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1300000024

第24章 培养方法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情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好的性格能有助于成功的人生,而不好的性格完全有可能摧毁到手的幸福。人的性格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的榜样以及他们有意无意的教育都会在孩子性格的形成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的是家长性格的写照,有的则是家长训练和管教的产物,因此,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

首先,我们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首先要心胸开阔,搞好人际关系,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开阔他们的眼界,敞开他们的胸怀,使他们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令人神往的,给他们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壮丽的河山,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永往直前的力量源泉。用英雄模范的事迹鼓励孩子,使他们积极开朗、乐观向上。

其次,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爱活动和交往甚至孤僻离群的孩子,就应督促和鞭策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力争在适当的场合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开会时积极发言,创造与人交往的环境,让他们多结交朋友,这样久而久之就能使其性格向外向型性格发展。让孩子明白,生活在忧愁和孤独之中,会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损伤。脱离周围的伙伴和火热的生活,会明显地影响自己的进取心。

另外,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创造歌声与欢乐的气氛,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让孩子在愉悦声中保持乐观的情绪,调动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健康及心态平衡。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尽管工作繁忙,仍然主张把星期天还给孩子,给孩子以愉快的精神生活,保持孩子活泼、开朗的情绪,摈弃一些多愁善感、不愉快的情绪。

总之,性格反映着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它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有其重大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以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于社会。

性格与时代性格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人们的性格表现在许多方面,以下四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人的性格内容和结构:

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

具体又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对学习、对工作、对劳动等问题上的态度,如对祖国和集体的热爱,对同志的关心帮助,或相反的自私、冷酷;对学习和劳动的认真、勤奋、踏实,或与此相反的马虎、懒惰、潦草。

在意志方面

主要表现在个人对自己行动的自觉调节方法和水平上,如在行动中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或相反的盲目性、依赖性、优柔寡断性、动摇性。

在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主导心境上,如情绪活动中的热情豪爽、沉着稳重、积极进取,或相反的冷漠无情、焦躁不安、无所作为。

在理智方面

主要表现在进行认识活动时的态度和行动方式上,如主动性、客观性、创造性,或相反的被动性、主观性、保守性。

四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当它们体现在具体人身上时,又成了每个人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性格能表明人的社会实质。

具体地说,家长培养孩子的性格必须突出以下内容:

教育孩子养成充满远大理想、热爱集体、关心同学以及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信心、勇气的良好性格。

教育孩子养成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优良性格,克服那种自私自利、极端狭隘的不良性格。

教育孩子养成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优良性格,改变那种娇生惯养、缺乏韧性、害怕困难的不良性格。

教育孩子养成胸怀宽广、团结友爱、推己及人的良好性格,改变那种斤斤计较、处处逞强,总想占便宜的不良性格。

教育孩子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善于自制的良好性格,改变那种目无组织、自由散漫、任性固执的不良性格。

教育孩子养成观察精细、注意集中、想像丰富、思考周密、勇于创新的良好性格,克服那种粗枝大叶、心猿意马、想像贫乏、思考简单、墨守陈规的不良性格。

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

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家庭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列夫从1957——1951年对两个孪生女大学生进行了观察,这两个女生外表很相似,她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一起上学,但在性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姐姐比妹妹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说话或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作补充,经过对她们生活史的调查得知,她们小时候由家长作出决定,一个当姐姐,并负责照看妹妹,首先执行家庭委派的任务。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姐姐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等性格特征,而妹妹则养成了顺从姐姐,听话、照办的习惯。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某些独生子女身上的任性自私、好吃懒做等性格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教育态度导致不同的性格特征。下面是常见的六种教育态度及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溺爱、娇惯型

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为我中心等消极性格。

放任型

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孩子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粗暴型

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虽然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压服专制的方法不但不能奏效,反而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敌意,对父母产生对抗,形成粗暴性格。由于家长过分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

忽视型

由于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孩子往往成为“被遗忘的人”。这类孩子容易形成妒忌的心理,情绪不稳,自制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这类孩子也容易出现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坏人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矛盾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口径不一致,甚至父母中一方包庇孩子的错误,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有恃无恐,以致助长他的不良行为。或者使孩子形成优柔寡断,好说谎话以致两面讨好的性格。

民主和谐型

一个民主和谐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快乐、进取等性格,这是应当提倡的教育态度。

父母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动上的摹仿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性格良好,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摹仿他们,天长日久就会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系列优良的性格。反之,父母若有不良的性格,如脾气暴躁,冷漠厌世,虚荣浮夸等也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自己的消极性格和行为要加以控制。

性格培养的基本措施

家长培养孩子的性格,除了用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良好的性格榜样影响孩子外,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引导其需要向高层次发展

需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原始动力,孩子的许多性格特征都是直接由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有的家长一味地迁就孩子,随心所欲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固执、物质欲强、蛮横无理等性格的膨胀。另外一种情况是不重视或随意回绝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的心理一次次受到刺伤,希望变为失望乃至愤怒、对抗。当他看到别的孩子得到满足而兴高彩烈时,便会由原来的羡慕变为嫉妒,不愿与人交往。因此,家长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设法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使其处在一种满意、振奋、进取的心境中。

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现实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性倾向的核心,它直接制约着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方向、速度与水平,因此家长要用先进的思想和观点教育孩子,使他们能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正确地对待现实。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性格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仅有情感上的体验和思想上的认识是不行的,还必须通过多种实际活动的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要培养子女热爱学习的性格,不仅要使他们懂得学习的意义,体验成功的乐趣,而且还要使爱学习的态度通过经常性学习活动反复强化,才能成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从中受到锻炼。

善于发现和研究孩子的“性格冲突”,促使其性格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性格形成过程中常出现一些矛盾现象,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勤奋、爱劳动、能自制,回到家里却很懒惰、任性,有的孩子时而活泼、主动、有热情,时而沉默寡言、萎靡不振。家长要关心和了解这些“性格冲突”的原因。是否由于家庭和学校的要求不一致造成的,还是孩子自己思想上受了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正确判断哪些属于真正的性格特征,哪些属于现象或“假象”,并用生动的事例或明确的道理诱导孩子克服消极性格,保持和发展积极性格。对孩子的“性格冲突”视而不见,不加引导是不对的,这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使孩子长期陷于矛盾心态。

启发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使其能够不断加强修养

只有当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并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他才能积极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逐渐而坚决地改掉不良性格。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启发其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断加强性格的自我教育和完善。

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的最重要的方面。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由多方面的特征所构成的。其中性格的情绪特征将影响着它的全部活动。活泼、主动、独立、开朗的孩子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能调节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各种新鲜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他的能力与智力得到迅速地发展。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呢?

