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灵是一个蛮新的概念,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它到底在说什么?
我想,它来自于西方的概念:body(身体物质),mind(头脑心智),spirit(灵性精神)。西方人是很熟悉这个三的,比如基督教文化讲圣父、圣灵和圣子,现代的心理学在说潜意识、意识与超意识。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我们也讲三,呵呵,佛教里面有西方三圣,传统文化里讲天、地、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生万物??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三者的结合,它们之间会互相作用与互相转化。从能量的层次上来看,精神灵性的层次最高,它可以决定和显化心智(包括情绪)状态,同样也可以外显为物质。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那句话叫,你的外在实相就是你内心的投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从三者的相互作用来看,又没有孰高孰低之分。灵魂是看不见的身体,而身体是可以看得见的灵魂,也是我们灵魂的庙宇,它是我们成长的基础,要好好的对待我们的身体。
个人内在的成长,同样必须是三者结合的。而从哪一方面入手,都是可以的,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身心灵的合一。瑜伽是一个从身体入手的方法,由于历代的瑜伽大师们对人类身体的精妙探索,已经使得瑜伽变成了一门精深的科学,对于身体,对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等的相互关系与转化已经有了超乎想像的了解。比如昆达里尼瑜伽,一个简单的体位法,其实所能做到的却是身体的健康、心理情绪的释放(包括非常多的前世记忆及细胞记忆),以及意识灵性的提升。听起来似乎很神秘,但是,瑜伽说到底就是一个神秘的科学。头脑所能够得到满足的一点点解释其实是不足以说明其中的奥秘的,而最终是效果决定了一切!
有些人可能会从心理情绪的层面入手,比如很多心理治疗,心理学的方法就是如此。它们能够起到释放情绪能量,让人轻松,并带动一定的意识转化。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心理学所能做的还是阶段性的,也是有限的。因为,无论是思想也好,还是情绪也好,它们没有超越头脑的范围。从根本上来说,头脑仍然是表面的,它并不是我们的真我,不是我们的本质,因此,一直在心理学里打转的人最终会发现他们会陷入一个瓶颈。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会最终走向奥修走向静心灵修的原因。因为只有在静心里,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我的本质,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自由。
灵性,也就是说意识的转化是成长的最终目标。意识的提升并不是眼前所看到这几个字而已,它也一点不玄妙。它最终会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关系当中,最终会体现在我们为大众服务,为存在服务的精神上。如果我们能够内心宁静的活在每一天,平静友善的与周围人相处,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灵性的人。我所知道的一些人,被人目为“有灵性”的人,或者自认为自己是很有灵性的人,有些神通,但是,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却搞不好,没有最基本的感恩之心,没有慈悲之心,其实是一点也不“灵性”的。我记得合一大学的其中一个教导就是,你如果能与神对话,却不能与你的邻居对话,那你就是一个没有灵性的人。而说到底,灵性成长的道路是一条静心的路,你或者通过生命中的关系进入,或者通过纯然的单独而进入,你最终要到达的就是静心状态,如如不动,自在圆满。
身心灵三者的平衡结合,就是合一。而身、心、灵三个不同的面向又具有共通的特性,就是能量。万事万物的最本质的形态就是能量。物质粒子是能量的振动、情绪及念头也是能量的振动,而意识也是能量。你的能量振动频率决定了你的身、心、灵三个层面的水平。所以,从能量入手进行治疗与转化,也就是从最根本处着手的方法,因为能量可以同时到达身、心、灵的三个层面。昆达里尼是能量、瑜伽是能量,deeksha是能量,灵气是能量,能量治疗当然也是用的能量。
一些朋友会问我,合一觉醒中心有这么多的课程,那我到底要上哪一个课程。这当然需要你去觉察一下,你当下最突出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它是身体的,还是情绪的,还是灵性上的?一般来说,身体上的痛苦我们比较容易知道,心理情绪上的苦就是关乎我们的关系了,与家人的,与同事之间的等等,而灵性上的苦则可能表现为对自身的不了解,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对于终极问题的无法了解的苦。巴关说,痛苦对于人类来说,就如一个常数,只是它分布在身、心、灵各个层面的比例不同而已。所以,你可以去反观一下自己的人生,你现在是处在哪一种痛苦里?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大部分的课程都是身心灵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课程,当然,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就是不同的入口,比如:
昆达里尼瑜伽和喜乐瑜伽是典型的从身体入手的方法,但是它却是经由身体而到达意识的转化与提升,而这个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的能量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说,我们的意识状态与我们的能量状态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爱与亲密》、《觉醒的火焰》等则主要是从心理情绪入手进入意识的转化与提升。所以它结合很多的情绪释放与清理,并最终导向静心,灵性的提升。
《灵气》、《爱的力量》等,是典型的能量类课程,它们的切入点就是以能量清理为主,同时作用于身心灵的三个层面。前者更温柔,适用于家庭成员及身心的治疗,而后者更强烈,直接针对能量体工作,会带来巨大的清理与转化。
当然,还有工具类的课程。说白了,所有的课程都可能成为你成长道路上的工具,但是有些工具更明显一点,比如灵气,用于爱自己,爱家人,是一个非常简便的工具,比如生命灵数,用于爱自己接纳自己,了解别人,与人联结等等,都非常好。而能量阅读也是一种非常深入的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工具,它将你带入深刻的静心状态。
我想,经过这样的说明,对于那些不知道该上什么课程的朋友来讲,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地图,你可以看看你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就从当下这里开始!
