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下诏说:“近年来封赏爵位,名实不符。从现在起,唯有建立了功勋的人才能得爵位的奖赏,由子孙继承下去。(唯有功勋乃得赐封,仍令子孙承袭。)”于是先前受封五等爵的人,没有功劳的一概削去爵位。(《资治通鉴》卷181)
猎狗和猎人
刘邦建立汉朝,分封功臣,把表示凭证的符信分为两半,朝廷与功臣各执一半,以这种办法封他们为彻侯。
萧何被封为侯,享用的食邑户数最多。大家不服,说:“我们披甲挥刃,出生入死,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他萧何可好,没立过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得到的封赏却压倒我们,凭什么啊?”
刘邦问:“在座的各位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知道。”众人乱纷纷地回答。“知道就好,”刘邦说,“打猎,追杀野兽和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开狗脖子上的绳索,指示野兽所在地点的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你们——”刘邦伸出手挨个指了一圈,“所做的不过是跟在野兽后面追罢了,功劳跟猎狗一样;至于萧何,他做的则是放开狗脖子上绳索,指示猎取目标的事儿,功劳跟猎人相同啊。”大家听罢,不敢再说什么。
张良作为谋臣,也没有战功,刘邦让他自己挑选齐地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地相会,这是上天把我赐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好有时能获得成功。把留地封给我就足够了,不敢承受3万户的封地。”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又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推辞说:“我没有那么大功劳。”刘邦说:“我采用先生您的计谋,克敌制胜,不是功劳又是什么呢?”陈平说:“要是没有魏无知的举荐,我哪能有今天?”刘邦说:“像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便赏赐魏无知。(《资治通鉴》卷11)
萧何第一
刘邦命令群臣议论18位大功臣的位次。大家一致认为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平阳侯曹参,光身上的伤疤就有70处。
关内侯鄂千秋提出不同意见,推萧何为第一位。说:“曹参虽然有野战之功,不过是战场上的一时一事罢了。陛下与项羽相持5年,军队损失和士兵逃亡严重,光是自己只身逃脱就有好几回。当时萧何留守关中,经常输送兵员进行补充,这些都是他自己主动做的,几次把我军从由于缺乏士兵所面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担心前线无粮,萧何还从关中经水陆运来大量粮食,使军队没有挨过饿。陛下多次丢掉崤山以东的地盘,但萧何始终坚守关中,为陛下保持这块根据地。这都是万世不朽的功劳。今天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这样的人,汉朝也能够建立,即使得到一百个曹参这样的人,汉朝也未必能够保住。怎么能够把一时一事的功劳放在万世功劳之上呢!萧何排第一,曹参居第二。”
刘邦说:“对!”便赏赐萧何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朝见皇帝时不必遵循小步快走的礼仪。刘邦道:“我听说,‘举荐贤才的人受上等奖赏。’萧何虽然劳苦功高,但由于鄂君的申辩才愈发鲜明。”便加封鄂千秋为安平侯。这一天,萧何父子兄弟受到封赏的有十多人,都得到了食邑。加封给萧何两千户。
