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85200000003

第3章 酒来告诉你

谁人不知酒?就算从来不喝酒,也必定和酒脱不了干系。这是躲不过去的酒世界,只能面对,无法回避。作为一种酒精饮料,我们势必要掌握相关的常识,做到略懂一二,否则,饮酒一事就多了生疏,起了疑虑,失了乐趣。然而,人人喝酒,却未必人人都懂酒、识酒。本章介绍的都是与酒相关的常识和见闻,以解疑惑,以助酒兴。

酒和人的四大关系

古人说,饮酒可舒气提神、舒筋活血、祛湿御寒,亦可乱性、荒政,甚至致使破家亡国。今人说,饮酒能提振精神、增进食欲,也可激发灵感、酒驾酿祸,更有甚者,以酒做局使诈,将酒作为商业竞争或权力斗争的利器及筹码……如果继续深究,恐怕要“烫一壶酒,来三斤牛肉”,娓娓道来。

其实,酒和人的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四大类:饮酒能改变人的健康、饮酒能支配人的意识、饮酒能左右人的行为、饮酒能影响人的价值。

改变人的健康

说到饮酒和健康,很多人都会觉得二者水火不容,互成悖论。从科学角度讲,这是肤浅的认知。试想,如果喝酒对身体大不利,酒的市场还会延续至今吗?如果喝酒会死人,那么,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人是因酒而亡?研究表明,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但乙醇不是酒的主要营养成分,亦非有害成分。酒体中的有害成分是甲醇、甲醛、杂醇油等。酒是高热量液体,据测算,每毫升纯酒精可产生七卡热量,相当于脂肪的供热量,明显高于糖类、蛋白质所产生的热量。白酒内的乙酸、乳酸、乙醇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成分,适量地饮酒可使这些有益物质为人体所吸收,增加热量,消除人体潜在毒素,达到美颜、健胃、促进食欲、提高睡眠质量、活血化瘀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用酒来配合其他中草药治病的纲目就达六十多条,此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书都提到草药结合酒来治病的案例。在中国的酒种里,就有专门的药酒和保健酒,借以改善人们的健康。当然,酒的保健功效是建立在适量饮用的基础上,再好的酒,如果过量或大量饮用,就会适得其反。摄入过量的酒精会导致人体各个脏器受到短期或长期的破坏,从而产生恶性反应,如血管破裂、脑神经中枢运行停止、肠道堵塞、血小管紧绷、眼角膜充血、眼视力模糊、失明等重大疾病。大量饮酒还会导致酒精中毒,重者致人死亡。

可见,饮酒的确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所以,浅酌怡情,适度就好,心悦体健,笑口常开,不做酒桌上的“醉死鬼”。

支配人的意识

酒能使人的意识发生变化。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这段来自《战国策》的文字记载表明,大禹饮完仪狄酿的酒后,体感和神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意识是“饮而甘之”。道理很简单,我们在饮酒后,无论是生理上的不适感,如刺鼻、辣舌、烧心、上头、皮肤泛红、恶心等,抑或愉悦感,如生津、甜润、精神焕发等,都是通过人体思维中枢传递而来。可见,当酒精进入体内扩散至神经系统,我们的中枢判断和决策意识已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受酒精所支配,若饮用过量,很可能会被酒精完全“绑架”。大禹敏感地觉察到自己即将被美酒“绑架”,在“饮而甘之”后,迅速做出“疏仪狄”的决定。这个故事传递了两个要点:一是大禹意识到仪狄的酒味非常不错;二是他浅尝辄止,始终保持意识清醒,若再多饮,必将误事。于是,他做出了最明智的判断,“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后世必有以此而亡国者”。

日常饮酒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虽然,我们没必要因怕误国而畏饮酒,却必须学习大禹“见好就收”的处世态度。“饮而甘之”即可,若继续“醉美之”,虽不会误国,但必定于身体无益,是误己啊!

左右人的行为

一杯美酒入喉,感觉会怎样?相信大部分人会感到心旷神怡。于是,大家活跃起来,推杯换盏;二杯下去,彼此开始走动,深情诉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三杯下去,有人放歌一曲,意气风发,全场人都簇拥着他,掌声不断,酒意、情意达到巅峰。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彭越之乱后回到家乡沛县,招待父老乡亲,三杯美酒下去,拔剑起舞,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情到深处,高祖慨然落泪,楚汉争雄的烽烟往事历历在目,不禁令他感慨人生不易,命运多舛。在酒精的助推下,他将多年抑郁于胸的悲痛辛酸一股脑发泄出来,好不快意!《大风歌》亦成为刘邦枭雄一生的代表作,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情到深处才最真!这里的“情”就是人的意识,“真”则是人的行为。如果不是三杯下肚,不是恰到好处,不是拿捏有度,作为一介草莽的刘邦很难彰显这样的文采,有感而发方能字字珠玑。试想,刘邦若忘形地喝掉三斤烈酒,结果会怎样?还有没有创作《大风歌》的灵感已不好说,醉汉的狼狈之形是逃不掉了。难怪有人精辟地总结道:酒精的多少决定了你的行为程度,酒少则行为有度,酒好则行为出彩,酒多则行为丑恶。

影响人的价值

饮酒后产生的效果,并不局限在酒桌上,亦不拘泥于熟人之间。一如酒香,可以飘散,可以辐射,可以蔓延,可以传播,可以形成故事,可以带来机会,甚至可以缔造神话。这就是酒的价值,同时,影响人的价值。这样的影响也是相对的,把握好,美名远播,誉满天下。

秦穆公伐晋之际,天气炎热,军队士气不振,将士无心作战。此时,军中所带醴醪(美酒)已不多。在这种情形下,穆公没有独享,而是下令将酒倒入河中,与参战的众将士一起掬水为酒。全军上下痛饮过后,士气高涨,一鼓作气,战败晋国。经过“掬水为酒”,不仅让晋国惧怕秦国,而且,“同饮”的佳话更让秦国国内反对穆公的势力自动瓦解,转为臣服,一致对外。从此,秦国逐渐主导了战国格局。酒在此处极好地塑造了秦穆公的仁君形象。

其实,饮酒的本质意义是一种“礼遇”。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自身的酒量,还要以礼相待,否则,会在酒席上引发不快,甚至留下后患。有一年,一个重要客人来到广州,对方酒量颇大。一般遇到这样的“酒人”,我往往会回避,交给能喝的人来作陪。但那次,对方指明让我作陪。我知道这是客人对我的尊重,也就欣然陪之。结果,那天喝的是60度白酒,没几口后我就意识到有问题。我的酒量有限,继续“走酒”,难免当场失态,届时场面就不好收拾了,而且第二天还要和对方谈工作,落下“不胜酒力”的名声,多少会影响我们的合作,至少会有损我们的服务价值。谁料,对方酒兴很高,我又不能“溜号”,思忖片刻,很有礼貌地对客人说:“我爱人出差不在家,孩子还在家等我,这酒……”对方听我这样说,立刻爽快地表示理解,让我“随意”。

事后我想,善意的谎言有时能让我们在酒前不失尊严,更不会“丢范儿”。只要我们的态度真诚,对方必定会予以理解;而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自不量力,一杯接一杯,不是“他倒”就是“我亡”的局面反倒会让我们丧失应有的价值。

永远铭记,只有保全健康的体魄,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良好的“酒德”不仅利己,而且能够影响他人。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量力而行的理性主义者,远比喝到天旋地转、不醉不归重要得多。理智永远比尽兴让人觉得靠谱。

饮酒好处知多少

世间之事,存在必然合理。

数千年来,酒一直遭遇各种诟病,但其生命力却丝毫未曾减弱,拥趸众多。想来,虽不乏“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但酒也必定有其魅力之所在,否则,亦不可能绵延千百载而不死,甚至不断推陈出新,能附和阳春白雪,也能满足下里巴人。

除众所周知的促进睡眠、消除疲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等功效外,适量饮酒还可预防以下疾病。

降低胆固醇

营养学家和医学家都曾对“法国悖论”迷惑不解。法国人明明吃那么多高饱和脂肪的食物,但罹患冠心病的概率却很低。这是为什么?后来,研究人员发现,“法国悖论”得益于嗜饮红酒。红葡萄酒是法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它可以减少有害胆固醇,预防血栓,从而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为达到预防效果,女性每日应喝一杯红葡萄酒(100~150毫升),男性则可以喝两杯(200~250毫升)。

预防糖尿病

最新的研究发现,对女人来说,酒精可以激发人体产生胰岛素,从而预防因血糖突然升高而导致的二型糖尿病。不过,还须通过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产生如此效果的饮用量。

预防胆结石

构成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胆固醇。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可以提高人体(包括胆囊)有益胆固醇的含量,减少有害胆固醇,从而预防胆结石的产生。

预防心血管疾病

少量饮用白酒能够增加人体血液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该蛋白能将可导致心血管病的低密度脂蛋白等从血管和冠状动脉中转移走,从而有效减少冠状动脉内胆固醇的沉积,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预防肿瘤

2013年,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在“董酒”中发现了五十二种萜烯类化合物,无论是种类还是含量都居各种香型白酒之首,是葡萄酒的三到四倍。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江南大学副校长、发酵工程博士、博士生导师徐岩及其团队首次在中国传统白酒中发现了生物活性物质——脂肽类化合物,其在董酒中的含量最高,遥遥领先于其他白酒。2017年11月2日,中国食品协会、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江南大学,将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据了解,萜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多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普遍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炎症、抗氧化的作用。比如中药材里的莪术,从中能提取榄香烯,即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癌新药。脂肽类化合物同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降胆固醇的功效。

强化骨骼

早上喝麦片粥的时候,一般人都喜欢加点牛奶。当然,你也可以用艾尔淡啤(PaleAle)来代替牛奶。很多啤酒,尤其是艾尔淡啤,含有大量的硅元素。啤酒中的硅元素跟牛奶中的钙元素一样,都可以强化骨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美国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发现,每天适量喝点啤酒或葡萄酒的人,无论男女,都比那些不喝的人具有更高的骨质密度。

控制体重

实践已经证明,长期适量饮酒(男人每天两杯,女人一杯),人体可以有效地代谢酒精,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如果每周喝五至七杯酒,可以有效帮助减少摄入零食和夜宵的次数,防止进食过量。比如,一杯淡味啤酒就可以让你的肠胃产生饱食感,抑制食欲,又不会带来过高的热量。

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哪类更好

这是酒桌上被屡屡谈及的话题。别人问过我,我也问过别人。以前,我认为蒸馏后的高度白酒中风味物质的存在和微量元素会体现得较多,酒体品质会好些,应比低度酒好喝。随着对白酒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个观点有误。

中国白酒属于蒸馏酒,与世界其他酒类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等一同被列为烈性酒。所谓烈性酒,就是高度酒。一般来讲,国外的烈性酒酒精度大多在40度,也有超过40度的。在中国,我们习惯把50度以上的酒归为高度酒,40~50度之间的为降度酒(也称“中度酒”),40度以下的则为低度酒。有了这样的参考数值,就可大体判断和把握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区别了。目前,国内酒业都是同时生产高度酒和低度酒,其目的主要是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饮酒需求。

据史料记载,从仪狄杜康酿酒到蒙古入主中原前的数千年间,古代国人是通过谷物发酵的方法来酿造酒的。那时的酒也不叫“白酒”,因为发酵后的酒液颜色偏黄,和醪糟颜色相当,大概和今天的黄酒有些雷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发酵的层级和工艺改良逐渐提高了酒精度数。但无论怎样改良工艺,酒精度数始终不高。宋朝以前,酒精度多在10度左右,难怪杜甫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试想,若是李白喝了一斗酒精含量为50度的白酒,还能写出华美的诗句吗?宋代酒的最高酒精度在20度左右,这也解释了为何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还能打死猛虎。后来,成吉思汗在征服欧亚大陆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引入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其中就包括酿酒的蒸馏技术。蒸馏技术的引进,使得中国酿酒业发生了根本变化。酒液的颜色不仅由黄色变成无色(蒸馏前为黄色,蒸馏后为无色透明),最为关键的是,酒精度大幅提升到50度,甚至更高。元朝开始,入口辛辣、令人浑身发热的酒液逐渐代替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滞后,高度酒不易造假,如此,低度酒就成了假酒的汪洋大海。清末年间,除了洋人们的鸦片,假酒的广泛饮用也是致使中国同胞身体孱弱的原因之一。民国时期,政府要求白酒生产商确保酒精度不得低于60度。一时间,酒精度居高不下,有的甚至高达80度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高度酒的生产要求依然很高。据1951年6月王文广撰写的《专卖事业教材上》一文载:“专卖机构批发酒度数为62度,零销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不得降低度数,违者与私酒论。”可见,当时贩卖低度白酒是违法之事。时至今日,很多饮酒者对高度酒还存有较强的畏惧感,毕竟个体有差异,酒精度太高,并非人人都能承受。

根据相关酿造要求,白酒中酒精和水的占比为98%,剩下2%的微量物质溶解于酒精中,构成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酯、醛、酸等。白酒酒精度高,更容易引发饮酒者醉酒,但丰富的风味物质及微生物的存在,又使高度白酒在色泽、香气、口感、喉舌的融入性及饮后的余韵方面表现优异,减少了饮酒者的口苦、酸涩、辛辣、刺激等不适感。可见,高度白酒的口感确实不俗。但与此同时,在高度酒精的作用下,这种生理上的美好感觉会随着醉酒的到来而消失,并转变为恶心、头疼、胸闷、呕吐等不良反应。对酒量较好的饮酒者来说,高度酒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相当一部分人的酒量有限,且高度酒一次不能喝太多,否则,适得其反。