接纳自我的三字经
对自我的不接纳是我们人类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当我们小时候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或者被拒绝被批评的经验都会让我们产生出深深的“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感。这种感觉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得不到及时的拥抱或者母亲没有及时的喂奶,可以早在婴儿的“前语言期”就产生出这种内在否定的意识。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种下这种内在的无价值感,但是,为了求得生存,自我又会发展出一套心理防御机制来对抗这种让自己“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西方心理学将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大致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投射。自己内在认为自己不够好的东西就“扔”到外面去,认为是他人或外在环境造成了问题,而不是自己有问题。这些人常常喜欢说:都是你的错,都是你不好!这类人喜欢指责别人,挑别人的错。
还有一种投射的方式是向内的,外在环境的不适总是会在自己的内在引起内疚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类人常常容易经验到抑郁,以及过度的情绪化。
二,否认。不承认眼前的事实,或者假装没有看见。这类人要么很容易愤怒,要么就是很容易抽离。
三,逃避。与否认类似。不面对眼前的事实,以各种理由或方式回避。这类人喜欢打岔或者泛娱乐化,或者容易患上各类上瘾症。
四,合理化。对于问题的出现,不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而是总喜欢给事物一个借口,或者引经据典,或者以类比、相关等等方式来开脱自己。这类人往往跟自己的身体感受及内心感觉分离,容易上脑,变得过度理智。
事实上,对于一个不能接纳自我的人来说,他/她在压力下常常无法如实如是的看到事物的本来样子,而是自动化的进入了上面所说的某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中,害怕承担责任。
当一个所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面对它。这个“问题”可能是外在环境引起的问题,也可能是内在的情绪波动。但是,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内在引起了某些情绪的反应才会被称之为“问题”。
当我们内在的情绪升起时,我们不是先急着自动化的跃入到前面讲的投射、否认、逃避或者合理化的机制中,而是先静下来,先接纳自己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将它总结成三个句子,我称之为“三字经”:
第一,“我可以??”
第二,“我承认??”
第三,“我接受??”
举个例子,如果你经常会发脾气,那么,你需要做的不是急着告诉自己不要发脾气,而是,当你再次发脾气的时候,你不妨先重复上面三个句子:
“我是可以发脾气的”,“我承认我在发脾气”,“我接受我发脾气的事实”。通常的情况下,当你重复两三次的时候,你的火气也就基本上消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我们从小的教养过程中,有情绪常常是不被允许的,比如愤怒,比如悲伤、恐惧,经常被认为是不好的。正是因为这些情绪被认为不好,可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我们又常常不可能没有情绪,于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要么感到羞愧,要么感到愤怒。于是,我们就更加变本加厉的发展出上述三类心理防御机制,以求得生存。而一旦限入到心理防御之中,我们就很难如实的去面对问题本身了。
有人又会担心说,如果像你上面所说的去接纳自己的情绪或问题,那会不会造成自我放纵呢?我的回答是:不用担心。 当我们无法处理好自己内在的情绪时,是无法面对外在实相的。而如果我们不接纳当下所产生的情绪,也就是不接受当下这个如是的实相,我们便无法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因此,攘外必先安内,我们首先要处理好自己内在的情绪才行。而接纳一旦发生,我们便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工作,那就产生了第四句话:
我去看我的??(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往往,我们会发现,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观点或某种期待。而我们最终要处理的其实也就是这些观点与期待了。
接纳自己的情绪
接纳自我,需要接纳自我的很多面向,它包括:自己的思想、念头、情绪以及感受等等。但我们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比较容易接纳自己正向的思想情绪,却非常抵触那些所谓负面的思想与情绪。但实际上,那些所谓负面的情绪思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下功夫去接纳的。
我也大致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比如说,当愤怒上来的时候,在很早以前,我完全成了愤怒的奴隶,火冒三丈而不顾后果,其后果往往也可想而知了。后来,学了一些成长及心理学课程,愤怒的时候,内在就开始出来一个指责的声音,你怎么学了课程以后还有愤怒呢,于是,愤怒的背后又多了一份自责,产生新的抵抗及自我否定。
我发现这种指责与评判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就试图改变对它的态度。当愤怒出现的时候,第一步,我就在内在对自己说,“我是可以愤怒的,愤怒是可以的。”一旦我这样一说,内心就变得平静下来,我完全接纳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我就会去观察,愤怒的背后是什么?是失望吗?(往往愤怒的背后就是一份失望,有时候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悲伤)好,我看到了。
第三步,我就就会问自己,我的期待是什么?我的期待是对别人的,还是对自己的?基本上,走到这一步,大部分的问题就消失了,我也就平静了。
如果需要的话,我还可能走到第四步,我收回我对他人的期待,对我自己负责。这样,我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逐渐变得越来越少了,而一旦出现,我也可以用越来越短的时间来实现转化。有时候,一个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大的事情(当然是说不太好的事情)发生时,我甚至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一个很好的状态,轻松面对。
一旦对自己内在情绪的起伏有了一份超然的觉察之后,我就越来越能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了,我甚至可以毫不愤怒地生气,当我真正需要运用生气的工具时;可以毫不固着地悲伤,当我觉得有必要悲伤时。
每一个个体都有他超出他人所能想像的复杂,他们都有各自要去经验的人生。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是对他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