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三百年间唯一府志”,指的是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宁夏府志》。因为它上距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朔方新志》有163年,下距成书于民国15年(1926年)的《朔方道志》有146年。也就是说,自《万历朔方新志》到《民国朔方道志》的309年间,《乾隆宁夏府志》是宁夏唯一一部府州级方志。①
《宁夏府志》(以下简称《府志》)开修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是由宁夏知府张金城(直隶渤海人)组织纂修的,宁夏进士杨浣雨、举人杨梦龙、王宋云、教谕张映梓、主簿王三杰、廪生王永祐等负责编纂。参与《府志》纂修、参订、编辑、校正、采访、缮写、监刻者共有37人之多,四十五年(1780年)秋告成,并刻印成书。全书近60万字。卷首有图5幅:《宁夏舆地全图》《宁夏府城图》《宁夏满城图》《唐汉各渠图》《贺兰山图》;正文凡22卷。卷一:恩纶纪;卷二~卷四:地理;卷五~卷六:建置;卷七:田赋;卷八:水利;卷九~卷十二:职官;卷十三~卷十七:人物;卷十八~卷二十一:艺文;卷二十二:杂记。前有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勒尔谨、分巡宁夏道永龄和宁夏知府张金城的3篇序文,后附王宋云跋文。本志流传较广,全国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
明末清初100多年间,全国战争频繁,其中包括改朝换代的战争、民族战争,及平定分裂叛乱的统一战争等。这期间,宁夏先是战场,后来长期成为清王朝的兵源基地。这给宁夏带来了巨大影响,《府志》各卷中为这“多事之秋”留下了丰富的史料。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用兵边疆,先后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和蒙古、青海、新疆、四川等地的分裂叛乱,当时曾由宁夏派出大批军队参与这一系列的战争,并涌现出一批批高级将领,《府志》为他们一一作传。这些传记不仅是宁夏一地的史料,而且也可为边疆战争史提供资料。因此,《府志》是明末清初百年战争的一个侧影。另外,《府志》所收录的当时的大量现实资料,为读者勾画出所谓乾隆盛世的宁夏社会的轮廓,其中有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记载,特别值得重视。
《府志》卷九、十“职官”两卷中,系统地记载了清代文武官制及其俸饷制度;卷十一中专门记载清代兵防制度以及驿递制度;卷六“学校”记载府学和各地县学与社学情况,包括生员、科贡和学田数额;卷七“田赋”中详细记载各州县上中下三等田地的数额、应征的夏秋各色粮食、草谷和折银的数额,以及应征丁银的数额,又记载盐法、茶法和杂税制度;卷八“水利”中则收录了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上抚军言渠务书》和甘肃巡抚杨应琚颁布的《浚渠条款》以及《府志》纂修张金城的“水利志按语”等都很有科学价值。十分可贵的是,“水利”卷中还系统地归纳了诸如闸坝、暗洞、飞槽、封俵、卷埽和用水节候等有关本地水利的专业知识。这是当时宁夏在修渠技术和管水经验两个方面的科学总结,对后世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府志》卷四“物产”、卷六“市集”、卷七“杂税”和卷十一“驿递”等处可以看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当时宁夏的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水陆交通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夏朔之稻、宁安之枸杞、香山之羊皮、中卫之酿酒、灵州磁窑山之石炭、花马池之盐等都有记载。各州县的堡寨都有集市,特别是旧边墙上的花马池、横城堡、石嘴子和贺兰山上的赤木口、黄峡口、宿嵬口3个通道,都开了交易的市口。
在清代宁夏城镇建设方面,《府志》也有详细的记载。特别是乾隆三年的大地震后,在余震不息的两三年中,朝廷拨发62.8万两帑银,使宁夏府城、新满城和各州县及其所辖的众多堡寨得以很快地修复或重建。特别是创建新满营,工程浩大,意义深远。《府志》卷四中共记载宁夏城池22处、堡寨161处、桥梁107处。编纂者还分析了宁夏堡寨名称的由来,认为“以人名者什六七,以事名者、以地名者什一二”,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据《府志》卷七“丁税”资料统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夏府所属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灵州、中卫县共计户数199783户,人口1352525口。这个人口数不仅超过历代,为明代宁夏镇最高人口数的11.5倍,而且超过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宁夏地区的人口数。显然,人口数如此空前增长,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乾隆年间宁夏府政局基本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的“盛世气象”。历代方志中都有“人物”这一内容,而清代方志对此更为重视。《府志》中设“职官”4卷和“人物”5卷。这9卷的篇幅超过全书的1/3.其中除少部分是关于制度的记载外,都是历代各类人物的姓氏,并附有小传。据统计,《府志》共记录人物4416名(其中只有极少数重复)。这一部分可算是宁夏历史人名大辞典了。人物中清代占大半。虽然所记载的几乎全是统治阶级和所谓忠孝节义人物的事迹,不过从中还是可以间接地见到古代宁夏群众贫苦生活的一鳞半爪。卷十六最后列明清“方技”28人(其中医师19人),他们正是宁夏古代可贵的人才,如明代医师徐英、清代建筑师张映槐(曾被顾光旭延请修建银川书院)、清代体育健将戴绍祖等。地方志收录有关文献,可以同一般史籍互相资正,历来为方志学家所重视。《府志》后面部分设“艺文”4卷,收录文章90篇和诗词256首,总篇幅也相当于全书的1/3.其中清代诗文也超过一半。《府志》卷七中有许多名胜古迹的记载,这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旅游的兴趣,也为后人展示了有待于开发的旅游资源。《府志》卷四中关于宁夏汉民的四时节令和冠婚丧祭等风俗习惯的记载十分详细。这是宁夏旧方志中所不曾有过的非常宝贵的资料。清代宁夏有很多回民,卷六“坛庙”中就记载了府城内的3处清真寺:“一在宁静寺北,一在什子北,一在镇远门南”。
总之,资料丰富是《府志》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其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封建意识非常强烈,如对清朝皇帝的顶礼膜拜,对劳动人民的鄙视,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对农民起义的仇视等都有明显的表露。在《府志》各卷,尤其是在“职官”和“人物”中,突出地宣扬忠孝节义等禁锢百姓身心、维护皇权统治的封建伦理道德等内容,在阅读时要注意批判和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