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司马懿军事才能的是平定襄平之战。景初二年(238)春,明帝令司马懿带兵四万征讨辽东公孙渊。明帝问其战略,他说:“公孙渊必先拒辽水,后守襄平,我去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60日为休息,一年足以平定。”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公孙渊命将兵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司马懿说:“贼所以坚壁以守,想消耗我们的兵力,打持久战。我们若去攻打他,正中了他的奸计。贼兵大都守在这里,他的老巢必定空虚,我们若直接挥师襄平,一定唾手可得。”于是一方面虚张声势准备强攻,另一方面暗渡辽水,到达北岸,直扑襄平。公孙渊守将慌忙撤兵,被杀得大败,魏军遂进军围襄平。时值秋七月,暴雨季节,两月不止,辽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三军恐慌,想移军而走。司马懿发布军令:谁再敢言迁宫,一律斩首!并将犯令的都督令史张静斩首以镇之,军心乃定。公孙渊依仗暴雨大水,用船运输辎重粮草,泰然自若。军士们想去抢夺,司马懿不允许,说:“这不是当年咱们攻打孟达的时候。孟达兵少而军粮够他们吃一年的,我们的兵力比他多四倍,而粮草不够一个月用的,所以我们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取得了胜利,即使以硬碰硬,用四倍的力量打他们,损失一半兵力将他们攻下来,也划算,这叫不计死伤,而争粮草。现在,敌众我寡,但我饱敌饥,大水围困,敌人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而我们并不怕敌人反攻,担心的是敌人逃跑,如今他们粮草将尽,如果抢掠他们的牛马粮草,等于驱使他们逃跑。作战应重视随机应变,敌人恃仗人多雨大,因此虽然饥困也不想束手就擒,我们应该显示出对其无能为力的样子,而使他们安于现状。”朝廷大臣闻军遇雨,想建议令司马懿撤兵,明帝不同意,说:“司马懿临危制度,擒公孙渊可计日而待也。”晴天以后,司马懿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作土山,挖地道,准备攻城的器具,昼夜强攻,矢石如雨,公孙渊窘急不堪,粮尽而人相食,只好派人请降。司马懿决不心慈手软,斩杀来将,对部下说:“作战要义在于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剩下的就只有投降和死亡了。公孙渊不肯面缚请降,只好消灭他。”于是攻陷襄平,斩公孙渊父子,并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可谓心狠手辣。
受托摄政,诡计多端
景初三年(239),明帝病危,召司马懿入见,他紧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把后事全托给您,您与大将军曹爽共辅少子。我苦苦支撑病体等您回来相见,现在死而无憾了。”言毕叫出自己的两个儿子,让司马懿仔细认清哪个是传位的曹芳(即齐王),又叫曹爽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这时的司马懿表现得痛哭流涕。是日,立曹芳为皇太子。不久,明帝死去,曹芳即位为齐王,司马懿和曹爽分领三千人马轮番在宫廷内外值班。因为司马懿服侍曹家三代,年事已高,取得了曹家信任。所以包括曹爽在内,都将司马懿当作父亲对待,凡事必咨询于他,不敢独断专行。
但此后不久,围着曹爽转的一群朋党何晏、邓褕、李胜、丁谧、华轨等人想排挤司马懿,以让曹爽独揽政权,以此为进身之阶,于是便让齐王发诏,调司马懿为太傅,表面是提高了官位,尊重了他,实际是剥夺了他的实权。面对这种处境,司马懿忍气吞声,决定以退为攻,请求告者养病,又演开了他的拿手好戏——装病,趁机联络心腹,积蓄力量,暗中策划。
曹爽素知司马懿诡计多端,就趁心腹李胜调为荆州刺史之机,让李胜向司马懿辞行,看其是否真病。
李胜进了司马府,通报了姓名。好大一会,请其入见,只见两个婢女从床上扶起一个披头散发、神志委靡的老人来。婢女侍奉他穿衣,他抖抖索索,连衣服都抓不住,掉在地下服侍他喝粥,他也难以下咽,粥从嘴角流出来,弄得前胸和被子上一片狼藉。李胜上前向他问安,他又聋又哑,语无伦次,一付行将就木的样子。
“主上年幼,国家全仰仗太傅几日不见,太傅竟病重如此。今我蒙皇上圣恩,调到荆州,特来向您告辞。”
“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并州,靠近胡地,可……要严加防范哪!”
