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89900000003

第3章 以父之名

不是母亲打电话提醒,肯定又是忘了。这个月的某一天,父亲的忌日,烧纸给他。这样的提醒一年数次:鬼节、冬至、他的生日,还有清明与除夕夜。我总是忘掉,却也并非因为被“生”的事情忙着或闲着——他活着时,我就不大会记起他。

母亲说,她要送来叠好的金元宝与银元宝,很多,因为今年是他去世整二十年。母亲与父亲谈不上有感情,可能还相反。但母亲对这些事一直很看重。我都能看见那个画面:阴天的下午,午睡了起来,她叠起元宝,手上全是金粉银粉,光线不好的客厅,她习惯了节约电,也习惯了长期的独居,连续几天没有人说一句话。我在外面喝茶,在银行排队,听的士司机责难油价,热腾腾地活着。接到母亲的电话,嬉闹的笑还来不及收掉,几乎不相信:二十年了!这么长……同时一阵惊怵,倘若母亲年老健忘了,甚或也去了,就没有人再会记得父亲了。他与世界最后一点儿形式上的联系,将会在我手上彻底断了。

十一岁的女儿用粉笔在地上划圈,给亡灵们的纸钱要烧在一个划定的圈里。外公、外公。她颇有兴致地念叨着,平常她不可能喊出这称谓。她与父亲没有见过。

父亲不知我的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养、买房、换工作。这二十年,我做了人生中的许多事情,他不知道。

那许多的仓皇、打击、恩爱、凶狠,他不知道。

我十六岁时,他死的,他都不知道,我后来又长高了一些。

我给渐渐旺起来的火喂纸,母亲叠成的元宝们打着滚儿,萎缩着消失了。

也许任何一种灰烬都会随风上扬,但纸钱的灰,这样一小块一小块的,黑色、灰色的,在路灯的光晕下盘旋,像是真的通到了天地鬼神。我长久地看。女儿找到一根小树枝,游戏般地挑动灰烬,让没有烧完的纸灰重新红通通的。

这纸糊味好闻。女儿嗅嗅她的手。

别捣得太碎,他们得不到了。

这——是——迷!信!女儿轻声地带着学生气。为什么要烧纸呢。她每次都要这样问一问。

我盯着慢慢白了的灰。为什么烧纸呢,亡去者永远不知,生存者亦知虚无。

我与父亲,从没真正生活在一起。一般讲,我只在春节会见到他。

他是本村早期的大学生,考到南京念大学,继而分配在那里工作,颇为荣光。重要的城里的工作使得他只在春节才能回乡。本地还有另一个在南京军区工作的人,他们俩一回来,就过年了。整个正月,他们俩与村里的书记、会计、赤脚医生、小学校长等各方面的有头脸的人,会被人们邀着吃“春子”,从初五吃到正月半,经常一天两顿。他们在人家的堂屋里伸手伸脚地围着八仙桌坐着,喝酒,打牌,交换各自的烟,谈论国家大事。

再冷的天,父亲都穿毛料的衣服;那个军官,则是威风凛凛的制服。他们从不穿棉袄,看上去比当地的任何人都单薄,可这是气派和合适的,大家都一致地同意:城市的人,是不怕冷的。这正是城市人漂亮的地方。

父亲死后,七七第四十九天,家里人请人放焰口,并烧掉他的许多东西。全是从南京收拾回来的,大部分我都没有见过,那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的物件,一个活了四十四岁的男人半生的家当。奶奶再次哭得昏过去,姑姑们闭上眼淌泪,妈妈要张罗饭菜,便由我主要负责烧东西。俄文字典、围巾、画报、小木摆件儿、塑料杯。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件羽绒衣,两面穿,一面银灰、一面褐色,十分肥厚。真好烧啊,一扔到火里,羽毛们就“砰”地炸开来,热气烘烘。我惊讶得忘记了心疼。想起父亲每年回乡过年,乡下那么冷的三九四九天,他从来没带回过这件羽绒衣。他是对的,他表现得像一个漂亮的城里人。大家至今都记得他穿毛料服,裤腿上两条线。

