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关系,最最要警惕的就是我们内在的“故事”。巴关以及很多的灵性师父都曾说过:痛苦不来自于事实本身,而来自于对事实的解释。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路上遇见A,你主动向他打招呼,而他却面无表情,毫无反应。于是,你的内心开始对这个事实做出一连串的解释:“他瞧不起我。”或者,“是不是我做了或说了什么事,让他对我有意见了?”于是,你就变得很生气或者很沮丧很疑惑很烦恼很受伤,不停的去想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有可能是A是个近视眼,那天正好他没有带隐形眼镜,他并没有认出你来。但是,你内在的解释却让你在受苦,而这可能跟A毫无关系。
每一天,我们内在都会有很多这样的对事实的解释,而在关系当中,这样的解释不断的堆积就会形成一连串的内在“故事”,最后,就为关系埋下许多的地雷。清除关系地雷的方式无外乎两种,第一,及时看到自己内在故事的上演,当觉知在的时候,你内在的故事就很难上演,因为“故事”实际上正是头脑的小我所创造出来的。当你看到,你不妨说一句:“AHA(啊哈)!我看到了”,巴关说,看见就是自由。你不需要做更多的一点什么,只是去看到就好了;
第二,正面沟通与核对。内在故事如果不去正面沟通,再加上又没有觉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演越烈。如果双方内在都各自上演着各自的故事,那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原本很美好的关系,也会失去联结。一对刚刚坠入爱河的恋人,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到彼此的共通点,而忽略了各自的差异,但相处时间一长,差异性就开始显现。不同的价值观、处事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果看见了问题,我们不去正面沟通与核对,而是在内在不断的让自己的故事上演,最后就会失去信任与联结。
我听说一个艺术家朋友,看见他身在另一个城市女友住处的墙上挂了一幅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平日谈吐时她对另一位艺术家的了解,而推断说,女朋友一定是和那一位艺术家有染。但是,他并没有当面询问女友,为什么她要挂他的作品。而是相信了自己的判断,并成为他选择最终分手的其中一个理由。该女友后来是从另一个朋友处听说此事,她觉得啼笑皆非,她说,我只是喜欢那幅作品而已。所以,不沟通的结果就是会让内在的故事不断变本加厉,而最终长出毒瘤来。
工作伙伴的关系有时也很像恋爱关系,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对方什么都好,日子久了,就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差异,而当对差异性的容忍度超过一定的阈值的时候,又不正面与对方沟通,就会导致内在故事的上演。前段时间,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也一定程度的上演着各自的故事。而我惯常的关系模式是,不愿意沟通,想当然的认为对方应该了解我的动机及出发点(想当然,也是关系中很大的一个致命伤 )。积累了一段时间以后,以至于我明显的感觉双方失去了对彼此全然的信任,而这个时候我的旧模式又再次的跑出来:逃避。我找了一些理由想逃离这段关系,我以我要出去做讲师为由,决定不再一起合作了。但是,任何的关系,如果你不能做到真正的“淡然处之”,也就是说在这个关系中你的内在没有任何的“故事”上演,你就一定会受苦。比如说,这次我们的合作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有不少人在我背后还泼了我很多的脏水,我听到了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也并不在乎,我的内在没有任何的故事。我也并不恨那些说我坏话的人,因为我全然信任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明白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什么。
但是,如果你对一段关系还有期待,或者说觉得重要,而你无力化解那些误会或积怨你就会因此而受苦。我是个对内在的痛苦很敏感的人,在压抑了自己很多天以后,也借着一个难得的机缘,我将自己内在的故事合盘托出。令人欣喜的是,她仿佛一直在等着这一刻。于是,我们双方都开始了真诚的交流,我们把过往这两三个月以来,所有内在的故事都一点点端出来,说出各自当时对对方的期待,以及对某些事情的不同解释,就这样,我们一下子谈了五六个小时,一直谈到凌晨三点。里面有眼泪,有欢笑,有狂喜......充满了感恩,我们一直在惊叹:太美了!很多的答案也因为这次的沟通而呈现出来。我们约定,今后,要把这样的沟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要共同建造一座关系花园。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正面沟通呢?我想,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找一个合适的环境。要保证在这个环境中,你们是不被打扰的,是相对安静且独立的。如果有手机的话,也最好是关机或静音,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她的重视,你对这次沟通的重视。
