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家贫好学,以至用荻草杆画地练字。后得韩愈稿,立志学古文,以期达到韩愈的成就。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景祜年间任馆阁校勘。因替范仲淹申辩,被贬为夷陵县令。庆历三年(1043)主持谏院。后出任滁、扬、颍等处知州十一年。嘉祜二年(1057)主持进士考试,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促使文风为之一变。加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升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嘉啣六年(1061)任参知政事。英宗初,主张尊英宗生父濮王为“皇”,遭到非议。他力求退职,出外为亳州、青州、蔡州知州。在青州任上,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熙宁四年(1071)退职,次年去世。他的文学成就异常突出,为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发动了宋代的古文运动,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也是史学家,与宋祁合作修《新唐书》,自撰《五代史记》。还有《集古录》、《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母亲郑氏,誓志守节,亲自教他学习。家贫,无钱买纸笔,甚至用荻草杆当笔,以地为纸,学习写字。他自幼敏悟过人,读书之后就能背诵。到二十岁时,已有较高的名声了。
宋朝建立已将近百年,而文章体裁,还在承袭五代时风气。文字过分讲究雕琢对偶,文风萎靡不振,读书人大多因袭着这种陋习,不肯革新,文章立论卑下,气势萎弱。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这些人,都有意振作文风,但力量不足。欧阳修游历到随州,在废旧书籍里发现了韩愈遗稿,读过之后很是敬慕,遂立志刻苦地学习探索,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赶上韩愈并和他并驾齐驱。
他参加会考,中礼部试第一名,被拔擢为甲科。调任西京推官。开始与尹洙往来,一起写作古文,议论时事,两人互为师友。他又与梅尧臣往来,互相之间用诗歌唱和,于是他以文章名冠天下。后被召入朝廷,任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向朝廷上书言事被贬谪,在朝大臣多数为他申辩救援,唯独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欧阳修写信责备他,说他不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高若讷将信上报皇帝,因此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召请他掌管书牍文件。他笑着辞谢说:“往昔我写信指责高若讷,难道是为自己的利益吗?当初我们同时退,如今不同时进是合适的”。过了很久,恢复馆阁校勘,升集贤院校理。庆历三年(1043),执掌谏院。
当时,仁宗更换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这些贤能者都在重要的位置上,要增加谏议官名额,多用天下有名气的读书人。欧阳修是第一名人选。他每次进见,皇帝都提出广泛的政事问题,征询哪些事适宜实行。从此政事多所兴革,小人们常聚合一起非议。欧阳修担心好人肯定斗不过他们,就几次对皇帝分别陈述。
当初,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时,欧阳修和尹洙、余靖都因替仲淹辨冤被赶出京城?人家说他们是“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兴起,于是他写《朋党论》上报皇帝。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君子以志同道合为“朋”,小人以利益一致为“朋”,这是自然之理。臣以为小人没有朋,只有君子才有朋。为什么呢?小人喜好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时,暂时伙同一起为朋,那是假的。