得到重大封赏的还有陈平。刘邦路过曲逆县,赞道:“这个县真壮观!我行走天下,只有洛阳和这个地方最为出众。”便改封陈平为曲逆侯,整个县的赋税收入都归他享用。陈平跟从刘邦征战,6次进献奇计,每一个计策算一份封邑。(《资治通鉴》卷1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刘秀统一天下,进剿各路人马,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负责对赤眉军作战。冯异吃了败仗,扔掉战马,几乎只身逃回营寨。冯异没有气馁,他招集被打散的士兵,筑起营垒坚守自保。后来冯异改变战术,大败赤眉军,收降男女8万人。
刘秀下诏书慰劳冯异,说:“你虽然开始时在回溪垂下翅膀,但最终能在渑池奋起双翼。可以说是早上在东方丢了东西,晚上在西方又找了回来。正在为你论功行赏,以答谢你卓越的功勋。”(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41)
自我矛盾
义军推翻王莽政权后,天下陷于割据状态。自称燕王的彭宠和妻子被奴仆子密劫持杀害,携带人头投奔刘秀。刘秀封子密为不义侯。
唐代学者权德舆评论道:“彭宠背叛君王,子密杀害主人,同属乱臣贼子,罪恶不能相乎遮蔽,应当各自绳之以法,以昭示道义王法。然而刘秀却封子密为侯爵,侧身列五等贵族之中,同时冠以‘不义’的名号。既然认为不义,就不可以封侯;要是这样的人也可以封侯,汉朝的爵位就失去了勉励的效用。(此而可侯,汉爵为不足劝矣。)昔日卫国司寇齐豹出于私仇杀害卫侯兄长孟絷,《春秋》称他是强盗,同时记载三个叛徒的名字,这与刘秀的做法是多么的不同啊!”(《资治通鉴》卷41)
不可公器为私用
唐太宗的姐姐长广公主先是嫁给赵慈景,生下儿子赵节;赵慈景死后,她改嫁杨师道。杨师道由于在一桩案子中为赵节开脱而获罪。太宗来到公主住宅,公主以头碰地,哭泣着为儿子的罪过道歉。太宗回拜,流着泪说:“奖赏不回避仇敌,惩罚不袒护亲属,这是天下通行的公理。(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违背,只能对不起姐姐了。”(《资治通鉴》卷197)
唐中宗时,黄门侍郎萧至忠上疏说:“那些受到宠幸的人只能够多赏赐金钱和丝帛,使他们锦衣玉食,不可以让他们利用官职这一公器来营私(不可以公器为私用)。如今官吏数量膨胀,超过了定员一倍,然而求官的人不见减少,官吏数量与日俱增。陛下赐予宠臣的钱财无法计算,但他们贪欲无度,买卖官爵谋取私利。以至于朝廷官署中挤满了身着朱衣紫服的高级官员,这些人无事可做,又无实职,但却倚仗权势公然践踏规章制度,让他们做官纯属多余,对时下治政没有丝毫好处。”中宗虽然赞赏萧至忠的意见,但到底没能采用。(《资治通鉴》卷209)
不能奖赏罪恶
唐肃宗时,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去世,裨将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立自己的表兄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屈从,肃宗任命侯希逸为节度副使。由此开了节度使由军中将士自行决定的先河。
司马光评论道:“君主治理国家,奖赏善行,惩罚恶行,所以要表彰做好事的人,惩办做坏事的人。李怀玉身为下属,杀害、驱逐上司,罪大恶极!朝廷却让他们一伙执掌军权,拥有一方,实在是奖励这种恶行。给恶行以奖赏,恶行怎么能不处处蔓延呢!(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尚书》说:‘谋划要考虑长远。’《诗经》说:‘帝王谋事鼠目寸光,所以我要进行劝谏。’孔子说:‘人不去作长远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治国理政而一味姑息,天下的忧患怎么消除得了!”(《资治通鉴》卷220)
小结
要做到赏罚分明,必须首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出于公心。只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才能一碗水端平,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该赏多少就赏多少,该罚多重就罚多重。第二,指导思想正确。就是故事中说的,赏罚只有与功过相联系才有意义,赏有功罚有过,离开了功过另搞一套,一定发生混乱。再有就是道义,背离了道义,也会出现混乱,刘秀封子密为不义侯即是一例。可以说功劳和道义构成了赏罚的坐标系。第三,掌握实情。不了解真实情况或者掌握情况不够全面,赏罚一定会出现遗漏和失误,当然也就谈不上赏罚分明。
