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话题。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重新定位,必须对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价值重新评估。我们必须认识到,具有创新性的国家文化财富是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信息经济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012年8月27日,苹果公司股票开盘价为675.68美元,拥有6333.9亿美元的市值,超过了微软、戴尔、谷歌、惠普、Facebook等美国5家科技公司市值的总和,也相当于世界所有股市全部公司市值总额的1.3%。也就是说,77个“苹果”,就相当于世界股市所有公司市值总额。放眼全世界,苹果公司也堪称富裕。2012年,世界发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GDP排行表,美国仍居第一位,GDP超过15万亿美元,中国第二,为7.3万亿美元。在排行表上,瑞典GDP为5382亿美元,排行第21位,沙特阿拉伯GDP为5775亿美元,排行第20位。也就是说,苹果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沙特这个蕴藏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中东国家以及排行在沙特阿拉伯之后的比利时、波兰、挪威等西方发达国家的GDP。
苹果的案例,全面颠覆了迄今为止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论断。过去时代的许多经济学家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时,很少考虑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所建构的生长模式,只考虑经济上的要素,只有经济上的参数。近年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如泰勒论证了经济学今后应当研究战后时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缺陷,特别是过于依赖那种把社会、心理因素排除在外的理性数学模型的现象,而必须关注文化对经济的充分影响。马克·卡森指出:“经济学在探讨文化方面已有相当进展。就在几年前,经济学家基本上主张文化对经济表现没什么影响,价格才是主要影响者——在看得见的市场中是实质价格,在看不见的市场中是影子价格。直至今天,经济学家才承认文化的重要性,但主张说,有些东西是经济学不能或不应去解释的。”他认为这种失败主义的论调是没有根据的。他坚持认为经济学是可以分析文化对经济表现的影响的,并可将此影响加以量化。
那么文化究竟怎样影响经济呢?有的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着眼,有的则从企业文化等具体实践出发。
人们对创造性的日益关注,是对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步伐日益加快的回应。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已经在新经济中创造财富并在急剧变化的时期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面对信息经济的全球化与网络空间的国际化,各国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全新的定位和评价。信息经济正面对文化的种种挑战。
实际上,今天的文化产品与其他物质性产品在性质上和形态上是全然不同的。文化(文学、艺术、设计等)创意产品具有使用的多次性,尤其是精神产品的享用具有无穷性,而且越是使用,其价值就越高,越是使用得多,其增值速度也就越快;而物质性产品则会因使用和消费而消耗,其价值是递减的,其最典型的例证便是那些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一栋房产,作为物质产品的它在使用中会逐渐破损直至废弃,其价值会随使用性减弱渐趋于零;而作为艺术性精神产品(如某些艺术建筑)则具有精神享用的无穷性,其价值反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递增。
过去,工业革命以来甚至是战后的经济学者一直坚持认为,关于创意理念和文化产品形式的经济学现象与用于矿产、农产品或大众消费产品等的经济学现象是大致相似的,一般都用相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实际上,与汽车、牙膏、家用电器或纺织品不同,信息产品的消费并不会使产品耗尽,使其价值逐一递减。相反,每一个产品都能为很多人重复使用,并且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具有价值。一件诸如轿车、冰箱或计算机之类的工业产品会因使用中的损耗而贬值,而某种信息或文化艺术产品恰恰会有完全相反的结果。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一款游戏或一款软件产品的使用者人数越多,越受人们的欢迎,其价值就越会不成比例地增加。这就是自商业出版开始兴起,电影和电视节目、当代流行音乐艺术等视听产品大量面市以来的实际情况。但这种对文化产品独特性质的相关评价过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中基本上得不到肯定。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既是对以往中国特色文化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动员。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繁荣我国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文化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
文化产业为什么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为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这一文化生产力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就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创精神。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必然合理地含有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经济生产的全部特征。
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创意设计、数字软件、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会展、信息传播、休闲娱乐等产业,已发展为越来越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进行的。
工具的水平代表这一代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全面进入数字化新时代,迎接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生产力,这就是文化创意生产力。新一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崭新关系的建立。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为特征的话,新一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含量。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其根本理念就是在现代高新技术主要是数字化技术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内容产品。它也在不断创造一种新的需求,将文化产业发展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比如,正在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基础上建设的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全球数字交易大市场,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软平台,拥有物联网支持的无国界、多语言、全球化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港,展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辉煌前景。
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资源。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来驱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阶段: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财富驱动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创新驱动阶段,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业的阶段,以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阶段,也即今天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创意产业、精神产业和内容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创意经济报告》进行的分析表明,尽管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全面衰退,2008年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全世界出口额仍达到了5920亿美元,比2002年的水平2670亿美元的两倍还要多,就是说,在连续六年中,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全球发展中国家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创意产品与服务出口额,平均每年以13.5%的速度增长,2008年达到1760亿美元,约占创意产业全部贸易额的43%。这清楚地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创意产业领域的活力日益增长,市场份额正在扩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创意产品贸易额合计约为600亿美元,在同一时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鉴于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家受到鼓励,将创意产品作为他们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贸易优惠制(GSTP)下完成谈判,以期进一步扩大在这个新的充满活力的贸易类别下的“南南贸易”。这就清楚地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
二、文化与经济、科技的一体化
当代文化的重要性在于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化中所激发出来的无穷能量。
当代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体化包含两大趋势:当代经济的产业下游化与公民需求上游化、高档化的趋势。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使文化进入当代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是实质性的。从经济角度看文化,创意产业成了英国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无疑将会走向服务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以至体验产业。
三、先进的文化生产力要满足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是掌握了先进技术与先进工具的人,而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产业结构下游化源于需求结构的上游化、高档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在生活中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在总体支出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休闲服务,特别是对网络、手机等数字化先进技术支撑的文化新业态创造的内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即使是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文化化了。随着生活的日益提高,人的更高级需求便会优先增长,精神文化附加值的经济含量和财富含量越来越高,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消费则会优先增长。
在当代世界,消费至上主义漫漶于全球,消费成了社会归类的基础,也成了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作为市场社会的“经济人”,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更多地消费广告、消费类像、消费品牌、消费欲望、消费美丽,甚至消费符号。这是一个由仿真与幻象架构的“超实在”的文化世界。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正是这种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漫漶,推动着当代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小康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初级的、低层次的、偏于物质层次的需求在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就会凸现出来。人们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今日的经济学已在大力关注知识、信息、文化,乃至人的心理,因此,未来的经济是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精神经济和注意力传播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