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本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后用以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季氏》,原文是,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段话是一篇相对完整的议论文,孔子的这一番言论,阻止了一场战争。意思是,季氏准备攻打颛臾这个小附属国,战争一触即发。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路都做了季氏的家臣,辅佐季氏,所以季氏想发动战争,他们俩都知道了,就跑过来跟老师说一声。孔子一听,就说:你们要劝主人,说这场战争不能打。原因是,第一,过去周天子把颛臾封在鲁国的东蒙山,让他做祭主,他是周天子名正言顺的臣子。除非周天子下令讨伐,你季氏有什么资格去打人家?第二,颛臾地盘很小,是社稷之臣,又没有造反,有什么理由去打人家?冉有回答老师说:老师啊,这都是季氏的意思,不是我们两个家臣的意思,我们俩都不同意的,可是我们是打工的,老板要打,我们有什么办法啊?孔子说:冉有啊,古代的一个大臣周任说过一句名言,在你的位置上,你有什么能力就尽可能使出来,没有能力就不要在那个位置赖着不干事。
言外之意,你是季氏的家臣,有义务提醒他,你明知不对,又不去提醒他,阻止他,那你还有什么资格做他的家臣呢?看到主人有危险,你不去帮,看到跌到你也不去扶他一把,那么他花钱雇你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很有问题,不对嘛。老虎、犀牛从笼子跑出来了,鬼壳玉器毁坏在柜子里面了,是谁的过错?你们两个是看家的,看大门的,就没有责任?冉有说:老师,今天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氏家的封地费城,如果今天有机会而不夺取的话,一定会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君子最痛恨自己口头上说不要,却找借口给自己掩饰。我听说,国也好,家也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大约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如果能够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方的人还不服你,那你就可以实行礼乐文教,以德治国,让远方的自然来归顺。远方的人既然来了,就要把他们留住,安顿好,给他们不错的待遇。总之,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现在,冉有、子路,你们俩在季氏辅佐,远方的人不服你们,你们不能让他们主动来归顺,国家分崩离析,他们不能保全,还要谋划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危险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就是季氏自己的家里有可能发生内乱,这才他真正应该忧虑的。既来之,则安之,这个成语就来自孔子这段话。对待疾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能坦然面对,有的人慌张恐惧,有的人悲观颓丧。我认为对待疾病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疾病找上门来,推是推不掉的,与其在心理上排斥它,不如坦然地接受它。从而积极诊治,安心疗养。忧心忡忡,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怨天尤人都改变不了事实啊。
也许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了。其实,生活中很多让你咬牙切齿的事情,若非燃眉之急,若非性命之忧,都可以先放一放,调整心态,静观其变,万事皆有解决的办法。不少彩民朋友,也经常碰到咬牙切齿的事情。比如“追号”追得身心疲惫钱包枯竭,比如好不容易中了奖却被同事们“恨宰”一顿所剩无几,比如老是在这期买中上一期的号码,比如发现自己中了奖却丢了彩票……怎么办?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吧。生活就是一出喜剧,老天爷爱变着法给世人开开玩笑,就让我们怀着随遇而安的心态,接受他的幽默吧。汽车没油,过几天总会有的,排排队总会有的。但若我们心中的欢乐和从容荒芜得太久,该到哪里去加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