2.赏罚适度
要义
赏罚适度是中庸原则的一个运用,要求把握好赏罚力度,既不过头也无不及。不及,奖赏调动不起积极性,惩罚产生不了威慑力;过头,奖赏成了负担,惩罚成为强暴,都达不到赏罚的目的。这个问题上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把官职作为奖赏的一项内容,这是最大的过头,与任人唯亲的恶果是一样的,将严重降低领导力和执行力。
故事
赏不僭,刑不滥
东汉明帝时,政风苛刻。章帝即位,尚书陈宠认为应该变苛为宽。上书道:“我听说,古代君王为政,奖赏不过度,刑罚不滥施(赏不僭,刑不滥)。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过度奖赏也不滥施刑罚。执政就像给琴瑟上弦,大弦上得太紧,小弦就会崩断。陛下应当发扬古代君王治国之道,清除繁琐苛刻的法令,减轻苦刑以救济生命,全面推行德政以顺应天心!”章帝深以为然,采纳了陈宠的意见,处理政务从宽尊厚。(《资治通鉴》卷46)
赏亲的危害
东汉章帝派自己的舅舅、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率军三万讨伐羌人。第五伦上书说:“我认为,对于皇亲国戚,可以封侯使他们富有,但不应当委派职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旦出现过失,依法惩办会伤害感情,网开一面又会违背国法。听说马防如今将率军西征,太后恩德仁慈,陛下至为孝敬,如果突然有了小差错,恐怕难以维护亲情。”(《资治通鉴》卷46)
狗尾续貂
西晋惠帝时,相国司马伦篡位,尊惠帝为太上皇。司马伦大肆封赏,其党羽都被任命为卿、将军,越级提拔的人多得数不清。即便是奴仆小卒,也都封了爵位。每当朝会,头戴饰有貂尾蝉羽官帽的人坐得满满的。时人为此作谚语说:“貂皮不够用,狗尾来相凑(貂不足,狗尾续)。”这一年,全国各地举荐的贤良、秀才、孝廉都不进行考试;郡和封国掌管簿计的官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都转为正式署吏;大赦日那天,在职的郡守和县令都被封为侯,郡属小官吏全都举荐为孝廉,县属小官吏全都举荐为廉吏。国家和地方的储备,都拿出来也不够分发赏赐。封侯的人太多了,来不及铸印,索性就颁给没有字的光印。(《资治通鉴》卷84)
五代后汉隐帝时,郭威平息了李守贞等人的叛乱。隐帝打算重赏他。郭威推辞道:“运筹谋划,出于朝廷;发兵运粮,依赖藩镇;野战厮杀,凭借将士,而功劳独独归于我,我怎么承受得了!”于是,朝廷在加任郭威兼任侍中的同时,普遍加封朝廷大臣,担心藩镇心中不平,又普遍加封各藩镇节度使以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侍中等头衔。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郭威不独占功劳,将其推而广之分与众人,实属美德,然而国家的爵位由于一个人建立功勋而惠及天下,不也太滥了吗!”(《资治通鉴》卷288)
不以功劳赏官
十六国时,前秦车骑大将军王猛因为潞川战功,请求任命邓羌为司隶校尉。前秦君主苻坚下诏说:“司隶校尉负责督察京城周边地区,职责重大,不能用来优待礼遇名将。东汉光武帝不以官职赏赐功臣,实际上是尊贵他们。(光武不以吏事处功臣,实贵之也。)邓羌有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李牧那样的才干,我准备委以征战讨伐的差事,向北平定匈奴,向南方扫荡扬州、越州,这才是邓羌应该担当的职务,司隶校尉怎么值得他去做呢!晋升他的封号为镇军将军,赐位特进。”(《资治通鉴》卷103)
拉开距离
南北朝时,南齐高帝任命太子詹事何戢主持铨选,打算加授他为常侍。司空褚渊说:“圣上旨意多次强调头戴貂尾朝冠的官员不宜过多(蝉冕不宜过多)。臣与左仆射王俭已经在朝冠的左边装饰了貂尾,要是再给何戢加貂尾,那么在令、仆、尚书八个席位中便有三人饰貂尾了。”高帝任命何戢为吏部尚书,加任骁骑将军,这个职位不装饰貂尾。(《资治通鉴》卷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