到他们见利而争先,或利尽时,反过来互相伤害甚至残杀,纵然是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节,以此修养自身,则因同道而互相补益。以此为国家做事,则因同心同德而互相救助、接济,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商纣王有臣子亿万个,心也有亿万条,可算是无朋了,商因此亡国。周武王有臣三千,唯其他们一心,可说是“大朋”了,周朝因此而兴旺。所以君子的朋,不厌其多。为君王的应当退小人的假朋,用君子的真朋,则国家定会安定清明。
欧阳修议论事情非常直率,不免得罪人,有些人把他看做仇敌,独有皇帝奖励他敢说话,当面赐给五品服饰。并对侍从大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直言敢谏,到哪里去找?”于是令他参加修起居注,并委以知制诰的重任。按照先例,这个职务必须经过考试后任命,皇帝了解他的才学品德,指示以特例直接授予。
欧阳修奉命为河东路使者。自西部打仗以来,议论这个问题的都要求放弃麟州以节省军饷。他说:“麟州不可废弃,如丢掉它,则黄河以内的郡县,人民都不能安居乐业了。不如分开兵力,驻守沿黄河以内诸堡垒,紧急时可以互相应援,平时也可以节省辗转运输,这是比较便利的策略。”由此麟州得以存留。又说:“忻州、代州、岢岚有很多朝廷禁地和荒废田土,请令百姓自由耕种它,不然,将会为敌人所有。”朝廷将这意见交有关部门研究,很久以后才得以实行,每年收获粮食几百万斛。凡是河东路地区赋税过重,人民难以忍受的,经他上书得以免除的有十几件。
欧阳修从河东回到京师,适逢保州兵乱,朝廷又命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衔,任河北都转运使。临行前向皇帝辞行,仁宗说:“不要打算长久在那里,有话说时,就说。”欧阳修回答:“臣在谏院任职时可以批评建议。如今再议论就是越职,那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不要把在朝在外分得太清。”兵乱平息后,大将李昭亮、通判冯博文私自收纳民间妇女,欧阳修逮捕了博文把他投入监狱,昭亮因此惧怕,立即放出所收留妇女。兵乱刚起时,官方招抚他们说,投降不杀,但后来把他们都杀掉了,还有胁从二千人,是分属于几个郡县的。富弼为宣抚使,恐怕以后再生变乱,准备要求各地同一天杀掉那些胁从者,他与欧阳修在内黄相遇,半夜时,命随从退避后告诉他这个决定,欧阳修说:“祸患没有比杀掉已投降的人再大的,何况是胁从呢!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假若一个地方不听从,这个乱子可不小。”富弼明白了其中利害,遂避免了这场杀戮。
正在这个时候,杜衍等人相继被污蔑为朋党而罢官,欧阳修很愤慨,上书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全国都知道他们是可用的贤者,没有听说有可以罢官的罪行。自古以来,小人谗害贤者,说法与今日差不多。想要广泛地陷害良善,无过于指为朋党。要想动摇大臣,必须诬蔑其为专权,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何在?除去一个好人,众多好人还在,于小人并不利;想要全部除掉,则善人过失又少,很难为他们一一挑出毛病,唯有说他们是一党,则可以一时全部除去。至于如自古以来的大臣,已被主上了解并得到信任,则难于用其他事情动摇他,唯有‘专权’是主上所最憎恶的事,必须这么说,才可以推倒他。正直的人在朝,为邪恶的小人所忌恨。自己的谋臣不用,那是敌国的福气,如今这四人一旦都罢官,使一帮邪恶小人互相庆贺于朝内,四方夷狄互相称贺于边外,臣为朝廷可惜。”从此邪党更加忌恨他,借他张姓外甥的罪附会到欧阳修身上,为此被降为知制诰、实任滁州知州。过了二年,转任扬州、颍州。又恢复学士官衔。在留守南京时,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期满,被召回京师就任流内铨事,这时已在外地历经十一年了,皇帝见他头发已白,问候慰劳很周到。小人怕他再被重用,有人假造他的奏疏,说他要求朝廷清洗内侍中为奸利的人。那帮内侍都对他既恨且怒,在皇帝面前诬陷他,打算赶他到外地任同州知州。皇帝因接受吴充的意见而停止。朝廷升欧阳修为翰林学士,以便命他修《唐书》。一次,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国主命令尊贵大臣四人执掌宴会,说:“这不是常例,是因为你的名气大。”