顾名思义,低度酒的酒精含量比较低。如40度左右及以下的低度酒,口感绵甜,柔和优雅,入口入喉的感觉较高度酒舒适些,也不会带来剧烈的不适感。为迎合部分饮酒者对低度酒的偏好,酒企往往会采取“降度”法,对已蒸馏好的高度酒进行降低酒精度的处理。处理对象主要是50度以上的白酒。酿造学上将高度白酒加水稀释的方法称为“加浆”。由于酒精对水的融入很敏感,“加浆”后会出现沉淀,使得本来透明清澈的酒液变得混浊、失光,对白酒的美观度和观赏性有一定影响。为了除去这些沉淀,工艺上常会使用冷却法、吸附法及蒸馏法等,实现净化。但这样一来,不但会除去绝大部分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等风味物质成分,连其他难溶于水的高沸点物质也会被一同除去,出现酒体变淡、后味短缺等问题。因此,过滤沉淀后还要采用优质的调味酒进行细致的“酒体调味”,如此,才能保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杂”“低而不浊”的酒品质量。“调味”之外,还要“调香”,即在酒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香精、香料等提高酒体的综合性口感。最后,酒精度是降下来了,40度左右的酒很适合饮用,但酒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和高度酒的口感还是有差别的。尽管这个变化不是很大,但对经常喝酒的“老酒友”来说,还是挺明显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5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综合口感比较好,会让人产生“美妙感”,但这种“美妙感”是短暂的,接踵而至的不适感会让这种“美妙感”彻底破灭。反之,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不易引发醉酒,经过新工艺处理后,综合口感差强人意,对于酒量不大且不嗜酒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选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低度酒成本较低(原料的耗费程度相对不高),也能通过“加浆”及“调香调味”等工艺将高度酒处理成低度酒,在制造门槛上相对低些,有的酒厂会直接用食用酒精来配制勾调(必须在商品外包装上注明是配制酒)。当然,配制勾调后的低度酒是完全符合酒类生产标准的。但有些酒企或小作坊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采用工业酒精勾兑水及其他“香精”“香料”造假祸害消费者,这是绝对不被容许的。

说了那么多,一定有读者问了,那到底是低度酒好喝,还是高度酒好喝?其实,无论“提度”抑或“降度”,都是根据消费需求和消费状态决定的,不存在孰优孰劣。高度白酒的风味物质丰富,带来更好的综合性口感的同时,也更易引发醉酒,造成社会隐患。低度酒的酒精浓度降低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综合性口感,此外,低度酒中所含的香精、香料也会引起饮酒者的顾虑。在此,要郑重告诫众酒友,个人的喝酒意识很关键,不要认为40度或更低的白酒就可以放心豪饮,要知道,这个度数的白酒在国外已经是最高级别的烈性酒了,不管不顾地狂饮,受害的只能是自己,还不如细细品味一杯52度的高度白酒,更能尽享惬意的美妙感。

如何通过常规方法判断酒的优劣

亲友相逢,本为一乐,若无酒相伴,则无乐可取。但因利益使然,假酒劣酒屡禁不止,轻者使人上吐下泻,头痛脑热,重者令肝肠俱损,性命堪忧。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鉴别酒品的优劣呢?

酒企在研发新品阶段,或相关机构进行酒类产品评级,以及海关因进出口需要鉴别酒水真伪时,往往会组织业内专家及资深从业者对相关酒品进行鉴定。显然,这种甄别方法不适合普通消费者。以下,笔者会从消费者的角度总结几个浅显易懂的判断方法,以飨酒友。

酒前:以貌取酒

一般来讲,规范的酒企或良心商家都会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瓶体及外包装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展现其标准规范的产品识别体系,简称“酒产品标识系统”,包括产品名称、品牌符号、生产厂家、生产地址、产品标准号、生产许可证编号(QS)、原料组成说明、产品类型、酒精度、净含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产品保质期,及其他相关信息(厂家服务电话、产品简要介绍及产品饮用提示等)。如果是进口酒类,除外文标识系统外,还必须体现中文标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查瓶体及外包装的情况,比如葡萄酒瓶塞或白酒瓶盖的密封紧凑性、盒子拉环或开启酒瓶装置的安全性、酒瓶或酒盒的材料质量、有无安全运输提醒标识等。有些酒类产品在说明上已注明,或产品本身需要厂家配置齐全的饮用工具及附件,如红酒的开瓶器、白酒开瓶的辅助工具、酒杯、分酒器等,我们还必须开盒开箱检查清楚,缺一不可。最后,所选购的酒品还应配有手提袋;若是整箱产品,还应有产品使用说明或介绍性的资料。只有以上所有物件规范齐备、信息标识完整,才能说明即将饮用的酒品是真品佳酿,可放心开瓶饮用。“以貌取酒”是判断酒品优劣的首要方法,非常关键。否则,你喝下去的不是安心,而是担忧。

酒中:观色,闻香,品味

将适量酒液倒入玻璃杯中,静置片刻,观看颜色。若是白酒,应呈现无色、透明、清澈(或微黄),且无悬浮、无杂质,方为好酒;若是葡萄酒(包括白葡萄酒),酒色应为紫红、深红、宝石红、桃红、玫瑰红、淡红、金黄、禾秆黄、浅黄等色。葡萄酒可以允许有适当悬浮物或杂质。轻摇酒杯,无论白酒,抑或葡萄酒,应具备分布均匀的挂杯现象,且酒液顺杯壁下流速度应呈缓慢状。然后,举杯至鼻下三公分处,轻嗅,若有芬芳、柔和、优雅、饱满的舒适感,此酒乃真品也;若有刺鼻、辛酸等不适气息,则应是问题酒无疑(排除个别75度以上的高浓度酒)。倾斜酒杯微微品一小口酒液,不着急吞咽,让酒液在舌面停留三秒左右,使酒液充分和舌苔融合,扩大酒精对口腔的影响程度。若此时舌面感觉辣味较弱,有种或绵甜、或醇厚、或清雅、或浓郁的感觉,说明酒味地道;随后卷舌吸气,使酒液进入舌根及喉部前端,再停留三秒左右,若舌根或喉尖感觉比较爽净舒适,少有刺激感,就是好酒,若后味带苦涩,糙辣味较强,且酒香很快消失,说明此酒品质一般,或较差。

以上,是一般人喝酒时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的鉴别方法。此外,还可以给手掌滴入适量酒液,双手互相交织,搓动一分钟,若掌心比较黏稠,且酒香气味充足,就说明是好酒,否则,你就要警惕了。

观色、闻香、品味之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酒品,比如黄酒。由于是发酵酒,黄酒的颜色深厚,呈多样性,口感也显醇厚,以上鉴别白酒和葡萄酒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黄酒,以及配制型药酒等。但就大多数人而言,观色、闻香、品味的三步法还是比较简易可行的。

酒后:五种“不良”,你有多少

好酒质带来的微醺,其特点是不口渴、不上头、不烧心、不呕吐、不头疼,五种良好状态。若你体现出这“五良”,恭喜你今晚美梦一场;反之,就是酒后的五种不良反应,即口渴、上头、烧心、恶心、头疼。

我的经验是,再好的酒质也无法实现完美的“五良”,多少都会存在一些不适感。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和环境有关。比如,夏天餐厅开着25℃以下的空调,喝了一顿挺不错的53度好酒,感觉尚好,可一离开餐厅,室外温度一下飙至37℃以上,即便酒量再好、体内乙醛脱氢酶再充足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口渴、烧心、头疼等症状。这就是环境带来的干扰因素。同样,在室内28℃的温暖环境下喝完54度的酒,遇到室外0℃以下的天气,也会出现酒精上头,甚至呕吐的现象。当然,只要适量,暂时的不良反应是正常的,等身体逐渐适应所处环境后,这些不适感就会减弱消除。

二是可能与当时的佐酒菜有关。我比较信奉这句话:“好酒都是娇气的,必须要有好菜来配。”意思是高品质的酒内因子,如醛酸酯等,在与胃内的非酒精物质融合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融合过程,酒菜搭配得对卯,就是“和谐”,否则,反之。这就是国宴上为何要对每一款酒和每一道菜品精心考量的原因。平时,我们只要注意饮酒时不吃腌制和熏制的菜品,以及对肠胃有明显刺激性的食物(如榴梿等),就可以享受美食和美酒带来的快乐了。

早起:有无留存式醉酒症状

微醺后的身体在经过一夜的酒精“沉淀”后,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切如故,状态良好。如果你还感到恶心、胸闷、气短等不适,甚至还留存呕吐、视力模糊等表征,排除前晚饮用过量的嫌疑,很有可能就是酒有问题,要马上去医院就诊。更有甚者大吐不止,还吐出血丝等物,人也高烧犯迷糊,基本呈虚脱状,那很可能是喝了用工业酒精勾兑出的“极品”,赶快洗洗胃吧!

真有酒后失言吗

千百年来,酒一直是聚会、饭局、派对中必不可少的助兴之物。酒能使人比平时更加兴奋,释放更多的情绪,从而调动场面气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但也有酒后失言的情况发生,对友情、亲情,乃至事业均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很多人都秉持“酒后误事”的原则,在某些特殊场合克制自己的“酒瘾”。

酒后为何话多

从科学角度来讲,酒精有抑制神经的作用,酒后人的思维敏感度降低,往往显得异常兴奋。一般情况下,意识主导行为,我们会出于理性考量,对某些问题表现得谨慎、严肃、认真;然而,酒精会使人的意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很多话便不由自主地说出来。这是因为酒精对大脑的抑制是从下至上延展的,即从脑干部位逐步扩散至大脑皮层处。当脑干部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大脑皮层会脱离低级中枢的控制,表现得格外兴奋,出现不自觉的失语(话多)现象。人类同时拥有理智和感情。不喝酒时,理智占上风,一般会谨言慎行;酒后或饮用过量,小脑的平衡力就差了,理智随之减弱,语言神经集中在大脑的海马区,整个人也不受控制,说出许多平时刻意不说的话。于是就出现:有些人喜好吹牛,酒后更是大放厥词;有些人心里憋着事,酒后禁不住吐露心声。

此外,酒后话多和个人性格以及所处场合也有关系。有些人天生性格外向,本来就是个“话痨”,三杯下肚,便变本加厉。有些人性格较为内向,饮酒后则由内向外发展,特别渴望表达。再者,酒局上的气氛亦能感染人的情绪,无论性格如何,受到气氛的影响,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话自然变得比平时更多。

酒后是否吐真言

酒后话多,那么,酒后说的话可信吗?酒后是否会吐真言?这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有人甚至希望通过醉话去推断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酒后是否吐真言要分两种情况看。众多实验表明,摄入一定量的酒精会影响神经系统各方面的机能。酒精可使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酒后,人们的思考能力下降,容易被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支配,而不再像平常那样先经过理性思考,再做出行动。因此,若酒精摄入量不高时,饮者说的话应该是可信的(故意撒谎除外);而酒精摄入量较高时,说出的那些话很可能是妄语。此时,人的判断能力、语言能力均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幻觉、晕眩,说出口的话已不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很可能都是臆造的。可见,通过酒后之言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东汉著名将领马武曾在微醺状态下吐真言,让自己扬名立万。东汉初期,他跟随刘秀征战四方,立下诸多功劳。在他被封为“杨虚侯”后,刘秀将许多功臣集合一处,举行了一场宴会。大家把酒言欢,刘秀借机询问诸臣:“如果各位没有遇到这样的机遇,大家觉得自己现在会成为多大的官员?”臣子们都先自谦了一番,然后向刘秀表达了感激之情。轮到马武,只见他十分认真地说道:“微臣是个勇猛之人,武功也算高超,在军队中可做一名军尉,征讨盗贼。”此语一出,刘秀大笑不已,对马武这种自信直爽的性格着实欣赏。这段“酒后真言”令马武从此平步青云,走上人生巅峰。

把握自己,理性喝酒

并非每个人都像马武那样幸运,有些人可能因为酒后失言导致家庭破碎或仕途尽毁。我们在享受美酒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要学会控制“酒意”,切勿被酒精左右,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因气氛或劝酒等因素逾越了酒量的界线。如果你拿不准自己的酒量,只需谨记“少喝为宜”,绝不越纲。

喝酒时,切勿为了潇洒一饮而尽,要慢慢饮下。酒精的挥发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它们过于迅速集中地到达胃内,会很快传到血液,并参与体内循环。喝得越快,醉得越厉害。切记,永远不要空腹饮酒,食物会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热天空腹喝酒格外有害,可引起低血糖,让人感到头晕目眩,情绪旋即发生变化。此外,喝酒时最好保持与旁人交谈,转移对酒的注意力,这样,可有助于减少酒精的摄入量。

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意思是,才华横溢之人喝点小酒能够彻底释放自己的才华,随手一挥就是千古绝句、时代经典。但若过量,很可能会酿成大错,悔恨终身。因此,我们务必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酒,不要一时贪杯,被酒精左右了命运。

揭开白酒“勾兑”的盖子

不知从何时起,“勾兑”一词和“白酒”紧密相连,如影随形,已成为白酒造假的代名词。

网络检索“勾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勾兑,即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艺。简单说,就是白酒刚酿造出来后,不同车间生产的酒的味道不一样,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而勾兑绝非简单地向酒里掺水,而是包括不同基础酒的调味和组合,是平衡酒体,使之保持独有风格的专门技术。这是学术上对“勾兑”的解释,但我认为并没有将“勾兑酒”完全讲清楚。比如,勾兑过程中都添加了哪些物质?不同物质的添加或介入形成的结果一样吗?所有勾兑后的酒都经过正常工艺处理了吗?勾兑时,要使用酒精吗?使用的话,用的又是何种酒精?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众酒友。有时,无知并不意味着无畏,正因对“勾兑”的真意并不了然,才使绝大部分人谈该词而色变。基于此,我认为有必要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揭开白酒“勾兑”的盖子,厘清“勾兑酒”的是非曲直。

