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军击败曹操后,董卓分派东中即将董越守渑池,中郎将段煨守华阴,中郎将牛辅守安邑,其余大小关隘也都重兵防守。盟军已经失去了进攻的最佳时机。
没有了来自关东的威胁,于是董卓率领大军前往长安。
二月的长安春寒料峭,杨柳枝头开始吐露出米粒般的新芽。
在司徒王允等人的主持下,朝廷一切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迁来的人越来越多,市井街道也逐渐热闹起来,古都长安焕发出新的面貌和活力。
董卓还在前来长安的路上,一群趋炎附势的大臣纷纷奏明献帝:相国迁都保驾有功,应该晋位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也就是说,太师董卓在大汉王朝的地位超越了所有人,距离皇帝只有咫尺之遥了。
西凉将领随声附和,其余大臣不敢反对,于是献帝命人起草好册封董卓为太师的诏令,只等董卓一到,就可以隆重颁布了。
董卓进入长安那一天,所有公卿大臣按照迎接太师的礼仪,一齐来到城门外迎接,跪拜于董卓车下。在一片颂扬声中,董卓面带微笑,锐利的目光逐一扫视着众人。
当他看到皇甫嵩那高大的身影也出现在人群中时,心里不禁非常得意起来,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两人之前的恩怨情仇,顿时浮现在董卓心头。
汉灵帝中平五年,叛军王国围困陈仓,朝廷诏令皇甫嵩为左将军,统辖前将军董卓等军共四万余人前往征讨。
前次因为董卓征讨张角黄巾军无功,朝廷派皇甫嵩替代董卓,竟然歼灭了张角兄弟立下大功,已经使董卓感到面上无光;此次又让自己堂堂前将军接受左将军的指挥,更加让董卓耿耿于怀,因此两人相处很不愉快。
当时王国的叛军攻势猛烈,陈仓岌岌可危。董卓建议进军急救陈仓,皇甫嵩却不接受,有些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道:“你懂什么!兵法云: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陈仓虽小,城守坚固,而且守军奋力死守,叛军短时间内不可能攻下。叛军久攻不下,必然疲惫,到时我们以逸待劳,追而击之,可以轻松获胜,何必此时大费周折地急救!”
指挥权在皇甫嵩手中,董卓也无可奈何。更可气的是,事势发展正如皇甫嵩所料,王国围攻陈仓八十多天也没有攻下,只好无奈撤退。
皇甫嵩早有准备,就要指挥众将率军追击。董卓心想:上次你对我大谈兵法,显得我好像只会逞匹夫之勇,只有你这样的将门之后才精通兵法一样。这次我也来两句兵法,至少在众人面前挽回一些面子。
于是董卓挺身而出,大声说道:“不可!兵法云:穷寇勿迫,归众勿追。贼众撤退必有准备,此时追赶恐中埋伏,到时悔之晚矣。”
不料皇甫嵩再次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振振有词地说道:“你懂什么!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前我不和敌军开战,是避其锐气;今天追击的是疲惫溃逃之师,而不是什么归众穷寇!”
于是皇甫嵩下令各军追击,独留董卓一军在阵后无所事事。皇甫嵩和其余各军追击叛军,连战连胜,斩首一万多人,其余投降。
一举歼灭叛军,皇甫嵩的声望更加隆盛。
这样一来董卓更加觉得脸上无光,从此对皇甫嵩恨之入骨。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心高气傲、名震天下的皇甫嵩,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对我董卓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跪下他那千金一般的膝盖吧!
现在的皇甫嵩如同没有了爪牙的虎豹一样,被自己牢牢控制在手中。不但对自己没有了威胁,相反只要自己动一下念头,随时都能将他置于死地,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
想到这里,董卓觉得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如同喝了醇酒晕晕乎乎一般。
他命从人打开车门,自己缓步下车,来到众位大臣中间。众人不明其意,在他经过之处纷纷躬身后退,让出一条道路来。
董卓此时对众人视若无物,目不转睛地盯着皇甫嵩那弯曲着的高大身躯。他径直走到皇甫嵩面前,一言不发地站定。
众人更加不明其意,只是屏息观看着;皇甫嵩微微抬头看了一眼,又迅速把头低得更低了。
董卓高声问道:“义真(皇甫嵩字义真),孤已击溃关东群凶,袁绍兄弟作鸟兽散。孤今日可以称得上精通兵法么?”
皇甫嵩顿首回答道:“太师用兵,古今少有,虽孙、吴复生,也不是对手。”
“比尔如何?”
