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听见祁镇昨晚的处境如此危险,我忽然眼前一黑,几乎要站立不稳。
胡姑姑又说了一句:“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贤太妃已经兑现了跟你的承诺了吗?怎么这么不经吓?”
“是下官失仪了。”
“那道上谕,我们用了。从今往后,虽不能说让皇上再不为难上皇,但是上皇将不会再有杀身之祸。”
听见这一句话,我连忙起身叩谢胡姑姑:“微臣叩谢贤太妃。叩谢胡姑姑。”
“起来坐下吧,我还有事情要问你。”
“是的。”
“郑和是宣德八年回宫的,之后便一直住在这里。想来也有十多年了。”
“郑公是正统十四年走的,足有十六年光景。”
“他的房间呢?还留着吗?”
“在的,胡姑姑要是想看,下官可以带您过去。”
于是,我便领着胡姑姑到郑公房里。胡姑姑她想一个人在房里坐坐,于是我便等在门外。
胡姑姑在郑公房里喃喃自语,似乎是有些话想和郑公说。我此时隐约也觉得胡姑姑和郑公很有渊源。胡姑姑看着约莫有八十岁了,若是郑公还在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岁数。
但是这样算来,胡姑姑该比她的妹妹静慈仙师要大许多了。毕竟太后如今才五十七岁,静慈仙师如果和太后是差不多年纪的,那胡姑姑至少要比静慈仙师大上二十多岁了。
另外胡姑姑是太祖朝的尚宫,出人头地甚至比郑公都要早。而且怀恩曾经和我说过,太宗当初想要纳胡姑姑为妃,却被胡姑姑拒绝了。但胡姑姑却将自己的妹妹荐给了太宗当孙媳妇,但是宣宗又无故废后。
还有刚刚我要是没有听错的话,胡姑姑称呼建文君为建文帝!还说女官的式微是因为她的错!
我还想,若是我能早点发现上谕的存在,也许祁镇就能少受一些苦了。
我不知道在门外候了多久,胡姑姑才从郑公房里出来,我送她回了我和漱婳的故所。胡姑姑临进宫门以前跟我说了一句:“六尚自古以来便有,女官是这天底下最能为女子争气的差事,如今六尚因我而没落。却又有你尚医局崛起,望你事事要为大局考虑,切不可一时意气。”
我应承了胡姑姑的话,接着去了一趟神宫监。
神宫监的长随见来人是我,便进去通报怀恩。接着我和怀恩便在房里坐下,我问他:“关于胡姑姑的事,你究竟知道多少?”
“姑姑,有些话我不便说给你听。”怀恩说着便从榻上拿出一本册子给我。
我会意,便离开了神宫监。
二
当晚夜里,我翻开了怀恩给我的那本册子,原来这是一位名叫昌盛的太监的日记和账册。
这里面大多记录了昌盛在得宠时收受的贿赂,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昌盛,贵州都匀长官司人。洪武二十四年入宫,时年十一岁。因为侍奉太祖小心谨慎,颇得恩宠。
后来太宗靖难功成,即位大统。因昌盛投诚太宗,太宗便升昌盛为长随,在殿前侍奉。
永乐初年,交趾才刚刚平定,需处理的问题很多。因为昌盛通晓交趾语,所以太宗多次派昌盛前往办理交趾的事务。昌盛八次往返交趾都没有出现大的差错,于是更得太宗重用,升昌盛为神宫监首领太监。
这些都是昌盛的发家史,他的日记还说明了永乐初年间,紫禁城的宫人面临着一道抉择题。
而胡姑姑至今还称呼建文君为帝,应该便是代表了当年的女官六尚选择了忠于建文君。这便难怪太宗要六尚尽归宦官衙门了。
日记里也有提到胡姑姑和郑公,郑公是洪武十三年入宫的,昌盛入宫时郑公就已经被分配给当时还是燕王的太宗,随太宗往封地就藩了。但是由于郑公在太宗登基后显赫,于是昌盛籍着郑公往日在神宫监的事情没少和当时已经是内官监首领太监的郑公攀情谊。
而日记里提到胡姑姑是因为昌盛喜欢胡姑姑。昌盛说胡姑姑是五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内廷第一美人,她洪武十六年入的宫,当时也不过十岁。但凭借着干练的性格深得太祖和孝慈高皇后的器重。直到洪武三十一年,胡姑姑已经在六尚一司中都担任过尚宫或司正,当时的宫人都称她为“大尚宫”。
胡姑姑天生丽质,宫里的宦官都希望可以和她对食或互为菜户。但太祖敬爱孝慈高皇后,很是讨厌对食这种行为,所以胡姑姑一直都是一个人。
后来有一日,太祖问胡姑姑愿不愿意做皇太孙的侧室,却被胡姑姑谢绝。太祖大怒,幸得还是皇太孙的建文君求情,胡姑姑才得以保全性命,但也被罚往尚功局做绣工。
建文君继位后,胡姑姑被重提为尚宫局尚宫。四年后,太宗靖难攻破南京,登基为帝。由于太宗打的是靖难旗号,于是对于心里还忠于建文君的人十分反感。
太宗也惊讶于胡姑姑的美丽,但又恼她不知好歹,不仅不愿做他的妃子,更不肯改称建文帝为建文君。于是为了惩罚六尚一司,太宗将六尚职能尽归宦官。胡姑姑大受打击,于是隐退宫中做一名普通的宫人。
太宗自建文君失踪后,一直派人追查其下落。却意外发现当年胡姑姑的母族有可能帮助过出逃的建文君。胡姑姑为保母族,向太宗示好,荐幺妹胡善祥为皇太孙妃。胡善祥素有贤名,太宗颇为满意,同意了胡善祥和皇太孙的婚事,这才保住了胡氏一族。
之后昌盛发现郑公对已经隐退的胡姑姑多有照拂。而胡姑姑对郑公的态度也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昌盛这时说到当年也许是因为郑公初入宫时就在神宫监和当时胡姑姑所在的尚服局多有接触而产生的年少情谊。
怪不得郑公在胡姑姑心中如此特别,指不定那一次次的拒婚也是因为郑公。
昌盛也很得宣宗器重,昌盛还在日记中提及宣宗废后不单是因为胡氏无子,更是因为胡氏觉得建文君并无过错,太宗靖难其名不正。而且还和宣宗说仁宗也宽恕了方孝孺等人的罪,可见仁宗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宣宗自小视太宗为偶像,对胡氏的这些话语十分反感,再加上胡氏每每妨碍他寻乐,才决定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