纯粮酿造勾兑后的白酒

“纯粮酿造”从白酒工艺上来说就是“传统固态发酵酿酒法”。纯粮固态发酵,采用的完全是传统的酿酒工艺,以粮食为原料,经粉碎后加入曲料,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发酵一定时间,经高温蒸馏后生产出来的白酒。制作过程中,对选料、生产用水、制曲过程、窖池数量、入窖固态发酵、蒸馏、贮藏、勾兑、灌装等现代化的理化分析程序都有一定的标准要求。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生产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生产企业必须具备齐全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生产装备及必要的检测手段,须采用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采用纯粮固态酿造法生产出的白酒酒精度高,一般在50~70度,最高可达80多度,杂质比较多,不同批次产品的度数、口感、香气及稳定性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刚蒸馏出的酒是无法饮用的,必须陈贮(陈酿)一个阶段,耗时一般在六个月以上,再经过与品质上好、存放多年的基础酒,按一定比例进行调和,最后经调酒师品尝验收后,方视为“合格”。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勾兑”及“勾兑酒”。在此过程中,调酒师会反复地中和及品评,直到酒精度、香气、口感、色泽、酒体稳定性达到不同产品的消费要求(如52度的产品标准、54度的产品标准、60度的产品标准等),一款“勾兑酒”才算初步完成。随即,还须将勾兑后的酒液进行陈化(存放)处理两年左右,有些厂家会存储三年以上,最后才装瓶出厂。这就是传统的纯粮固态酒,从酿造过程、酿造工艺、酿造成本及酒品质量来讲都相当讲究,一丝不苟,并广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这也是固态纯粮酒之所以标价昂贵的原因。

“勾兑”在以上制作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工艺,甚至是点睛之笔。但此“勾兑”的前提只是在纯粮酒之间进行,并未借助其他“外力”或“外物”辅助完成。一般来讲,52度以上的白酒都属于这种“勾兑酒”,不仅香气充足,酒味醇厚,余韵绵长,且存放时间越久,酒的综合品质就越高,真乃好酒,适量饮用会使人身心受益。

食用酒精“勾兑”后的白酒

采用食用酒精的勾兑酒,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新工艺白酒”,基本由液态发酵酒、调味酒、香料、稳定剂构成。酒精勾兑酒又分为纯液态法和固液态结合法两种生产方式。在食用酒精中加入香精、香料勾兑而成的纯液态法生产的白酒价格较低廉,而固液结合法生产出的白酒,虽仍以食用酒精为主,但会加入少量粮食固态发酵的调味酒,在运用调香、调味等手段后,口感与传统工艺生产出的白酒较为接近,具备了传统名酒的风范。

那么,有人要问了:食用酒精是怎么来的?是酿造来的,还是经化学手段生产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对食用酒精的文字表述:食用酒精(Edible Alcohol),又称“发酵性蒸馏酒”,主要是利用薯类、谷物类、糖类作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等处理而获得的供食品工业使用的含水酒精,其风味特色分为色、香、味、体四个部分,也就是由蒸馏酒中醛、酸、酯、醇这四大主要杂质的含量决定的,不同的口味和气体会使蒸馏酒的风味不同。由此可知,食用酒精也是由粮食生产的,不是我们以前盲目认为的在工业车间通过化工原料提炼而成的。这下,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了吧?原来,食用酒精对人体是安全的。

是的,食用酒精是安全的!大家尽可将提到嗓子眼儿的心放下了。需要阐明的是,由于消费者对降度酒和低度酒的需求广泛,为食用酒精的“勾兑”创造了天然的市场。但由于白酒行业长期以来对“酒精勾兑”这一概念闪烁其词,导致消费者不明就里,视其为猛虎。那么,酒业为何迟迟不为“酒精勾兑”正名呢?我以为原因有二:一则,受制于消费思维的固化,若为“勾兑”拨乱反正绝非一日之功,所需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皆不菲;二则,模糊概念有助于鱼目混珠,借“纯粮的就是最好的”为名,塞进“酒精勾兑酒”可获取高额利润。毕竟,由食用酒精勾兑出的白酒在成本上远低于纯粮酿造勾兑出的白酒,若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不仅费力,而且“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何必做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50度以下的白酒都是经酒精勾兑后生产的。由于价格低廉,而且无论是采用“液态酿造法”抑或“固液态酿造法”生产的新工艺白酒,大部分产品在口感、香气、味道及颜色上都能与固态纯粮酿造的白酒媲美,又因度数较低,迎合了一众消费群体的需要;同时,在心理上也将担心“高度酒伤身”的群体“策反”至酒精勾兑的低度白酒阵营中来,无意中扩大了酒精勾兑市场。相关数据表明,70%以上的白酒市场由“酒精勾兑”产品占领。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较真的群体对此并不认同。所以,我的建议是,酒企不妨为其正名为“食用酒精勾兑”,若继续打着“酒精勾兑”的名头,只能使自身及其他正规酒企蒙冤受损。

工业酒精“勾兑”后的白酒

如果说“酒精勾兑”是虎,充其量也只是一只“纸老虎”。而真正的猛虎则是工业酒精勾兑出的白酒,它们是吃人不吐骨头的。

工业酒精,顾名思义,即工业上使用的酒精,也称“变性酒精”“工业火酒”,纯度一般为95%和99%,主要有合成和酿造(采用玉米或木薯为原料)两种生产方式。合成的工业酒精成本低,乙醇含量低,价格便宜;酿造的工业酒精乙醇含量大于或等于95%,甲醇含量低于1%,价格较贵。工业酒精不能用于人体的消毒,若被皮肤吸收后,会导致中毒,重者会引发失明,甚至死亡。由于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的有效成分都是乙醇,故而也被一些不法商家用来制作食用酒,饮用后会导致甲醇中毒,所以,用工业酒精勾兑的酒也叫“毒酒”。

以上内容都是公开的信息,却仍有无良商家熟视无睹。为何用工业酒精勾兑出的白酒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无非是“利”字当头,一则无良商家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顶风作案,丧尽天良;二则如今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使得经过工业酒精勾兑产生的白酒在色泽、口感、味道等方面几乎和纯粮白酒、新工艺白酒无异,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贪图便宜,总抱着侥幸心理,进而频频中招,悔之晚矣。

总之,我们要明白传统工艺下纯粮酿造勾兑的白酒品质最好,质优价也高;要清楚我们喝的一部分白酒是新工艺下以食用酒精勾兑出的白酒,但此类“勾兑酒”是安全的,唯一的区别是纯粮酿造的酒在口感和风味上确实更优。切记,千万不可贪图便宜,饮用那些工业酒精勾兑出的“美酒”。若执意抱着侥幸心理而去尝试,则无异于是在喝毒药!

若针对“传统工艺下的纯粮酿造勾兑白酒”和“新工艺下的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做一些鉴别,办法也有很多。在此,我仅建议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通过酒精度和价格来判断。一般酒精度数高、价位不菲的基本是传统工艺下的纯粮酿造勾兑白酒,但也不是绝对的。二是查看产品外包装上印制的执行标准是否符合如下三条:①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为GB/T10781.1(浓香型)、GB/T10781.2(清香型)、GB/T26760(酱香型),指纯粮酿造的好酒;②固液态结合法白酒的执行标准为GB/T20822,白酒中一部分为酒精酒,一部分为粮食酒;③液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为GB/T20821,以食用酒精为酒基。

当然,“传统工艺下的纯粮酿造勾兑白酒”和“新工艺下的食用酒精勾兑白酒”之争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顶多算是一场误会,可“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加入后,就是不折不扣的“敌我矛盾”了,我们势必坚决打击,毫不留情。

酒能醉身,不能醉心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可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的,若饮用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如果不善饮酒或过量饮酒,就会形成醉酒。身体醉了,人的神经中枢也随之处于麻醉或懵懂状态,心智作为神经系统的意识反应环节,也会因酒精受到影响。因此,会有“酒能醉身,亦能醉心”的说法。

本来,酒作用于人体后,使人的肉体和精神产生轻松愉悦的变化,这就是人饮酒的初衷。但现实中多有不遵循初衷的食言者和变道者,造成多饮致醉,大醉出丑,甚至深醉不醒。这样的酒醉说明什么?从今天的思维观点来看,这叫作“言不由衷”或者“言而无信”。就是说,这样的人在精神层面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用一句不客气的话来说,就是:毫无原则可言!醉身亦醉心的人,往往为人处世缺乏意念和决心,没有坚定的信念,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最终置初衷和意愿于不顾,导致事与愿违,形象受损,威信降低,而一败涂地。

从人的意识层面分析,酒能否醉心,究其原因不在酒,而在心;不在外,而在内。酒是用来服务、取悦于人的,是一个外在的物体,能不能喝、能喝多少、什么时候收场……这是脑袋说了算的事,和酒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是,人的心脑主导机能也是有运作极限的,当它受到干扰,运行发生紊乱,很可能出现贪杯而导致身心皆醉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干扰”往往来自饮者本身。这类人在精神层面往往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没有意志力,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诱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被人灌晕,或误事,或误己,或误国。

孔子有言:“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说喝酒应以不影响人的正常行为为前提,否则,就会导致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应当是酒贤的规范。酒是助力于人的身外物,饮多饮少、怎样饮、何时饮、与谁饮等,都应听命大脑,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若仅凭一时头脑发热或贪图沉醉的快感肆意豪饮,而不能自持,与“失智”无异。

那些有规划、有目的、有章法,善于节制的人,大多不会醉酒,即便一时喝得有些高,也会自省总结,迅速做出理性调整,不为“酒色”所迷,不为“酒气”所诱,不为“酒香”所惑,浅尝辄止,量力而行。

酒能醉身,不能醉心!这是饮酒之人的铁规定律,利己利他。

“躲酒”是一件光荣的事

多年前,我认为在与酒为伍的过程中,是不能有“躲”字出现的。躲酒,总给人一种“不地道”“不厚道”之感,易与“造假”“装蒜”“忽悠”“蒙人”等贬义词联系到一起,为人所不齿。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还真是热血男儿,干什么事情都能勇往直前,不会退缩,更不会逃避。喝酒也一样,只要接了对方递来的酒,就绝不会再推让回去,即便不胜酒力,也要逞能干了它。随着年龄增长,对“酒文化”的热爱渐浓,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酒神,亦非酒鬼,一改过往酒桌上的那种势如破竹的劲头,学着慢下来,停下来,并且礼貌地拒酒。

一次酒宴,我因有事需要提前离席,便在一开始频频举杯,既给别人敬酒,也接受别人的敬酒。众人见状,“呼啦啦”一下子全涌过来,以为我要大开酒戒呢!平时,我也就三五两的酒量,现在一群人围过来和我搞车轮大战,怎么成?于是,我提高嗓门儿对大家说:“诸位,今天我的酒到此为止。一来,我没有多少酒量;二来,我开始喝得快是因为稍后有事要提前离席;三是,大家这样围攻我,结果就是丑态百出,不仅我难受,也败了大家的兴致。”大家一听,觉得在理,纷纷偃旗息鼓。当然,我也没有驳大家的面子,端起一杯茶起身向众人致歉。以茶代酒中,众人喜笑颜开。一场“酒战”顺利化解,亦不失彼此颜面。

由此,我得到启发,世上没有不倒的“酒神”,况且,我离“酒神”差距十万八千里,连“酒鬼”也不是,甚至连“酒徒”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个“酒人”。在这种围追堵截的酒桌上,我只能以诚相待,为自己解掉“酒套”。否则,硬顶下去,伤自己身体,败他人兴致,得不偿失。

其实,“躲酒”在很多时候是一件“舍己救人”的善举。几年前一个周末的晚上,已经接近十二点了,我突然接到一同事打来的电话,随后传来一个沉重沧桑、伴着哭腔的男高音。我吓了一跳,片刻后才弄清对方是因失恋想不开,正独自喝闷酒,喝着喝着忍不住打电话给我倾诉,邀请我前去“陪酒”。我感到对方情绪低落,先安慰了几句,然后挂断电话即刻驱车赶到酒吧。果不其然,同事倚靠在吧台前,手里还拿着一瓶威士忌。服务员告诉我,他已喝了两瓶,怎么劝都停不下来。同事见我来了,抱着我非让我一起喝。我佯装不小心将对方手中的酒瓶碰落在地,顿时,酒瓶碎了一地。同事见状,号啕大哭。我索性对他说:“我现在带你去找那个负心女,但你不能像个醉鬼似的,否则,她一定会觉得这手分得对啊!”语毕,同事若有所悟,后在我极力开导下,情绪逐渐恢复。事后,我想,有时“躲酒”需要狠劲,无须和对方多费口舌,要不他酒瓶在手,谁知下面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对于那些不胜酒力还要逞能“干到底”的兄弟,我真诚地建议你们学会“躲酒”。“躲酒”不是逃避,亦非胆小,并不会降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及分量,而这种“拼酒三郎”的蛮劲恰恰会令你的形象受损。喝酒,本就是一种礼仪的表现,特别在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当下,大家不会因为你的“量小”而看低你,相反,得体的“躲酒”行为传递给对方的是一种不失礼节的正反馈。你可以告诉对方,明天有事要早起、近日身体欠佳不宜贪杯,或等下还有别的会面等等,亦可趁乱提前开溜,事后给对方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告知“开溜”的原因,并表示歉意云云。相信,没有人能非议这种真诚的婉拒。

酒乃“欢伯”,助兴意趣也。能喝者,适当多喝,把握尺度即可;不善者浅尝辄止,适时“罢酒”;不能“罢酒”者就在勇敢机智的掩护下“躲酒”,也不失为酒宴上的一桩趣事。喝酒的过程本应是快乐的,“躲酒”不就是此乐事中的一个亮点吗?

