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批孔。那个时候,大家都叫孔子为“孔老二”,大概因为他在家排行第二的缘故吧。没想到,近几年忽然“国学热”,书店的畅销书柜上赫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读孔心得。据说,有饭店的厨师不炒菜了,改行写国学心得书去了。孔子再次走红,全国性的祭孔、国外开设孔子学院、各地纷纷出现各种名目的孔子学校,某地的高考状元也郑重其事地去当地孔庙朝拜孔子,就连小巷的私立幼儿园里也标榜教孩子读经书,背“子曰”。孔子突然被人们当成了医治各种社会疾病的良药,凡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想“问道”于孔子,就连有的监狱也专门设立孔子讲堂,想要用儒学来感化服刑犯。“孔子”这服药仿佛可以包治百病了,不由想到旧社会江湖上那些卖野药的,当众吹嘘自己的药是“大力丸”,可以强身健体、包治百病。孔子成了他们骗人的招牌、促销的手段,这哪里是爱孔子?分明是别有用心嘛。那么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呢?《史记·孔子世家》里,对孔子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从司马迁的安排可以看出孔子的历史地位。
《史记》中的“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却被列入世家,为什么呢?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之后,专心培养、教育后一代,各国的精英分子多是孔子培养的,孔子做的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业,他的言行思想也必将影响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40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孔子之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之后才有了民间私家讲学之风。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是第一个平民教育家。所以孔子的封号叫“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圣人”,“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说他的为人和功劳,“先师”就是第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当时各地、各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来求学,孔子怎么收学费的呢?任何人只要拿10根腊肉,都可以来上学。在《论语·述而第七》里面有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门弟子3000,贤者72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也有成为集团公司老总的,比如说子贡。孔子在当时不仅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
孔子的家世很可怜,很令人同情。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等于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他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学生一般都比他小40岁左右。这就是相当于现在一个60岁左右的老教授,在课堂给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很亲切,很真诚。孔子的“祖国”是宋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大贵族孔防叔,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后来因为宋国发生内乱,家财自然守不住了,活命要紧。全家移居鲁国。他在20和21岁时先后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畜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十五岁时就“志于学”。他很虚心,也善于向他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好学,他的知识很渊博,所以人们称赞他“博学”。这为他日后创立儒家学派,开办教育,广收学徒,打下了坚实基础。孔子的老妈是颜氏。老爸是孔纥,又名叔梁纥,是鲁国的武士,做过地方上的小官,其地位已不及先辈显贵,家族已经衰弱。
孔子身上有贵族血统,但到他懂事的时候,孔家已经衰败,家境已经很不好了。孔子出生时,老爸叔梁纥已经是66岁的老人,3年后,父亲便去世,此后,孔母颜氏便携子移居曲阜阙里,过着艰难生活。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家境贫寒,孔子15岁就四处拜师,立志学习文化,多年下来,积累了很多人情世故,懂得了以德为本,以诗为用;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30岁就“立”于礼了。40岁的时候,人生的很多困惑都解开了;50岁就能知天命了,懂得顺应天道行事了;60岁的时候耳顺了;70岁就从心所欲,做事恰如其分了。快到50岁的时候,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也就是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生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筑部长;第四年,51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并且代行鲁相职务。这是孔子一生当过最大的官了--摄行鲁相,也就是代理总理,但也仅仅三个月,就被季氏等人撵下台了。
被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54岁的孔子遭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但都未见用。孔子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就这样,整整奔波了14年,一直到68岁,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孔子68岁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鲁国君王把他当夫子,一直善待他,有一次鲁君还与他一起乘车去周都。这时孔子可能已经五十多岁。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许多人以为只有儒家讲仁义,道家都是处世的,其实不然。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还自称“仁人”。我们现在有句俗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有势力的人,经常损害别人的利益,最终必遭危害,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孔子四海为家,颠簸一生,不想被人像他那样,所以他的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教人如何“安居乐业”。他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就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