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下一站去浡泥国。”郑和说道,“这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的王室还有华人血统呢!”
“哦?那你给我好好说道说道。”铁牛一听顿时兴趣来了。
“洪武年间,太祖爷派了一位姓黄的总兵出使浡泥。黄总兵到了那里之后,不仅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还多次领兵赶跑了侵略者。国王非常仰慕中华文化,又很欣赏黄总兵的才能,就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俗话说好事成双,国王的弟弟也娶了黄总兵的妹妹,兄妹俩一为驸马,一为王妃,这在南洋传为佳话。有了这层特殊的关系,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繁荣,人员往来也很频繁,浡泥是南洋诸国中华侨最多的国家。”王大人对这段历史也很了解。
“后来呢?”铁牛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一直没忘,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提问多夸奖,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乏味。
“后来那位黄总兵被浡泥国王册封为‘麻那惹加那’,即‘一字并肩王’的意思。他曾经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来中国朝贡,可惜在访问期间不幸病逝,后来以君王之礼葬于南京。”郑和赞道,“这是目前为止海外华侨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了。”
“想不到还有这样一桩轶事,你们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呢!”铁牛笑道,对浡泥顿时有了许多好感。
浡泥国王亲自前来港口迎接,看到威武的铁牛王时感慨不已:“中国人杰地灵,果然名不虚传。”
晚间品茶时,郑和说道:“如今有很多华侨生活在浡泥,我作为巡阅使应该去慰问一下,给他们带去祖国的问候,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真的不希望再出现像吕宋那样排华辱华的事件。”
铁牛点头同意:“应该的,给他们多带点礼物去。”
郑和早就让人调查清楚了,华侨们在浡泥建立了一个唐人村,离港口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他们来这里的时间短则两三年,长的已经超过了二十年,凭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创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一切风俗习惯还是按照中国的传统。
两艘宝船乘风破浪往唐人村而去。郑和此行带了很多家乡的特产,有豆瓣酱、梅干菜、腐乳、火腿……当然也少不了祖国的美酒佳酿,准备得如此充分,应该是很早就有了这个计划。
第二天拂晓,宝船来到一个小岛,想不到岛上竟然还有一个深水码头,宝船可以停靠。岸上有很多身穿汉服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就是唐人村,同胞见面凭直觉就已经知道了对方的身份,同为炎黄子孙,身体里流淌着龙族的热血,这份亲切感不管多远的距离都阻隔不了。
华侨们见到祖国来的亲人都是激动不已。郑和将衣物,油米,特产一一发放给每户家庭,大家开心得就像过年一样。
“所有人都来领了吗?”郑和问村长陈伯。
“还有一户人家没有来。”陈伯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
“他是不是走不开呀?没关系,我派人送到他家去。”郑和考虑得很周到。
“不是的。因为他没有住在这里,还住在山区的老唐人村。”陈伯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郑和。原来华侨们刚来浡泥时住在离此处五十里外的山区,那时候他们都不富裕,住在山区可以打猎充饥,还有充足的木材取暖,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可以节约一大笔开支。积攒了一些钱后,他们这才陆续搬到这里建立了新的唐人村,还修建了码头出海做生意。
“没来领物资的是刘伯,现在和老伴住在山上。他是和我一起来的浡泥,我们是同乡关系也很好。刘伯的儿子前几年出海时遇上风暴不幸遇难,老两口非常伤心,就一直住在山上不肯搬过来,还跟我说:‘在山上已经住习惯了,到这里看到大海就会想起死去的儿子,只会徒增伤感。’我知道他是不想麻烦我们,劝了几次后也只能随他自己了。”陈伯很无奈。
让两位老人孤苦无依地住在山区,这也太不像话了,郑和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郑大人请放心,我们都很关心他,每个月都会给他送些东西去,生活不成问题。”陈伯知道郑和在担心什么,马上解释给他听。
郑和的心情这才好转,“你马上安排一个人带路,我们现在就去看他,祖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位华侨。”
听了这番感人肺腑的话,陈伯激动得老泪纵横,转头叫了一声:“小华,你过来。”
人群中跑过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浓眉大眼长得很是精神。“这是我的儿子陈中华,您就叫他小华吧!”陈伯介绍说。
郑和拍了拍小华的肩膀,赞道:“中华,嗯!好名字。”随即挑选了三十名水兵,准备了油米衣物等生活用品朝刘伯家出发。
铁牛又让丁大力带了个药箱,老人家年纪大了,顺便帮他们检查一下身体。
“郑大人,山路崎岖只能步行,您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小华善意地提醒。
郑和哈哈大笑,“我们都是军人,区区几十里山路算得了什么?”
