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20世纪前期。它以极度反传统的姿态,宣称其使命是“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结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它打破“旧戏剧”那种“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结构,而代之以能符合现代生活特征的各种新的手段——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它采用标新立异的手段,突出各种非理性的效果。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月色》)、基蒂(《黄与黑》)等。
超现实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它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用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以区别于其他戏剧流派。演出中常采用怪诞、神秘、意喻的形象、强烈刺激感官的音响效果和有一定音乐感但无明确逻辑含意的语句排列方式。勃勒东(《你们要忘记我》)、科克抚(《奥尔甫斯》)、查拉(《正面与反面》)等是代表性剧作家。
存在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于法国20世纪3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顶峰。它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的欧洲存在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但又并不具备理性的基础;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孤独而没有意义。存在主义戏剧正是传播这种哲学的有力手段。它为以后的荒诞派戏剧作了准备。代表作家是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萨特剧作有《群绳》、《密室》、《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等。剧中的人物都面临多种选择,重估其人生观,创造新的生活准则。加缪剧作有《误会》、《戒严》等。萨特和加缪的戏剧都保持了传统的形式,人物、情节完整,结构是用理性的手法来表现非理性的内容。
先锋派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活跃于20世纪前期的法国。“先锋派”一词,原泛指背离传统、标新立异的实验性艺术形式和流派。以贝梯、日瓦特、杜林等为代表,也可包括以科克托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戏剧、阿尔托的残酷戏剧、贝克特等的荒诞派戏剧。他们反对自然主义,也不苟同一些消极悲观的戏剧流派。他们强调发挥编导的想像力以激发观众的想像力,重视台词和形体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新型的观众。先锋派戏剧曾与电影争夺观众,并给戏剧艺术以新的活力。
荒诞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因而,它反对戏剧传统,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它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影响也是深远的。剧作家及其代表作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呼吸》,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
悲剧
戏剧主要体裁之一。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悲剧中的主人公遭受挫折,受尽苦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悲剧有四种类型。有英雄悲剧:如古希腊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法国的高乃依、德国的席勒等的剧作。有家庭悲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拉辛的《菲德拉》、曹禺的《雷雨》等。有命运悲剧:如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贝克特《等待戈多》等。还有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如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天边外》,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
悲剧的实质,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悲剧的人物,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还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抑或像《等待戈多》中表现出来的现代西方社会的悲剧情绪,均体现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总之,悲剧“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是人类精神极致的艺术丰碑!
喜剧
以可笑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其代表性喜剧家为阿里斯托芬。中国约在12世纪才产生成熟的喜剧艺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滑稽和幽默。丑乃是滑稽的根源与本质,是一种否定的人生价值。滑稽是丑的一种变形,幽默是美的一种变形,美被颠倒便是幽默。滑稽与幽默虽都是一种变形地去透视人生价值,却有质的不同。它们都属于喜剧性的审美范畴。喜剧表现生活的范围十分宽广,既可以表现丑恶、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讴歌美好的事物以及梦幻的理想、欢乐的心情、人生的苦难等。它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艺术家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审美价值。
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有讽刺喜剧(如莫里哀的《贵人迷》、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有幽默喜剧(如阿里斯托芬流传下来的《阿卡奈人》、《妇女国》等喜剧,以及堂吉诃德这类喜剧人物),有欢乐喜剧(如莎土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有正喜剧(如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博马舍的《费加罗婚礼》、中国的《玉簪记》等),有荒诞喜剧(如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贝克特的《等侍戈多》等),有闹剧(如15世纪最有名的闹剧《巴特兰闹剧》),等等。
正剧
