如,在艾克哈特?托利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就经常提到这个词,很多国外的灵性导师也都一再提及这个词,在合一大学,它更是“神性”的代名词。在灵性世界的语汇中,它跟“成道”、“开悟”一样,的确算得上是一个高频词。那么,它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字面上来看,presence 的本意是指“在场”、“到场”,但是,从词性上来看,在场或者到场,有点像是动词,而英文中的presence却是一个名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应该是指某个主体在场或到场的一种状态。显然,如果这样子翻译,就太哆嗦了,所以,需要一个新的词来表达其双重特质,它既具备某种动作性,同时也具备因为这个动作而带来的状态感,在我看来,“临在”是一个生造词,它不太容易被人理解是很正常滴。但无论如何,这个生造词兼具上述动词与名词的特性,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动名词,英文里有“动词 +ing”,但咱汉语里没有这种语法。
好,再来看看,这个“临在”在灵性的语汇中为什么会显得那么重要。临在其实就是指处在“当下”(now and here),也就是be present。当你处于当下的时候,你的心是“在场”的,不是心不在焉的。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心一点都不“临在”,我们的头脑不是忙着回忆过去,担心未来,就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不断的在分析、在评论、在判断、在比较......我们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着,一分钟就会有一千零一个想法冒出来,而我们的头脑一忙,心就亡了,它就不可能在场了——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所以,要把你的心收回来,收到当下这一刻来。你的心一到场,你的痛苦与烦恼就自动的不见了,很多的灵性导师都说“当下没有问题”,是的,当你的心临在时(这里的“临在”是个动词),你就全然的进入当下的经验里,在那里,头脑不见了,历史不见了,内在的故事不见了,焦虑担心不见了,只有那个活生生的振动,只有那个“在”,而它就是生命,就是神性。
其实,所谓神,或者神性一点也不神秘,它就是生命,以及你对这个生命的全然经验,不夹杂着头脑的全然的“在场”。头脑是不可能了解神性的,因为它永远都不是“在场”的,它不是一个过去时,就是一个将来时,而“临在”是你的心全然的拥抱生命时的那个现在进行时,对神性的瞥见只可能发生在现在、当下。当头脑缺席的时候,你的存在就到场了,你就能够超越由头脑而创造出来的小我意识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超意识当中,并与之发生联系。其实,神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指宇宙超意识。当我们唤请临在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唤请神,就是主动的将你的小我意识融入宇宙大我意识,在那里,过去未来被超越了,是非评断被超越了,好坏对错被超越了,二元对立被超越了,在那个纯粹的“在”里,就只有爱,就只有合一!
不二法门
有人问我,空达里尼起来了以后(即密宗所谓拙火),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可以说有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两个特性是:一,意识和身体都进入了一个更精微的层面;二,也是第一点的延伸,觉察力明显提高,且保持觉察的连贯性的能力明显增强。
近些日子以来,明显感觉觉察力在延伸,以前片断的觉察变得可以连缀起来。脑子时常出现"空白"与停摆的状态。而所觉察之物,除了思想、情绪、起心动念以外,还有自己的能量体。经常长时间地觉察到能量体的微细振动,心,则安住在当下。当有不同的情绪升起时,不仅仅可以以一个客体身份觉察到情绪的变化,也能够同时觉察到能量体的细微变化,包括颜色及频率的微细改变。
昨天,在打坐的过程中,静静地观察能量体的颜色及振动,突然间,主体与客体的分别没有了,一个了悟升起:观者与所观之物其实是一体的,没有分别,也不曾分离,如果说所观之物就是那个洁静的佛性,那观者本身也就是佛性本身。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吧。当主客二元对立消失的时候,你就回家了。
那天听胡因梦说起了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她很强调照顾好自己的肉身体,要从细嚼慢咽开始。如其所说地去做,细细去嚼,慢慢去感知食物一点点进入身体的过程,那是一个可以让你感动得流泪的经验。身体就是佛的圣殿,善待它,它就会滋养你。
当一个观照升起的时候,一切的无意识都变成了觉知,而觉知就是当下的,它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它属于当下这个片刻,而神性只出现在觉知的当下
观照觉察
通往真理的路有无数条,但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师们的教诲的核心就是静心与觉察,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觉察,也即佛教中所说的“观照”。
这个“观”是不同于一般的观的,不是看热闹的观,也不是一边看一边评头品足,在英文中,有人把它译作witnessing,有目击、目睹的意思,在我看来它还不够深入和准确。这个观照应该有两个含义,一个比较显性,另一层却比较隐蔽。显性的意思就是观看,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地看,不加任何评判地看,它是一个vipassana,一个内观,不是看别人,不是看外面,而是看自己的内在;隐性的含义是,你其实是带着一份爱意在看,就像大人看着自己孩子的各种小把戏一样地看。
先从观察你的动作及身体的觉受开始,从一些显而易见的比较粗重的感受开始观,比如说,这一刻我的腿上觉得热,下一刻哪里有点痒,慢慢地你会对自己身体的觉受越来越敏感。在另一个层次上,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情绪,愤怒、悲伤、失望、兴奋、得意,等等,再进一步地,你可以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了,看着一个个的念头不断地升起又消失,就像天空看着云彩那样,不要试图去抓住任何的思想念头,也不要过度地认同那些思想念头,你只是保持纯然的观看而已。而这个观看本身就是觉察,就是葛吉夫所说过的“记住自己”。
一开始,这种观看只是片刻的,一天当中可能会有一两个片刻你是警觉的,你是“记住自己”的,当你发现自己又陷入自我遗忘时,不要生气,不要生自己的气,你只是回来,回到那个观照上来就好了。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个观照开始变得越来越长了,由原来的一秒种变成了两秒三秒甚至十秒钟了,如此,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了。在那份观照当中,你已经会开始经验到一些不同的品质了,我喜欢叫它神性,是的,当一个观照升起的时候,一切的无意识都变成了觉知,而觉知就是当下的,它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它属于当下这个片刻,而神性只出现在觉知的当下。
带着这份觉知的观照,你走路,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你就是神,风吹过你的身体,而身体仿佛不存在一样,或者说,你就成了那阵风,你就成了一个纯然的走路,那个感觉是如此的新鲜有趣,但却如此简单;带着觉知的观照,你吃饭,你细嚼慢咽,感觉食物在你嘴里的滋味,感觉食物通过你的食道进入身体的感觉,你的脑子不再胡思乱想,你只是纯然地和那个吃饭在一起,你会发现任何的食物都成了美味;你甚至带着这个觉知的观照去上厕所,是的,不要错过它,不要拿着本杂志或者报纸乱翻,你就去感觉身体放下那些不需要的东西的过程,是的,那一样充满神性。
当你把这份觉知的观照带入你的日常生活中时,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静心,是的,静心不是只要静静地坐在禅堂里才发生的。静心可以发生在每一个片刻。
当觉知在那里“看”的时候,自我的表演就部分或全部的中止了。也就像,当警察在看着的时候,小偷就不再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