小华赶着一匹骡子在前面带路,虽然驮了两大筐货物,可它的脚步依旧稳健有力。“以前我去看望刘伯时,都是用骡子把物资驮过去的。山路难行马不好使,骡子最适合走这种山路了,耐力好力气又大,是我爹专门从中国带回来的,有了它我每次都轻松了很多。”小华也是个健谈的人。
队伍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羊肠小道上,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深谷。好在小华熟悉路况,带着大家在山中转来绕去,这一路总算是有惊无险,披荆斩棘走了一个多时辰,前面出现了一条狭长的山谷。
小华兴奋地说:“穿过这条山谷,再翻过一座山就是刘伯的家了,每次走到这里我都会去一个山洞休息。郑大人,您的意思呢?”
郑和也有些疲惫了,看到大家都是满头大汗,当然不会拒绝这个好提议,“好吧!我们都去休息一会儿。”
众人跟着小华来到一处缓坡,四周都是风化的大石,显得非常荒凉。乱石丛中出现了一个山洞,洞内很是宽敞,三十多人进去还有坐的地方,的确是个休息的好场所。
小华把骡子上的东西都卸了下来,给它喂了把草料又喝了些水,然后让它去洞外休息,这一路最辛苦的就是它了。
吃了点干粮又歇了一会儿,大家的体力都恢复了不少。郑和起身说道:“好了,我们继续赶路吧!”
水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往洞外走去,忽然头顶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连地面都被震得颤抖起来,紧接着便是碎石四溅,砸得洞壁“砰砰”直响。一块碎石溅到丁大力手上,疼得他呲牙咧嘴。
“站在原地,停止前进。”铁牛大喝一声,抢先一步走出山洞观察,只见一块巨石掉在洞口不远的地方,已经摔成了十几块,最大的那块比桌面还大。
真是好险啊!要是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水兵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是暗自庆幸。
正在此时,山坡下的骡子发出一声惨叫,马上叫声便戛然而止。小华爱骡心切第一个跑了过去,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很多老鼠,都是一尺来长,密密麻麻地爬在骡子身上。其他人也跑了过来,看到这一幕都觉得毛骨悚然,两三百斤的骡子瞬间就被老鼠吃了个干干净净,连骨头渣子都没有留下,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所有的老鼠都是眼睛发红,嘴角流涎,像是受到了什么刺激而导致狂性大发。“大家马上进山洞。”铁牛毫不迟疑地说道,“这些老鼠很危险,有可能会攻击我们,做好战斗准备。”
水兵们都是身经百战,听到命令后都把武器拿了出来。铁牛在洞外搬了十几块大石头堵住洞口,做了个一米多高的掩体,又把带给刘伯的衣服撕成一条条的,把所有的缝隙都堵得严严实实。“千万不能让老鼠进山洞。”铁牛神情凝重。
果然不出所料,老鼠吃了骡子后表现得更加亢奋了。一只体型足有其他老鼠三只那么大的巨鼠站了出来,嘴里叽里呱啦地大叫,铁牛听得很清楚,它正在给老鼠下动员令:“山洞里有很多好吃的,还有人类。他们以前经常欺负我们,现在该轮到我们报仇了。”
鼠群得到命令后潮水般地涌向洞口,水兵们毫不示弱地用弓箭还击。虽然箭无虚发,但老鼠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携带的利箭都用完了,可它们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老鼠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洞口,有几只还爬上了掩体。水兵们用刀横劈竖砍,坚决捍卫着自己的阵地。
铁牛一边用掌风将老鼠扫出洞外,一边冥思苦想:“老鼠为什么会发狂呢?虽然它们名声很坏,什么东西都敢吃,但主动攻击人类却很少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到这里忽然觉得心头烦闷不已。铁牛大惊,以他现在的修为理应心无旁骛,古井无波才对啊!怎么也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呢?