“太师如皓月清辉,岂我辈之萤火微光可以相比?”
董卓仰天纵声大笑,声震四野。
随着这一阵哈哈大笑,他心中聚积多年的一股闷气,终于消散了大半。
董卓笑毕,一把将皇甫嵩拉了起来,让他伸出两只手掌,与自己的两只手掌相互抵住,再次问道:“义真,你现在看到孤,说实话心里怕不怕?”
皇甫嵩稍加思索,然后改口称呼董卓为“明公”,回答道:“明公现在用仁德来辅佐朝廷,天下士民载歌载舞,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下官高兴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感到害怕?如果明公滥用刑罚来树立个人威望,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又岂止下官一个人而已!”
董卓又发出一阵大笑,目光再次扫向其余大臣,见他们个个神色诚惶诚恐,心里感觉非常舒畅。
大家也都明白皇甫嵩说的是真心话。他现在就是一只笼中小鸟,再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保住性命才是头等大事。
董卓刚才心里也有杀人的一丝冲动,但是听了皇甫嵩的回答之后改变了主意,觉得留着他更有用处。皇甫嵩刚才的表态,对董卓震慑朝廷里的反对派还是有利的。
大家看到曾经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皇甫嵩,对董卓如此俯首帖耳,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
董卓心里对皇甫嵩的芥蒂,也从此几乎消失了。他转身上车,车队继续前进,进入长安城中王允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太师府。
董卓当上了前所未有的太师,心情好起来的时间却很短,很快又恢复了愁眉紧锁、郁郁寡欢的状态,搞得大伙儿整天提心吊胆。
连李儒等西凉亲信都不敢询问原由,只能暗中揣摩他的心思。想来想去,李儒自作聪明地想到,董卓可能觉得太师之位还是太低了,还想再高升一步。
于是李儒又开始在朝堂之上大造舆论,称颂董卓的功绩远超周朝的姜太公,应该像姜太公一样被朝廷尊为“尚父”,才是顺应天意人心之举。
其余人大都随声附和,要求献帝授予董卓“尚父”的称号。董卓听了反应却很平淡。他举目看过去,发现蔡邕没有站在这一群随声附和的人当中,于是挥手制止李儒说道:“此事暂且放下,容待以后商议。”
下朝后,董卓命令车队径直开往蔡府,独自前来造访蔡邕。刚刚散朝回到家里的蔡邕非常意外,连忙出门迎接。
董卓环顾四周,见这里茂林修竹,幽静洁净,忍不住连声赞叹。进入屋内,一看古色古香,一尘不染,又是连连点头,回头对蔡邕笑道:“能像先生这样过此一生,死复何恨!”
蔡邕躬身笑道:“明公身负天下安危,命中注定与清闲无缘。老朽无能之辈,只好琴书自娱,让明公见笑了。”
蔡邕请董卓上座,自己下首相陪。董卓说道:“听闻先生的千金已经回娘家了,可否一见?”
蔡邕立即命仆妇叫来女儿蔡琰。蔡琰前来拜见董卓,态度非常恭谨。
董卓关切地询问关于卫家的情况,轻声摇头叹息一回,说道:“卫仲道父子,孤也略知一二。卫家人多,而你父亲孤身一人,回来侍奉父亲,膝前尽孝也很不错。孤回去之后就派人去卫家说说,你以后就不用回去了。”
蔡琰含泪致谢说道:“多谢太师恩德。”
蔡琰告退下去,指挥仆妇小心侍候,以及招呼董卓随从,并将马匹饮水喂料。
仆人奉上茶水,董卓手一挥说道:“今日心情烦闷,特来先生府上欲求一醉。”
蔡邕连忙命人上酒,并准备佐酒的菜肴。二人在室内一边对饮,一边促膝相谈。董卓说起李儒等人建议朝廷尊自己为“尚父”一事,询问蔡邕意见如何。
蔡邕略一沉吟,直率说道:“明公威德,诚为巍巍,自本朝以来无人可以相比。然而现在比于太公,号为‘尚父’,愚意以为未可。为何?关东袁绍诸人反叛朝廷,尚未平定;皇上车驾西迁长安,尚在蒙尘之中。等到将来群凶尽灭,天子返回旧京,然后再议此事,天下士民妇孺,定然无不心服。”
董卓听了连连点头,说道:“其实对这些虚名,孤并没有多少兴趣。于孤而言,太尉、相国、太师、尚父除了名称不同,又有何区别?今天前来打扰先生,其实只是想找一个知心之人聊聊,解解心中烦闷罢了。”
蔡邕凝神看着董卓,小心翼翼地问道:“明公位极人臣,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还有何烦闷难解之事?”