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融洽和睦的家庭关系。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给孩子自己处理事务的权力。家长不应总当命令者、指挥官,而应当是协商者、指导者。要尊重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主人。例如,每天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向父母谈谈在校学习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说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当孩子提出问题后,家长一定要耐心、细心地倾听,并用讨论的形式与孩子共同研究问题。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素养自然有所提高,并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成为有朝气、敢做敢为、开朗豁达的新型人才。

鼓励支持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生活中,使孩子多接触外界,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宽广些。在活动中,经常与他人在一起,不断地交往,便能学会与人如何去合作,便能宽容他人,也能容下难容之事。例如,一个简单的接力赛活动,孩子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既要知道竞争,又要明白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获胜的基本保证。但在比赛时,孩子还要接受一种教育,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可见,一次活动能使孩子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全身心得到陶冶。情绪高昂、产生积极愉快的心境,即使内向型性格的孩子也会在活动中变得开朗而富有热情。

让孩子生活在歌声中,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音乐会,大家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使孩子在欢声笑语中产生愉悦感,变得开朗活泼而大方。

充实孩子的课外生活。家庭中必须要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带孩子游山玩水,领略祖国壮丽的山河;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使他们了解自然中的奥妙,懂得古今中外的历史;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魄;跟孩子一起下棋比试高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长期下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渐趋形成。

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做什么事情都涉及到恒心,没有坚强的性格也就无所谓什么恒心。坚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必须从幼儿期抓起,只要父母引导得法,坚强的性格就一定能够培养起来。

要探究孩子性格之所以会软弱的成因。克服性格软弱的缺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分的关怀造成孩子的软弱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妈妈上班时哭闹不止。原来,妈妈自己那种恋恋不舍、反复叮嘱和犹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妈妈不忍离去。”

不适当暗示、恐吓造成孩子的软弱

孩子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正安静地睡在自己的床上,妈妈惊慌地把孩子抱在怀时,孩子从妈妈惊恐的动作和雷电的环境中学会了害怕闪电。

不适当的表扬造成孩子的软弱

表扬是对行为的鼓励和肯定,它起到心理强化的作用。不适当的表扬使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方向发展,使之定型,久而久之,甚至影响终身。

要改变懦弱的性格,需要一番巨大的周折和刻苦的心理锻炼。培养孩子的坚强勇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做事

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应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越来越少。二是要促进孩子能够单独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促进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千万不要凡事包办,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依赖心理。

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

一些内向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过多地说话,对这种孩子,父母应尽量少讲:“你必须这样或那样做”之类的话,而应多讲“你看怎样办?”“你的想法是什么?”之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应鼓励孩子与社会打交道

有些内向的孩子到3~4岁后,只习惯于同自己熟识的人呆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就要培养他们处世的能力。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发生过害怕的情绪。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绪呢?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帮助孩子增强应付他所害怕的对像或环境的信心儿童有害怕情绪时,父母不该嘲笑或处罚他们。如果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里关灯睡觉,可在他床头上装一个灯的开关,让他掌握或明或暗的主动权,帮助孩子消除害怕。

说明理由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知识,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如有孩子害怕蜜蜂,可耐心地向他解释蜜蜂是如何辛勤劳动、采花粉酿蜜的。只要你不惹它,它就不会蜇你。

榜样塑造法实验说明,榜样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害怕心理。因为儿童总是摹仿父母的。所以父母应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预防害怕的情绪发生假如孩子第一次上学感到害怕,那么在开学前,应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学校,让他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

从心理学角度讲,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于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观的情绪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

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每次活动的教育时机。例如,家长每当带孩子外出旅游时,目睹了祖国的江河山川,浏览了当地古代文化遗址,及时让孩子谈感受或写日记,使孩子感受到家乡可爱、祖国美好,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升。又如:家长可借助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听到广播××地区发生水灾,那里的孩子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校园。如果孩子提出捐款捐物,家长应该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

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家长可以打破一般的说教方法,寓理想教育于故事读书中,通过书中的人物故事,激励孩子的想像力,启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家长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结合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理想教育,逐渐培养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学习的理想。

家庭中的歌声和欢乐,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的性格能使孩子有坚强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能使孩子经常保持乐观、开朗、活泼的情绪。否则,总是多愁善感,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家长可带孩子多听听音乐,平时让歌声充满家庭。

对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词、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和同学交往、如同孤僻离群的小燕的孩子,就应督促和鞭策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力争在适当的场合多表达思想,开会要积极发言,主动与人交往,多结交朋友。这样,久而久之,性格方面就会变得开朗、大度而外向。

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充实。科学家爱迪生的妈妈,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迪生把看书、学习、做一些小实验当做生活中的乐趣。而伟大的导师马克思从不忘记带孩子去游玩,他强调把星期日还给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无休止地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孩子失去读书、打球、交友、唱歌的时间,这样极易造成孩子的疲惫和厌倦,情绪自然低落,做事无精打采。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让自己的胸怀宽广些,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大将”风度,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接受教育。为孩子采撷格言警句作为共勉。“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具有宽广胸怀的人才是人格高尚的人。

培养孩子“不服输”的精神

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服输的精神,多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无疑是一本万利的事。

上海的杨俊先生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不服输的精神,他与孩子对弈时就从不给孩子让棋。

杨俊是个高位截瘫病人,拿近300元病假工资,妻子刘月琴所在工厂的经济效益也不好。多年来因家庭经济不宽裕,孩子一直没有玩具。从小到大惟一的玩具就是孩子7岁时姑父花6元钱给他买的一支冲锋枪。不过棋却很多,各样的棋子只要你报得出名称家里都有。

杨俊因为自己寸步难行,天天坐在家里,所以就常常和孩子对弈。下棋时杨俊既不给孩子让棋,也不准他悔棋。有时孩子连着输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让。

杨俊不是心理学家,但他的教育方法却富有启迪意义。因为依照规则决定胜负的游戏,不仅是快乐的娱乐方法,也是管教孩子学习人生的有效手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家里,父母亲可以让你,但在社会上,别人不一定让你。困难更不让你。再说人的一生中,无法重来的事情也实在很多。

所以,下棋时不让棋、不准悔棋的做法,可以培养孩子不服输的意志和遇事更加深思熟虑的习惯。虽然是游戏,却也在学习人生。也正是这个物质贫乏的家庭,由于管教孩子的方法得当,培养出了一个身心两健的孩子。17岁的杨晏杰,从小品学兼优。小学5个年级10个学期,其中9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目前已获得上海市十佳礼仪少年、上海市“金爱心”学生、1995年“天原”杯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第一名等多种奖励和称号。杨晏杰说,虽然他现在下棋时早已能战胜父亲,但他最大的人生收获就是父亲教会他“不服输”的精神,所以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怕,都愿意去克服。