所有那些春节期间,我与父亲,说不了几句话。有那么几句,竟也记得。

我家有个习惯,一到春节,就替四周的邻居写对子,早先是爷爷,他做过私塾先生,写得端正老实,全是妇孺皆知的老派对子。后来爷爷老了,或者也未必是老,总之,换成父亲写了。父亲喜欢这个角色。他把家里装糖果的瓷罐子拿出来调墨汁,把方桌上全部的东西都拿到别处,架势很大。倘若邻居没有特别指定,他便玩乐,自作主张改动上下联的几个字,让人念得半生不熟;或另取唐诗、录古句。有时也写新编的,歌颂农村风貌的那种,是广播里报的,他注意听村广播站的内容,却一边听一边哈哈地嘲笑。他还会给对联加“裱”,抓起一张报纸,随意地团成一个团,然后蘸着金黄的调料,在对联边沿整齐地印上一朵朵花,挺绝。不过他有分寸,不会在人家堂屋、正门的对子上游戏。

有一次,写到“春风和煦×××”,他问前来取对联的小个子男人,指着第四个字:“认得?”“不,怎么可能认识呢。”矮小的邻居高高兴兴地摇头。“你呢?”父亲问我。

三年级的我紧张起来,父亲从来没问我的成绩,我考的许多一百分他从不知道,三好生等许多的荣誉……我常常感到分享的人很少。可是,这个字偏巧我不认识。父亲没作声,继续写,也不教我,邻居打招呼走了他也没停。那整个半天我怏怏不乐。我其实并不真想在父亲面前显得多么出色,但我生气他如此没有道理的考验。这种随心所欲,让我感到莫大的生疏。

我一直记得那个半草的“煦”字,大红的纸,黑墨。我到现在都不喜欢这个字。

除夕前全家大扫除,他只负责一件事,替大家擦皮鞋。他很有兴致,一只只先抹去旧灰,接着,浓浓地上油,放着,“养”一会儿,然后,找来一小块旧的真丝布,紧贴着皮面不要命地飞速地抽动。再旧的皮鞋,这样子一弄,都亮得惊人,他快活地把一家人的皮鞋排在一起。浓浓的鞋油味,非常洋气地往鼻孔里钻着。年初一,我穿上他擦过的红色猪皮鞋。然而这鞋子是上一年买的,我嫌小了,有些挤,只穿了小半天,便换下来了。他竟不高兴了,像嫌弃乡下孩子似的:“最起码的……一个人,要学会穿皮鞋……”

我那时不大清楚,到现在也不以为然,一个人,会不会穿皮鞋,有什么要紧之处。有一点,现在我擦皮鞋,跟他的习惯一模一样。尤其是最后一道,真丝布与皮质之间的摩擦速度,我相信那对于皮鞋的亮不亮,很关键——这些所谓的细节,在别人看来完全不值一提,也并非说我多么珍惜,但我与父亲所打的交道实在太少,况且,童年的事,一旦记上,就一直记着了。

正月里,父亲几乎每天都打牌到很晚,摸黑回来,还有酒气,裤袋里乱糟糟的,全是牌桌下来的零钞。他早上起得很迟,替他准备的四只水潽蛋,热了又凉了。如果这天没有人请“春子”,吃午饭时他跟我们一起。他不太说话,很快吃完,用一条手绢擦擦嘴,然后到外面,到光秃秃的晒场上转圈子。他一出门,我才开始真正放松地吃起来,让妈妈给我拣瘦肉,嚼出声音,添好几碗汤。我不习惯他在我家的饭桌上,有他坐着,我吃不好。

实际上我相当地怕他。我记得他曾经打过我,就在短暂的寒假里。某天,奶奶母亲忙碌着做鱼做肉时,我吃了一块她们熬出的油渣,不巧,却是块嚼不烂、咽不下的油渣,我刚要吐掉,父亲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后面,严厉地命令我一定要吞下去。我嚼了又嚼,咽了又咽,却还是嘴里连着喉咙,七八岁的我很快哭起来,父亲继续骂我,他甚至踢起我,用他的皮鞋踢我的腿,可能并不是真踢,因为并不怎么疼,可我被那没有缘故的责难给打蒙了,实实在在地惧怕起父亲,我巴望着他赶紧回南京。我不要过年。

这一块我无法吞下的“油渣”,曾被我隐约地写进一篇小说。我本不该这么利用这个私人细节。可我没忍住。

再长大一些,我了解到更多父亲的事情,这虽然并不能够使我轻易地谅解父亲当时用皮鞋踢我的事情,但我可以宽容地推测:每一个回乡度假的春节,他是不快活的,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体恤他——他在南京另有他的生活,他正周旋于他的个人欲望之中,他看到老家,看到我母亲,是气恼与回避的。他是借“油渣”拿我撒气;可能,他也生气我对他的不亲昵。再进一步说,他跟我一样,跟母亲一样,也是一个没有体会到天伦之乐的人,他同样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家。