如此,“躲酒”亦可成为一件光荣的事。

适合夏日饮用的五类酒品

无论果汁,还是汽水,人们都喜欢冰着喝。遇上朋友宴请、情人约会或商务聚餐,单靠果汁显然无法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这种场合自然少不了美酒的相伴。与其他季节不同,夏季选择喝什么酒、怎样喝是非常有讲究的。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适合夏季饮用的酒类,看看哪一款是你的最爱。

啤酒

啤酒是人们最喜爱的夏季饮料之一。傍晚,约上一帮兄弟,在大排档一边吃着风味美食,一边喝着凉爽的啤酒,谈古论今,追忆过往峥嵘岁月,可谓人生一大乐事。啤酒不仅能达到消暑、活跃气氛的作用,且研究表明,饮用适量啤酒还能降低罹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等症的概率;同时,啤酒还有利尿功效,有助于肾脏健康。因此,夏季喝点啤酒对身心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我们在享受啤酒的“利”时,也要注意“弊”的一面。选择配菜时,要非常留心。很多朋友都喜欢在夏日以烧烤配啤酒,或海鲜配啤酒,这种搭配恰恰是喝啤酒的大忌,会诱发痛风,乃至致癌。对那些想保持身材或正在减肥的人士来说,啤酒更不能畅饮,一克啤酒产生的热量比一克糖产生的热量还要高近两倍。由于啤酒度数不高,加之冷藏后口感较佳,动辄人均一打的量。如此豪饮将为人体带来极大的负担,“啤酒肚”也会不日造访。再者,啤酒并不是越冷越好,一般存放温度以5~10度为宜,温度过低不仅会破坏酒液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同时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易造成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

白酒

白酒向来给人御寒之印象,冬天饮用不仅暖身,还有助于睡眠。这并不意味着夏天就要冷落它,白酒在夏季同样有其饮用价值。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加之日长夜短、睡眠不佳等原因,人们普遍容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等症状,即中医所说的“苦夏”。饮用白酒恰恰能够缓解这些症状。而且,传统纯粮白酒还富含萜烯类有益物质,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利好。需要注意的是,白酒与啤酒不同,前者不适合冰镇,因其能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脑组织会因缺乏葡萄糖的供应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心悸、头晕、出冷汗及饥饿感,重者若抢救不及时,会发生低血糖昏迷,导致生命危险。

黄酒

与白酒一样,黄酒一直被很多人误解为只宜在冬天饮用。其实,黄酒绝对是夏季的佳饮之一。天热,人们都喜欢冷食,容易伤胃,而黄酒性温,温寒相抵,无疾患之虞。再者,在夏季,人体消耗大,无机物、盐分流失较多较快。而黄酒中富含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及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适量饮用,能及时补充人体所需养分,解乏怡神。

白葡萄酒

很多人喜欢葡萄酒带来的高雅感受与健康功效,但研究表明,炎炎夏日并不适宜饮用口味浓厚的红葡萄酒。对于内热体质和敏感的人来说,夏日饮用红葡萄酒更易上火,相反,选择淡雅清新的白葡萄酒较为适宜。白葡萄酒的果香口感宛如田园清风,加之含糖量较低,又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能迅速补充夏日人体的高消耗,且冷藏之后入口清爽,可有效降温,达到消暑之功效。一杯8~12度的白葡萄酒绝对是夏日值得一尝的选择。

鸡尾酒

聚会上,很多女士都会为喝酒感到苦恼,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酒并不适合女性饮用,而较烈的白酒更让她们敬而远之,因此,鸡尾酒往往成为女士们一年四季的最佳选择。炎炎夏日,来上一杯冰凉的鸡尾酒,真是再合适不过了。鸡尾酒以朗姆酒、金酒、龙舌兰、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烈酒或葡萄酒为基酒,兑上各色各样的饮料,酒体不但五彩缤纷,且口感独特,酒精度数也不高,深受不胜酒力、喜欢高颜值饮料的女性所青睐。

盛夏之际,细品美酒可谓人生一大美事,但无论是低度的啤酒、葡萄酒、黄酒、鸡尾酒或是烈性的白酒,都不宜过量。切记,有张有弛才能享受到美酒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六类人不能喝酒,有你吗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俗语有云:“无酒不成席。”聚餐宴饮怎能少了酒?结婚摆“喜酒”,生孩子办“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事业有成要喝“庆功酒”,新婚宴尔要喝“交杯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此外,敬神、祭祖、开业都要喝酒,酒已成为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酒虽好,却不能贪杯。以下的六类人更加不适合喝酒,一起来看看吧!

有以下相关疾病者

冠心病患者: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多少都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此类人群如果喝酒,会引发大脑过度兴奋、血管偾张、心跳加速、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引发血管痉挛或休克。

胃肠疾病的患者:这部分人群的胃肠器官都有病灶存在,如饮酒过量会造成消化不良、胃炎、胃出血、肠炎等症状,重者可能会大出血。

肝脏疾病的患者:肝脏是人体的解酒器官,这部分人群的肝脏解酒功能本来就比一般人差,长期或大量饮酒会诱发酒精肝等疾病。

糖尿病患者:喝酒会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引起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加重病情。

睡觉打鼾的人:一般睡觉打鼾者的呼吸道都比较狭窄,酒精会令其呼吸道的肌肉处于麻痹状态,酒后入睡容易造成呼吸道堵塞,出现窒息现象。

严重的酒精过敏者

酒精过敏症其实是体内缺少乙醛转化酶导致的一种外在皮肤过敏症状的反应。酒精,也就是乙醇,在体内会转化为乙醛,若体内缺少乙醛转化酶,便无法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排到体外,从而造成乙醛中毒,进而表现为各种酒精过敏的症状。酒精过敏迟发型的情况较多,一般表现为酒后全身发痒,全身或局部出现红疙瘩、红斑点,持续时间多为一到两天。此外,还应注意那些没有明显症状的过敏者。这类人更易被劝酒,而摄入大量酒精。每年,全球都有不少酒精过敏致死的案例,令人唏嘘。

驾驶人员

酒后驾驶是全球严令禁止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驾有关。饮酒后,人容易感到疲劳、视觉不清,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易发生障碍,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等;且在酒精的刺激下,容易过分高估自己,从而酿成大错。很多酒驾者都是贪图方便,抱着侥幸的心理,殊不知转瞬间就让酒精左右了自己的人生与家庭。更可怕的是,酒后驾驶还会使厄运波及路上的无辜者。正可谓,“一子落满盘皆落索!”为了自己和他人,请拒绝酒驾。

有生育计划的夫妇及哺乳期妇女

丈夫必须戒酒一年左右。酒精能损伤精子,这些不佳精子与卵子结合后,若形成胎儿,易引发流产,或导致胎儿畸形、低能,甚至诱发胎儿白血病。妻子亦然,应在受孕前一到两年内就开始禁酒。胎儿不具备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所需营养物要由母亲的血液不断供给,若母亲饮酒,母亲和胎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是一致的,会直接给胎儿带来危害。另外,哺乳期妇女如饮酒,酒精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从怀孕到孩子出生及整个哺乳期,母亲不宜喝酒。

剧烈运动前后

有些人喜欢剧烈运动后喝酒放松,如打球后去吃个烧烤,喝点小酒,其实,这是大忌,不但影响运动效果,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专家指出:剧烈运动后饮酒,会加快人体对酒精的吸收速度,对肝、胃等器官的危害比平时更甚,由此,可引发肝硬化、胃炎、胃溃疡、痴呆等疾病。

同样,运动前也不宜喝酒。专家表示:身体代谢是有客观规律的,醉酒之后的第二天仍需肝脏等一系列器官代谢乙醇,这时若剧烈运动,将使乙醇大量进入心脏、肺部和肌肉,非常危险。尤其对患有各种隐性疾病的人,喝酒后运动容易诱发疾病,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2015年6月,广州一男子在琶洲某足球公园踢球的过程中猝死。据悉,此男子头一天喝了不少酒,运动过程中诱发心肌梗死。当然,若少量饮酒,适当地散散步,做些有氧运动,让郁积在体内的酒精得以“挥发”,还是可以的。

酒后缺乏自控力者

有些人习惯酒后胡言乱语,甚至出现暴行。有数据显示,不少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强奸等犯罪个案的罪魁祸首都是酒后缺乏自控能力的人。2015年5月18日,胡某约张某和几个朋友在常熟市碧溪镇某面馆喝酒,后两人发生口角。醉酒状态下的胡某站起,用手推了对方一下。张某身体失去控制,从面馆门口的台阶上跌至店外,头部流血,当场失去意识,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可见,千万别让酒精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以及他人的幸福。

此外,还有很多情况下不宜喝酒,如吃药前、冲凉前,或一边喝酒一边抽烟等,都会危害健康。

我们提倡健康生活,适量饮酒,是说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饮。若因喝酒使大家的生活蒙受严重损失,那喝酒就变成罪过了。我有个媒体朋友很好酒,怀孕期间经不住诱惑,结果孩子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好,没精神,两岁时确诊为孕期饮酒导致的唐氏综合征,令人扼腕。很多人身体强壮,也很海量,但凡事都有个限度,饮酒要以适量为准,一般二两左右为宜,超过三两就要坚决喊停。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六类不能喝酒的人群,愿好酒的朋友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适时喝酒,正确享受美酒带来的生活乐趣,同时避免让酒“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理性饮酒,才有美好生活。

“关公脸”和“小白脸”,哪个更能喝

酒桌上,时常会遇到一沾酒就脸红的人士(戏称“关公脸”)。有人认为,酒后“上脸”快的人酒也散得快,而且酒量大,能千杯不醉不倒。有“红脸”就有“白脸”,那些从开喝就不显山不露水者,俗称“小白脸”,竟也不时让人惊呼为“不倒缸”。一时间,“红脸”“白脸”称霸酒桌,大有“酒神”争锋的意味。那么,“关公脸”和“小白脸”,哪个更能喝?

脸红是一种不胜酒力的“警告”

喝酒脸红,医学上称为“潮红”或“饮酒性面红”。酒在肝脏代谢过程中,需要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参与。乙醇脱氢酶把酒体中的主要成分乙醇(酒精)转化成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把乙醛转化成乙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排出人体。由此得知,参与分解酒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越高,越利于把乙醛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因此,酒量越大的人,乙醛脱氢酶的活性程度必然越高;相反,体内乙醛脱氢酶含量较少或活性低时,就不能彻底分解乙醛,从而导致体内的乙醛含量增高,刺激血管扩张运动,致使脸色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发红。这就是喝酒脸红的原因。而乙醛脱氢酶活性的高低很大部分是由自身的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的生理基因才是酒后脸红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换言之,这类人身体里具有活性较高的乙醇脱氢酶。不过,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关键作用。喝酒脸红的人只具备了乙醇脱氢酶,而没有或缺少乙醛脱氢酶,所以,人体内迅速累积的乙醛迟迟不能得到代谢,不断积累就成了“关公脸”。

专家表示,酒量大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相对够用,而喝酒脸红的人,说明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偏少,酒精代谢会因此减慢、受阻,存留体内的酒精会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脸色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发红(如颈部、脸部、手部等),还会出现心跳加快、恶心、头疼等醉酒症状。从医学角度看,对于那些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或此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人群来说,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多,其罹患食道癌及肝癌的风险将逐渐增大,概率远大于那些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

还有人依据自己是不是醉倒来判断该不该继续喝酒,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酒量见长后就没事了。其实,这些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自我判断。不胜酒力的人经过“锻炼”确实对酒精耐受了,能喝得更多了,但由于自身缺乏乙醛脱氢酶,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乙醛的“堆积”现象,从而导致体内积累更多的乙醛。乙醛不能及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会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造成更大的病变。可见,喝酒脸红并非说明此人有多能喝,反而意味着他特别不能喝,脸红恰恰就是一种“警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喝酒脸红亦提示自身存在基因缺陷,可以此为由,把自己从无休无止的劝酒浪潮中解救出来。

脸色发白说明酒精中毒概率高

既然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小,那么,喝酒脸白的人势必能喝。这也是错误的。专家表示:酒后脸色发白者,表明体内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不足或成分活性程度不够,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特异性比较低的一群氧化酶)慢慢氧化,靠人体体液来稀释酒精。换言之,酒后脸白的人从开喝就不具备乙醇脱氢酶,更别说化解乙醛的功效如何了。在分解酒精的第一步就出现问题,又如何进行下一步分解?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含量不足的人饮酒后,加大了肝脏的负担,同时,心脏跳动加快,负担也在加重。为了给主要脏器提供足够的血液,某些人表现出脸白、体虚、无力,甚至浑身冒冷汗。其实,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

人在喝酒后,8%的乙醇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由肝脏分解。过量饮酒后,血压下降。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压,会使周身血管和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保护大脑和主要器官。这样,势必引起末梢血管血流减少,脸色变得苍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不量力,还逞能喝下去,如同火上浇油,极易引发昏迷,同时发生急性酒精中毒。

喝酒不会脸红的人属于“深藏不露”型。每次喝酒看起来神色正常,总被误认为非常能喝,这也是最为可悲的地方,因为他们体内两种酶都缺乏,所以不会出现脸红的症状,只能靠肝脏慢慢分解。这类人完全搞不清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格外容易喝醉,肝脏也极易受损。如果大家一个劲儿地向他们劝酒,他们离酒精中毒也就不远了。由此看来,喝酒脸色发白者能喝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不可轻信。

