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收回了“河南地”以后,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从内地征调几十万民夫,把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又筑了不少新的长城,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蜿蜒于中国北部境内———秦朝和匈奴交界的地方。它阻挡住了匈奴人南下的去路,保障了长城以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万里长城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建筑工程,被人们称为世界奇迹。与此同时,秦朝在今宁夏固原地区对原战国时期的长城加以修缮,又补以新墙,成为万里长城西部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攻灭义渠方国,“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段长城西起临洮,经陇西、北地、上郡后向北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该长城在宁夏境内的走向是这样的:由今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境,到达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经西吉县将台乡的东坡、保林、明荣村后,于将台乡的东南侧折而向东,进入马莲乡;又沿马莲川河东北上,经红庄乡,穿滴滴沟,至孙家庄南;折向东,过海子峡于吴庄北,绕固原县城西北十里处的长城梁、明庄、郭庄,到达清水河西岸。在这里,长城分为内外两道,形成“内城”和“外城”两条复线。一道由海堡开始,绕乔洼,过清水河,至郑家磨,又沿河岸南下到陈家沙窝;另一道从海堡向东过清水河在陈家沙窝与前道长城汇合。然后,长城进入固原东山,经彭阳县的城阳、孟源等乡,出宁夏转入甘肃镇原县境,在宁夏境内全长200多公里。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地带,这段战国秦长城,不论建在山上山下,还是河岸沟边,都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筑长城时在外侧(北面)取土,取土处形成陡直沟壕,沟壕也有防御作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又对这段长城加宽、加高、加固,并和其他长城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一道万里城防,用来抵御匈奴。2200多年过去了,这段长城许多地段的墙身、墙台和驻兵的城堡遗址迄今仍存,像龙一样蜿蜒伸展的墙基依稀可见。2001年7月,宁夏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宁夏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严格地说,固原地区的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那么,宁夏有没有秦始皇时期修筑的秦皇长城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这几句话似乎说明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经过宁夏,而且是沿着黄河修筑的。但许多研究长城的著作却认为,秦始皇在宁夏没有沿黄河修筑过长城,宁夏黄河两岸的长城都是明代长城。《宁夏古迹新探》一书的作者认为,今宁夏中卫县境内在黑山峡南岸与黄河并行的那道古长城是秦皇长城,不是明长城。这段长城从甘肃靖远县黄河南岸东行,过喜鹊沟口,进入中卫县境,经沙湾沟、虎峡、上苇子坑、黄石漩沟口、大柳树村西至冰沟门。长城与黄河并行到冰沟门后分道扬镳。黄河环绕小湾村、大湾村抵达沙坡头后出黑山峡转头东流,直奔上河沿。长城甩开黄河从冰沟门抄近路北上黑沟梁,然后东行从上河沿财神庙后下山,经下河沿东行进入卫宁平原,向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陶乐等市县逶迤而去。中卫黑山峡长城总长约125公里。黑山峡长城建在黄河南岸边的高山峻岭中,建造者按照不同的山势、地貌,选用不同的建筑方式,计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堵塞山沟长城,即在入河的山沟沟口建造长城,堵住沟口,防止敌方渡过黄河,顺山沟越境;第二种是垒砌山坡长城,即在山坡下临河一面用天然石块垒砌成高大、厚实、严密的墙壁,与其后的山坡连成一体,使敌人无法爬越;第三种是斩削山坡长城,即临河一面的山坡全部斩削笔直,如同一道又高又长的城墙,致使敌方无法攀越过大山。另外还有堵塞豁口长城、堵塞山槽长城、垒砌低山陡坡长城、垒削低山缓坡长城、黄土碎石分层版筑长城、黄土夯筑长城,等等。
往事悠悠数千年,一切都成为历史遗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匈奴的骚扰,保障北部12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使用民力太多。据史书载,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男劳力500万左右,仅是修秦始皇陵、阿房宫就占150万人,筑长城约50万,加上其他杂役共300万人,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以上。人民活不下去了,就起来造反,于是秦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大一统王朝之一。
秦始皇修长城时,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长城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歌词意思是说,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养活,生了女儿就好好地用肉干喂养她。因为男孩长大后就要被抓去修长城,再也不会回来。你没看见那长城脚下的尸骨都堆成山了吗?这首《长城歌》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修长城给劳动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