的确,爱心可以造就未来,爱心也可以葬送未来,为了孩子,年轻的父母必须像杨俊那样,从小就给予他们体验挫折和困难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树立起竞争的意识。这样,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财富和智慧。

加强孩子的意志磨炼

意志及其重要意义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主动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支配人的行动的主要心理活动。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和支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抑制。前者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须的行动,后者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标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

意志是控制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尤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可缺少。具体地说,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孩子提高时间利用率

孩子学习、做事往往会遇到干扰,有了良好的意识品质,就能排除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积极、有效地利用时间,执行先前计划好了的事情,克服诸如懒散等不良习惯和消极情绪,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和做事。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得过且过,放任自流,使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保证学习和活动的一贯性

一个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要想取得一点成就,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就必须不懈地努力。具有坚定意志的人才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而意志薄弱者往往朝秦暮楚、容易动摇,没有坚持性,半途而废,这样也就难以获得成功。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具有自觉性的孩子,能深刻认识自己学习和活动的目的,主动去做,不必别人督促。相反,意志薄弱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学习和活动目的不甚明白,常常需要别人的督促才会行动,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这样的孩子什么都难做好。

挫折心理及其引导

人的意志行为不可能全都达到目的。有的时候,由于某种内部困难或者外部困难,意志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就是遇到了挫折。人们对于挫折的反应有很大差异。这些反应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积极的反应方式:如升华和增强努力、改变策略考虑再做尝试、在其他方面寻求补偿等等。

妥协的反应方式:如自我安慰、自我修饰、推委责任等等。

消极的反应方式:如攻击别人发泄怒气、固执、倒退、厌世等等。

显然,第一种方式最好,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是要不得的。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抗挫折心理,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使孩子认识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无论在哪个社会社区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马到成功”、“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某方面目标不能实现,总有事情办不成,总有天灾或人祸,因此总要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是由于挫折轻重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已。对此必须有心理准备和承受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影响人对挫折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人发觉自己遇到挫折时,往往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一般说来,人们用来解释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和努力程度。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当他面临失败时,往往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和难度太大,而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和运气不佳,因此他乐意再下一番工夫,再进行一次尝试,而不是简单放弃。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当他面对失败时,往往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和任务难度太大,自己无能为力,只好放弃。

培养孩子的自爱心

自爱是对自己以往成绩的肯定。对自己目前状况的珍惜和对自己未来的无限希望。自爱是自信的升华,是不屈服的源泉。但是过分自爱也有可能导致自我欣赏、自我封闭,因此家长要予以指导。有位家长专门买了一个大盒子,把孩子以往的奖状、奖品一个不差地放了进去,每隔半年时间让孩子拿出来,并与孩子一道欣赏。家长还利用这个机会告诫孩子有能力完成任何难题,应该大步流星地往前走。所以孩子遇到挫折时,总是心存感激,力量倍增。

培养孩子的耐受力

耐受力的主要成分是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的人对挫折有着很高的承受能力,他们能够经受失败的打击,能把挫折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社会中有许多身处逆境但仍通过奋斗实现自己夙愿的人。挫折对一个人来讲,既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要看如何对待。

帮助孩子直面现实

世界是现实的,所以也只有现实地认识它才能了解和适应并最终改变它。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因而没能教会孩子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面对现实。我们总想使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然而这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逃避心理。面对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不管面不面对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现实。当我们向孩子们解释事实,教他们处理问题时,他们就已明白一点:父母有能力来面对和应付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这等于无声地告诉他们:你也能做到。

比如,儿童精神病专家理查·加德纳的《孩子如何面对父母离婚》是关于儿童自我帮助问题的最佳图书。他这么写道:“孩子们必须依靠自己来面对父母离婚的问题,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父母总是要为他们着想的。”最近的研究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

朱迪·瓦勒斯坦对6个家庭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这些家庭共有31名子女,父母均已离异。她发现,许多父母都在自我欺骗,认为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只不过是暂时的,一两年后影响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他们彻底错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即使在父母离婚之初,看不出孩子有什么严重问题,却不能避免导致他们成人后的精神创伤,瓦勒斯坦把这称之为“休眠效应”。

根据瓦勒斯坦的研究,孩子的许多问题都产生于“负担过重综合症”。父母离婚时,他们一般无法区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他们就算已意识到与孩子的关系疏远了,而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却仍然很少,对孩子管教不严,对他们的感觉也不敏感。瓦勒斯坦在进行研究的第十个年头,经过调查发现,25%的母亲和20%的父亲在离婚十年内没有在一起,对孩子的照顾也是越来越少。15%家庭的子女被诊断患有“负担过重综合症”,原因仅是父母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甚至不能照顾好他们自己。这些孩子注定有可能患上严重的精神问题,这无疑反映出父母的不称职。

理查·加德纳在书中告诉小读者,尽管大多数父母在离婚时,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力不伤害孩子,但实际上却说了些或做了些对孩子不利的事情。这只不过说明父母们在这方面失败了。孩子们必须明白这一点,从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决定。比如,马丁内斯夫妇和学校顾问商量,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把离婚的事情告诉6岁的女儿丽娜。他们都很爱孩子,因而不想因说错话或做错事而伤害她。学校顾问推荐了几本书,并对夫妇俩保证,如果他们尽可能地为孩子着想,孩子是不会有事的。然而两个星期后,事情开始恶化了,夫妇俩在学校停车场大吵起来,马丁内斯先生把正哭着的丽娜从妻子的汽车里拉了出来。他们曾深夜给丽娜的老师打电话,且每次造访学校时都说不再送丽娜回来。然而每次事情发生后,夫妇俩都去找学校顾问,都能表现出理智,也都表现出十分关心女儿的样子。当顾问觉得最好还是和丽娜谈谈时,丽娜很不情愿地来了,只说了一句:“我想都不愿意想这个问题。”便再也不吱声了。加德纳还提到一种情况,有的父母甚至令孩子迷惑不解,不知道他们究竟爱不爱自己。他认为,父母们是想爱孩子的,但仅仅停留在嘴上,行动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他这么说道,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有些不怎么爱或根本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会把爱挂在嘴上,这就让孩子感到迷惑。因此,不能根据言词来判定一个人是否真爱他的孩子。

据调查表明,大多数父亲都喜爱自己的孩子,并愿意与孩子呆在一起,对自己的离开充满了无奈之情。然而也有一些父亲是因为不太爱或根本不爱孩子才离开家的。

有的父亲不爱孩子,母亲也知道这一点,但却对孩子说,父亲很爱她们。因为母亲确实认为这么做对孩子有利。

加德纳认为,孩子们只要观察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所做所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口头表态,就能弄清父母是否真爱他们。具体做法是:

看看父母是否真想和自己在一起。有时父母不能与自己在一起时,是有正当理由的,但他们应该让你知道,他们正在尽力而为。

当你遇到困难时,看看父母是否愿意丢下自己的事情帮助你;当你病了或受伤时,父母是否非常关心和照顾你。

看看父母是否为你的每一个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热爱孩子的父母会为孩子感到骄傲,并且爱向外人叙说孩子的成绩。

看父母对你非常生气时,是如何表现的。天下父母难免在某些时间对孩子非常生气,但如果他们经常甚至动辄对你发脾气,那么他们也许不是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爱你的。

看看父母是否亲热拥抱你。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与父母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需要在某些时候被抱抱或亲亲,并且这也是父母的空闲工作。加德纳认为,孩子的判断有可能会错,但尽管如此,孩子们必须学会现实地判断形势,并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行事。如果父母总是遮遮掩掩,或干脆不诚实,那么孩子们就不能学会这种能力。他警告父母:不要掩盖自己的感情;不要掩盖自己的错误;不要害怕告诉孩子真相。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

面对现实需要一定的勇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做到诚实可信,所以,父母就要狠下心肠把孩子放入社会让他们独立经受一些必要的考验,这对他们很有好处,不能总让他们呆在温室里,如果这么做,实际上是害了他们。要想让孩子能面对现实,让他们诚实正直,惟一的办法便是花时间与他们交谈,有些父母们即使花时间和孩子交谈,那时间也是越来越短。晚饭时要看电视,开车时要听广播,或让孩子们“有事可做”。1982年,木偶剧作者莎丽·刘易斯写出了《一分钟睡前故事》,紧接着又写了许多“一分钟”小书,《一分钟圣经故事》《一分钟恐惧故事》等,她认为,自己的这些小书颇能为终日忙碌的父母找到一种妙方。而它们的流行确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上看法。

帮助父母们快速处理某些事,并非孩子们所真正喜欢的。培养情商和智商俱佳的孩子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你的时间。如果考虑到讲故事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性,那么刘易斯夫人的观点便更加使人不能苟同。数十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认为讲或读故事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正面作用,尤其在教育孩子如何面对现实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孩子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人们是如何面对现实,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故事对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它们甚至能塑造我们的文化,《圣经》中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宗教的基本原则,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寓言故事形成我们的价值观,而自己民族、文化、家族历史的故事更是构成了你对自己、同胞和他人的了解。

由于孩子对故事有着异乎寻常的偏爱,并且爱拿故事中的主人公与自己比较,所以使得故事成为影响孩子思维的最好方式之一。

心理学家小约瑟夫·斯特莱洪在《有能力的孩子》一书中,建议父母们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编些有益的故事,主人公和孩子有共同特点,在故事中能现实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主人公表现出了独特的心理技能,或许会受到外界的奖赏,或许不会,但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就是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

有些父母是天生的讲故事能手,一旦掌握了讲故事的原则,能随时随地编出有益的故事。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要把故事提前写出来,然后读给孩子们听。编故事时,应该采取孩子喜欢的图书中的格式和语言。对较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你还可以画些漫画,创作电脑动画,或拍些照片来为故事做插图,这样孩子们就会愿意参与。

故事主题可以与孩子可能正面临的问题类似,但不能完全相同。如果你用孩子的名字和实际情形编故事,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忧虑,尤其是当他正面临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时,更是如此。他会显得烦躁不安,对故事失去兴趣甚至厌恶。

相反,如果故事主人公与孩子相像,对孩子也就起到了隐喻的作用。主人公可以是别的孩子,或是一只动物、太空来的生物等,只要是孩子知道的就行。

故事里最好包括孩子习惯的东西。下面便是一些例子,都是针对孩子们比较普遍遇到的问题而写出来的。这是写给6岁的安妮的一则故事:

巴里的隔壁住着一只小狗,一天到晚总是叫个不停。巴里听说这只狗咬过几个孩子,有一次甚至想吃一个婴儿。于是,巴里找来一本专门写狗的书,了解狗的知识。有一天,他看到这只小狗正和主人散步,就勇敢地向前去拍了拍小狗。从主人那儿,巴里明白了狗为什么大叫,除此之外,巴里还知道了,当碰到狗骚扰时该做些什么。

当一场飓风严重地毁坏了格尔的家,他们不得不搬家时,下面的故事给这位4岁男孩带来一些安慰。

罗弗是一只小狗,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南部,那儿时常会遭到飓风侵袭。有一次,罗弗的小窝也被飓风吹跑了,它不得不住到避难所里。在这里,罗弗遇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小狗,它总是喜欢和其他小狗共同啃骨头,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几个星期以后,罗弗的主人搬进了新家,有了个新狗舍。罗弗真不愿意离开避难所的朋友们,但想到到了新家以后还能交上新朋友,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斯恃基尼刚刚9岁,她的父母正准备离婚,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下面的故事就是专门为她写的。它说明故事应该编得微妙含蓄,要离开孩子的切实经历,否则就会引起孩子更多的忧虑。

戴安娜住在偏远的乡村,那儿的粉红人和绿色人经常发生战争。戴安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妈妈是粉红人,爸爸却是绿色人(她本人当然一半是粉红人,一半是绿色人)。戴安娜无法改变自己的和父母的颜色,更是无法停止战争。但是她找到了对付办法,并使自己的心情永远处于平静的状态。

下面是写给娜塔莉娅的故事,她长得比较胖,经常遭到同伴们的嘲笑。

海伦·凯勒、斯蒂夫·旺德和雷·查尔斯都要去纽约,他们在一个汽车站相遇了。三人聊了起来,讨论一旦瞎了或与别人不一样时会怎么样。他们相互谈到了过去的不幸,介绍自己是如何闯过难关的。他们谈得如此专心热烈以致错过了一班汽车。当下一班汽车靠站时,他们一齐高兴地上了车,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把对方当成朋友了。

讲故事的办法主要用在3~10岁的孩子身上,这时的他们喜欢听人讲或读故事。父母们在编写和阅读故事时,应该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如何创造呢?斯特莱洪是这样建议的。

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

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

充满戏剧色彩、热情洋溢地朗读故事;

阅读时应不时与孩子进行眼光接触;

鼓励孩子打断你,进行评论或提问;

让这段时间使你们双方都感到满足,而不能当成任务完成;

让孩子设想故事的结局,以帮助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你自己编的故事对孩子是最有效的。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去编,那么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读本,涉及恐惧、离婚、父母一方生病等等,内容广泛全面,对孩子很有用。学校和图书馆都有这方面的书籍,父母们可以去借。需要牢记的情商要点:

现实地思考是自我欺骗的对立面;

正面故事是培养孩子现实地思考能力的最好方式,不管是你自己编的,还是读现成的;

如果你能现实地思考自己的问题,那么你的孩子也绝对能学会这种本领。不要向孩子隐瞒真相,即使那是极端令人痛苦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宽广胸怀

所谓胸怀是指人的理想、见识、气量以及待人责已的态度。胸怀是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宽广胸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胸怀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独特地位,极易造成胸怀上的弱点:自私、狭隘、嫉贤妒能,批评不得,失败不得。

如何防止出现上述问题,培养孩子的宽广胸怀呢?

