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袁男上学一人走,放学一人走。寒暑易节,光阴如梭。
家里来了很多人,在门前的菜园里立了电杆,拉了电线,通上了电。
山村结束了点煤油灯的日子,那些天,小孩们像过节一样,袁男家客房装了100W的灯泡,除了厨房装的是40W,其它房间都装的是60W。
袁男一直不明白,厨房那个地方为什么要装那么暗的灯,为了节约电费么?还是因为奶奶的厨艺精熟,不需要太亮也能做得很好。
说到厨艺,袁男奶奶的厨艺真不是盖的,很多人都喜欢来家里吃饭,那里的人有的人打一瓶酒,或买一瓶酱油,甚至买一包饼干就能来蹭一顿吃喝。
有时家里没有肉菜,袁男到竹林里弄点竹笋,凭借这个常人很少吃到的稀罕菜,也可以让客人们事隔好多年都还津津乐道。
有一年袁男父亲回来过年,说在省城里吃过一道菜很好吃,叫“肉沫蛋卷”,袁男奶奶根本没有见过,只是光凭名字就把这个菜做了出来,听袁男父亲和省城里来的客人说:
“味道比省城大饭店做的都棒!”
袁男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却非常了解《百家姓》《增广贤文》,据说她小时候作为女孩是不能读私塾的,请先生来家里教馆,兄弟们来学习,常常男孩们还没背会,她就会背了。
久而久之,《百家姓》《增广贤文》就耳熟能详了。
袁男小时候背诵《百家姓》都是他奶奶教的,只是有时袁男不认识字问奶奶,奶奶总会说:
“我不识字,你念念前面和后面的字,我就知道了那字读什么了。”
袁男的奶奶还是一个巧手,据说七夕节在现在看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但在袁男奶奶年轻时又称七巧节。
这个节日是用来供闺中少女或妇女们比拼女红的节日,传说还有背后穿针等绝活。
袁男的奶奶虽然老了,画花鸟鱼虫,画树画瓜果都栩栩如生,可能得益于年轻时的织绣和女红功底。
而袁男的爷爷,每天都爱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黄帝内经》《汤头歌决》等等很多书,兴之所至会摇头晃脑吟哦出声,袁男奶奶天天骂他:
“整天只知道念你的《灶王经》!”
家里的菜畦都是袁男爷爷在种,除了种菜种果蔬,袁男爷爷还种果树,种茶叶、种花种药种香料,凡是家里吃的用的都能种上。
袁男常常说:
“爷爷,我们家就差棉花没有种了。”
爷爷却说:
“有,有,有野棉花,还有菊花,有蓖麻这些都可以装枕头的。”
袁男爷爷种过两种药,袁男印象一直很深刻。
一种是“甜叶菊”;
说是叶子很甜,甜度是甜菜的600倍,袁男曾摘下叶子来咬过,太甜了,甜得袁男不想吃饭。
这么甜的植物,据袁男爷爷说是治疗糖尿病的圣物。
第二种是“节节草”;
叶子椭圆,枝干长得有点像地下的一种“折耳根”,但更小更袖珍,而且是蓝绿色的。
据袁男爷爷说可以用来治疗癌症。
很多人不吝山高路远都会来找袁男爷爷看病,听袁男爷爷说他们家是
“中医世家”
那时祖上传了三脉,一脉是武学,一脉是堪舆,一脉是中医。
武学一脉出了个袁崇焕;
堪舆一脉出了个袁天罡;
中医一脉就是袁男他们这一支了。
袁男爷爷对袁男说:
“我们家的中医,我这辈只到我,你父亲没有学,他学文去了。你大爷爷也学了中医,传给了你大伯父,你大伯父开了个‘广寿堂’,在省北都很出名的。”
袁男爷爷有很多医书,袁男小时候就有看过那些线装书,很多书中的病例很是奇怪,袁男至今还记得有一例叫“人面疮”。
这例“人面疮”说是人的膝盖或肘部关节会长一种疮,这种疮有口有眼,眼还会动,嘴巴能吃东西,疼痛难忍。
这种“人面疮”用什么药都不管用,只对贝母有反应,治疗方式就是用贝母调酒灌给它喝,它就会皱眉闭眼,而且它会脸红,这时就继续用贝母酒敷,时间一长会慢慢消失。
现代医学说这是“寄生胎”,这个解释不能服人啊。
袁男的爷爷告诉袁男,很多病人能找到这里,说明这个病人是危重病人或是疑难杂症,医院治不了才到这里来的,所以必须掌握更多的医理和病例,而且要懂阴阳之说才能对症下药。
苗男爷爷还说了一个很玄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这个“人生”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时辰会沿筋络血脉行走到人身上的不同地方,如果在特定的时辰这个“人生”行到特定的地方,这个地方哪怕只是用一颗黄豆扔出去击中“人生”,这个人都会死去。
“那如果‘人生’走到了脚上,只是用这颗黄豆打到脚那个地方,这个人也会死?”
“是的,没错,只要‘人生’被击中,这个人就会死,哪怕那个地方并不致命。”
“那如何确定‘人生’的位置呢?”
“‘人生’无常,不会停留,各处运转,出现的位置测不到,算不出,全靠机率。”
“哦,原来‘人生’无常说的是这个意思啊!看来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
“如果谁掌握了自己或别人的‘人生’规律,那他就能主宰自己或别人的命运。”
在医道上,用患者的话来说:
“广寿堂袁医师的药治病,但很贵;袁老祖的药便宜,但治病!”
袁男大伯父的“广寿堂”很出名,袁男很小的时候他大伯父就是白须飘飘,后来袁男三四十岁了,他的伯父还是白须飘飘,样子一点没变。
袁男有时想是不是所有的中医师都是长寿者,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个中医师就活了256岁,200岁时还去四处讲学。
袁男常常想,如果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运行规律,是不是就找到了长生之道。
从爷爷那里,袁男知道中药的种植采摘的方式和时间都很有讲究,要符合“天道”。
老一辈中医师都是要自己采药、自己种药、自己制药的,同一种药只要上述的时间和方式有点点变化,所治的病都会有所不同。
现在民间的中医不太招人待见也与药的讲究少了有关,自然疗效就会有一定的折扣。
京城的中医很厉害,有一个同仁堂,他们制的药丸很贵,也很治病,有的被称为“丹”。应该就是他们种药采药制药符合了袁男爷爷所说的“天道”。
但是药丸能成“丹”,那只是传说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