第二,要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说出你的困惑或者正在关心的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我们正视对方的眼睛的时候,表示我们的心是向对方敞开的。
第三,尽量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上来就说出你的评判。感受是指你内心的真实体会,包括一些情绪体会,比如说,你觉得心里难受啊,悲伤啊,愤怒啊,或者其他。注意不要落入对对方的评判与指责中去。
具体的步骤可以是这样的:
1,我听到(或看到)某某事情或情况(指关于你与对方之间的事件)
2, 我对此的感受是……(关注点在自身,而不是在对方,否则很容易变成评判或指责)
3,我对此的解释是……(指你自己的内在故事,关注点仍然是自身,而不是对方,并以此区分个人的解释与事实真相之间的不同,给事实真相留有余地)
4, 我想要与你核对一下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给对方发言留出空间)
第四,可以告诉对方,你很在乎或者说很重视与对方的关系,说出对方在你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样做永远是加分的。
第五,良好的沟通模式不是一天之内建立的,不要因为一次不成功,就否定自己的正向的努力。多多练习,你就会发现,生活与工作中的沟通可以变得越来越顺利了。
亲密是一份带着静心品质的觉知,是一种自我意识消失的融合感,是一份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的完全的合一状态。它不一定需要因为某一个特定对象而产生,你可以在独处的时候,完全进入自己的内在之后而经验到它
一个人的亲密
很多人以为“亲密”是两个人的事儿,儿女情长,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以为这就是亲密的最高境界。其实,亲密,与他人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为什么?很简单,一个无法与自己亲密的人,是不可能与他人真正亲密的。
先让我们看看亲密的几重含义。中国人喜欢说“亲密无间”。所以,亲密首先指的就是一种融合感。而人类最初的融合感来自于在子宫里与母亲融合为一的感觉,这种感觉一般要持续到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在小孩子的眼里,他与周围的一切都是融合的,他的“自我”感还没有出现,他与周遭的界分意识也尚末形成。
随着孩子的长大,分离感日渐增长,有些研究甚至认为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产生了分离感,而现代的所谓“文明”的医院出生方式也是造成很多出生创伤的最大原因,有些创伤甚至跟随孩子的一生。总之,与母亲的分离是孩子的最大恐惧,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所以,很多人想要“亲密”的渴望实际上来源于对分离恐惧的逃离,是一种想要回到母亲子宫里的渴望。健康良好的子宫对于一个胎儿来说,是一个圆满而具足的天堂,在那里,婴儿往往能够经验到安全与满足。
长大后,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再回到母亲的子宫里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会想尽办法从外在的对象那里获得那份融合感。在刚刚坠入爱河的初期,我们是容易经验到融合感的,也就是自我感的消失,但是,很快,融合感会不见,自我感会再度回来。于是,内在的不满就会再度出现。其实,在性高潮里,人们也会短暂的经验自我消失的融合感,这也是有些人一再的迷恋性爱的深层潜意识的原因,这恐怕也是一说到“亲密”,人们就会想到性的原因。性爱可能带来亲密感(有时候性爱也可能带来仇恨厌恶等等情绪),但真正的亲密未必一定需要性爱。
亲密的第二个面向是接纳。我们在关系当中经验到的亲密,以及我们因此而对亲密所生起的响往与执著,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在亲密感里面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完全被接纳与被认可的。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如果没有完全的接纳彼此,亲密就无从产生。婴儿为什么会在母亲那里经验到亲密,就是因为母亲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往往是无条件接纳的,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的要求也出来了,接纳变得不是那么全然了,于是,孩子内心会经验到挫败感甚至是痛苦。成人关系一样如此,一旦要求出现,亲密就不再单纯了。
亲密的第三个面向是真实。如果我们总是企图掩藏某些方面不想让对方看到,完全的亲密也将变得不可能。完全的坦诚,不做作不伪装不掩藏,愿意在对方面前做自己,也允许对方在自己面前做他/她自己。
亲密的第四个面向是信任。很显然,没有信任是无从亲密的。在亲密感产生的同时,会有一份无条件的信任随之产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感觉只有在早年与母亲在一起时,才会有。长大之后,太多的怀疑、算计早已让人心与人心之间筑起了厚厚的樊篱。
亲密的第五个面向是放松。这其实是亲密的前提条件,是前面三个面向的基调。亲密的状态是不焦虑不紧缩的。亲密是完全的敞开自己,任何的恐惧与不安全感都会阻止它的开展。
好,再回头看看亲密的这五个面向,有哪一个不是只和自己有关而与他人无关的?