首要的是教育引导和树立好榜样。可以向孩子讲讲有关胸怀方面的故事。如“将相和”的故事;汉代大将韩信虽受胯下之辱,挂帅后却不记前仇,反而提升那个侮辱过他的人;也可以讲讲曹操杀杨修,飞将军李广杀曾奉命不让他的部队过路的下级军官的反面教训。还可以为孩子采撷格言警句,如“与人当宽、自处当严”、“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意思是别人有了本领,就像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有才能,有崇高的道德,就从内心喜欢他)、“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应像大海容纳百条江河一样容人)、高尔基说的“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获取”等等。

除了自私是心胸狭窄的原因外,眼界太窄也是其因。孤陋寡闻的孩子心胸宽不了,见多识广的孩子心胸多为坦荡。所以,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广泛阅读书刊,广泛参加各种活动。

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志;有大志者,必有大胸怀。反之,只满足于吃好、喝好、玩好的孩子,往往计较琐碎小事。少年彭德怀,从小立志推翻旧社会,心有大目标,胸装劳苦人。在庐山会议上不顾个人安危,上万言书,其心胸何等宽广。心胸日益宽广的过程,也是人格逐渐完善的过程。

胸怀不单是修养自省的结果,更是在和他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家长不但不能把孩子完全圈在家里,拒绝和别人接触,而且应当经常督促、指导孩子与别人接触交往。教育孩子不小气,热情大方,慷慨待人。尤其教育男孩子要有男子汉气概,不因强而谀、不因弱而欺、不因残而讥、不因贫而笑、不因后进而轻视、不因先进而妒嫉,而应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博爱精神和度量。慷慨、宽广的最终源泉是自信,对一个自觉顶天立地的人来说,照顾别人、与人分享和宽仁厚道等都是自然的流露。

集体是人格塑造的摇篮,孩子更多接触的是集体。家长应要求孩子关心、热爱他的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出力,以自己的才华为集体增光添彩。遇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心中有了他人、有了集体、有了祖国,他的胸怀该是怎样广阔啊!

培养孩子的胸怀,还要教育他有自知之明和自我批评精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列宁说过,只有死人和刚生下的小孩子没有缺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不足,不能认为自己十全十美。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能自我批评是胸怀宽广的标志之一。

最后,家长的身体力行绝不可少。一个自私狭隘、针眼大的小事也要弄个水落石出甚至破口大骂的人,是培养不出心胸开阔的孩子的。

培养孩子的健全惧怕感

读到这个题目就会令一些家长感到莫名:怎么?还要培养孩子胆小怕事么?爱不是教育的永恒原则么?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们当然要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精神,也确需时时向孩子倾注一颗爱心,但有时过分溺爱也容易导致一些孩子家里家外“不怕人”,什么事都不在话下,事事“独断专行”。这不是一种好的品格,要纠正这种现象,使孩子成为心理品格健全的人,必须有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惧怕感”。

现代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应当贯之以一定的健全的惧怕感,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纠正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小学生学习,其动力除了兴趣、求知之外,惧怕学不好受到老师批评、家长惩罚、同学嘲笑也是重要因素。相反,缺乏惧怕感的孩子,对上述压力满不在乎,往往学习松松垮垮,作业经常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淘气、爱搞恶作剧的儿童,更是缺乏惧怕感所致。

造成孩子缺乏健全“惧怕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娇宠,百依百顺。孩子一发脾气,全家噤若寒蝉,一味哄劝许愿。孩子犯了错、闯了祸,又庇护纵容。有些出格的,甚至亲自出马为其出气。显然,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全的惧怕感。相反,有的家长平时不管,一旦孩子有错,轻则训斥谩骂、重则拳脚相加,这不仅会使孩子失去自尊,而且会造成孩子“破罐破摔”、铤而走险,或者形成“猫鼠关系”。

应当指出,健全的惧怕感是初等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也是儿童道德素质的要素之一。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孩子,极易成为一个胡作非为的孩子。具有健全惧怕感的孩子,大多是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的好孩子。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具有健全惧怕感的人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反,从小未形成健全惧怕感的孩子不但给家庭带来不快,也可能会给社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麻烦,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幸福。

培养健全惧怕感的方法也是很多的。

一是在家要定有规矩。行走坐卧、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有适当的规定。一旦违犯,必须批评。

二是要和学校保持联系,正确对待老师的“告状”。一般说来,孩子违犯了学校纪律,老师才请家长。家长切忌护短,应视其错误大小,或批评教育,或给予一定的惩罚。

三是结合一些人从小不听家长、老师的话导致长大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典型进行教育。

在培养孩子健全惧怕感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

克服孩子逃避的心理

杰克是一个聪明可爱的男孩,可就是对学习充满了厌倦,所以,学习成绩糟糕透了。老师也知道杰克对学习缺乏兴趣,因而每次评分总是看着给。

杰克知道,如果父母看到了他的成绩单,一定会非常失望的,他们甚至会严厉地惩罚他。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成绩单寄到家里邮箱后,把它藏起来。奇怪的是,这个办法居然很灵。杰克的父母由于要照料在不同学校上学的3个孩子,工作又紧张,也就没有注意收不到杰克成绩单的事。

这样,到了期末前一个月的5月10日,校长给杰克父母打电话,问他们为什么对学校的信函置若罔闻,接下来的会面自然使杰克父母大为震惊。同时,这次见面也对杰克是个信号,说明掩耳盗铃的办法再也不奏效了。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与孩子合谋,拒绝承认某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甚至是面对不可辩驳的事实也会如此。比如,1996年8月,一个由政府赞助的研究机构发现,10.9%的少年承认吸过毒,比1992年增加了105%,迷幻剂的月使用人数增加了183%,可卡因月使用人数增加166%,这一结果是极其令人震惊的。