父亲与母亲的事情,错在他,并且有许多令人羞耻、被乡人传谈的细节,那些事情,而今说来也不新鲜,无非就是男女,故也不必全部回忆出来。况且他为此受到了很严重的惩罚,甚或牢狱之灾,甚至不止一次:他先后两次成了劳教分子。他的罪名叫“生活腐化”。

有一个情节,如同想象力糟糕的差小说,母亲说给我听过。父亲的第二次出事,举天下皆晓,独我全家不知,暑期快到了,时为老师的我母亲还浑然不觉地跟她的同事们说:今年我要早点把家里的玉米收了,带孩子到南京好好玩一玩……终于有两个女教师不忍心,尾随我妈妈上厕所,她们的手放在裤腰带上,却只是假装要解手,然后,在臭气熏天、苍蝇翻飞的学校厕所里跟我妈说:你还说什么去南京!你家小孩爸爸又给抓了!

我的记忆始终在我所知晓的母亲的这一方,父亲当时在南京的具体情形,永远无从得知。总之,他后来的病,当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所谓抑郁成疾,他得的是肝病。

我相信,作为从乡下飞出去的鲲鹏,父亲曾是个心高的男人,对自我的期许也是高的,我听许多人说起过他杂拌儿般的才能,会拉小提琴和手风琴,会修收录机或是缝纫机之类,烧得一手口味清淡的好菜,桥牌打得漂亮,投篮时三分球十发九中,钢笔字比毛笔字还好,模仿毛体字活灵活现。许多人赞赏他,当然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他在南京的那些男女事。但人生的后几年,他急转直下,连村头荷锄者都用轻蔑、谴责的语气谈论他,他回家来过年,没有人再请他写对联了,更不要说吃“春子”、打牌玩钱。他被道德压得脑袋冲下、满嘴是泥。

而人们曾经对他多么好啊,记得有一年奶奶在春节里做寿,却碰上下湿雪的天,父亲在晒场上放炮仗,脚下一滑,跌了个很难看的大跤,要是别人,大家肯定会笑话整个正月,可对父亲,大家却夸了他整个正月,说他是个真正的孝子,他为老母亲跌个大跤呢。人们对他越好,他一出事,对他便越差,或是显得越差。这种对比,是可怕的。

幸之,他慢慢就得了病,面色自亮白为黧黑,身体浮肿;然后,他死在南京,可以永远地不再回来过年了。

故而,我与他的生分,到后期,也有顺应时势的意思,我有充分的理由,因为我站在大部分人的这一边。我似乎是母亲的小卫士,很多同情妈妈的女人说我有主心骨。但也有很多人,花了太多的时间谈论父亲的奇事,并慷慨地眷顾到我:一个南京城工作的人的女儿,一个劳教分子的女儿,一个老师的女儿,一个第一名的好学生,走到哪里,我都可以看到刚刚闭上的嘴,连比我小的孩子们都想方设法用他们的方式对我施以侵扰。这一年,我刚五年级,母亲决定让我跳一级,离开她所在的小学,直接送我到外地亲戚家上初一。她给大家的解释是:那里教学质量高。

这样,像拔萝卜似的,我被突然拔离了家与母亲,离开了我家的蓝色窗户。蓝色木窗,这是父亲有一年过春节时突发奇想的作品,他自己动手刷的。每到春天,这蓝窗户配着我家的桃花与梨花,好看得不能再好看了。我最喜欢这一片蓝窗小景,它代表着我那个年纪对浪漫的高级想法。然而,这一走,我竟再没有机会在春天里看到这对蓝窗户了,从十一岁起,我只有寒暑假才回去,也算是个小小的游子。说实话,而今,我真愿意缩短几年的寿命,去换回我少年的某一个春日下午,放学的我,大老远的,欢喜地盯着我家的蓝色窗户,没有任何忧愁地蹦跳着往家里走。

亲戚对我很好,包括那里的邻居与同学,但问题是,他们都知道我父亲的事,这使我并不能正确地消化他们的友好。初中三年,自觉寄人篱下,颇为飘零。

我在日记里夸大其词地描述一只猫所给我的温暖——那小东西,冬天的夜里,喜欢蜷在我的床尾睡觉,它热乎乎的身体,隔着被窝压着我的脚;我一个人穿过几大片田埂步行上学,初春的浓雾前后不见人,我百感交集地走;我盼望周末时妈妈来看我,她离开时,看着她替我刷干净的鞋和滴着水的衣服,抽泣得上气不接下气;晚上做作业,为了油灯摆放得靠谁更近,与亲戚家的孩子反目成仇,几个星期不说话。

