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上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形容人文雅朴实,举止端庄从容。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配合得当。后泛指文采和实质兼备。质,本质,指内在。文,文采,指外表。野,意思是鄙陋粗俗。史本为官府中掌文书的人。此指像史官之见闻宽广,外表文雅,虽不致鄙陋粗俗,但本质未必朴实。此处作形容词用,与”野“意义相反。孔子教人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彬彬这里的意思是文质兼备。有个成语叫彬彬有礼,意思是文雅、有礼节或者礼貌。什么叫礼节?礼,简单地说,就是道理;节,就是节度。意思是我们做人处事都应该讲道理,行为态度要合乎规范。一个国家重视礼节,就不会乱套,君臣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作为个体的人同样应该重视礼节,这样就到处受人欢迎,做事就会特别顺利。老百姓有句很直白的话,叫”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说的就是你对别人彬彬有礼,别人也会对你彬彬有礼,相反,你对别人粗暴、野蛮,别人也会对你粗暴、野蛮。我们通过电影、电视或者书籍,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人是非常重视礼节的。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可见我们对礼节的重视程度。我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到亲戚家去,见到年长的还要叩头,现在这样的理解慢慢简化了,但是民间还是流行见面作揖,说些吉利话,比如恭喜发财之类。现在人的礼节上虽然简化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礼节的民族。”来而不往非礼也“,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口头禅。”礼“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它可以减少许多冲突和无畏的争执,发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拉拢人于人之间的距离和感情,一个有礼貌的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做事无往不利,一帆风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是个重视礼节的人,这样的人一般地说很有人缘,在任何场合都是受人欢迎的人。
相反,那些以粗暴蛮横、自命不凡的态度对待尊长者,或者满口粗话,行事野蛮者,或者为了一点小事儿就和人争吵、殴打者,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人,这些人就缺乏人缘,很难成功。因此,小细节上培养知书达礼,注重礼节,很有必要。其实,有时候礼节就是一个细节,甚至是一句话,比如说,打错了电话,说声”对不起“,和女士一起走路,说声”请“,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等等,都可以给人以温暖。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学者对”文质彬彬“这个成语的分析很有意思: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辞,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辞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所缺憾,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可观的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有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举个例子,前些天大家都在看奥运比赛。
我注意到瑞典女足,队中不少球员竟然并非职业运动员。从保险公司职员到经济学家,可谓是五花八门。那个29岁的后卫萨拉·图内布罗,本身就是经济学家,除了踢球之外,还喜爱打高尔夫球和骑摩托车,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给我的感觉就是文质彬彬。我们国家还有个奥运冠军,名叫张湘祥,他今年才拿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他发誓要考取博士研究生。张湘祥不仅长得帅气,英语也很棒,还写得一手好钢笔字。体育不是他的人生全部,他甚至只把体育当做人生佐料,告别体育后,在人生另一舞台上依然潇洒。张湘祥属于内外兼修的人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