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
王莽(前45~23)西汉末年外戚,后为新朝皇帝。字巨君。父王曼,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庶弟。元后诸兄弟以外家封列侯,元成之世相继辅政,骄佚奢僭。王曼早死不得封侯,故王莽早年生活不如诸父兄弟。他折节恭俭,勤奋博学,谨事老母及寡嫂,抚养兄子,以德行著称。其伯父大将军王凤病,王莽侍疾,蓬首垢面,数月不解衣带。由于王凤临死前向元后和成帝推荐,王莽得拜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倾家财赈施宾客,招纳名士,结交公卿大夫又揭发外戚定陵侯淳于长的罪过,获取了忠直的名声。绥和元年(前8),王莽代替王根为大司马。他爵位愈尊,矫情伪饰愈甚。妻子见客,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以为使婢。哀帝即位,佞幸董贤与外戚丁、傅两家得势,王莽曾罢官就第,杜门自守。在国三岁,上书为他讼冤的官吏以百数。哀帝死后,年幼的平帝即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他迫令董贤自杀,拔擢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等亲信,树为党羽,竭力诛灭异己。元始元年(1),进位太傅,号安汉公,后加称宰衡。
王莽为了进一步培植自己的势力,授意公卿奏请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均由安汉公接见。又指使公卿大臣和吏民上书,要求立其女为皇后。为笼络人心,他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赋给贫民。还奏起明堂、辟雍、灵台,增加博士名额,广为儒生筑舍,网罗郡国能教授五经及通晓《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小学和医药方术的士人数千名,遣诣京师,令其改正前人乖谬,统一异说。由于王莽辞让新野田的封赏,吏民上书称颂其功德者竟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元始五年,王莽加九锡。平帝死后,他拥立两岁的孺子婴,自己仿效周公辅成王故事,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朝会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改元“居摄”。宗室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先后起兵声讨王莽,关中民赵明、霍鸿等也群起反抗,众至十余万,攻烧官府,但相继为王莽所镇压。其后,宗室刘京、梓橦人哀章等迎合王莽心意,伪造符命,宣称汉祚已终,“假皇帝应作真天子”。初始元年(8),王莽遂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9)下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凡男口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此外,又实行五均赊贷和六卬。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实行过程中又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尽管法令严禁买卖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买卖照样进行。始建国四年,王莽不得不宣布买卖“王田”及私属者,勿拘以法。负责推行五均六筅的人员,大多是富商巨贾。他们与郡县官吏勾结,上下其手,牟取私利,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反而增加了许多不便和痛苦。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禁止使用五铢钱,另制各种各样的货币,名目既十分繁杂,换算比值又极不合理,甚至把早已失去货币性能的原始货币如龟、贝也拿来使用,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的以十万数。他们被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宫,罚作苦役,夫妇也被拆散重新婚配,因此愁苦而死者十之六七。
王莽还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如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改少府曰共工,改郡太守曰大尹,县令长曰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他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
在托古改制的同时,王莽派遣使者四出,强迫各少数族的统治者更换原先汉朝封赠的印绶。他贬各族的王为侯,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因而引起各少数族的强烈不满。匈奴、高句丽和钧町王都起兵反抗,西域诸国也断绝与内地的联系而归附匈奴。王莽派兵远道征讨,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见赤眉、绿林起义)。西汉的官僚贵族和地方豪强也纷纷打出反莽旗帜。地皇三年(22),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大军讨伐赤眉军,在成昌被赤眉打败。次年,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发州郡兵四十二万,包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又遭到绿林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绿林军乘胜分两路进军,一路北上攻洛阳,一路西向攻长安。这时,王莽众叛亲离,还继续玩弄符命,自欺欺人。卫将军王涉、国师刘歆和大司马董忠密谋劫持王莽投降更始政权。事败,董忠被戮,涉、歆自杀。当绿林军进抵长安附近时,王莽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但囚徒军一过渭桥,便立即哗变,掘毁王莽祖坟,焚烧九庙、明堂、辟雍。长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动,配合变兵攻入皇宫。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遂告灭亡。
董卓
董卓(?~192)东汉末年权臣。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性粗猛而有谋断,早年与羌中豪帅相交往,以健侠知名当世。后为州兵马掾,驻守边塞。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复拜郎中,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后,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起兵响应。董卓先后以东中郎将、中郎将、破虏将军、前将军的身份奉命镇压,屡屡败北。
