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犯了一个大错误,即分封诸子为王,使之分居要地,形同“藩镇”,企图“以同姓治异姓”,巩固其统治。这个早被秦始皇抛弃了的“分封制”,竟被1000多年后的朱皇帝视为宝贝,的确奇怪。朱元璋登基的第三年,即洪武三年四月三日,便以分封诸皇子为王向太庙祭告,七日正式册封,诏告天下。当时朱元璋有10子,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外,其余9子1孙均册封为亲王,授予宝册,设置相府官属及诸礼仪,到自己的封地去了。此后,生一儿子封一个王,一直封到洪武二十四年,将24个儿子都封了亲王,做了安排。其中有一位皇子被分封到宁夏为王,他就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zhān)。
朱栴,号凝真,生于洪武十一年一月九日(1378年2月6日),母妃余氏。13岁时,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庆亲王。按明制,亲王“必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至长始至国”,故庆王就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赴宁夏封地。但因当时“宁夏以转饷未敷,命庆王且驻韦州城,以就延安、绥德租赋”。韦州城,即今同心县韦州镇。庆王朱栴在韦州住了9年,在城中建起了王府。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朱栴奉命“徙国宁夏”,也就是今银川市。朱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拥有左、中、右护卫队5600名,负责指挥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俨然是皇权在西北的代表。藩国是一架庞大的统治机器,王府下设长史司、典簿、纪善所、奉祠所、审理所、典宝所、良医所、典膳所、工正所、典仪所、广济仓、广济库等,共有五品以下官员30多人,加上仪卫司校尉和工匠、乐工等,有近2000人服役于王府。庆王朱栴“徙国宁夏”后,先暂居原宁夏卫公署。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曾命其重建宫室,而朱栴当时不愿安居宁夏,请求内迁,朝廷不许,只好对原地进行大规模改造。王府外建萧墙一道,高4.3米,周回1.5公里。萧墙正南方建有王府正门,曰棂星们,门内东侧有护卫营和书堂,西侧有长史司。萧墙后有内城一道,南边建三门,中曰端礼门,两旁为东、西过门。端礼门内有承奉司、仪卫司、纪善所、典膳所、典宝所、良医所、审理所、工正所、奉祠所、典仪所和广济仓、广济库。北边建门一,曰承运们。过承运门为宫室,前有承运殿和后殿;过后殿为大内,中为庆王宫堂,左为东宫、宗庙,右为西宫、迎薰阁。大内之后,还陆续建造了逸乐园、延宾馆、宜秋楼等楼台亭榭。此外,庆王府还利用宁夏水利之便和多湖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王府外修建了丽景园、金波湖等游乐休闲场所。园、湖内建有轩、馆、楼、亭、榭、桥等景观数十处。由楼台亭榭、湖光山色、奇花异卉共同组成了塞上一大胜景。庆王府位于今银川市南门内中山南街西侧,北至解放东街,西至银川宾馆一带。26岁以前的庆王朱栴,确实是一位有职有权的青年王爷,他又是督筑长城、屯堡,巡视边防,又是倡修水利,创建宁夏卫儒学,很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气概。但自从他的四哥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朱栴的景况就逐渐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原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时年38岁)。朱元璋没有在其他儿子中确立储君,而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承王位,改元建文,是为惠宗。而朱元璋藩封北京的四子燕王朱棣不服,遂以“清君侧”为口实,发动“靖难”之变。经过长达4年的战争,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从侄儿手中夺取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并宣布废除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说是自焚而死,一说是从地道逃走,浪迹巴蜀为僧。遂成历史谜案。