而与此同时,我学会了乖巧,我与不同的人都能谈得热火朝天,我习惯被另眼相看,也习惯不被重视,习惯亲亲热热,更习惯客客气气。我越来越像个好孩子。

但我认为那三年我成长得并不好。记得某一天,有个外地的马戏团来当地表演,应当是较拙劣的吧,可我连看几场,心念闪动,萌发了跟着他们偷偷跑掉的念头,像受到命运虐待的孩子那样,让所有的人都懊恼去吧,他们本该对我更好……整个寄居的三年,类似这种孩子气、颇为阴暗的自我折磨,还有其他不少。

这账该算在谁的头上呢。父亲。

然而,又是然而,到我明晓男女事的年纪,到了这男女事不再是事情的时代,我替父亲沉痛了。他的悲剧性清晰地浮出来。我像理解并惋惜任何一个旧年代的中年男人那样理解他。所以直到现在,对各种此起彼伏、大同小异的出轨情状,我有着不太确定的心态,像是根本无所谓,偶尔也会来点道德洁癖,更多时候,觉得那根本就是落在人生之上的灰。生而为人,完全的不落灰,或许也是不真实的吧。

当然,这并不能改变我对父亲的感情,我对他的认知,定型在一个过去了的时态里,这个时态顽固地告诉我:那些事情是丑陋的、令人唾弃的。

也许,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改善的时机。

四年级暑假,我被送到父亲那里待了一两个星期。父亲的单位是个规模颇大的军工厂,食堂、影院、理发店、公共浴室等等自给自足。他带着我参观了一大圈,允许我每天下午到电影院边上的小卖部去买一根冷饮。南京的夏天很热,树荫却好,每天睡完午睡,我贴着树荫,到电影院边上去买一根“马头”牌小雪糕,边舔边看电影海报。我特别特别地想进去看上一场电影,但从来不敢跟父亲提这个想法。再说,吃着雪糕,看看海报,很不错了。我到南京之前,周围的小孩子们都非常妒忌我,回去之后,我会详细跟他们说说下午的海报与雪糕。

但我不会说我早上的食堂。父亲给了我一项任务——负责到食堂去打早饭,因为他是一直要睡到上班的。食堂里要排长队,要计算饭票与菜票,绿豆稀饭打在铝锅里,小咸菜放在倒扣的锅盖上,馒头或油条则插在另一个大茶缸里。我到底是个乡下孩子,非常不适应热气烘烘、地面油腻的食堂,手忙脚乱,每次买早饭都十分紧张,生怕丢了饭菜票或打翻稀饭。我个子又矮,窗口的女人会骂,语气凶、同情:这是谁啊,让这么小的孩子来打粥,看烫着了……这些,我不会跟父亲说的,只把他的一份放在他床头,如果那天洒掉太多,我就不吃稀饭。

直到回到老家,我把食堂那个女人的话学给母亲听,有些像诉苦。其实,并没那么严重,但总的来说,就算跟父亲单独待了两个星期,他是他,我是我。没有交流。

我倒记得他窗台上有一小盆茉莉花,我天天看着,闻它的清香,在夜里尤其地好。离开时,我倒舍不得那盆花了。

我对父亲的紧张与不适应,直到很多年后才解除。

他得病住院的那一年,我已经到南京读中专了,他一个人住在医院里,母亲仍在乡下小学,她带的毕业班,正在最要紧的冲刺阶段。每个周末,我从学校挤公共汽车去看他,拿走他换下的脏衣,衣服上有便污,也有他吐的血。在我们女生宿舍楼的晾衣架上,我用衣撑摇摇晃晃地送上父亲的衣服,高高挂起,楼道里的女生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没有人注意到。可是我能闻到:就算漂洗了很多遍,他的衣服仍然带着医院与疾病的味道、男性的衰弱味,就像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我对他还是没有丁点儿感情,虽然他害了重病。他对我而言,仍然只是一个寒假回乡度假的人,一个与母亲关系不好的人,一个对我很生分的人,一个我并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人。

某次洗衣服,发现他有件汗背心破了好几个洞,洞的旁边则是褐色的血迹,宿舍楼公用洗衣间的灯光昏黄地照着,这突然让我怜悯起父亲来,那件略显寒苦的汗背心忽成了件婴孩衣服一般,情境怪异,我突然意识到:父亲快要去了。一下子,我感到我不再怕他了,也不怨他了,他成了大病之人,他弱小,他在消逝。一种近乎轻松的心境中,我到商店替他新买了一件汗背心,也就几块钱。没想到,这件事让父亲大为高兴,他对邻床的病友夸耀我:成绩如何好,中考总分全盐城市第三名!看多么懂事,才十五岁,帮我洗脏衣服!还替我买了件新的!一定是用奖学金的钱!她得的可是特等奖学金,全校唯一一个!这是父亲病危之后,他病友的妻子告诉我的,他的病友,比他早死半个月。病友的妻子来医院办什么事,隔窗看到昏迷的父亲,她忍住她的伤心泪,拉住我看了几眼:哦,你爸爸一直夸你懂事!成绩好!