嘉啣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进士考选,当时读书人还在写险怪奇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他痛加排除压抑,凡是写这样文章的往往被黜落。考选事毕,以前那些爱吵吵闹闹的轻薄之徒等他出门时,就围聚在马头前吵闹,街上巡逻者都不能制止。可是科举考试文章的风气,从此有所转变。
朝廷加欧阳修龙图阁学士衔,任开封府知府。他在任上,承接包拯的威严作风之后,尽量减少繁琐,遵循理法,不求赫赫名声,京师也很安定。任职刚十个月,又改任群牧使。《唐书》修成,升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他在翰林院八年,知无不言。黄河在商胡决口,北京留守贾昌朝要开横垅故道,使黄河回头东流。有个叫李仲昌的,要导入六塔河,参加议论的人无所适从。欧阳修上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河水混浊得厉害,没有不淤的道理,下游淤塞,上游必然决口。从近期经验看,挖掘河口固然能解除淤塞,故道也不是不能恢复,但这些措施都不能持久。横垅功大难成,即使完成也将重新决口。六塔河河道狭小,而以全部黄河水注入其中,必然使滨、棣、德、博等地受害。不如因着水势流向,增高堤防,疏浚下游,以便使其入海,这样可收数十年的利益”。但是宰相陈执中力主按贾昌朝的意见治理,文彦博则赞成李仲昌的主张,因此议而不决,到底还是导致了河北的祸患。
谏议官员上书批评宰相陈执中错误,而执中还不及早求退,企图保留官位。欧阳修上书说:“陛下拒绝忠言,庇护愚昧的宰相,这将损害陛下圣德。”不久,执中被罢官。狄青为枢密使,掌握军权,有威武的名声,皇帝有病,谣言四起,狄青处境险恶,欧阳修请求罢除狄青兵权,派他到外地任职,以保他善终,遂罢狄青枢密使,出外任陈州知州。欧阳修曾因水灾上书说:“陛下君临天下已有三十多年,还没立太子。往昔汉文帝初即位,因群臣建议,及时立下太子,而在位长久,为西汉太宗。唐明宗厌恶别人说立太子事,不肯早定,以至引起秦王之乱,国家被颠覆。历史的经验很清楚,陛下还有什么疑虑而长久不定呢?”其后立英宗为太子,原因就在于此。
嘉啣五年(1060),欧阳修任枢密副使,六年任参知政事。他在军事机关枢密院,与曾公亮考查全国兵数和三路屯戍兵的数量、地理远近,制成图籍。凡是边防长期缺少戍兵的,一定加以寻找补充。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凡是兵民、官吏、财利中主要情况,中书省应当知道的,他就搜集整理,制成总目录,遇事不再到有关部门询问。当时太子还没定,与韩琦等商定对这件大事的建议。此事记述在《韩琦传》里。英宗因病没有亲自处理政事,皇太后垂帘听政,左右侍从们交相构陷,几乎造成皇太后与英宗之间的嫌隙。韩琦报告政事时,太后哭着述说原因,韩琦以皇帝有病解释,太后心里疙瘩还没解开。欧阳修进言说:“太后侍奉仁宗数十年,您的仁德为天下所称道。往时温成受宠之事,太后处理得很从容;如今是母子之间的事,反而不能容忍吗?”太后心意稍有缓和,他又说:“仁宗在位很久,所施恩泽深入人心。所以一旦去世,天下拥戴嗣皇帝,无一人敢于非议。现今太后不过一位妇人,我等不过五、六名书生,要不是仁宗留下的旨意,天下谁肯听从!”太后没话可说,时间久了这事也就作罢。
欧阳修平生与人总是把话说透,无所隐瞒。到执掌政权时,人们有所请求,总是当面说清可或不可,就是与谏议官谈事,也必定问清何者是,何者非,从不模棱两可,因此怨恨他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欧阳修也极力请求罢退,遂被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出任亳州知州。第二年,升兵部尚书、改任青州知州。又改宣徽南院使、兼任太原府知府。他推辞不就,转往蔡州。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立身处世,既然几次被污蔑,且年已六十,当即连连请求辞官,皇帝常常是温言相劝,不许辞职。在青州任职时,又因请求停止散发青苗钱,被王安石诋毁,因此请求归乡的心意更切。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退职回乡。五年去世。朝廷赠他太子太师衔,赐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