有些专家把这些增加归咎于“纵容和放纵型”父母造成的,他们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就用过毒品,并且认为既然自己的生活比较成功,那么对孩子使用“消遣性”的毒品和酒精又何必大惊小怪呢。这种想法也就成了纵容孩子的理由。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吸毒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统计结果:就在青少年吸毒人数增加的同时,送往医院急救的10~17岁孩子中,吸食大麻的人数增加了96%,吸食海洛因的人数增加了58%!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受制于逃避现实的心理,另一方面却得益于理性思维。每天有数万人钻进汽车,不系安全带便驾车疯跑,更有无以数计的人点燃一支烟,叼在嘴上,却在心里安慰自己一支烟不会危害健康。有些人更像鸵鸟,总是把头埋进沙子里。但是,如果想培养身心俱健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学会面对现实的理性思维。

克服孩子的胆怯心理

当今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有的孩子胆大心细、敢说敢干,而有的孩子却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胆小孩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一些的孩子怕天黑、怕打雷闪电,还不敢晚上出门,这大多是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所造成的。

在家庭生活中,在些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经常是过多地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工作。孩子随时可把家长作为“护身符”,孩子一遇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克服、战胜,而是用家长做“挡箭牌”。有位家长刚听到雷声就立即把孩子搂到怀里,嘴里不停地说:“别怕,妈妈在这呢!”生怕电闪雷鸣把孩子吓住。同样的一件事,另外一位家长却不然,他把孩子叫到身边告诉他闪电雷鸣不可怕,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给孩子讲了许多科学道理。此后,胆小的孩子似乎变了,因为他懂得了科学,并知道应该怎样去科学地分析问题了。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的家长不是大吵大闹,就是一顿棍棒,他们总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可结果却恰恰相反,打骂只能使孩子变得胆子越来越小,甚至最后不和家长说实话。家长这种粗暴的行为最终没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果是循循善诱,认真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今后孩子再犯错误时,就会如实地大胆地讲给家长,求得家长的帮助,使自己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胆小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家长态度的变化以及教育方法的使用,有些胆小的孩子会逐渐变得胆子大起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转变胆小孩子的工作。

努力为孩子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活,家庭中可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活动,鼓励孩子大胆地说笑,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开展讲幽默故事、猜谜、连成语等活动,使孩子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

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要及时,要恰到好处。一般来说,胆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往往自卑心理占上风,总是认为自己不行,怕说错话、办错事。面对这些,家长一方面要与老师积极联系;一方面在家中配合老师做工作,使孩子在统一的教育下及时得到表扬与帮助,逐渐便会战胜胆怯心理。

亲自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如集体旅游,有意地请他当向导,让他多多地接触外界的人和事,清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这样,孩子便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实践的锻炼使孩子变胆小为勇敢了。

第四,多讲一些勇敢者的故事,读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书刊,如:《董存瑞的故事》、《卓娅和舒拉》等等,从英雄人物身上吸取勇气和力量。

克服孩子的挫折心理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儿童与成人一样,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可以给儿童造成障碍。教育引导得法,就能促进儿童耐挫心理的形成,使孩子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孩子在小学阶段遇到的挫折有许多,我们举以下几个方面为例:

其一,学习虽积极努力,但成绩总不理想。这些孩子有个愿望——成为班里的好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事不如人愿,成绩提不上去。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其二,成为三好学生,是许多小学生的奋斗目标,但往往由于学习成绩的“一分之差”或是选举过程中的“一票之差”,也可能一些其他很小的因素而落选了。这在孩子的心中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处理得当,会重新激发孩子上进的信心,否则会使孩子一蹶不振。

其三,当一名少先队的小干部是孩子们的愿望,特别是已被推举为队干部的候选人,更会使孩子们欣喜若狂。但候选人毕竟不是正式的队干部。经过选举,有些人落选了。对于前进道路上这一小小的挫折,孩子们能否正确对待呢?

家长要帮助孩子从挫折中解脱出来,不仅要考虑为孩子排除可能引起挫折的各种内外障碍,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儿童对挫折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形成良好的耐挫心理,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引导孩子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努力程度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正确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例如,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问题,使孩子明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勤奋,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挫折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悲观、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情绪。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估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他们既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一味自责、自暴自弃;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把受挫折当做磨砺自己意志的一次契机,在化解挫折的过程中长知识、长才干,逐步成为战胜挫折的经验。同时我们还可以设一些条件,使这些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使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增强自信心,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克服孩子的苦恼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期,日常的工作、生活节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孩子的期望也日益提高,随之产生的儿童的苦恼也日益增多。

我们现在的儿童都是跨世纪的人才。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的,是会被社会淘汰的。因此,当今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自己的脸面关系甚大等等。总之,这种种原因都是导致对儿童学习上的重大压力。一次考试失败,就会遭到“你注定不能成才”的非议。为了能满足家长们的虚荣心,孩子们失去儿童的欢乐,失去了“双休日”。有的孩子在日记中透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真想回到呀呀学语的童年。那时候,父母对我有关心和疼爱,有鼓励和赞扬。上学以后,再没有天真浪漫的童年了。我有时甚至异想天开,学习要是也有像爷爷、奶奶那样退休就好了。”孩子们的心声,吐露出了自己的苦恼。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不能从孩子的实际去看问题,凭着成人惯用的推理方式下结论,武断处理问题。例如,家长下班回来,发现孩子没写完作业,不问缘由,就一味地批评孩子贪玩,不抓紧时间写作业,进而会上升到“你根本不想好好学习,只想当个落后生”等等。孩子们呼唤理解,呼唤鼓励,他们苦恼地说:“我们需要理解和鼓励,我们有时管不住自己犯了错误,但需要关怀与帮助。”

近些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单元楼代替了大杂院。以往在大杂院里,孩子、大人之间来往很多,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家家大门一关,孩子被封闭了起来,没有可玩的伙伴,也没有可学习的榜样。孩子感到很孤独。

除以上几种儿童的苦恼外,还有很多儿童的苦恼,如家庭的解体、同学之间的相处、社会对升学的压力等等。

如何消除儿童的苦恼呢?针对以上指出的几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不能以分数多少决定孩子的好坏、成败,要用全面发展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孩子,更不能以一次暂时的失败,注定他们就不能成才,而讽刺、挖苦他们,给孩子造成心理的障碍。

第二,家长应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从儿童的心理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

第三,创造条件,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如,“星星河快乐家园”和“假日小队”的实验活动。利用双休日让几个家庭的孩子一起玩,聘请家长给予指导,效果很好。很多小朋友变得自信了,快乐了,消除了孤独感。

第四,多和孩子在一起。或饭后谈天说地,或电视旁纵情评说,或娱乐运动中嬉闹,或湖光山色中漫步……这样,不仅家长和孩子都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而且孩子会把他心中的一切向父母倾诉,他的苦恼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克服孩子的侵略心理