“我是去荆州,不是去并州!”
“什么,你刚从并州回来?”
“我、是、去、荆、州!”
“噢,您是从荆州来的?”
于是,李胜只好用笔写给司马懿看。司马懿装作大悟的样子,气喘吁吁地说:“您是去荆州啊,好好建功立业吧!我有两个儿子不肖,今后请您多指教见了曹爽大将军,也让他好好照顾他们。”话未尽便倒在床上老牛大憋气起来。
李胜得出的结论是司马懿已是朝不保夕,不足为虑了。曹爽接此报告,自然放松了警惕。
痹痹曹爽,策划政变
正始十年(249),明帝冥寿十年忌日,按照曹家制度,皇帝不可以去墓陵凭吊,以恐宫中空虚,发生不测。而曹芳、曹爽及其兄弟一行军政要员非要去亲祭不可。曹爽的智囊桓范劝道:“你们总理万机,统率禁军,不能一起出祭,应该留下几个人守城。否则城门一闭,你们谁还能够进得来?”曹爽说:“如今天下大权集于我一身,谁敢胆大妄为!”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运筹帷幄的司马懿岂肯错过这天赐良机。他率领亲信闯入皇宫,假借皇太后之命,集结军队发动政变。他先令司徒高柔代大将军职,占据曹爽军营又命太仆王观任中领军,占据曹羲军营,接管了曹家在城中所有的军事力量。然后关闭城门,占领武器库,占据洛水浮桥,切断曹家一党的归路。同时,上书齐王曹芳,弹劾曹爽一党违背先帝遗言,扰乱国纪,假天子之名作威作福,挑拨皇上与皇太后的关系,中伤皇族等几大罪名。
此外,司马懿又恐怕曹爽迁帝许昌,调外地军队和他决战,又派人去劝降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便可回到府第,一切爵位不变,决不食言。
这时,从城中冒死逃出的桓范,找到曹爽、曹羲弟兄,极力要他们迁帝许昌:“您这样的人,一旦失去权力,只有死路一条,任人宰割,投降无异于就死。从这里到许昌,不过一夜的路程,您可以召集军队,我帮您调集粮食,很快便可以挽回局势。”但昏庸的曹爽却选择了投降道路:“司马懿无非是和我争兵权。我交出兵权,照样是个富家翁!”
曹爽过分低估了司马懿,司马懿要的是曹魏天下,他要算总账,将一辈子的贡献一次结清,留给子孙一壁江山。
于是,司马懿软禁了曹家兄弟,拷问宦官张当,让其供认与曹爽里应外合,计划叛乱,以此为口实,将曹爽一党一网打尽,全部处以死刑,并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从此,曹魏朝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曹芳沦为惟命是从的傀儡。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昭之心,更是“路人皆知”,到其孙司马炎,终于用禅让的形式逼曹芳让位,当上了皇帝,是为晋武帝,圆了改朝换代的帝王梦。
还有一件事情不可以不交待。司马懿临终遗命,严申不准谒陵,以防宫中趁虚改变又规定陵墓不封不树,即使后人想挖坟也找不到标志。致使至今晋代皇陵在何方,仍是个谜。可谓生前死后,算计无余。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叔祖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次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吴长庆回国。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2月,朝鲜开化党在日本驻汉城公使馆支持下发动政变,捕杀事大党多人。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挟,袁被调回国。次年,复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1893年,升为浙江温处道,仍留在朝鲜。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