如果一个人既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具备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酒精进入体内被迅速转变为乙酸,进入TCA(生物体内的三氯乙酸代谢途径),循环后发热出汗,那他(她)就真的是传说中的“酒神”了。遇到这样的人,千万不可与之斗酒。所幸,这样的人不多,概率在十万分之一。

少数人饮酒还会出现面色发青、面部感到灼热,同时面部或全身皮肤出现潮红、搏动性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口渴、胸痛、低血压、晕厥、视力模糊和神志紊乱等症状,医学上称其为“乙醛综合征”,这是乙醇氧化代谢引起显著的血乙醛水平升高之故。酒后面色发青者应注意保护肝脏,一定要远离酒精。

由此可知,人的酒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肝脏分泌的乙醇脱氢酶的数量和活性的强弱,“关公脸”或“小白脸”绝不是海量与否的参考标准。科学表明,乙醇脱氢酶在分解乙醇的过程中,会释放一部分热量。一般来说,饮酒后脸色微微泛红或白里透红、黄中偏红为酒后的良好表现,说明该饮者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相对合理,活性程度也比较理想,也从侧面表明该饮者对自身的酒量把握较好。同时,酒精会刺激血管扩张,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活血作用,也会使饮者感到体热,排除一部分对身体有害的毒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适量饮酒,杜绝醉酒,健康的人生永远掌握在理性者的手中。

酒是有生命的,老酒不等于好酒

酒是越陈越好喝。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但在我看来,酒是有生命的,老酒不等于好酒。

人的一生要经历孕育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衰亡期,这是不可撼动的生命规律。酒也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样的产品生命周期,无论一款多好的酒,存放时间长了,好酒也会变成坏酒。道理很简单,酒和人一样,生命力都是有限的。

在此,笔者不对酒液存储过程中的理化反应做过多分析,而是针对存酒的四个决定性因素,探讨一下老酒是否能代表好酒。

由酒种决定

买回来的酒并非都能通过存储,使之陈化、老熟,变得更好。酒体中均含有酒精及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有一个裂变的过程,而此过程是由不同种类酒的酿造工艺决定的。白酒是蒸馏酒,酒精含量高,酒体内的有益物质不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在储存过程中,也会继续大量产生,这就是我们说的白酒的老熟和陈化。因此,白酒具备储存的自身条件,能在较长的存放期(一般五年左右,部分酒会达到十年以上,甚至更久)后,酒质越发绵甜可口,香气醇厚。而葡萄酒和黄酒因是发酵酒,有益物质在储存过程中也能继续产生,但这两种酒的酒精含量大都在8~18度之间,而酒精的挥发及物质的裂变都有一定时限。一般来讲,红酒和黄酒的储存时间会在五年左右,有些产品可长达八年左右。按照规定,黄酒和红酒的存储及有效饮用时间必须体现在瓶身及外包装上,以作明确提示。而啤酒及果酒等,虽然是酒,但因其酒精含量低,醇类物质比较少,大部分是由醛类物质和水构成,极易挥发,而且有益人体的其他元素也不需要在储存过程中继续产生,因而啤酒、果酒不能存放较长时间,一般存放六个月左右就要饮用,否则会变质。

由酒度决定

于白酒而言,酒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该款白酒存放时间的长短。由于乙醇的挥发是一个由高到低、由多到少的量变过程,所以,酒精度越高,挥发的过程越长;反之,酒精度越低,挥发的过程就越短。一般高度酒(50度左右及以上)较之低度酒(40度以下)的存放时间会长一些。虽然白酒在保质期上没有文字性的限定,但实际上,保质期仍是存在的。50度以上的白酒是蒸馏结束后,经过烤酒(一种工艺),先陈酿(储放)六个月以上(有些酒体需要陈酿一年以上),再与早前的基础酒进行勾调,之后再储存一年左右(有些酒体会储存三年以上),最后装瓶出库。从蒸馏完到出库前,一般的高度酒最少会在酒库里陈酿两年左右,有些会长达五年左右,酒体质量可以说是非常好了。经过长时间陈酿后的高度白酒,完全可以及时享用,如果继续存放,也没问题,十年、八年都可以,时间再长就不是酒精度一个方面可以决定的了,要综合其他因素一并把握。而40度左右以及度数更低的低度酒,因其是通过高度酒“加浆”处理后的“降度”过程形成的,酒体内除蒸馏过程中的物质成分,还添加了香精、香料等风味成分,酒体味道相对比较寡淡,且后味较短,存放时间短于50度以上的白酒,一般会在两到五年,时间再久,其香气、味道就会发生变化,更为寡淡无味,甚至酒体自身分量也会挥发掉一部分,由满瓶变成半瓶。

由环境决定

若存放的环境不佳,好酒也会变成坏酒。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存酒,家里地方也挺大。前段时间,朋友找到我说,不知什么原因有好多酒瓶子爆裂了,还有一些酒的颜色严重发黄,打开一尝才发现酒味变酸变臭了,请我去看看是什么原因。到了他家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存酒的房间西晒,强烈的阳光一年四季照在外壁上,使室温长期处在30℃以上。更要命的是,他家的暖气管道是统一关闭的,各个房间不能随意调控。这样一来,他的酒全年都在“过夏”。这样的高温下,酒瓶开裂、酒色变黄、酒味变臭也就理所当然了。

存放酒的环境要注意这样几个细节:①存放室确保相对干燥;②要保持室内外通风;③要有一定的采光条件和采光设备(如窗户的开合);④存放白酒的室温最高不能超过30℃,以25℃左右为宜,最低不得低于0℃(温度过低可致瓶体冻裂或酒体发生冷缩);⑤存放红酒及黄酒的室温应在10~15℃为宜;⑥存放室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最低不得低于50%,湿度过低,酒精及水分散发得会很快,这也是整瓶变半瓶的原因;⑦不要裸瓶存酒(尤其是玻璃瓶),应放置于纸盒、纸箱、大酒桶或大酒缸中;⑧如果是葡萄酒,最好使用专业的葡萄酒柜来存放,否则,就算室内条件再好,也很难控制酒液的异变;⑨存放室最好是独立的,不能将酒与其他物品同存于一室,如汽油、农药、化学品、粮食等,防止产生交织性干扰带来的不良变化。

由管理决定

有酒友认为,既然有了不错的存放环境,就可以高枕无忧坐享美酒了。错!这还远远不够。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前段时间电话告知,他存的酒都是好酒,酒精度达54度,室内环境及条件都不错,因家里有客人要招待,他打开几瓶存放了五年的好酒,却发现一瓶酒色变黄,一瓶变绿,摇动后出现混浊,味道也有点酸涩。我问他:“这些酒在置放的五年中有没有移动过?或有无定期检查过?”老师摇头。问题就出在这儿——他没有管理好自己的酒。

前文说过,酒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力的,而生命在于运动,这不仅适用于人体,也适用于酒体。从管理角度讲,家庭型的储存酒一般应注意这几个方面:①每隔六个月左右检查一下存酒室的酒品,是否存在挤压、漏酒现象,温度、湿度是否合适,光线是否太强或过暗,等等;②必须在三到六个月之间将所有酒瓶或酒箱调个位置,或移动到不同的地方,而且要确保在移动的过程中有意晃动一下瓶体或箱子,使酒体产生一定的振荡。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酒液处于“运动”状态,而不是让它们长期处于“休眠”。“运动”使酒产生活力,“休眠”则会令酒“休克”,甚至“死亡”;③不定期地对存酒室进行卫生清扫,使酒能在清洁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有人问,酒厂的存酒车间总是布满黑色的微生物,它们对酒的质量有影响吗?那是酒未装瓶出厂前的陈酿期,正需要那样的生长环境,装瓶出厂后放在家里是“保养期”,因而需要清洁卫生;④如果同一批次的酒存放的数量较多,就要不定期开箱取出一些享用,观察和判断酒的变化,若酒质很好就继续存,若微有变化,比如微酸、涩口,甚至有絮状物质产生,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存酒出了问题。可见,酒在存放期间的管理是很重要的。

酒是有生命的,老酒不等于好酒。如能正确掌握酒的理论知识,并依据其生命特征进行储存管理,于好酒而言,存放个二三十年还能保持色香味不降反升的愿景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存酒也是个技术活,远非我们所理解的那样:酒是越陈越好喝。要知道,喝过之后,才能感受到酒带给我们的美好。毕竟,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

在中国,蒸馏酒为何被称为“白酒”

世界六大蒸馏酒中,中国白酒的字面解释最为直接,即无色透明的酒精液体。其他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五大蒸馏酒种,其名称都要拆解开来理解。比如原产于荷兰的白兰地,本是葡萄发酵后经蒸馏技术后出酒,再经过陈酿,获得成品。白兰地,最初来自荷兰文Brandewijn,意为“烧制过的酒”。再如威士忌(Whiskey),本起源于爱尔兰的赛尔特,是赛尔特人的日常用语,意思为“生命之水”。若非熟悉这些酒种的小知识,恐怕相当多的人是弄不清楚的。细扒起来,作为从西方引进蒸馏技术的中国白酒,其前身并非“白”酒。宋元以前,主要是通过发酵取酒,而发酵后的酒色大部分呈黄色,遂美其名曰“黄酒”。黄酒的别名也叫“米酒”“醴酪”“春酒”等,加之技术或产地的不同,演化出诸多名头,如“石窟春”“石冻春”“屠苏酒”“绍兴黄酒”“兰陵黄酒”……而“白酒”一词的由来,并不是效仿黄酒按颜色取名,而是自有成因。

和“白描”有关

在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此处,按下黄酒不表,专论白酒的因由。自蒸馏出酒后,古人发现经由此法酿造出的酒体无色透明、清澈见底。国人一直视酒是艺术和文化的综合体现,这晶莹剔透的蒸馏酒,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同样有着艺术厚度的白描国画。国画中的“白描”,是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尽管线条简单、色彩单一,通常展现出来的画面却极具质感和层次,简洁,流畅,生动。由于白纸的铺垫和衬托,墨色的个性更为鲜明,画作当然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同理,水是酒之血,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三者构成了酿造文化的基础。而这粮、曲、水就像白描中的每个笔画一般,须恰到好处方能呈现有质感的画面,才能酿造出窖香浓郁、口味丰满、入口绵甜干爽、余韵悠长的无色透明酒体。

“白描”的创作方式分为单勾和复勾。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的;而复勾则只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体现浓淡变化,使物像更具神采。值得一提的是,这与白酒的勾调技术如出一辙。通过神奇的勾调技术,把前后酿制时间不同的酒依照酒品固有的风格特点,按不同比例组合,进行酒体设计,使品质得以升华,口感富有层次,饱满怡人。之所以称之为“白酒”,是因为它有着无色透明的酒液,也与“白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颜色单一、朴素简洁、质感纯正。

和“乱象”有关

蒸馏技术在古代中国落地生根后,最初的名字和“白”字也没有直接关系。起初叫“烧酒”“烧刀子”等,这个好理解,一则,这琼浆在经久不息的“烈火”之下几番烧制蒸馏后取得,犹如锻钢炼铁般,非烧不可。而宋元之际的蒸馏技术并非如今这样先进科学,人们最初一定是注重“发酵”和“蒸馏”,而轻视“储存”这一环节,大部分蒸馏酒出锅后经过简单的置放处理就直接摆上桌开喝了,下肚后自然“烧心”“扎胃”,也必然如“刀子扎心”般难受。随着技术不断提升,逐渐有了“高粱酒”“大曲酒”“二曲酒”“老白干”“白干”“地瓜酒”“二锅头”“双蒸酒”“玉冰烧”“米香酒”等各种各样的酒名。这些酒名有的是从酒的口感而来,如前面提到的“烧刀子”“米香酒”等;有的是以酿造技艺而得名,如“烧酒”“双蒸酒”等;有的是根据酿酒原料来命名,如“高粱酒”“地瓜酒”“枸杞酒”“荔枝酒”等;有的则是以酿酒的酒曲来命名,如“大曲酒”“二曲酒”“特曲酒”“小曲酒”等。如此名目繁多,概念百出,让饮者对酒的判断失去了标准和参照。基于此,新中国成立之初,酿酒业公私合营后,国家为便于对酒业的管理和名称的统一,将所有蒸馏技术酿造出来的粮食酒(蒸馏的葡萄酒除外)合称为“白酒”。一则,公私合营前,一部分酒因与“国画白描”具有共性,已先期称作“白酒”;二则,从颜色和感官上讲,“白酒”一名恰如其分,再合适不过。

和“个性”有关

从技术层面来说,蒸馏出来的酒体一改黄酒时代的绵甜柔和之风,凸显了浓烈甘爽、劲辣爆口和容易上头(宋元之际未经陈放储存的蒸馏酒)的酒感,和国人“黑白分明”的个性相得益彰。因而,这个“白”字简直有画龙点睛之妙,再无别字可替,而这清澈透明的酒体,也折射出国人一向秉承的“表里如一”“刚正不阿”“由始而终”的正义精神和处世原则。纵横在春秋战国的白起、蒙恬、王翦、廉颇,哪一个不是饮酒的神勇之人?铁骑铮铮、号角连天的三国战场上,关羽、张飞、吕布、夏侯惇,又有哪一个不是“唯酒无量”的性情中人?义薄云天的梁山好汉们,又有谁不是李逵、鲁智深、林冲、杨志、关胜这样的“酒神”再现?喝了十八碗的武松其实并不是打虎的“冠军”,那位只饮了三碗的李忠举起朴刀“只一挑”,吊睛大虫瞬间便“动弹不得了”,怪不得李忠人称“打虎将”。这些英雄人物及江湖侠客们骨子里靠什么行走江湖,立足武林?是酒吗?当然不完全是,靠的必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仁、义、忠、勇、直”这种一目了然、分明凛冽的个性。

如此个性,也许就是“白酒”名称存在的王道!