中平六年,董卓被征为少府,他拒不到职。灵帝病危时以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他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后因谋泄,何进兄弟被宦官所杀。袁绍勒兵入宫欲讨宦官,张让、段硅等劫持少帝及陈留王外逃。董卓闻讯,引兵驰抵京城,并领何氏所属部曲,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由此势力大盛,得以据兵擅政,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郡侯,进位相国。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睚眦必死,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初平元年(190)冀州刺史孙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次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车服仪饰拟于天子。他还拔擢亲信,广树党羽,宗族内外,并居列位,子孙年虽幼小,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又筑坞于厹(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号“万岁坞”,积谷可供三十年。后司徒王允与董卓义子吕布及仆射士孙瑞合谋诛卓。初平三年四月,献帝大会群臣于未央殿,董卓入朝时为吕布所杀。消息传开后,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士女争卖其珠玉衣装,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衢,其家族被夷灭。
刘表
刘表(142~208)东汉末军阀。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知名,是当时人所宗仰的“八及”之一。灵帝时为北军中侯,献帝初平元年(190),迁荆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当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长江中游的反抗力量,徙治襄阳。当时群雄并起,割据南阳的袁术使孙坚进袭刘表,坚军被其击败,孙坚中矢而死,袁术袭夺刘表地盘的企图未能实现。初平三年,授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因实力雄厚,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在全国兼并战争中保地自守,中立观望。官渡之战,对袁绍、曹操两不相助。建安六年(201),刘备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表,此后刘备依托他,在荆州数年。荆州二十几年中政局稳定,战争破坏较少,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关中、兖、豫学士归者以千数。他还建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闾、宋忠等撰《五经章句》。又广求遗书,形成“古典毕集,充于州闾”的盛况,起了保存文化的作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表病死。曹军到襄阳,刘表子刘琮举州降,刘备出逃,割据结束。
司马懿
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名门望族的传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求贤若渴之时,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作官,管理河北地区。司马懿觉得曹操是阉宦的后代,出身卑微,自己在他手下讨差使干,是屈节辱命,便以身患风痹症为由,推辞不受。
曹操素有疑心,他怀疑司马懿有意推辞,便派人装扮成刺客前去试探真假。司马懿早料到了这一点,便整天整夜躺在床上装病,当刺客用匕首刺向他心口的时候,他眼不眨,身不动。司马懿用装病逃过了征召。
韬光养晦,心狠手辣
公元208年,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并且派使者传令:不论病否,定要应召,否则抓也要把他抓去。司马懿知道这次不是轻易躲得过的,便乖乖就范,担任了丞相府的文学掾。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曹操的深谋远虑和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令司马懿彻底改变了看法,使他非常敬重曹操。特别是有一次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后,手下左右经常劝他干脆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司马懿也这样劝他。这时江东孙权呈递劝进表,也劝曹操代汉,而曹操不为所动,一眼看透孙权的心思,说:“这个碧眼小儿是想把我放到火上烤哪!”并明确地告诉左右,他要好好做周文王。这件事令司马懿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他开始竭尽全力效忠于曹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博取曹操的信任和赏识。
不久,曹操升他为主簿,主管相府一切事务,并让他和儿子曹丕交游,用意很明显,想让他与曹丕成为至交,好辅佐曹丕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但是,在委以重任的同时,曹操仍觉得放心不下,他通过各种渠道网罗司马懿的信息资料,多方调查、考察、验证。有一次,他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即向前走路猛然回头的时候,脸面正向后,而身躯不动,仍保持向前行走的姿态。他决定亲自验证。果然,司马懿确有狼顾之相。于是他告诫曹丕:“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不是做臣子的人,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要防备他些才好。”并且多次想加害司马懿,以绝后患。没想到司马懿早已与曹丕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曹丕不但不把他父亲的忠告当成一回事,还多次保护司马懿,使他免遭杀身之祸。
尽管处境险恶,司马懿却镇静自若,一如既往,表现出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姿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韬光养晦之计,蒙蔽了老道的曹操,化解了曹操对他的猜忌。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被提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曹丕出征,便命他镇守关中,处理政务,对他非常倚重,视为股肱之臣。
司马懿建功立业,主要在明帝时期。曹睿又继承乃祖、乃父事业,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这时正值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拒蜀的重任落到了司马懿肩上。诸葛亮带大军十万,扎营渭水之南的五丈原,分兵屯田,以解决远征粮食问题。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营以拒之。相持百余天,诸葛亮数次挑战,他高挂免战牌。诸葛亮赠送给他女人的衣服,嘲笑他胆小,他仍不出战,但为了安抚军心,装出大怒的样子,上表明帝请战。他感到诸葛亮攻势甚急,其中必有缘故,便向下战书的蜀兵询问,诸葛亮吃饭睡觉怎么样。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什么事都亲自过问,吃食不到数升。”司马懿便明白了,诸葛亮吃得少是心里烦,肯定活不几天了。果然,诸葛亮病重而死,其兵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