可我不领情,尤其不愿他夸我的成绩与奖学金。我所读的那个学校是个中专学校,正是他让我读了这个中专。在我们乡下那里看来,中专是最好的,学费全免,发伙食费,城市户口啊之类迅速而可靠的回报。可这根本不是我要的路!我只想读大学,一直往上,直到没有读了为止——我从小擅长考试,在分数上我总会赢。在我无休止的哭闹争取下,母亲勉强同意让我报考高中,我高兴了,心中大定。但几天后,父亲从南京赶回来了,他与我的班主任连夜商量(一到高中,女生就完蛋了!就算她能撑住,但万一考不上大学呢!),在志愿书送到县里的最后一刻,他们私自替我改成了中专:邮电!不是金饭碗也是银饭碗!他们高兴地向我宣布,像押了个大元宝。

我的大学之路,就这样断送在父亲手里!虽然可能也有母亲及班主任等的意见,但,是他回来改的志愿!不是这样吗!这真是活活杀了我呀,我对大学有那样的野心!我不能原谅。我从不隐瞒这一点,我对母亲多次坦白。

中考的那整个暑假,我躲在闷热的蚊帐里绝望地躺着。为了庆祝我全市第三名的成绩以及邮电学校(哧,银饭碗!)的录取,家里大摆宴席,请亲戚、当地的人物、我的校长与老师们。我无礼地坚决不肯出来敬酒。他们在外面笑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啊,在欢庆我失掉的远大前程吗。

直至今天,经过任何一个大学,哪怕是三流大学的校门,我都感到痛苦,跟当初一样新鲜和尖刻。时间丝毫没有减弱这一点。虽然我并非多么不满意我现在的生活,并可以理智地知道,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未尝不可算作是纵养出另一种野莽的天性。但这解决不了我执着不放的问题——踏上左边的路,就永远不知道右边的路。我不能不想,如果走右边,我会进入哪一个岔道,我将要碰到的人、经过的事,以及成为的另外一个人。

父亲去世后,母亲丢掉乡下的教师工作,带着我与妹妹一起住到父亲留下的小房子里,她想让我们在南京生活,她有着对城市本能的向往与占有欲。那几年,我们过得颇为艰难,一个细节:菜叶汤是一道很好的菜,但如果加了豆腐,那简直就完美,但不能太好,所以一块豆腐须分两顿来吃。我总记得母亲把一块豆腐小心地分成平均的两片,在浅色的碗里泡着水,她总惦记着换水,以保持那豆腐的不坏。很快我毕业到邮局工作了,拿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八十四元。母亲劝我:看,幸好你父亲替你改了志愿。你不要再气他了。

我数数那八十四块,存了五十块,三十四块给了母亲,我自己不用钱。不,我还是气他。我与好几个初中同学保持着通信,我工作的这一年,他们都已经大二了,他们的信从各地寄来,落款上写着刺痛我目的大学缩写。虽然他们没有人考到很好的大学,可这并不表示我不会考到。可现在,我在数钱,多么羞耻的动作!我像任何人一样喜欢钱,知道它的实际且巨大的效用,可是我的第一笔工资,比他们早拿了三年,这大大毁坏了我与金钱的关系——我不喜欢花钱这个动作,它不能带给我轻松的享乐。我总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个不会挣钱的人,在教室里寒酸而虔诚地背书。我巴不得远离物质,可坚硬的物化的俗世严厉地给了我第一个没有声音的耳光,我顺从了,很早就与世故的社会亲密地并肩而行。

我常常思念教室,思念我不存在的清贫而纯真的大学。我至今都会做上课的梦。我高兴地等着老师报分数,我知道我会在第一个被念出名字。

我只后悔我对父亲的两件事。

他曾经给过我一个通讯录。那是我考上中专之后,我在纸上列下了我可能通信的所有人的地址:两个小学同学、很多的初中同学、我喜欢的化学老师、两个表哥、中考时认识的另一个因为中专而愤怒的男生……写满了两张信纸,随身带着。寒假里,父亲偶然看到这两张纸,对母亲说:看,她都没想到写下我的地址。