古人究竟喝的什么酒

自古以来,国人善饮,也善酿。与酒相关的名人也是不胜枚举,曹操、阮籍、刘伶、陶渊明、刘白堕、焦革、张旭、李白、苏轼、朱肱……那么,一个新问题就出来了,古人们究竟喝的是什么酒?与今人的品位差异大吗?

五齐或醴酒(醪糟儿)

《周礼·天官·酒正》载:“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醍)齐;五曰沉齐。”郑玄注:“自醴以上,尤浊缩酌者,盎以下差清。”即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合称“五齐”,亦作“五齑”,后泛指酒。据现代学者考究,《周礼》中所记载的这“五齐”均是醴酒,即甜酒酿型酒,度数不高,也就是今天的醪糟儿或甜米酒,度数非常低,一般低于0.5%。“五齐”的区别在于酿酒方法不同,也有人认为“五齐”是指酿酒发酵的不同阶段。

据推断,醴酒当是目前学界所认可的最早的酒品种,饮用醴酒的时间应当在西周以前,贯穿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西周)漫长的上古时期,最少约两千年以上的饮用历程。醴酒酿成成品酒的时间特别短,今人做醪糟是“一宿而成”。当然,今天的条件很便利,很成熟,放在上古,就算条件原始简陋,顶多也就耗时三五天,时间再长,醪糟儿(醴酒)可能就会变味变质。有意思的是,上古人们在饮用醴酒时,也像我们今天吃醪糟儿一样,连吃带喝,不仅喝醴酒汁,而且里面的酒糟也是要吃掉的。

三酒(醪糟高级版)

《周礼·天官·酒正》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东汉末年,郑玄在《说文解字》中注:“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玄谓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之醳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醳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孙诒让正义:“三酒之中,事酒较浊,亦随时酿之,酋绎即孰。昔酒较清,则冬酿春孰。清酒尤清,则冬酿夏孰。”汉代徐干的《齐都赋》中有:“三酒已醇,五齐惟醹。”以上皆可看出,“三酒”是相对“五齐”(醴酒)的另一个分类,在酒的品质,尤其在“级别”上要稍高于“五齐”。但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资料证明。最可靠的说法是,“三酒”和“五齐”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并行发展,慢慢地,前者淘汰替代了后者。根据当时酒的用途和质量区别,以及酒的酿造时间长短不同,“三酒”又分为两个稍具不同的级别进行发展。

事酒、昔酒

所谓“事酒”,专用于宗庙祭祀,朝堂燕饮,酿制时间较短,随需随酿。而“昔酒”酿造时间较长,酒味远比事酒醇厚,为一般性饮用、接待、宴请及各种日常生活类饮用。

事酒和昔酒均属于“白酒”(这是以酒色而言的白酒,与今天的白酒概念完全不同)。昔酒和事酒仍然属于醴酒类(醪糟儿),只是酿造时间稍长,产生的酒味更为芳香,口感更为醇厚些。

清酒(米酒的初级版)

清酒则是相对于“白酒”而言的,需经多次酿制,最后过滤而产生的酒。这种过滤后的酒在古代叫“酎”,酒色清澈透明,味道也比较醇厚。其实,这种清酒就是今天米酒的最初版本。虽然酒精度数和醪糟基本一样,处于微酒精状态,但从酒体颜色和口感上讲,已经非常接近黄酒了,特别经过滤后撇清了底层的米糟和渣滓,饮用时不再连吃带喝的,堪称古代酒酿造技术的重要革新。

“三酒”(即事酒、昔酒和清酒)盛行于西周后期、东周、战国、秦、西汉及东汉初,约有八百年的发展期,而清酒无论从品质、口感、档次、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已是“三酒”的巅峰代表,也是米酒的雏形。由于酒精度数依然很低,诸如樊哙“则与斗卮酒”“立而饮之”这样的场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米酒(二次发酵后的清酒,黄酒的初级版)

从《史记》《汉书》等史料来看,两汉时期的人们在品尝研究酒的发展过程中,已意识到两点:一是酒的味道有“厚”“薄”之分,特别是在事酒、昔酒和清酒三者之间,这种“薄厚感”很明显。“厚”者,更有后劲,余韵感强,喝多后还会出现美妙的幻觉。所以,酿酒师们不断摸索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酒的“厚”感。二是大量饮酒会造成粮食的浪费。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连年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粮食长期处于供给不济的阶段。执政者对此也非常头疼,出台的限酒令、禁酒令也非常多,而且不断更改。处于这样的境况,酒工们研究发现可将已酿成的酒(清酒)再次酿造,得出品质和口感更好的“厚酒”。具体做法是,在已酿成的清酒中加入酒曲,进行二次发酵,时间不等,一般为五天左右,然后取酒,再进行过滤澄清,最后成为新酒。经过二次酿造获得的酒液在口感上有了不小的进步和提高,口感更加醇厚,“厚”感(酒精度)更加明显,酒精度大致在15度左右,较之此前的饮酒体验而言,美妙感有了大幅提升。这种酒其实已经很接近后来的黄酒了。今天一些地方的米酒,如陕西的“黄桂稠酒”等还在持续发展,口感和味道就是典型的米酒风格。

煮酒

经过二次发酵的酒虽已有了很大的整体改观,但酒体还是有些浑浊,味道偏甜。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经过不断研究和改进,酿酒师开始采用“煮酒”的办法来提高酒的品质和“厚”感。据北宋朱肱《北山酒经》中描述,这种煮酒的做法是将装在瓶中已酿好的清酒再放入甑(类似于锅的蒸煮器具)中用水、汽蒸煮,瓶子放在竹屉上,不着甑底。具体操作中要注意火候,不可不熟,亦不可过熟。古人依靠观察和经验评定煮酒的程度,一般是“候甑箪上酒香透出”,瓶中“酒滚即熟矣”。煮酒的目的,一则是杀死酒中的微生物,将酒的成分基本固定下来,防止成品酒发生酸败;二则是通过加热,促进黄酒的老熟和部分溶解蛋白质的凝结,使酒的色泽清亮透明(参见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佂榷》第21页),饮用时口感更好。这里的“煮过酒”就是今天黄酒的基本形态,虽然有些差距,已基本一致了。

说到煮酒(黄酒),我们更多想到的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关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章节,这也是某种意义上公认的“煮酒(黄酒)”诞生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黄酒的酿造工艺已日趋成熟。晋人嵇含编撰的《南方草木状》不只记载了黄酒用酒曲的制法,还记录了会稽(今绍兴)人为刚出生的女儿酿制花雕酒,等女儿出嫁再取出饮用的习俗移性;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也详细记录了制曲与酿造、保存与饮用的方法。经过数千年的演进,黄酒已由上古时的“浊醪”及“酒醪”,进步成为一种甜酒。

唐宋时期,黄酒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杜甫等都和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中有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形象地展现了煮酒普遍受推崇的情况。两宋时期,黄酒的受欢迎度更是空前绝后。苏轼不仅喜好饮酒,还自己研究并酿造黄酒。在其所撰写的《酒经》和《家酿》,以及宋人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窦萍撰写的《酒谱》等多部著作中,不难发现宋时的煮酒已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对于黄酒来说,只有在微火慢煮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将黄酒的醇厚感和芳香甘洌的风味体现得更完美,因而整个两宋时期,文人雅士及精英阶层都是在煮酒的微醺中度过的。酒气之盛,统治阶级也不免“饮酒丧志”,内忧外患。难怪陆游有感而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当然,从经济和生活层面看,煮酒很大程度上改观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大发展。据《文献通考》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天下诸州酒课岁额,越州(即今绍兴)列在十万贯以上的等级,较附近各州高出一倍。可知,绍兴在当时已是十分知名的酒乡了。

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煮酒的名称也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唐代,叫“烧春”或“烧酒”,但这是仅就口感和酒体而言的黄酒,从工艺和酒精含量上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烧酒”或“白酒”。毕竟,从煮酒到蒸馏酒的跨越是一个内在技术和外部条件并存的挑战。

蒸馏酒

从米酒、黄酒到白酒(烧酒或蒸馏酒)转变,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历经千余年文化熏陶的中国酒的一个必然归宿。从生产技术上讲,五齐、三酒、米酒、黄酒等都是纯手工酿制的,并未借助相对先进的机械力量或技术协助完成,从生产效率上讲,极大滞后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再看口感,过于甜腻的黄酒还是让人对醇厚甘洌的酒味报以幻想,而且对当时的专业酿酒人士,如刘白堕、焦革、朱肱、赵世准、杨世昌,甚至苏轼来说,酒液在“厚”感方面还应有更大的提升。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态势下,蒸馏酒应运而生了。

蒸馏酒是指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酒醪或酒醅加热,由于其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加热蒸馏时,它们在蒸汽和酒液中的含量有所不同。酒精较易挥发,加热后,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或酒醪中的酒精浓度就会下降。收集酒气并经冷却,得到的酒液虽然无色,气味却辛辣浓烈,酒度比原酒液要高得多。一般酿造酒的酒度低于20%,蒸馏酒则可高达60%以上。我国的蒸馏酒主要是用谷物原料酿造后经蒸馏得到的。明代李时珍所撰写《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可见,蒸馏酒始创于元朝。然而,随着考古和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这种说法不断遭到否定,就连热衷于研究中国酒史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蒸馏酒了,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如今,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研究推断蒸馏酒的酿造方法始于宋代。

蒸馏技术诞生于哪朝哪代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并不影响酒的发展和演进历程。总之,蒸馏技术令中国历史悠久的酿造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酒液变得色清、透明,无杂质、无悬浮物,浓郁芳香,纯和协调,口感绵甜,醇厚丰满,回味悠长。这些让人意犹未尽的美妙饮酒体验是不争的事实。明代,曾有一个时期蒸馏酒备受打压,这可能与当时政府摒弃元朝文化遗留不无关系。但随着清军入关,喜好烈性酒的满人对蒸馏酒(烧酒、白酒)再度推崇备至。整个清代,蒸馏酒始终在大踏步发展,直至民国年间,蒸馏技术都未停下发展的脚步,蒸馏酒丰富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新中国成立后的白酒产业化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看来,古人喝的酒绝大部分是黄酒(米酒),宋元以后,逐渐形成以白酒为主,黄酒及其他酒种为辅的局面。当然,这期间还有葡萄酒,但发展相对缓慢,且不占主流(唐代应是葡萄酒的发展旺盛期),所以此处不做过多赘述。毕竟,黄酒才是中国古代的主流酒种,也是各个酒种最初的奠基者和最优秀的代表。

酒是“百药之长”,也是“百毒之首”

众所周知,酒是一种经过酿制及蒸馏后产生的酒精饮料,可怡情助兴,解忧去愁,振奋精神,并兼具保健功效,可舒筋活血,祛湿御寒,增进食欲。《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篇》有这样的记载:“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意思是,黄帝问当时的医官岐伯,上古人将酒作为汤药,现在却不用的原因;岐伯说,上古时人们病情轻微,只需将酒作为备用之药就行,中古时人们病情不太严重,用准备好的酒液治疗就可解决病患,可自近古以来,人们病情复杂而严重,须要结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才行。由此可知,早至中上古时期,酒已成为治病祛疾的首选之药。无独有偶,东汉班固所撰写的《汉书·食货志》中更明确地将酒称为“百药之长”。这就为后世医者以“酒为药之长”奠定了理论基础。可在古时的医药文化里又有将酒称为“百毒之首”一说。一时间,“药”“毒”难分,这又是怎么回事?

“药”“毒”相通非虚言

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药”“毒”相通,药就是毒,毒就是药。《黄帝内经》中有“汤药”之说,“汤药”最早即是酒的意思。可见,酒本身就是一种药。汉时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其撰写的《说文解字》中为先秦古籍作注,解释“毒药”一词时,释义为“药之辛苦者”。“辛苦”一词在古代有“浓厚、很强、很深”之意。也就是说,最晚到秦汉时期,人们所谓的“毒药”并非指“有毒之药”,而是指“味道浓烈、药性强的药”。这类药物刺激性强,须遇重症患者,药效才能得以发挥。如此一来,之前的疑问便都能说通了。战国时,扁鹊自谦医术不佳,理由便是自己只能在患者病症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下重药去除病患。而古代医家为病人疏通血脉时,亦得下药力强烈的重药,方能令其血脉畅通。因此,“药”“毒”相通非虚言,毒就是药,药就是毒。“百药之长”也好,“百毒之首”也罢,无非都在表明酒作为祛除疾痛的“一剂良药”一直扎根于中医领域。只是,随着历史变迁,有些汉语词汇经历了一定的演变,有了新的释义或解读。“毒”字逐渐侧重于“具备毒性”之意,久而久之,“毒药”也就丧失了“重药良方”的含义了。如今,人们为酒的美妙醇香而沉醉,几乎已想不起其自身的药用价值,不免唏嘘。

自古医者都重酒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古人总结出酒作为药物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具有缓解疲劳、祛除病痛等五大功效。

一是酒行药势。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纯粮酒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从古至今,人们都用酒浸泡药材,以制成药酒,适时适量饮用,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二是酒脉血通。这一点不仅中医认可,西医也是赞同的。作为专业的心血管科医生也会建议患者适量喝些酒,改善心脏供血。现代研究发现,少量饮酒可以提高人体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由此,可得出少量饮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积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概率的结论,也为酒能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个佐证。

三是酒散湿气。酒性热,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而酒有“散湿气”之功效。很多药酒都具有抗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痹痛、关节炎、肌肉劳损、阳虚等都有一定的疗效。相较于煎煮中药,酒具有易于存储、服用方便等优点。

