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稳定天下局势,同时也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推重孝道,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天下安定,以减少灭吴阻力。其实这是有原因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历史上两个有名的李密,一是晋朝的,一是隋朝的,后面这位因瓦岗寨而出名。今天说的是前面这个,他没有显赫的背景,官做得不大,也没多少业绩,如果没有他那片炽热真诚的孝心和那篇让老天也为之动容的《陈情表》,估计在历史的洪流里是不会留下关于他的片鳞只甲的。
李密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就遭遇人生的大不幸。他出生时,他曾任太守的祖父已故去多年,家道中落;他出生刚六个月,父亲就病逝了。加上他家族单薄,又没有亲友的眷顾、接济,他的家庭迅速地走向了破败。在李密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迫于娘家人的巨大压力,不得已而改嫁了。这对整个家庭尤其是尚年幼的李密而言,无疑是一场天塌地陷的巨大灾难。
李密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祖母。在这样极度糟糕的环境里他成了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这完全得益于他的祖母的尽心抚养与教育。任何优秀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位优秀的女性,李密的祖母以她面对窘迫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以她对孙儿的尽心抚养,以她后来的百岁寿龄,足以证明她的优秀。
李密出生时,他的祖母已经五十二岁了。可以说,李密幼年的生活不幸,更是他祖母的大不幸。李密年幼,毕竟不谙世事,而她的祖母则需要清醒而又坚强地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一个破败的家庭中如果没有一个成年男丁,完全依赖一位年近六旬的妇人支持起家庭的重担,该是多么的不易,又要经历多少困苦坎坷!丈夫的离世,儿子的早逝,儿媳的改嫁,孙儿的病弱,家境的凄惨,无不给这位老人以沉重的打击。可当她想到自己可怜的孙儿,想到这李家唯一的香火,她就知道自己必须忍住悲伤,平静而乐观地面对这一切,因为她知道她必须抚养她的孙儿长大成人,因为她知道不能把自己的这份悲伤和苦楚传递给孙儿。
在祖母的一手培养下,成年后的李密很争气,才华出众,又很尽孝道。尤其是出仕蜀国后,他的家境比幼年时大有好转,但他的祖母却因年事已高、操劳过甚而日益衰弱,经常卧病不起。这让李密公务之余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侍奉祖母。“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饮膳汤药,必先尝而后献。”渐入不惑之年的李密,在世事奔波中,也更加体会到了祖母这几十年来的艰辛,也明白了祖母的生命对于他自己的真正意义。
蜀汉灭亡之后,作为原蜀汉的郎官,李密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为了笼络人心,显示自己的宽厚胸怀,屡次征诏以孝道闻名于世的他。面对晋武帝的催逼,李密为了安心侍奉祖母,多次予以拒绝。一个是你越孝顺我越要你出来做官,树立以孝治国的标杆;一个是你要我出来做官我如何尽孝,我不尽孝你哪儿来的标杆?
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奏章《陈情表》,向晋武帝禀告自己苦衷。他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意思是,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李密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内心是痛苦极了,人这辈子最痛苦的是,忠孝两难全。“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晋武帝看到这篇奏章后,甚为感动,也愈发钦佩李密的才华,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一方面他被李密的拳拳孝心打动了,另一方面强征李密,也确于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相悖,于是“乃停诏”,允其不仕,并“嘉其欸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在我看来,晋武帝“大度”是有原因的,且正是他的聪明之举。强行征调或是其他莽撞之举只会将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世人和后人唾弃。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李密如愿以偿感恩戴德,让天下人感同身受心悦诚服。何况晋武帝还是有条件的:那就等你尽孝后再出来做官吧,我等着你。
这篇让很多人为之动容的奏章,在历史上留下了“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面对忠孝两难全的情况,李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表明了自己作为前朝遗臣对新政权和当今皇帝的态度,自己不出仕,并非因为考虑名节,而是想先尽孝后尽忠,以此来打消皇帝对自己的猜忌;最后再次请求皇帝应允自己的请求,并指天为誓表示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
《陈情表》的前后故事,是李密和晋武帝共同完成的一出混合了人间真情和政治诡谲的好戏。通过《陈情表》,他们双方也都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李密从此得以安心孝养祖母,而晋武帝因优褒李密而彰显了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并因此更加笼络了天下的士子人心。
在李密的日夜陪伴下,他的祖母安详地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岁月。这位苦辛而又坚强了一生的伟大的祖母,在九十九岁的时候告别了人世。这祖孙二人,也成为后人仰慕的一道永恒的风景。
李密为祖母服丧期满后,遵守诺言应征到了洛阳。“忠臣不事贰主”,后人或许对李密的行为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他没有能把亡国遗臣的气节坚持到最后。也有后人以此揣测李密是一个胆小懦弱之辈,甚至怀疑李密曾矢志孝养祖母的内心真实,是否为了邀取更大的政治报酬。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他在晋朝也并非一帆风顺,晋武帝在利用完他的“孝”后,感觉就在演戏一样,就基本不予理睬了,安排他做了一些小官。他作为前代遗臣,朝中无人,常受到别人的排挤和诬陷,于是他发出了“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的感慨。他为官的不满和牢骚被政敌侦知,并密报给了晋武帝。晋武帝大怒,罢其官让其归田。287年,李密走完了自己艰辛又不平静的人生,逝于家中。
他因一篇《陈情表》而名垂后世,他在于家尽孝和为国尽忠之间,在宦达和名节之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抉择,留给后代无尽的回味和思考。这也正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说的:“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再回过头来,晋武帝以孝治天下,在李密身上无疑开了个好头,但是,后来为什么会变样,以至于成了演戏呢,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