但隔几天,他找来一个通讯录,六十四开的黑皮子,怪精致的,抄上我的那些地址正好。我很喜欢,但相信吗?我不要,就是不要,他的东西我怎么肯要。我在正月半之前离家返回南京的学校了,把通讯录扔在家里一个显眼的地方。

父亲则是过了正月半才回南京——也挺有趣,他在南京工作,我在南京上学,但我们从没一起坐过长途车,我放假和开学都比他早,所以也正常。听母亲说,在他离家之前,他把通讯录送给了我的小姑妈。小姑妈,在镇上开了个卖床上用品的小店,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此地,我想,那通讯录,那画着电话与小房子的一格一格,她最多用来记记床单或被面的流水账吧。父亲去世后,我有些想把那个通讯录要回来,但不愿向小姑妈开口。我与父亲的生分,亲友们都知道。就算他不在了,我还要这个面子。

他还曾给我送一只西瓜,就在他最后一个初夏,1989年6月。快要放暑假了,他到学校来看我,抱着西瓜,站在女生宿舍的楼下,我住在六楼,得爬。他在楼下喊我,但我不愿下去接他。宿舍的同学说:你爸爸在下面喊你呢。我说我知道,我装着复习得抬不起头。

过了很久,他爬上六楼,脸色极差,衣服汗湿得贴在身上。我想起来,外面的交通很乱,许多公交线路停开,到我们学校,他一定走了很远,我还想起他的身体。我有些理亏,却更加感到一种不高兴。淡淡地说了几句,什么时候考完回家,车票订好了没有那一类的。他很快走了。我招呼同学吃瓜,红红的瓜汁四处淌着,她们吃着,都说甜。我一口没吃,说胃不舒服。

两个多月后,他突然发病,然后死了。

现在想想,那一天,我本可以稍微热情一些,或者下楼去接他一下。或者,我该吃他一片西瓜。他送我的东西本来就少,我收下的更少。

至今,我所保存的,只是他的一些照片,主要是大学时期。他的大学是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照片里的父亲在吊单杠,在男生小合唱,在长江大桥上跟他的同学们摆成革命主义的集体造型,他们的胸前都别着主席像章。照片全是黑白的,大小各种尺寸。下方颇为随意地用手写体标着日期与地点——全是父亲自己冲的,那时的理科大学,流行这样,暗房技术是起码的小活儿。

偶尔翻看这些照片,公允地评价父亲的容貌,他是好看的、亲切的,照片里正年轻,又健康,还那么快活的样子。我甚至有一阵子还挑出他的一张标准照随身带着,那黑白小照实在是文雅英俊,我是只取其炫耀性的审美意义:这个人是我父亲呢。其实我真不太敢相信,这就是我每一年在春节期间所接触的那个不冷不热、陌生得令我浑身不自在的父亲。

当然,加起来,哪怕从一岁算起,算到十六岁,我跟他相处的时间总共不过三百来天,还不包括他有几年春节因为劳教没有回来。我总是无法清楚地想起他的长相,他活着时就记不清。

我还无法明确他的年纪。当然,他死在四十四岁,要是活着,今年也才六十四岁。但这些年,我觉得他在变小,差不多跟我一般大了,而在不久,还将成为我的弟弟,直到我老了,甚至成为我的儿子——这纯粹是一种岁数的比拟,没有角色或情感的成分,我所感到的是,记忆里那个模糊的零碎拼图般的父亲,越来越抽象了,连年纪这一点也不像了。他到底是我的什么人?

倘若他活着,我会教他上网跟人下棋?肤浅地展示我得到的某个荣誉?随意指使他替我女儿检查作业,在所谓的父亲节里买一件打折的T恤……这可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儿对父亲正在做的事。我放纵自己尽情想象着我与他之间各种形式的俗世友好,可是,真不像啊!我感到滑稽、廉价,像演戏——因为我知道这完全不可能。我可以肯定,就算他真的活到今天,我们一定还是不好。我与父亲,就是不合的。

可是我一直很留意别的父亲们。可以做我父亲年纪的男人,我女儿的父亲,我同学的父亲,等等。我留意他们的父女关系,他们那么要好,像情人一样,真令我惊叹。我认识一个男子气十足的父亲,因为女儿的去国而大失风度,众人面前,只要提起,就会像老婆婆那样地红眼圈,我欣赏这个父亲的痴情。我偷看我女儿与她父亲的亲密,动物一样,他们缠在一起打闹,完全把我冷落在一边。我的一个女友,像骂儿子一样气恨恨地骂他高血压的父亲,老人家喜欢顽皮地偷偷喝酒。

