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不要把过多心思放在上面”,每当孩子热衷于学业外的兴趣爱好时,家长总会“及时”叮嘱。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应该怀疑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是透过这句话,却看到社会中的一种浮躁心理。
年幼的我们单纯、率性而为,如同一张张没有任何痕迹的白纸。对感兴趣的领域,会像勇敢的探险者一样走进那个世界。可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却在有意无意地扼杀兴趣的“萌芽”,它已经详尽规划出一套成功的模式和途径。如果不走这条“阳关道”,就会被视作“异端”,承受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只能屈从于现实,因为追逐梦想的成本实在太高。只好将“兴趣的行囊”“打包”,并与它们“挥泪告别”。由此,错失了实现梦想的最佳时机,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刻完成生命旅程的第一次“起飞”。
大学毕业之时,自由选择权终于又交回到我们手中。可刚与梦想这位“旧友”重逢没多久,我们不得不背负起谋生的重担,没有了追梦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再一次来到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虽然外界有形的强制力被“撤走”,但无形的压力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选择面对现实。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我们逐渐舍弃儿时的梦想,认可现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又一个平庸的人在社会中诞生。
上面简述一个人由充满理想走向丧失理想的全过程,这其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浮躁与短视。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往往采用一些有形的标准,如金钱、名誉、社会地位等。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更加渴望获取成功,更加渴望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占据梦寐以求的“制高点”。人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工作和生活,都是在为成功做着准备。在实用主义思潮的感染下,人们不再思考获取成功以外的那些问题。君不见,书店内励志类、成功类书籍被放在显要的位置,占据了畅销书榜的前列,为作者和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我并没有诋毁励志类、成功类书籍的意思,因为这些书籍里面确实传授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途径。可是,生活中除了获取成功外,就没有其他精彩值得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吗?非也。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过度地执着于成功,也为人生留有一定的退路。毕竟,成功者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只能扮演绿叶的角色,无法品尝到成功的美酒。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是坦然面对、另辟蹊径?如果能想通这一点,身边的很多悲剧或许就能够避免。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比如哲学等,还是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它帮助我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为今后可能的成功吹响集结号。当然,在春风得意之时,这些“无用的东西”也能让我们时刻保持着一份警醒,不让到手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无用之物有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道之于术有着天壤之别。“无用的东西”往往属于道的层次,指导着“实用的术”正常运行。没有“道”的规约,“术”只能得一时成功,无法长久地守住已经取得的“成果”。
推而广之,不光个人需要思索某些看似无用的问题、钻研某些看似无用的领域,整个社会、国家也需要一部分人研究这些“无用的东西”。物质发展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掩盖精神世界存在的问题。而要治愈精神领域的“病症”,只能依靠这些无用的东西,譬如哲学、伦理学等。这些东西不能产生实用的、短时间内可见的价值,因而不得不忍受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处境。由于需要长期坐冷板凳,这个领域内的很多人放弃了手中的“道”,转行到其他有着不菲回报的领域。不应一味指责这些人没有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气节,因为他们也背负着买房、养家的重担,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社会需要给予这些领域内的研究者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可以轻装上阵。要改变某些短视、浮躁的心理,给这些研究者更多的宽容和更多的时间,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帮助国家、社会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阔步向前。
“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母亲的话又一次在我耳畔响起。这次,我不会再简单地向现实妥协。我要捡起儿时的梦想,在不耽误工作生活的前提下,逐步让理想变成现实。或许,这些东西在短时间内是无用的,甚至有生之年都是无用的,但是我并不会后悔自己的付出,因为我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