孩子的仇恨心特强的话,就需要专家帮助,对他们的仇恨意识进行彻底调查和了解。因为招致仇恨的来源很多,所以在追查侵略性来源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的孩子一体看待,必须以每一个孩子当做一个病案来着手,这样才可以使治疗方法与病况配合。

往往有一些孩子,他们的侵略性不会随着表情的消失而消失;他们的破坏性也不会以有形的罪行而出现。但是,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些孩子却会在毫不心烦或后悔的情形之下,造成极残酷的事件。他们好像是缺乏同情心,表现得毫不关心他人的幸福。没有任何事情能感动这类孩子。谴责和批评对他们没有多大作用,好像别人对他的看法是好是坏,跟他没有关系,甚至于惩罚和痛苦也不能使他们低头。这类孩子需要专家的帮助。

有些孩子只是偶然会有侵略性的行为。这种侵略性是表现在家里,而不是对外的,或者反过来,只表现在学校内,而不会表现在家里。专家把这种仇恨称做“反应性的仇恨。”“反应性的仇恨”所表现的打斗、残忍、旷课、逃学,或其他的破坏行为,都是由于反抗父母对他们的虐待而产生。父母对他们的虐待可能是事实,也可能只存在于他们的幻想之中,这些孩子觉得父母骗了他们,所以他们怀疑每一个大人。他们怕成年人,不相信成年人的好意,也不肯接受成年人的喜爱。跟这类孩子建立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这类历史背景的孩子,只有在治疗学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并且以相互的敬重建立了关系以后,才能使他们得到治疗。

正常的孩子偶然也会有破坏性的行为,但多半是由于好奇和精力旺盛而起,或由于烦躁和愤懑而生。他们可能会由于好奇或生气而毁坏玩具,但对其他孩子的东西却会很小心。正常的孩子对他自己的东西不会大惊小怪,他玩过以后,也许会把它丢掉,也许不会丢掉。此外,他也会让其他孩子玩自己的玩具或东西,而不会怕别人玩坏。他弄坏了玩具的时候,不会变得很懊恼,往往是无所谓地丢在一边,另外去找玩具。他甚至于有非要把房间收拾整齐不可的感觉。事实上,他玩到末了,很可能就那么走出被他弄得一团糟的房间,连回头看也不看一眼。

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

2岁多的孩子常常都是“小气鬼”“把家虎”,想从他们的手里要出一点东西,是很难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并发展,出现了第一反抗期。大人的话他们常常不听,而且对着干。他们头脑中有了“我”“我的”这一类概念,家长越让他给别人,或别人越是要,他越是不肯给,他要试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这时硬性强制让他给或强要下来,后果是不好的,被父母管教过严或保护过分,都可能使孩子没有反抗而任人摆布,从而形成依赖性。

3岁以后孩子已经有以玩具为媒介进行游戏的兴趣。他们开始有借别人玩具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因为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在这时,我们便要重视培养和教育,克服孩子的利己主义,处理好与家人、朋友、伙伴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同情和关心别人的高尚情操,能为别人做出牺牲的可贵品质。有了这些,才会有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孩子产生自私心理的原因

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多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保护的结果。人人关心他,人人服从他。于是孩子便产生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尚的心理,所以有人称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为“小太阳”、“小皇帝”等等。

家长的让步,也是孩子产生利已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这类事情的发生,在我们周围还少吗?

家长对孩子可以做出很多牺牲,这是爱的表示,而这种牺牲的价值是什么呢?如果培养他高尚的品质或支持他做好事,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他滋生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乐,而不考虑别人利益、别人痛苦的利已主义思想。这样发展下去是危险的,一个极端利已主义者很难说他会有爱国之心,他也不会爱自己的亲人,他爱的只有他自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有用的人;即使不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也不要成为“虎狼”之人。

矫正孩子自私心理的方法

父母在让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爱之中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懂得“回报”。每一个孩子都会主动回报爱他们的人,愿意送给他们好东西,愿意为他们做事。可是,许多家长却不珍惜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或者是淡漠、或者是拒绝;有时是出于好心,不忍心要孩子那心爱之物,或不舍得让孩子做事。久而久之,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被磨灭了,到这时再说“这孩子真没心,真无情”已经晚了。

父母应引导孩子关心别人,培养孩子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父母自己先要是一个待人热情、关心别人、不自私的人,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家庭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互相体贴、照顾,随时随地嘘寒问暖,从语言到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美好善良的关系,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谦让的必要性,并体验到必要时做出一定牺牲的愉快情绪,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善于“察颜观色”,看到别人感情变化,想到别人的心理和愿望,从而愿意做出让步,或者去帮助别人。例如,孙子在看电视,爷爷打盹了,妈妈不妨引导孩子,看看爷爷怎么了,爷爷是不是困了,爷爷年纪大了,他要睡觉了,怎么办呢?使孩子意识到应该关闭电视,让爷爷好好睡觉。妈妈对儿子的这种表现,应表示赞许。

家庭中应将关心别人,为了别人做出让步,或为别人的快乐而做事等看做是平常的,是应该的,使孩子养成自觉性,并形成习惯。

在家庭中应该有这样一条规矩: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吃;即使是单给孩子的东西,也要训练他能给大人吃一点。大人在这时可不要推辞或假装吃。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只有他自己应该吃,“给大人”也不过是装样子,或“好玩”;一旦大人真的吃了一口,他就会立即“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孩子暴露了他的自私心理,也暴露了家庭中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影响。

家庭中还应形成这样一些常规:吃饭先请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或客人坐下;盛饭先给老人或客人盛;好吃的菜摆到老人或客人面前;分吃水果等,要把好的、大的给老人或客人;不要影响别人做事,等等。习惯成自然,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大度、有教养、能谦让。

2~3岁的孩子很愿意做事,家长应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帮助“招待”客人,拿出糖果让孩子分,拿出玩具请小客人玩等等。

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应给他出一些“难题”,例如:只有一个苹果应该怎么办,水果有大有小怎么办,其他小朋友要借用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别人弄坏了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等等。在引导孩子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既不要以压制的手段破坏他的情绪,使他产生对抗心理,又不要放任自流,随便他怎样。而要顺其自然,他处理得好,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他处理得不好,家长指导他,事后要与他耐心地谈一谈:为什么不能这样而要那样,为什么这样做不对,使他知道应该尊老爱幼,应该关心别人,应该谦让,应该有一些牺牲精神等等。

奖励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的许多好品质都是在赞扬声中形成的。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关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很希望说自己是“好孩子”。许多教育家研究证明:精神鼓励的作用要比物质奖励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能避免一些物质奖励带来的弊病。父母对孩子能关心别人、有好东西让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牺牲的举动,要给予肯定、赞许,但不要大惊小怪给予奖赏,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他无私的品格,反而会为了追求奖赏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没有给奖,下次可能就不做了,这样,反而滋生了孩子的利已主义。