四是祛风下气。酒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人们进食肉类较多时,常会搭配一些开胃酒。酒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酒还有鼓动阳气的作用,可以改善六腑气机,消除积滞。

五是疏肝理气。古今中外,心绪不佳者都喜欢叫上一帮朋友喝酒,而非饮茶或喝咖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酒入肝经,有舒畅肝气之功效。因此,对于肝气郁结、郁郁寡欢之人来说,偶尔喝点小酒,不仅可令肝气调适,心情舒畅,还能有助于强心提神,消除疲劳。

以上功效绝非空谈,均在古人前赴后继的实践中得以实际应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了治疗疽、蛇伤等疾病的药酒方,已被有关专家公认为我国最早的药酒。此外,在马王堆出土的另外两本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也有关于酒剂配方、药酒方、酿制工艺等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等配汤药方和酒剂治疗疾病的记述。可见,汉时,人们已广泛将药酒运用于临床,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隋唐时期,药酒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药酒方就有八十余个,涉及外科、内科、妇科、日常保健等多方面。他还针对当时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的头痛方、治疗酒精中毒的解毒方、治疗酒醉不醒的解醉方等。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药酒序》和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也记载了数百类药酒方,及适合老年人保健饮用的保健药酒方。而将酒作为“药中之最”推上巅峰的当属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撰写的传世巨著《本草纲目》。书中,李时珍对酒的基本看法是:“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他是第一个提出“酒为百药之长”的酒文化学者,总结了古今之酒在药物中的作用,精辟地提出酒在各个药物中的性能和医疗症状。《本草纲目》中更收录了一百多种药酒方,有六十九种药酒的明确记载。此书亦可说是中国古代最全的一部药酒配制典籍。而按照相应配方制成的药酒名称从古到今更是数不胜数,如“长生固本酒”“长春酒”“万金药酒”“十全大补酒”“复方虫草补酒”“乌鸡参归酒”等。

节气变化酒不同

我国民间还有对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应景之酒,俗称“风俗酒”。这些酒巡回于各个时令中,也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特色。

屠苏酒: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遂称“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经唐代名医孙思邈推广,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要分送给四邻乡亲一包药,告知众人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据传,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居所起名“屠苏屋”。经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至今,很多地方依然有此过年习俗。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就是最好写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王安石将祛疾除病、迎春接福的新春气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椒柏酒:此酒是椒酒和柏酒的总称,由川椒和侧柏树叶浸泡于成品酒中而得。《四民月令·正月》有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该酒是民间祭拜先人、缅怀功德的一种祭祀用酒,还是朝廷在宗庙祭拜、天地祭拜、登基大典、祝寿礼等场合使用的礼仪用酒。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饮用。雄黄酒需要在太阳下晒制,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用作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人便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易滋生的地方,还通过饮用雄黄酒来祈望避邪,保持身体康健。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雄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学物质,本身具有毒性,食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所以,雄黄酒多用来通过洒扫、熏蒸等方式保持环境卫生。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图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伴随雄黄酒而来的还有香包、香囊、香巾、薰衣草等诸多小件物品,主要佩戴在女性和孩童身上用来辟邪,抵挡“煞气”之用。

茱萸酒:也称“茱萸杯”,古时一种酒的名称。饮茱萸酒是旧时流行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的饮酒习俗。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记载:“唐岁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酒本身是用山茱萸配以成品白酒或黄酒浸泡而成。茱萸酒主要是用来向长辈或长者宗亲表达祝福的一种有助于强身健体的保健酒。王维曾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充分表达了远游者的思乡情怀以及对亲人的祝福和问候。

腊酒:顾名思义,是指在农历腊月酿制的酒。农人们辛苦一年后,于大雪纷飞的腊月时节利用闲暇酿制农家酒,用来庆贺一年的丰收和表达对新的一年的寄望。这里的腊酒不是专门的药酒,但也有药酒之功。古代农家酿制的腊酒就是黄酒或米酒,酒体稍显浑浊,仍不乏名酒般的醇美。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将农人在丰收后的喜庆气氛和热情好客的民风表达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

当然,药酒仅作为辅助疗法之用,不可偏执。此外,服用药酒后,不宜再服白酒,也不宜与白酒同饮。总之,饮用药酒,要切记注意事项,适用则用,不宜用则禁,同时,要按要求饮用或遵医嘱,切忌过饮滥饮。

酒令知多少

酒令本是周朝先民对饮酒而做出的酒礼及酒诫的劝导性辞令,后演变为娱乐助兴的酒宴用语,成为酒席欢饮之际的一大乐趣,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最早有关酒礼的正式文字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所作的《酒诰》一文,其中将酒定义为祭祀、邦交、天子登基等国家及民间重要事务中的一种礼节方式,即为“酒礼”。春秋战国阶段是酒礼最为昌盛的一个时期。自西周起至战国结束,政府均设有专门的酒官“掌酒之政令”,在宴席上还设有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等临时性督酒人员。《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有载:“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不管敬酒、罚酒,都要受到“监”“史”的节制,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予以惩处。随着西周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监”“史”渐被“觞政”取代。觞政是在宴会上执行罚酒使命的一种监督形式。秦末汉初,这种觞政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典型的例子就是“刘章监酒”的故事。西汉初年,刘邦孙辈刘章借“监酒”之机,杀掉一个不胜酒力而离席脱逃的吕氏族人,以表达对太后吕雉当政的不满。

此后,酒礼在国家层面逐渐有所弱化,特别到了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实行自由酿酒、自由买卖的酒政后,酒礼逐渐从“行政监督”转化为纯粹助兴的娱乐功能,该酒令的体现形式是“以罚为主”,借以活跃酒宴气氛。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晋代的兰亭会。一众东晋雅士名流汇聚在会稽山兰亭,依石而坐,顺水流觞,酒樽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当即赋诗一首,否则,就会被罚酒。此次聚会,东晋四十一位雅士名流共作酒诗五十余首,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为世人所崇仰,流芳千古。隋唐之际,酒令普遍流行。从韩愈的“令征前事为,觞咏新诗送”、白居易的“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彩”、李商隐的“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腊灯红”等名句来看,当时所行之令已不再局限于即席联句、赋诗,辞章、经史、射覆、藏钩、猜枚等皆成酒令,其花样之新、门类之多均已达到空前的水平。后经由宋、元、明、清各代,酒令盛行不衰,特别是元朝以后,通俗文学大力发展,普通的市井庶民、农工商业者也能用活泼通俗的语言作些顺口溜,唱些小曲,酒令已不限于在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上助兴,一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所说:“我们庄稼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酒令的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现在人们聚会饮酒,虽说娱乐形式很多,比如清口段子,或者即兴唱上几首歌、几段戏曲什么的,内容场面不输古人,但酒令这种传统娱乐形式依然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如今,无论东西南北,酒席上行的酒令也基本雷同,区别不大。下面简单介绍五种常见的酒令形式。

手势酒令。一般有两种常用方式,一为石头、剪刀、布,二为老虎、杠子、鸡、虫。要求两人一组为对家,不能多于两人,极易上手。此类游戏的重点不是结果,而在于游戏双方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嗓门大小、速度快慢等外在形态,就是要令大家在热闹的气氛中捧腹大笑。

划拳酒令。该酒令形式多样,有“小霸王拳”“状元游街拳”“五行生克令”“五毒拳”“抬桥令”“摆擂台令”“空拳”“走马拳”等,名堂繁多,花招频出,即便精于酒令之人,面对如此众多的拳法,恐怕也只能自叹“才疏学浅”。划拳令里使用最多的是“通关拳”和“哑拳”。这两个招式也是广大酒友所熟知的,不再赘述。

牌类酒令。古代的牌类酒令复杂而又专业。古代的行令牌是铜铸成的,形似铜钱。牌的背面一律镌刻五言律诗,正面为人物肖像,或通过人物形象让行令者说出诗句,或通过诗句猜出人物。现代牌类酒令相对简单,要不比数字大小,要不比颜色,看同色多,还是杂色多,输者喝酒。现代牌类酒令既包括纸牌酒令,也包括麻将牌酒令,两者的操作方法与规则大致相同。

交通酒令。现今最流行的当属“你的火车往哪开”。一桌八人,人人参与其中。第一个人圈定一个省份,如广西,然后发问:“你的火车往哪开?”第二个人回答的站名必须符合该省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名称,如“桂林”,而且火车不走回头路,只能绕一个圈。第三个人可以说“梧州”。后面的人不能重复前面人说过的站名,如果三秒钟不能作答或说错站名或重复,都算错了,罚酒一杯。

诗词酒令。这类酒令往往考验饮者的文化文学修养,需要对古代诗词及现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对诗,一人说出完整的五言绝句,另一人必须说出与之内涵相当的五言绝句。比如对人名,一人说“岳飞”,另一人要说“金兀术”(不能说“秦桧”);一人说“廉颇”,另一人就要说“蔺相如”;一人说“司马相如”,另一人就要说“卓文君”。再比如一人问“五岳是什么”,另一人要在五秒钟内回答“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类酒令比较文雅,答不出或答错之人受到的惩罚也比较文雅,你可以将罚酒“卖出去”,或让令官再出一组问答。

中国古人依据酒令的演变及形式的推陈出新,总结撰写过不少相关书籍,此处介绍一部典范之作,即清代俞敦培撰写的《酒令丛抄》。全书包括《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卷,是古代酒令的集大成者,辑录古今酒令三百二十二则,是研究历代酒令的重要史料。该书内容浩瀚详尽,很多酒令至今沿用不休。

多了解一些酒令的前世今生,有助于在酒宴中发挥“酒智才情”,不仅让自己在面对“酒战”时信心满满,更让同席者喜笑颜开,一举两得。喝酒本身就是一件趣事,为助兴而生的酒令更激发了饮者们的愉悦,为此,不能不感谢我们诙谐妙趣的先祖。

葡萄美酒始于春

葡萄酒是健康生活及诗意人生的化身,在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当下,它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试想,轻轻晃动高脚玻璃杯,葡萄酒液就像流动的红宝石般,折射出紫红色的迷人光晕。轻嗅间,果香与酒香交织一起;浅酌一口,唇舌便完全臣服于这馥郁的味道。如此葡萄美酒夜光杯,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令心情如沐四月春风。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这般神奇的葡萄酒?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葡萄美酒亦始于春。每年四月中旬至下旬,葡萄开始抽枝发芽。7~12摄氏度是葡萄树最喜好的温度区间,若温度太低,嫩梢和新叶就易被冻伤。此时,正逢春日回暖,在春风的温柔抚慰下,葡萄树生出了第一批嫩芽。同时,春雨绵绵带来丰沛的水分,正好解了葡萄树的“燃眉之渴”,使它们能够更好地生长和发育。而日照时间逐渐变长,充足的光照也使葡萄花芽分化良好,新叶绿而肥厚,新生的枝梢也变得粗壮,为日后结出品质优良的果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芽是一棵葡萄树的希望。刚发芽抽枝的葡萄十分娇贵,经不起冻,受不了渴,高温炙烤也不行。除了仰仗春天的风和日丽,人为干预也不可或缺。

初春时节,正是葡萄宝宝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补充大量营养,人工施肥成为补给的主要方式。施肥不仅为了葡萄的生长,也是为土壤储备更多的营养,为果实成熟做好准备。为确保施肥效果,工作人员还要及时清除与葡萄树抢夺营养的杂草,修剪不必要的枝杈。此外,还要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防疫针。从科学种植角度而言,防治病害是葡萄生产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其实,这就是喷洒有机农药的过程。每年春天,为了防治各种病害,都要多次对葡萄喷洒农药,十余天为一个周期。葡萄一旦染上病害,将会波及整个葡萄园,防微杜渐十分重要。

在许多专业的酒庄里,都会使用固定的品种酿制葡萄酒,以保持始终如一的独特口感和风味。在旧世界葡萄酒地区,尤其是欧洲,只有特定的葡萄品种才可用来酿制葡萄酒。如法国内陆的勃艮第,其产出的红葡萄酒单一使用黑皮诺进行酿制,酒体较为轻盈;而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则是通过混合赤霞珠、梅洛等不同品种的葡萄,以调配的方式酿制红葡萄酒,酒体丰满厚重。勃艮第和波尔多同是法国的知名葡萄酒乡,因葡萄品种不同,所酿制的葡萄酒口感差别很大。可见,葡萄品种对于酒体口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然,原果品种不是决定葡萄酒味道、香气、口感的唯一因素,种植环境中的气候、水分、日照等自然条件也是影响葡萄酒风格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春天恰是葡萄生长中最重要的季节,难怪说,葡萄美酒亦始于春呢!

一个飘满葡萄酒香的王朝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描述汉使张骞从西域大宛(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带回葡萄种苗,由此开启了中原种植葡萄,酿造葡萄美酒的历史,而葡萄酒大放异彩则是在李唐王朝。据史料载,唐朝的墓葬文物、绘画艺术等都有体现葡萄美酒的文化气息,尤其唐朝诗人王翰所作《凉州词二》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更是脍炙人口,传颂千古。

开放的大唐酒政

首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何为“榷酒”。榷酒,就是政府严格限制民间私酿自卖酒类,由政府独专其利。它作为增加国库收入的一项较为稳定的经济政策,肇端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延续至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其间酒政多有浮动,但政府利益至上的主体政令基本未变。隋唐以来,开明的酒政重新得以实施(汉武帝初期,御史大夫桑弘羊曾主导过自有酒榷制)。从隋朝开皇三年起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前后180余年间,酒政全面或大部分放开,取消了酒榷(专门的酒税),虽只免去酒的专税,市税仍然照收,但政府不再对酒业进行“钦点式”管理,允许民间自由酿造,实现自由买卖。

唐代,酒政全面放开,酒的品种也丰富了很多,不仅有传统酿造的米酒(黄酒),葡萄酒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此时,经济发达,文化生活随之丰富。由于米酒色泽偏黄,味道偏甜,在口感和观赏度上已无法满足极速发展的社会及人文需求,葡萄酒此时得到了绝好的消费青睐和发展时机。据《太平御览》记载,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40年),唐军在李靖率领下攻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酿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出的酒液不仅色泽良好,味道颇佳,还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于是,上行下效,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变得日益普及。李白在《对酒》中写道:“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可见,他不仅喜欢葡萄酒,甚至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日日荡漾在葡萄酒中。他在著名的葡萄酒醉歌《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以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他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作葡萄酒,每天豪饮三百杯,一连喝上一百年,真是酒仙的情怀啊!