……我旁观着世界上的父亲与女儿们。我知道那很好,但说实话,倒也不是多么地羡慕。我心里始终有一块冷静的去处,那是结了冰的湖面。

父亲留在南京的小房子,四十平米,底楼,没有地板,地上只是漆,红漆上刷着连环的空心梅花,看上去倒有几分立体感的华丽——若干年后,搬家,我在沙发角落里发现一个六边形的软铁皮模子,全是灰,上面残留着黄漆与红漆,原来这地板是父亲自己设计的。他的确有巧劲儿。我也有点儿,尤其到南京之后,家里什么小东小西的坏了,我最喜欢捣鼓,并能神奇地修好,而母亲就爱说:看,你随你爸爸,脑子好,手巧……这总让我有一些扫兴,我回嘴:才不是!否则谁来修呢!这是没办法!

遗传学并没有错,照母亲看来,我还随了父亲的许多方面:喜欢一切糯米的食物,数学好,讲话快,牙齿比一般人白。可这又能证明什么,血缘到底算什么?它给了我什么?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拜赐于他给我的什么影响?爱与同情,还是恰恰相反……倘若非要表现得有情有意,像一篇乖顺的文章去做个总结:是啊,那是我惧怕过的人,怨恨过的人,伤害过的、怜悯过的人……去他的,这些词全都隔靴搔痒!酸腐的文艺腔!我想我还是活得没良心一些吧,就像一片树叶,从哪棵树上掉下来的,有那么重要吗?

……父亲房中留下的那套家具有些怪。全黑,高光漆,很亮,上面用细金笔描着少许的山水画,又雅又怪,放在那么小的单室套里,很不对。当然,我们搬进去住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了,真奇怪他为何喜欢这样亮亮的黑色。邻居们告诉我:嗨,鲁工(由于那些事情,他终身只是个助理工程师,但同事与邻居都喊他鲁工)可喜欢这家具了,他跟我们说,全南京就这一套……可是,这个……我们当时就觉得,家里摆着黑家具,漆亮漆亮的,有点像那个东西,不吉利啊……你看看,没住多久,他半夜就发病!吓死人哦,地上吐的全是血……

事实上,我倒慢慢喜欢起这套家具。

黑色的书桌,我天天晚上趴在上面用功,连考了四十多门的自学考试,换来三个文凭(我还在为大学的事憋气,茫然地做无用功),一直到我结婚,用了它十二年。黑色梳妆台,堆满了我们的搽脸油,不值钱的,但小瓶子们颜色艳丽。黑色电视柜,母亲在上面放着她喜欢的旧茶叶盒,用作装饰。这套家具,看着我们吃了不少年的菜叶汤,苦日子衬着黑家具,般配。

最终换房子时,这套家具也旧得很了,很多地方漆皮都翘起来。但母亲无论如何不愿意白白扔掉。家具于是被拆散了,电视柜与衣柜放在老房子里给租屋的人用。大床贴上皮子翻新。梳妆台母亲带走。我用得最多的那张书桌,则不知所终。那张梳妆台,至今都还在母亲的阳台上,被母亲搁着洗衣粉与衣架之类,细金笔勾出的山水画完全给遮住了。但它上方的镜子却还干干净净的,正映着阳台外飘着浮云的天。

我伸过头去,我的脸便也被它照着,在浮云的背景里面容恍惚:镜中人不是我,而是二十年前那个刚刚目睹父亲吐出最后一口浊气的女儿,以父新亡之名,她紧绷着脸,下巴硬硬的,看不出难过。

(2009年)

后记:

这篇《以父之名》写于2009年,父亲去世正好二十年。这么详细地回忆父亲与我的关系——似乎有点苦情戏的嫌疑,但我不想避讳。我向来有些迷信“性格决定命运”,而作为一个小说家,性格、经历、命运,确乎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的特质、气量与深度。我想自我解剖、自我分析一下,在打开苦涩核心的同时,也坦露出自己的局限。

这篇小文在《人民文学》发出后,得了点薄名,不少师友都有反馈,有些在三四年后遇到我还要提及,并不都是表扬,有的好友认为我不必要非写这么一篇的。各种评价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是“狠”。老实说,我个人其实没有太大感觉。与其说狠,不如说真,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这也是我一直比较忌惮写随笔的原因。随笔里,我没地方躲。

(2013年)