“难道是地震的前兆?是了!一定是这样。”铁牛终于明白了。
在地震前动物都会有异常的反应,老鼠生活在地底离震心最近,所以首先能察觉得到。地震的影响威力巨大,就连铁牛都未能幸免,何况是小小的老鼠呢?它们发狂也就不难理解了。
忽听“哎哟”一声大叫,铁牛转头一看,原来是小华的手臂被老鼠咬了一口。他一脸痛苦地按着伤口,可鲜血还是止不住地渗出了指缝。
爬上掩体的老鼠越来越多,后面还在疯狂地涌来,怎么办呢?铁牛眉头紧锁,自己想要全身而退一点困难也没有,可这里还有三十多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抛下。
越是危急的时候就越不能自乱阵脚,铁牛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把粮食丢出去,让它们去吃。”
几个水兵连忙把三四袋米面都丢了出去,老鼠见到吃的就去疯抢,进攻的势头稍微有所缓解,但这点东西给它们塞牙缝都不够,很快便吃完了,就连口袋都没有放过。
“弟兄们,冲啊!”老鼠又兴奋地冲了上来。
“把衣服脱了,用火烧它们。”铁牛的命令非常果断。
很快一件件燃烧着的衣服就丢在洞口,这里已经堆满了老鼠的尸体,油脂加上毛发大火烧得更旺了,形成了一道一米多高的火墙,焦臭味弥漫着整个山洞。
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只要火一灭老鼠就会卷土重来,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明白,却都不敢说出来。衣服都拿来烧了,水兵们全身上下只剩下一条内裤,身上血迹斑斑,有自己的也有老鼠的,虽然有些狼狈,但个个神情坚毅,眼中充满了自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坚持下去,胜利终归属于我们。
郑和赞许地看着这群小伙子,笑着说:“早知如此那些粮食就不应该丢出去,我可不想做一个饿死鬼。”
小华“扑哧”一声笑了,都这个时候了郑大人居然还有心情说笑话。伴随着这声笑,紧张得如同寒冰一样的气氛终于裂开了一道缝。
丁大力笑道:“还有一桶油没有丢,大人如果饿了就去喝一点吧!”
水兵们哄堂大笑,好像这里不是危险的战场,而是在家中的炕上闲聊唠嗑。
铁牛看着小华流血不止的手臂,关心地说:“小华,我给你上点药,以免感染。”
人都快死了,还怕什么感染呢?小华毫不在意,但看到铁牛一脸真诚也不好意思拒绝。
铁牛打开药箱翻开上面一堆草药,当他看到箱底一袋药品时顿时欣喜若狂,忍不住大笑起来。
郑和不解地问:“现在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笑得如此开心?”
“我们有救了!”铁牛兴奋地拿着那包药给大家看,“这是寒食散,是治疗伤寒病的。”见大家一脸茫然的样子,连忙解释道,“它还有个名字叫五石散。”
五石散在中国那可是大名鼎鼎,不仅受到名人雅士的追捧,就连皇帝也喜欢服用,郑和久居宫中对它当然是了如指掌。水兵们也不陌生,如今在京城出现了一股潮流,很多达官贵人喜欢在聚会时邀请这些水兵给他们讲故事,无外乎就是航海途中的奇闻异事,讲到高潮时便会拿些五石散出来助兴。大家都知道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少量服用就能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幻觉,过量吸食甚至会危及生命。
铁牛把仅存的那桶菜油拿了过来,加入五石散搅拌均匀,又把水兵的头盔聚集在一起,均匀地倒入加了“佐料”的油,三十个头盔全部倒满后还剩下小半桶。
“老鼠现在狂性大发,这五石散一吃那就是火上浇油,它们不自相残杀才怪呢!”铁牛很有把握。
这时外面的火苗已经渐渐熄灭,老鼠又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铁牛把装满油的头盔先丢了两个在洞口,其他的便四处抛了出去,又将油桶准确地抛在巨鼠身旁。这些菜油是山茶果所榨,油香四溢芬芳扑鼻,老鼠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呢?纷纷上前抢食,场面一片混乱。
巨鼠身体强壮吃得最多,吃了几口后忽然狂叫一声,将旁边一只老鼠按在身下狠狠地咬了下去。这个倒霉的家伙被咬成了两段,尸体很快就被同伙吃得干干净净。
发狂的巨鼠冲入鼠群见鼠就咬,所有吃了五石散的老鼠全都倒戈相向,纷纷朝身边的同伙咬去。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鼠群惊慌失措四散逃窜,刚才还漫山遍野的老鼠刹那间如海水退潮般逃得无影无踪。
爬上掩体的那几十只老鼠就不足为惧了,大家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消灭干净。
