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先秦时期兴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常常渡河南下,侵扰内地,掠夺人畜,使得沿边地区年年不得安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如何消除匈奴奴隶主的武装祸害,巩固北边,成为新兴的秦王朝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并取得了胜利,但边地荒凉,粮饷难筹,30万官兵的衣食只能依靠内地输送,道路艰难,补给困难,无法长期坚持。一旦大军退后,匈奴骑兵就会乘虚直入,威胁依然存在。秦始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边防御匈奴侵扰的问题,使之长治久安,遂决定在与匈奴毗邻的缓冲地区建立居民点,设置行政单位,迁移军民,屯田开发,以农业解决军队粮饷,以农业支持战争。宁夏平原的屯田戍边,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拉开序幕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沿河置44县(或作34县),然后“徙谪,实之初县”;三十五年又“发谪徙戍”。这两次都是将犯了罪的人迁徙到边地戍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屯田。
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移3万户人家于“北河(约当今内蒙古乌加河)、榆中”地区屯田戍边(包括今宁夏北部地区)。这些有耕作经验的农民到“河南地”垦殖戍边,充实了边地的劳动力。这“三万家”移民该有10来万人吧。秦政府为了使移民安心生产,还为他们提供土地、耕牛、籽种和农具,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这些移民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耕作方法带到边地,一面戍边,一面屯垦,对当地的开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垦田数量的增加,粮食作物的品种也增加了,几乎与内地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垦殖,戍民逐渐达到自给,也能为戍边士兵提供部分粮食,省却了从内地转运粮秣的艰辛。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屯田军民还利用黄河水利,凿渠引水,发展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相传今宁夏河东的秦渠就初凿于秦朝。秦王朝当时在宁夏平原的移民屯田戍边,还只限于今宁夏河东地区。
移民屯田、农具改进和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粮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粮饷基地”的作用,逐步促进了民族的同化和融合。因为历史上的宁夏地区一直是众多民族交往、迁徙和定居驻牧的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相互联系和交往的地区。
宁夏地区的移民屯田虽因秦王朝的短命而遭夭折,“徙谪戍边者皆复去”,但其开屯田戍边之先河,对后世的屯田戍边政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从秦代到清代,移民开发和兴修水利成为历代王朝经略宁夏的两项传统措施,时兴时废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