同类推荐
  • 感动心灵的精品美文:美丽情怀

    感动心灵的精品美文:美丽情怀

    真正的幸福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灵魂里才能被发现。一篇篇感人泪下的故事一曲曲美丽人生的讴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记录一首首解读生命的感言。《幸福是灵魂的香味》,讲述的是爱心的奉献与给予,感恩的回报与追忆,柔情的力量与怀念。本卷中的一篇篇动人心弦的佳作,精短美妙,温馨生动,真挚感人,愉悦心灵,无不显露出作者的智慧与才情。阅读这后,给读者留下的是清闲的感受、艺术的享受、哲理的启迪与美德的熏陶。
  • 雨天的书

    雨天的书

    《雨天的书》是周作人散文集中极著名、极具代表性的一本,收录了《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喝茶》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书中文字平淡自然,闲适冲和,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
  •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王小妮诗选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王小妮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读者精品——青春·情感卷

    读者精品——青春·情感卷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

    如果你喜欢《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那么这本书不容错过。2017年,台湾导演黄惠侦凭借《日常对话》获得第67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而这本《迟来的告白》则是对《日常对话》这部影像作品的记录和补充,书中讲述了黄惠侦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因父亲家暴,她很小就跟随母亲离家出走。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黄惠侦却常常感到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一堵墙,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她的心头一直盘旋着一个巨大的疑问:妈妈爱我吗?直到四十年后,黄惠侦终于鼓起勇气走向母亲,亲口问出。不被(父母)爱,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猜想,诚如盛可以在评价这本书时所言:“总有些秘密生长在幽暗潮湿之地,自我囚禁。阳光本是平等之物,勇敢是战胜一切不平等的勋章。这本书讲述母亲,也剖析自己,朴实真诚,远比华丽虚伪的煽情深入人心。”
热门推荐
  • 幸运少女

    幸运少女

    “你好,我叫朴灿烈余生请多指教”“以后,让我保护你可以吗”鹿晗“丫头,我喜欢你”边伯贤
  • 没出息的梦易

    没出息的梦易

    “我好累,不想再努力了,我只想好好活着!”“不,你不是累,你只是想逃避,想堕落,想要把生活的重担压在亲人身上!你是个丑陋的人!”
  • 麦杰克与黑白书局

    麦杰克与黑白书局

    在注定的意外中,从书中发现全新的世界。一场被迫的黑暗变革即将来临。黑暗魔王“灵动”的胆怯必将使麦杰克的名字震撼于世!
  • 修仙之掌控人生

    修仙之掌控人生

    一个雇佣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死亡,于炮火中死亡的他带着系统重生修真世界。重生于一个顶尖修真家族的他却不能借助家族的力量,而他也不想受制于一个家族中。他凭借系统的神奇和自身的努力,向着巅峰前进。
  • 少爷嫁给我吧

    少爷嫁给我吧

    真够倒霉悲催的!做下人也就算了,还要去服侍那个病秧子少爷,脾气那么坏,难怪没人敢嫁他!什么?他要娶她?妾?不要!正室?不要不要!那个少爷啊,如果你是在没人要的话,我就委屈一下娶你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穹顶之下:帝女要翻天

    穹顶之下:帝女要翻天

    她是落魄公主。父皇昏庸,奸妃当道,逃亡祖地,却遭恶绅逼婚,当庭惨死。她是无情杀手。涅槃崭露。携带妖孽祖宗,逆天小兽,踏着血腥修罗路,风凌天下。
  • 红流纪事:武装暴动第一枪南昌起义

    红流纪事:武装暴动第一枪南昌起义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BOSS太腹黑:乖宝贝,过来

    BOSS太腹黑:乖宝贝,过来

    程冬冬以为冷芜有洁癖,一次次扑过去都没事,岂料……“长夜漫漫,我们聊聊!”程冬冬摇头,退后:“算了吧,我会尿被子的。”“那我们谈谈你以前说过的大干三百回合。”程冬冬背脊一凉:“那是……那是小时候的事。”“我知道,”冷芜勾起嘴角,笑得别有深意:“但你已经成年了,我们可以深入互动,这样彼此才不会寂寞。”“你无赖,你不要脸!”“好,那我不客气了。”长夜漫漫?深入?寂寞?见鬼!程冬冬宁可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群号:163517608作者很萌很乖,欢迎来玩^^】
  • 三零八姑娘们的成长日记

    三零八姑娘们的成长日记

    女孩们的大学,女孩们的故事,女孩们的梦醒时分
  • 帝国陨落

    帝国陨落

    新书《异界法王》下面有直通,希望各位朋友前去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