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宁夏志·祥异》载有一则故事,原文是这样写的:洪武初,马都督守宁夏日,其家中兔鹘忽生一卵。问之人,一老者曰:“此不祥也,城其空乎?”后果奉诏弃此地,徙土民于陕西,城遂空。
马都督,名叫马鉴,前军都督,洪武初镇守宁夏。兔鹘,鸟名,隼(sǔn)的一种,飞得很快,善于袭击其他鸟类,是一种十分凶猛的飞禽。人们打猎时常用它来捕捉野兔,所以又叫兔雕。这则故事说,马都督家中养有一只兔鹘,忽然生下一卵(即蛋),有一老者说“:这是不祥之兆,恐怕宁夏城的人要被迁走,变成一座空城。”为什么这样说呢?“鹘”读音为“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为“胡”),鹘所生之“卵”,读时转音为“乱”,“鹘卵”就是“胡乱”。洪武初年,残元势力(即“胡人”)在河套一带时有侵扰,故言“胡乱”,人民要逃乱,即有“空城之乱”。这当然是后人对洪武初朝廷将宁夏城居民暂时迁往陕西一带的附会之说罢了。那么,洪武初,朝廷为什么下诏将宁夏城人口全部迁到陕西呢?这与明初宁夏边防形势有关。
洪武初,明军两次出兵甘肃、宁夏和一次北征沙漠,迫使残元势力北撤,边境暂时安定了一些。不久,在漠北的元顺帝的后裔坤帖木儿被部落酋长鬼力赤杀害。鬼力赤本非元帝后裔,各部落多不服,鬼力赤遂弃大元皇帝称号,改号鞑靼,自称可汗。鞑靼强大起来后,不断骚扰边境,经常在宁夏交战。当时,天下初定,全国还没有完全统一,明王朝一时兵力不济,暂时无力据守宁夏,于是有人建议,实行“废府空城”的办法,将宁夏中北部人口全部迁往陕西关中,造成无人区,让鞑靼骑兵劫掠无所获,待全国统一后,再移民实之。
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率师击败王保保于沈儿峪不久,明朝廷便改故元宁夏路为宁夏府,废元之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市)和灵州,将灵州和鸣沙居民全部迁往关中。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廷又废宁夏府,将其民也全部迁往陕西西安一带。这样,宁夏、灵州、鸣沙等城成为空城,在宁夏中北部造成无人区,以为缓冲地带。究竟洪武三年到五年间,由灵州、鸣沙和宁夏府迁出多少人口,史书无载,不得而知。
当然,所谓的“真空防御地带”也并不是真正的“真空”,你不要了,鞑靼人会要的,而且还会继续向南推进,威胁关中地区。所以,明朝廷在移出宁夏居民的同时,逐步调集兵力,加紧修缮加固长城防御体系,为以后经略宁夏地区的边防做好了准备。过了四五年后,随着明朝边防力量的加强,人口又陆续迁回。洪武九年(1376年)设宁夏卫,命耿忠为镇守宁夏卫第一任指挥使。他功在“开立宁夏卫,披荆棘、立法制,招徕抚降,恩威兼施,然守以镇静,境土以宁”。朝廷又从中原及江南调发军民移居宁夏,屯田戍边,这就是明《嘉靖宁夏新志》所说的“徙五方之人实之”,《万历朔方新志》亦云:“实以齐、晋、燕、赵、周、楚之居,而吴、越居多,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
有史家说,宁夏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空城”。不过,这两次空城的实质是不一样的。第一次空城是在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军总是把成吉思汗之死归罪于西夏,所以进城后,报复性地杀戮中兴府居民遭到残酷地屠戮,昔日繁华无比的西夏国都顿时成了血海和废墟,宁夏城变成了一座死城。第二次空城就是洪武初的人口大迁移。虽然两次都使宁夏城变成了空城,但一次是从肉体上残酷消灭,一次是为了不被鞑靼人杀害而主动迁移,性质和结果当然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