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那一天,兄弟和另外一位来自美国与顾校长有着特殊关系的朋友,手执请柬,经严格的安检程序之后,走进了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
这位朋友早年毕业于清华,在美国又和顾校长在一所大学里合作搞过研究。
2011年4月24日的这一天,是顾校长的节日,更是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的节日。然而,这一天里,坐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主角并不是工物系五字班的顾校长,而是水利系九字班的胡主席、无线电零字班的吴委员长、工化系五字班的习书记以及52年从清华分出而建北京地质学院的半个校友温总理。
兄弟和朋友坐在人大会堂楼上三层一个几乎是最靠后边的角落里,远远地看着主席台,周围的掌声听得真切,但那些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面孔,此刻由于距离的原因,基本上只能看出一个轮廓。
那一刻里,兄弟在想,当年无数激动的代表,曾坐在兄弟现在这个位置上,望着主席台上的满面红光的主席、身体一向不太健康的副主席、不卑不亢的总理、政治局常委及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之类,是不是也只能听到一片片的掌声,而无从看清远方的那一张张面孔。
这个大会堂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从历史的财力上看,当年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肯定是当时一项大得不得了的项目。
多数我们这些清华附中73级的学生出生于1959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纷纷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在我们那些清华大学建筑系与土建系的前辈们的努力中,全球规模最大的人民大会堂竣工完毕,傲然地矗立于全球最大的广场之侧。
人民大会堂的最大的主体工程为左右宽70多米,前后长60多米,高30多米的万人大礼堂。
大礼堂位于人民大会堂的中心,可容纳万人参会,实为人类政治历史或社交历史当中的一项奇迹,这多少迎合了伟大领袖心中的那种不干则已,要搞就得惊人的理念。这种无立柱、穹窿顶、大跨度的结构,对当时所有的设计者与施工者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自人民大会堂建成之后起,这组只用了10个月建成的总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宏伟建筑群,总建筑面积比天安门背后的故宫还要大。
80年代以来,兄弟曾经多次出入于此,参会、联欢、会客、观展、赴宴甚至在那个可能也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宴会大厅里参加过全国桥牌通讯杯比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大会堂很可能要算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厅了。
今天,清华大学为了庆祝自己的百年华诞,借用人大会堂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盛会,前往贺喜的嘉宾规格之高,场面之大,大概也是古往今来,人类教育历史中,空前绝后的。
中国政坛的四巨头,总书记、委员长、总理,再加上一年之后共和国接班人,同时前来捧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领衔的各路媒体齐聚于此,这种盛况真的让清华大学倍感荣耀,无比自豪。
当晚,兄弟回到清华校园,又在清华大门正对着的中央主楼目睹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大型晚会,其灯光之华美,音响之磅礴,演员阵容之强大,为中国高校历史中之罕见。
关于此,校方以一种自豪的口吻宣称道,本大学在这次百年庆典当中,从人民大会堂的集会,校园里的文艺晚会,展览出版、宣传接待等众多的活动,全不让国家财政掏一分钱,所有的花费与开销全部来自于本校校友的捐赠。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教育机构,仅仅动员其校友的资源,就可以将百年校庆活动搞得如此宏大而辉煌。在它今天卓越的背后,这所大学到底有着一个怎样的历史?
以历史的逻辑推论,没有解放之后五十年代的蒋校长的培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清华;没有解放之前清华老校长梅校长的付出,就不可能形成清华在国内教育界的地位;没有大清朝中国第一批留美生梁诚先生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后来清华大学的诞生;当然,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归容闳(Mr.Rung Ying)先生的当年的奋斗,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留美活动的开展与推进,也不可能有后来几代国人对改革与开放的认识与向往。
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在2015年在当今全球最权威的QS评价排名榜上位居第25名的自豪与光荣,这一切还要从容先生那些久远的故事慢慢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