权智枭雄朱棣夺取皇位后,深恐各地藩封亲王不满而仿效自己的做法,危及帝位,所以一改朱元璋“以同姓治异姓”的手段,采取在全国重镇要地派心腹太监为镇守并监视亲王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即所谓“以异姓治同姓”,削弱诸亲王兵权。永乐初,在宁夏设置太监镇守,并颁给“镇守宁夏内官”关防(印信的一种)1枚,在宁夏镇城修建监军公署,俗称“太监宅”,首任宁夏监军太监为鲁安、王良二人。其职责是与总兵官共同镇守宁夏地方。这样一来,庆王朱栴渐渐失去军权,日子也就越来越不好过了。不过,永乐皇帝朱棣毕竟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对自己远在塞北的弟弟还是能以礼相待的。比如,他曾很爽快地答应朱栴每年到韦州避暑一次的请求。朱栴的世子朱秩煃、次子真宁郡王朱秩荧、三子安化郡王朱秩炵娶妻后,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这些王妃必须由皇帝颁发册命之书进行册立,才能名正言顺,但永乐皇帝还是很给面子的,特遣礼部尚书大学士金幼孜、吏部员外郎魏骥为正副使,千里迢迢地持节来到宁夏,册封庆王府世子妃和郡王妃。这一册封盛事,说明庆王朱栴的亲王尊严还是有的。永乐皇帝朱棣死了以后,朱栴的权力和尊严就更加不为先后登上皇帝宝座的侄儿侄孙们所重视了。
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48岁的朱栴以宁夏地方低湿、土碱水咸为由,向刚刚继位的宣宗朱瞻基(朱栴之侄孙)提出迁居韦州的请求,但宣宗以自己刚继位不久,诸事都要遵循皇祖的老规矩为借口而不准,只允许其仍居宁夏可往来于韦州。到了后来,朱栴的境遇就更差了,连边将、家奴(指太监)都敢欺辱他。在宣宗朱瞻基在位的10年间,朱栴曾多次请求进京朝见,但朱瞻基总是以种种借口进行搪塞劝阻。后来,对于朱栴的请求干脆就是拒绝了。这时候的庆王,已不再是镇守边关的柱石了,他仅仅享有礼仪上的象征。朱栴不得不识时务认命了,只有写写诗文来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在他50岁时,曾填词《行香子》以自嘲:“五十之年,华发盈颠。得平安,感谢苍天。无忧无虑,即是神仙。有数橱书,万钟禄,万丘田。光阴似箭,冬冷春暄。尽今生,所事随缘。从他汗简,芳臭流传。但饥时饭,渴时饮,困时眠。”
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三日,庆王朱栴病逝,享年61岁,谥曰“靖”,史称“庆靖王”。朱栴享藩48年,先后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6个朝代。身为皇室亲王,尤其是对后来的皇帝来说,他的辈分是越来越高的,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全然置身于最高权力角逐的大旋涡之外。但他一生谨守本分,淡泊名利权势,抱纯真心于怀,这份定力并不是所有的似他那般出身的人都能有的。朱栴陵墓置设于古韦州蠡山(蠡,此处读 lu ó,通螺)之原,即今同心县大罗山东麓,仿北京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形制建造,号“庆靖王陵”,常年有中护卫屯军193人守护,直至明末。其陵区遗址尚在,位于今周新庄西南约1公里处。陵园坐西朝东呈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100米,黄土夯筑的神墙已经塌毁,仅存土脊。陵园东面原有门楼,高大的圆形陵台在陵园西端的正中间,陵台下即为墓室。庆靖王墓早年被盗,1967年又被生产队挖砖拆毁,出土有“大明庆靖王圹志”一盒。圹志,就是墓志。整个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配室6部分组成,全长20米,宽14米,全部使用磨光的青色长条砖砌筑,砌工极佳。配室为券顶,前、中、后室为穹隆顶,规模宏大宽敞。
朱栴有6个儿子,皆封王。朱栴自洪武二十四年封亲王,至明亡,传10主,享封253年。先后册封庆王11人、世子1人。庆王子孙受封郡王爵20个,传王42人,授镇国、辅国、奉国将军及中尉有考者达百人,生齿繁衍,盘根错节,在宁夏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室统治集团。崇祯十六年(1643年),末代庆王朱倬漼(zhuōcuǐ)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俘虏,庆王府始告消亡,其后人仍在今宁夏土地上繁衍生息。据传在正德年间,朱栴的曾孙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朝廷,遭到镇压,其亲属为了躲避株连,改为万姓。万字暗寓“原是万岁本家”的意思,今中宁县恩和乡万家沙滩万姓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