又称悲喜剧或严肃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便兼有悲剧和喜剧的成分。1757年,狄德罗写了《私生子》及其有关的谈话,首次为正剧“正名”。他说:“严肃剧处在其他两个戏剧种类之间,左右逢源,可上可下,这就是它优越的地方。”还提出了有关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原则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正剧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既表现生活的肯定方面,又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在实现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内在精神的斗争历程。
正剧的种类可分若干。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暴风雨》,中国古典的“公案”戏,还有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以及高尔斯华绥(英)、奥德兹(美)、高尔基等人的作品,都被列入正剧。另一类称英雄正剧,它往往表现政治、阶级、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如前苏联的《铁甲列车14·69》、《带枪的人》等,及中国反映革命时期的一些英雄主义的作品。
话剧
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歌剧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
芭蕾是西方舞剧艺术的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珂德》等。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自己的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民族舞剧以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为基础,并不断革新和吸收国外舞蹈艺术的遗产,已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宝莲灯》、《丝路花雨》、《嫦娥奔月》、《木兰飘香》等。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列哑剧作品,引人瞩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别林(英)、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为代表人物。中国戏曲中含有大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出现始于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创造。
宫廷剧
在封建贵族的宫廷及宫廷剧院里上演的戏剧。欧洲的宫廷戏剧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上演喜剧、悲剧、田园剧等,供少数上层人物欣赏。其田园剧,以美丽动人的诗的形式写成,加上音乐优雅、服饰华丽、布景精致,是贵族阶级的消遣品。逐渐蔓延到英国、德国等国的宫廷,至19世纪还风靡一时。在东方的7世纪印度古典剧坛上也曾流行。中国清代内廷戏班的演出,也属宫廷剧的范畴。
书斋剧
意旨供阅读而不适于上演的文学剧本。又称案头剧。最早的剧作家是古罗马的塞内加,代表作有《特洛伊妇女》、《美狄亚》等。恩格斯在谈到拉萨尔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指出,这部剧作“由于道白很长,根本不能上演”。这是这类剧的共同弱点。在中国戏剧史上,清代的蒲松龄的《墙头记》、蒋士铨的《临川梦》等均属此类剧作。
情节剧
主要特点是情境险恶多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剧情发展中包含着大量偶然及巧合的因素,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场面。在欧洲,考茨贝写过200多部情节剧,以《厌世与忏悔》最为著名。在现代戏剧中,惊险剧,侦破剧、推理剧也可属此类剧。A·克里蒂斯(1891~1976)的《捕鼠器》(1952),是伦敦剧院有史以来上演的最悠久,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多幕剧
按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欧洲戏剧在17世纪以后开始分幕。一幕之内又可分成若干场。幕标志着剧情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场则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变换。在现代戏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明显,多场景、无场次的剧目中,时空变换显得更为自由。
独幕剧
与多幕剧相对应而言。要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诃夫的《求婚》、J·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以及田汉的《名优之死》、丁西林的《压迫》、洪深的《五奎桥》等,都是独幕剧的代表作。
街头剧
又称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如中国30年代宣传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在国外,各种各样的街头剧演出,也是多以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内容。演出中时有观众参与,演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进行讨论,很受群众欢迎。
活报剧
以迅速反映时事、进行宣传为目的的戏剧形式,就像“活的报纸”。在演出中,常常把反面人物漫画化,动作高度夸张,演出不拘一格,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有这种形式的演出,在战争时期更是常用的形式。在国外亦如此。
儿童剧
以儿童为观众的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它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思考方式,要求思想鲜明,形象真实,情节生动,向儿童观众进行美的陶冶。以不同的年龄段,还可区分题材和内容。俄罗斯、日本、挪威等国儿童剧较为发达,作品有《十二个月》、《青鸟》、《灰姑娘》、《皇帝的新衣》、《快乐的汉斯》等。中国儿童剧始于20年代,以黎锦晖的《小小画家》为代表。之后在艰辛中发展,如新安旅行团(1935年),孩子剧团(1937年)都是较早成立的儿童剧团。宋庆龄创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儿童剧团(1949年)是历史最久的儿童剧团体,作品有《猴儿大王》、《表》等。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儿童戏剧院团,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等。作品有《宝船》、《马兰花》、《报童》、《宋庆龄和孩子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