丝绸之路给葡萄酒开了道

发端于秦汉之际的南海航线(又称“海上丝绸之路”)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各国连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把“胡地文化”源源不断带入中原的同时,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也随之再次进入“东土大唐”。据《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二《四夷部》引《唐书》曰:“龟兹国,即汉西域旧地也。在京师西七千五百里。其王姓白氏。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学胡书及婆罗门书、算计之事,尤重佛法。其王以锦蒙项,著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有良马、封牛。饶蒲萄酒,富室至数百石。高祖即位,其主苏伐勃駃遣使来朝。勃駃寻卒,子苏伐叠代立,号时健莫贺俟利发。贞观四年,又遣使献马,太宗赐以玺书,抚慰甚厚,由此岁贡不绝……”西域在唐代是盛产葡萄酒比较大的一个区域,据分析,仅次于地中海沿岸的法国、意大利、埃及等地。其实不止西域,唐后期发展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得大量的葡萄酒从埃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进入中国,与西域的葡萄酒一同丰富着唐朝人民的“酒瓶子”。唐人鲍防作《杂感》有云“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就很生动地再现了葡萄酒由丝绸之路而来的盛世风采。

战乱与边贸并存的邦交关系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击败东突厥贵族政权,并和西突厥加强了友好联系,接着又扫除了高昌、焉耆、龟兹等分裂势力。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统辖了下属的各个都督府、州,进一步加强了西部边疆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在此过程中,中原各种物资与新建立的西域各区开始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而葡萄酒是西域各国输送到中原的重要物品之一。不久,唐朝政府又完成了对漠北地区的统一,一路高歌猛进为当地的贸易往来开创了良好局面,葡萄酒也随之流通到中原各地。

唐朝政府在占领或收复的地区设置了六府七州,后又于贝加尔湖东北和唐努乌梁海一带增设了玄阙州、烛龙州和坚昆都督府。上述各个府、州长官都督、刺史,皆由唐朝政府委任原诸部酋长担任,并归属于设立在故单于台(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的燕然都护府所统领。此后,又应铁勒各部所请,特在回纥以南开辟了参天可汗道,沿途置邮驿六十八所,并备有驿马、葡萄酒和肉类等食品,专供往来官吏和行贾食用。此参天可汗道不仅加强了漠北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也开辟了西部与北部边疆往来的通道。此后,西部地区和广大漠北连成一片。可以说,在唐朝不断向外(主要是西域)推进的过程中,葡萄酒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商品之一,在茫茫戈壁大漠上,通过战时交易或缴获得来的葡萄美酒,极大地安抚了远离故土的唐军众将士的思乡情怀。由此可见,葡萄酒不仅是战时的慰问品,还成为促进友好邦交的和平纽带,实在是功不可没。难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写道: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

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

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

酝成千日酒,味敌五云浆。

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

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回首浩瀚的中国酒文化,与米酒(黄酒)、烧酒(白酒)一样,葡萄酒以其芬芳和甘美之味给古人带来了愉悦,也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酒后真的出佳作吗

自古以来,社会各个阶层人群都对酒情有独钟,但不同的人对酒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人喝得豪迈,有人喝得细腻,有人借酒闹事,也有人酒后出口成章。正所谓,人有缘分,事有因由,好饮的名士雅客也有着不同的好酒理由。

我们先来看一则有关李白的故事。

一天,御花园内牡丹盛开,唐玄宗偕杨贵妃一起赏花。著名乐师李龟年和乐工们一起前来唱歌助兴。玄宗兴致昂扬道:“今天花开正好,又有贵妃莅临,怎能再用旧日歌词?”遂令李龟年速召李白进宫,创作新词再唱。

李龟年带人到翰林院,听说李白一早就出去了,只得又到长安街市上去找。他突然听到某酒楼上有人高声放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龟年忙上楼去寻,果然是李白,忙上前道:“奉旨立宣李学士沉香亭见驾。”李白已酩酊大醉,口中含混道:“我醉欲眠,君且去。”说完,又昏昏沉沉睡着了。李龟年无法,只好叫人抬着李白下楼,用马将他驮到宫内。

御前,李白醉不能拜。玄宗因爱惜其才华,也不怪罪,令人在亭边铺了条毯子,让李白躺下,又令歌女含冷水为其洒面。李白方醒,慌忙见驾,忙不迭道:“臣罪该万死!”玄宗立即命人奉上醒酒汤,又亲自用勺子调温后让李白喝下,遂道:“今日牡丹盛开,朕与贵妃不想听旧词,你来做几首新的吧!”李白笑道:“这倒不难,只是得请皇上赐酒。”玄宗听了,有点不悦:“刚把你弄醒,你又要喝酒?是不是存心戏弄朕呢?”李白沉着道:“陛下,臣只有喝了酒,才做得出好诗。”玄宗将信将疑,让人捧来酒。李白一口气喝下数杯,立即提笔,在铺好的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三首《清平调》一气呵成。

爱酒的不止诗人,著名画家郭忠恕也是爱酒之人,他笔下的亭台楼阁完全依照建筑物的规格按比例缩小绘成,于文章书法上也颇有成就,史称他“七岁能通书属文”。郭忠恕从不轻易动笔,谁要拿着绘绢求他作画,他必然大怒而去,酒后却画意满满,佳作不断。一次,安陆郡守求画,被郭忠恕毫不客气地顶撞回去。郡守并不甘心,又让一位和郭忠恕相熟的和尚带着上等绢,趁郭忠恕酒酣之际赚得一幅佳作。大将郭从义就比这位郡守机智多了,他镇守岐地时,常宴请郭忠恕,从不开口索画,却在宴会厅里摆放着笔墨。如此数月,郭忠恕趁醉画了一幅作品,被郭从义视为珍宝。

由此可见,文人骚客不但因灵感而爱上酒,又因酒而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一般来讲,文人喝酒后,过往失意经历涌上心头,加之酒精刺激神经,可以把人带入一种摒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反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诗兴画意也就滚滚而来,出口成章,挥袖成画。难怪唐代诗人张说挥就一首《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

饮酒、吃酒、品酒

某次酒宴,有酒友说今天的酒非常不错,色香味俱佳,品出了不一般的味道。有酒友却说,今天这场酒让我很高兴,有种绿林好汉的豪迈之气。更有酒友说,饮酒就该像这般,文雅而不矜持,热烈而不放纵。还有一次,邻居老张约我去他家吃饭。开饭时,老张的父亲客气地说道:“吃酒!吃酒!”我左顾右盼,愣是没看到酒在哪里。老张呵呵一笑,告诉我:“今天没酒,就是吃顿饭而已。家父习惯将‘吃饭’说成‘吃酒’。”如此几回,我渐有所悟,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有必要对“喝酒”的概念做系统梳理,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据史书《周礼·天官·酒人》载:“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郑玄注:“饮酒,食之酒。”贾公彦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孙诒让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说明至少从周朝算起,喝酒的动作被确定为“饮”这个字,同吃饭的“吃”具有同等的表意功能。另据《国语·晋语一》载:“(史苏)饮酒出。”及周公(姬旦)颁布的《酒诰》中有:“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而《战国策》对仪狄酿酒献大禹一事的表述为:“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这些文字不同程度地表明了“饮”字作为喝酒的代称早已史载春秋。更有史料显示,“饮”字当为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由此,我们有理由断定,“饮”字在古代就被确定为喝酒的专有动作。

随着饮酒文化不断发展和提升,以及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出现,为有所区别,“饮”或“饮酒”这样的词汇被相对固化在文人墨客、仕族豪绅、达官贵人身上,对于阶层较低的群体,如市井、阡陌、游民、兵卒、贩夫之类,则是多用“吃酒”“干酒”“下酒”“消酒”“用酒”等词。由于这类人基数庞大,“吃酒”“用酒”等词较之“饮酒”更为普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都能频频看到“吃酒”“干酒”“用酒”等词汇。翻开词典不难发现,“饮”表示雅致、风度,体现修养、气质,甚至能暗喻权威、财富等。而对于社会底层群体来说,一句“吃酒”,其身份、地位、个体和社会价值之卑微昭然若揭。

很多人认为,“品酒”可以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此言差矣。“品酒”是一门学问。当然,它也不是大师们的专利,掌握品评的要领,寻常人亦能享受到酒的美妙。

品酒,一般是指对各种酒类的观赏和品尝,再根据感官与情感的愉悦程度给予评价。换言之,品酒是一项专业的检验和评判,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要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下才能完成。因而,“品酒”绝不是“饮酒”,更非“吃酒”。品酒的过程中,是不能将酒喝下去的,品酒会上会有好几个品种供品酒师鉴别赏析,若将前面的酒喝下去,会破坏味蕾和口腔对其他酒品的判断。再者,品酒时间一般不设在晚间,而是在10:00~11:30以及15:00~17:00这两个时间段进行。这两个时间节点处于饭后、饭前的肠胃“空档期”,人的味觉处于最敏感的状态。而且,品酒场所一定确保宽敞通风,光线充足,人员稀少,以便令品酒师更为投入专注地进行品鉴。品酒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认可的资质证书。需要说明的是,日常饮酒图的是快乐和愉悦,但这种心情和氛围放在专业的品酒场合明显是不合适的,因而,对于寻常人来说,不必为追求曲高和寡的“品酒”所累,放开心情,轻松愉悦地享受美酒带来的快慰就好。

同类推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妈祖文化三十年

    妈祖文化三十年

    本书分引领篇、弘扬篇、传播篇、交流篇四部分。通过对30年来妈祖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亮点、要点、重点的深度记述,提炼该阶段妈祖文化发展过程所留下的闪光记忆,探究其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并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走向。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老北京的岁时与节庆

    老北京的岁时与节庆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超神学院汪天才

    超神学院汪天才

    地球青年汪天才意外来到超神宇宙,决定要改变地球命运。“警告……警告……”“由于遭受灭星级能量打击,保护程序启动”“检测到非法入侵地球文明生物,请立即撤离”“检测到入侵者无撤离迹象,十秒后开启反击程序”……
  •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对我们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商务谈判理念、商务谈判模式和商务谈判经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尽管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可能导致管理及管理学的重大变革,但不管怎样变革,商务谈判学的知识始终是要在实践中运用的,而这种运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将管理学知识与方法结合组织特定的内容进行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现代商务谈判这一学习领域所对应的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岗位。
  • 神圣机甲

    神圣机甲

    狂,猛。家族纷争,谁能夺得王位;学院战役,谁是机甲之王。变种入侵,谁能打成终结。且看林森,他就是机甲的神圣。
  • 蛮心

    蛮心

    "当时的大荒是最好的大荒,可是我们都回不去"涿鹿一战,蚩尤战死,轩辕黄帝取得绝对的胜利,大荒归于平静,华夏族称霸天下,九黎族遭到驱赶,华夏族王后西陵螺祖逝世,与此同时,一个叫听雨楼的传说在整片大荒慢慢流传,传说找到听雨楼的人可以许下一个心愿,无论你的愿望是什么,在这里,都可以得偿所愿······
  • 无忧戏情

    无忧戏情

    有时候生命就是很奇怪的东西,若爱一直存在,生命便生生不息,爱情,对于邪君与圣莲来说,生命便是如此,因为他们心中彼此有爱,所以无论经历怎样的轮回,怎样的迫害,他们依然能遇见彼此,然后相爱,直到相守。主角:邪君、圣莲冶艳=冷无忧=魔君(九儿)=邪君冷怡情=魅影公子=魅=圣莲天帝=风靡=混沌界的熊(反派)
  • 御天修

    御天修

    三大天位,对应茫茫三千大世界。超越三大天位的御天天位究竟存在着什么?面对重重困难,他不屈服于一切,他要坚强,因为他要有他自己的一方道路等着他去闯。
  • 曹仁伯医案论

    曹仁伯医案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平蛮策

    平蛮策

    开宝四年,太祖崩殂,其弟篡位。同年,武太宗北伐,兵败,精锐尽殁。后,钦天监奏曰:紫薇星光微渺,天狼星光炽盛,恐国将不宁。恳请圣上下罪己诏,乞皇天垂怜。太宗大怒,连斩钦天监二十一人。然天象不因人言而易,不随人心而改。帝星飘摇,万民可见。是故民间传言,或有妖星出世,千里江山入杀劫。若杀一人能救一人。我会选择拯救这个世界上一半的人。——陈再兴
  • 迷糊丫头冷峻少

    迷糊丫头冷峻少

    当你一次次逢凶化吉,又是否知道那并非“幸运”二字那么简单?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地你依然井井有序地生活、学习、工作、恋爱,可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所有的幸运都是因为有个人一直在暗处不计得失的帮助你,哪怕要他以命换命。你,还能装作不知,一如既往地生活吗?命运的轮回一直在转,永不停歇……
  • 净渊之维度

    净渊之维度

    一场被劫持而来的车祸,巧救美女,惊天奇遇,纪元穿越,人类的进化,宇宙的变迁!神秘的符文是机遇还是挑战?用知识塑写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