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刀》是一本迷你版《鹿鼎记》。
《鹿鼎记》,1970年写的,是金庸给自己,也是给传统武侠写的一本《堂吉诃德》,自嘲,调侃,解构,怀疑,结束。
《鸳鸯刀》,1961年写的,是金庸前期小说的一个总结性解构。
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周威信镖头,没事一句“江湖上有言道”挂在嘴上,然而屡屡吃瘪。这个周镖头的境遇就像个典型的金庸读者——已经习惯了江湖规则,出来闯世界;发现往往事与愿违——“这个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啊”!
太岳四侠,看上去人人是高手,尤其是不动声色的大哥逍遥子,打起来惨不忍睹。
盖一鸣口才最好,却和周威信一样,爱用重复找笑料,随时都“大哥言之有理”,都是歪理。
这里有些片段,很有江南七怪的味道。
男女主角萧中慧和袁冠南,其实很有《书剑恩仇录》中李沅芷和余鱼同的感觉,脾气都一样。
林玉龙与任飞燕那对吵架夫妇,偏偏会“夫妻刀法”,这里明显是暗指《神雕侠侣》里需要搭档的玉女素心剑。
袁冠南用笔墨做武器耍帅,是陈家洛和朱子柳的作风——结果差点折了。
萧中慧和袁冠南差点成了兄妹,惨烈的伦理剧;结果因为萧中慧的父亲、当今第一高手是个太监,一下子拆解成喜剧了。
鸳鸯刀这对兵器,是《书剑恩仇录》里骆冰用的兵器。
大反派卓天雄,最后是被太岳四侠捡了现成便宜,捉回来的。
最后,所谓“无敌于天下”的秘密,不过是“仁者无敌”的四字口号。让人哑然。
《鸳鸯刀》的妙处在于,如果你单是当一本小说读,会觉得,好玩,但是不是太油滑?
但当你读熟了金庸,再读这本,会觉得处处出人意料,处处都在玩哏,处处都在反转。读完《鸳鸯刀》,再去读《书剑恩仇录》,会觉得金庸真舍得玩自己……
就是这意思。
更大一点,是这样的。
金庸其他的作品:
《书剑恩仇录》,反清复明;《碧血剑》,明末遗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国仇家恨与个人成长;《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英雄传记。大致上,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胡斐,都还是国仇家恨,热血男儿的脾气。
而《鸳鸯刀》,为上面这一段做结。
之后:
《白马啸西风》,边塞故事。《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温吞仁厚。《连城诀》,狄云目睹的世间龌龊。《天龙八部》,众生皆苦。《侠客行》,几乎是童话作品了。《笑傲江湖》,政治寓言。《鹿鼎记》,不提了。
《鸳鸯刀》的调侃,结束了一段纯粹热血英雄的年代,开始了一段内心挣扎的年代。
《鸳鸯刀》之后,纯粹的英雄主角,只有萧峰了。还是个大悲剧。
所以《鸳鸯刀》用一段极致的、调侃的、脸谱化的笑剧,结束了一段坚定不移的英雄史诗年代。
就此开启了金庸作品带有怀疑色彩的、世界观更加复杂的后半段。
感觉就像金庸用《鸳鸯刀》跟读者这么说:
“我最后讲一个笑话哈,然后,英雄童话就讲完了,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