董卓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举起酒杯向蔡邕示意了一下,两人满饮一杯之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现在天下形势,表面看来重归平静,然而暗流汹涌。当初进入洛阳时,孤雄心勃勃,觉得凭借自己的铁腕和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定能拨乱反正,清平天下。”
蔡邕凝神听着,附和地点点头。
“那些世家大族、王公贵胄迫于形势,表面上对孤尊崇,其实心里看不起孤。他们觉得孤不过是一介武夫,又来自边远蛮荒之地,根本没有资格、因而也不可能长期执政。这些孤心里都很明白,但是并不在乎。因为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真正依靠他们。”
蔡邕再次点点头,没有插话。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孤对袁绍等人不仅网开一面,而且加官晋爵,他们居然起兵反对孤;更没有想到,孤对曹操推心置腹,信任有加,他却毫无征兆、毫无缘由地出逃,而且伙同别人来反对孤!特别是曹操出逃这件事,孤是至今没有想明白,估计一辈子也想不通!”
“经此变故之后,孤对世道人心产生了怀疑,乃至深深的绝望,觉得世上已经没有自己可以倚靠、信任的人。现在京师西迁,孤似乎一下子丧失了信心和勇气,觉得经营天下已经成了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
“如果再进一步,孤可能就要看破红尘,觉得人生一切皆是虚幻,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了。唉,真是世事难料啊!”
董卓唠唠叨叨地说着,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不待蔡邕反应过来,自己重新斟满酒杯,又一连干掉了三大杯。
董卓一边打着酒嗝,一边抬起衣袖擦了擦嘴角,神色颓然地盯着手里的空酒杯,半晌没有说话。
蔡邕听了董卓的牢骚,心里也是深受震动。他知道曹操出逃对董卓影响很大,有不少人都在私下议论说,自从曹操逃出洛阳之后,董卓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易怒。
但是蔡邕没有料到,事情会严重到如此地步,刺激得董卓连经营天下都变得心灰意冷了。一时之间他也无法判断,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董卓变得更加喜怒无常,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蔡邕作为曹操的经学老师,对曹操的才能和志向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他搞不明白,曹操为什么对董卓的刺激这么大。
作为曹操的同僚,他或许还能安慰董卓几句;但是作为曹操的老师,他却不能这么说。
他深知董卓性格多疑,搞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引火烧身。于是蔡邕只好低头不语。
两人沉默片刻,董卓的手又伸向酒瓮,蔡邕连忙起身替他斟酒。董卓又一仰脖子干掉一杯,用期待的目光看了蔡邕一眼,声音喃喃地说道:“好在还有先生值得信任,可以聊一聊心里话。否则,孤觉得自己都快憋死了!”
蔡邕拱手致谢,说道:“可惜老朽无能,不能替太师分忧解难,实在惭愧至极。”
“先生不必过谦。先生看透世事,应该明白很多时候,做一个让别人毫无顾忌说出心里话的人,其实就是一件天大的本领。来,孤敬先生一杯!”
两人碰杯之后,董卓又是一饮而尽,一串酒嗝从他喉咙里冒了出来。蔡邕见他醉眼朦胧,脸色紫红,整个人笼罩在一片酒气之中,明白他快要醉了,可是又不能开口叫他别喝了。
蔡邕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董卓的神态突然变得兴奋起来,向蔡邕招招手,让他坐到自己身边来:“难得今天如此高兴,孤要告诉你一个惊天的秘密!”
蔡邕看出董卓明显在说酒话了,但是不得不从命,起身走到董卓身边坐下。董卓警觉地左右看看,又将他拉近身边,然后将嘴凑到蔡邕耳朵边上,开始密语起来。
刚开始时,从董卓嘴里喷出的热气和酒味,让蔡邕的耳朵非常难受,可是他又不敢躲开。待到大概听清楚了董卓所说的内容时,蔡邕顿时大惊失色。
董卓见蔡邕目瞪口呆的模样,以为他不相信自己的话,问道:“先生以为孤在撒谎么?”
蔡邕只是定定地看着董卓,忘记了作出反应。
董卓肥胖的身躯往旁边挪了挪,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除此之外无人知晓。不管先生信或不信,都要一定保密,明白吗?”
蔡邕这才稍稍回过神来,有些木然地点了一下头。
这时有人来报:“中郎将李儒,有要事求见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