水兵们相视一笑,这是出海以来最为凶险,最匪夷所思的一场战斗,但还是取得了胜利。
铁牛忧心忡忡地说:“老鼠发狂是地震的前兆,现在时间紧迫,我们分头行动。郑大人,小华,你们坐到我的背上去接刘伯一家。其他人立即返回唐人村,通知村民们上船转移,以防不测。”
虽然又累又饿,但水兵们不敢耽搁,没有什么比同胞的生命财产更为重要,听令后马上行动。
铁牛甩开四蹄一路狂奔,很快就到了刘伯的家。小华向刘伯介绍了郑和与铁牛的身份,又把要发生地震的事情告诉了他们。两位老人家上了牛背坐在小华与郑和中间,铁牛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宝船。好久没练长跑了,这一趟跑得可真是尽兴,常人需要三四个时辰的路程,他半个时辰就赶了回来。
唐人村还是像往常那样平静,村民们不慌不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原来报讯的水兵还没有赶回来,人们根本不知道地震这回事。
小华来到村口敲响了树上的大钟,钟声嘹亮响彻全村,不一会儿村民们就拿着大刀长矛,锄头扁担聚集到了这里。以前经常有海盗前来抢劫,只要听到钟声,所有村民不管男女老幼都会拿着武器出来围剿,正因为他们团结一心,才有了今日唐人村的繁华。
郑和往高处一站,大声对村民们说:“这次不是打海盗,而是要发生地震了,所有人立刻登船撤离。时间紧迫家里的东西也不要去拿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宝船已在码头做好了准备,人们井然有序地登船。这时丁大力他们也赶了回来,时间刚刚好。
陈伯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少了一人。铁牛问村民,“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一位姓张的村民回答:“早上我看见李四去放羊了,可能是离村太远,他没有听到钟声。”
“要不就别等了,不可能为了他一个而牺牲我们这么多人啊!”人群中响起了一句牢骚话。
“不行!大家都是中国人,应该同舟共济,共度难关。”郑和义正言辞地说。
“对!一定要等他回来。”
“我们不应该抛下他。”村民们紧握拳头群情激昂。
“我怎么这么自私啊!”发牢骚的那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看着这群可爱的同胞,铁牛心潮澎湃,中国有这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人民,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不能战胜的呢?但是让这么多同胞身处险境确实是不理智的。“郑大人,你们先走。”铁牛叫道,“张大哥,你带我去找李四兄弟。”
张大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坐上牛背带着铁牛朝村外那座山跑去,一路上不停地喊着:“李四,李四,你在哪里?快回来,出大事了。”
从树林中奔出来几十只羊,一个中年汉子紧跟在后面跑了出来,怒气冲冲地说:“张三,出什么大事了,是不是海盗来了?老子去跟他们拼了。”
张三笑着说:“你的脾气还是这么火爆,先上来再说,我慢慢告诉你。”两人坐好后,铁牛转身朝海边跑去,宝船开出不远很快就追上了。
看着众人一脸担心的表情,张三李四却是无比的兴奋,刚才坐在铁牛王背上犹如腾云驾雾一般,实在是太刺激了。
宝船回到港口,郑和安排村民暂时住在船上,一切生活所需全由舰队供应。
过了三天,派去打探消息的渔民回来说:“唐人村山崩地裂,洪水泛滥,好像是发生了地震。我们不敢靠得太近,所以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
又过了两日,天气晴朗,就算是再大的地震过了这么多天也应该没事了。郑和率领三艘宝船赶往唐人村,这次多了一船的生活物资。来到村里一看,发现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只有少数几栋房子有些轻微的开裂,修补一下就没有大碍了。
铁牛驮着固执的刘伯刘婶返回山区,经过上次灭鼠的那个山洞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整条山谷变成了一个平地而起的湖泊。铁牛绕了一大圈路才回到刘伯家,发现山上所有的房子都倒塌了,这里大概就是地震的中心,渔民口中所说的唐人村应该就是这里。
铁牛笑道:“刘伯,你还是回海边和乡亲们一起居住吧!”事已至此,刘伯只得点头答应。
郑和慷慨地将一船的生活物资全部发放给了村民,又捐出一百两银子替刘伯修建了一所房子,把所有事情都办得妥妥当当之后这才离开唐人村。
宝船渐行渐远,华侨们聚集在一起,目送着祖国的亲人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