首先阻止我们经验亲密的是融合感的不可实现,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大原因就是强大的自我感。与宇宙万物合一是每个人的本体天性,但是,虚假的自我感让我们见不到自己的本体,内在往往产生出隔绝感、空虚感与匮乏感,带着这种感觉的人总是试图逃开这种感觉而拼命向外寻求救命稻草。我们不敢跟自己相处,无法与自己亲密。这样的人一旦抓住了某个他认为合适的对象,就会有一种想要占有对方或强烈倚靠对方的需求,因为,他还没有经验过自己内在的自足,他不能算是真正的长大成年,在他的内在还只是一个想回到子宫的婴儿。哪怕他可能经验片刻的亲密,但那个经验也是不长久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一个他人会真的变成他的子宫。
第二个面向,关于接纳。我们都知道,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接纳别人的。在我们的外面,没有别人。我们眼里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我们内在心象的投影罢了,所以,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眼中的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总是这儿不对或那儿不对。评判是接纳的敌人,而不接纳的人总是有很多的评判。他总像是揣着无数的小刀,一不小心就飞出去一把,不是伤自己就是伤别人,这样的人怎能了解亲密?而一个接纳的人,他可以看到自己或他人的缺点,但是却不在头脑中升起评判,他如实的接纳眼前的实相。
第三个面向,关于真实。一个对自己不真实的人,当然是不可能对别人真实的。而一个能够做到对自己百分百真实的人,也绝对不惮于对别人敞开。虚伪与掩藏是亲密的毒药,一个不敢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他无法与自己亲密。一个对自己真实的人,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在最隐秘的想法而不怕将之揭露出来的人。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觉知。
第四个面向,关于信任。一个不能百分百信任自己的人总是不可能百分百信任别人的。怀疑与算计是因为头脑还在,当我们带着头脑的时候,就很难进入亲密。
第五个面向,关于放松。显然,一个内在不放松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外在的放松的。焦虑和紧缩感可以变得很细微,但只要它在,就会影响我们真正的亲密。放松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宁静的背景,它是一种“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下的态度,它使得一切的发生都变得自然轻松,它是静心。
我说,亲密与他人无关,而只与自己有关。当你学会了怎样与自己亲密的时候,与他人的亲密就会变得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亲密是一份带着静心品质的觉知,是一种自我意识消失的融合感,是一份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的完全的合一状态。它不一定需要因为某一个特定对象而产生,你可以在独处的时候,完全进入自己的内在之后而经验到它。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当你很深很深的进入自己的内在时,你会发现自己不见了,你会化作周围世界的一切,你和世界的界分消失了。你与存在产生了最大的融合与亲密,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这样的亲密感是最深刻的滋养,你再次回到了子宫——宇宙的子宫,不,更确切的说,你的内在本来就携带着这个宇宙的子宫,你无需外求。你,就是子宫,就是融合,就是亲密。
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因为“爱”这个字眼,太高贵,而它,确实被滥用了。很多人在说“爱”的时候,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