总之,父母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不自私,以正面形象影响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引导孩子克服利已主义心理;家里还应养成良好习惯,使孩子从小觉得就应该先人后己,使孩子形成无私大度的品格,进而成长为为公忘私、舍己为人、为国为民献身的高尚精神和品质。

克服孩子的自大心理

自高自大就是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是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后产生的。有些孩子年龄很小不爱理人,这不能叫自高自大。也许他生性不爱说话,也许他心里不痛快或对某人不喜欢等,都有可能不理人。孩子自高自大有下列表现:

骄傲自满,自以为聪明、能干、比别人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看自己优点多。因而对人冷淡,瞧不起别人。

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眼睛只盯着他人的不足。人家有了成绩不服气,如果有人超过了自己更是火冒三丈。

听不得反面意见。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听恭维话,不能听“带刺”的话。

自高自大从人格上来说是狂妄自负、固步自封,它不但是个人成长进步取得成功的障碍,而且还会与伙伴的关系紧张,失去朋友,孤立自己。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里过分的溺爱。优越的学习条件、优厚的生活环境,孩子由衷地感到自己是家里的太上皇。在家里自己说了算,出门也要一切听“我”的,这些都使他自以为是。

第二,孩子比较伶俐聪明,家长喜欢,老师表扬。过多的夸奖,使孩子飘飘然,觉得自己身上有那么多长处,比别人都强。谁要有问题求到他,他更觉得别人都不如他。

第三,孩子有一定的能力或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当上了课代表或干部,管别人的机会多了,“特殊”的地位使他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有一个10岁的男孩,相当聪明,经常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有一次,班里选三好生,他落选了,回到家里嚎陶大哭,觉得自己比当上三好生的同学强,学习比他们好,尤其是数学成绩比他们高。比来比去,认为自己没当上三好生委屈、不服气。

家长并没有抱怨老师和同学,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与其一起分析落选的原因,帮他订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鼓励他向当选的三好生学习,以实际行动争取下学期当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终于重新评为三好生。

克服孩子“骄娇”心理

骄气即自满,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娇气即胆小爱哭,意志薄弱,什么都怕,自制能力差,享受在先,不能吃苦,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怕累,遇到困难就依赖别人,受不得委屈,怕批评,一切以我为中心,心中没他人。

造成孩子骄娇之气的原因:

生活优越

现在城市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上较宽裕,家长出于疼爱,生活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食品之精、衣着之美、玩具之多,与过去孩子和农村孩子有如天壤之别。孩子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心目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当之无愧地成了家庭的核心。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想干什么家长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把娇纵孩子、不让孩子接触困难看做自己的天职、看做爱。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教育不得法

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百般呵护,不让孩子干活,怕累着;不管家离学校远近,有条件的汽车接送,无条件的蹬三轮车、自行车接送。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自己承担一切,当孩子忘了带学习用具或犯了错误时,家长向老师承认错误。有的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就看不起别人,说某某笨、某某傻瓜,家长不制止反而夸自己的孩子聪明。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不产生骄娇之气吗?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儿童孤独症在增多,儿童行为的偏差率在增长,儿童犯罪率在上升,凡此种种,难道我们还不震惊警醒吗?孩子是刚刚萌动的花蕾,充溢着多么诱人的朝气和梦幻般的希望啊!他们需要阳光和雨露,也需要耕耘和风雨,他们需要理智的爱和科学的调教。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骄娇之气,使孩子成为有坚强意志、有远大理想的人。

改变溺爱环境,端正教育思想。爱是人类博大的感情,但过度便成溺爱,而溺爱则恰是一剂甜甜的腐蚀剂,是滋生骄娇二气的温暖土壤。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爱要融入国家教育方针所要求的标准中去,爱得理智,爱得科学,爱得艺术,爱得全面。

创造条件,有意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远足、登山、学军、学农活动。给孩子安排适当的劳动,比如扫地、洗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老人做一些事情,使孩子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安排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独立解决问题。孩子遇到困难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可适当地给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对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对完成有问题的要适当给予帮助,教育孩子学无止境,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不断进步。

在竞争的年代,在国家建设突飞猛进的时代,骄傲自满、娇气十足的人是难于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也是难于生存的。为了孩子、为了国家,做家长的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

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受挫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

孩子常容易产生自卑感,即自我估计不足、缺乏自信。他们常感到自己能力差,很容易灰心丧气。

自卑的产生有主观原因,如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在困难、障碍面前屈服、胆怯;也有客观原因,如:有的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子女“太笨了”,挫伤孩了子自尊心;有的老师把注意力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无意中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卑心理。总之,不利的客观现实环境与不良的心理素质结合起来,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重要因素。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消除孩子的自卑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多找一些优点进行优势互补

有自卑感的孩子,心理上的首要障碍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我们就要多找一些他们的优点,进行优势补偿,或者针对他们的优势,创设一些条件,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有个孩子语文、数学成绩差,但体育好,我们通过发展培养他的体育特长,使他在体育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进而鼓励他,只要刻苦努力,语文、数学同样可以学好,使他增强了学好各科的自信心。

激发孩子前进的勇气

有自卑感的孩子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原因不能正确地认识、全面地分析,因而把挫折和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差,自暴自弃。家长要善于帮助、教育他们全面分析、评价客观现实,正确的估价自己,正确与人比较,从别人的优点、成功之处汲取激励自己前进的勇气。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学校,老师要采用艺术的手法教育学生,创设条件使有自卑感的孩子体验到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成效。如在课堂提问时给他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家里要创造民主型的家庭气氛,遇事协商解决,对孩子不采取指责、讽刺的做法,不要与他人攀比。如“某人都得100分,你怎么这样差。”“某人都是大队长了,你连个小队长也没当上……”更不能采用惩罚的教育手法。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让孩子始终感到父母既不溺爱他又很喜欢他。

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实事求是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强求“完美主义”。不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要求孩子、塑造孩子,达不到要求,便对孩子一味地指责,使孩子产生心里压力,产生自卑感。对有生理缺陷或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更不能拔苗助长,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必须改变造成孩子自卑感的不利的现实环境和不良的心理素质,才能彻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克服孩子的孤僻心理

现在的孩子长得聪明又活泼,就是有一点不太好——不太合群。父母要帮助孩子把这个缺点改过来,教育孩子懂得友谊的重要性,珍惜友谊。但有些父母对此却束手无策。

对于年龄较小或内向孤僻的孩子,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代他邀请性格相近或有共同爱好的小朋友参加活动。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如何相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玩游戏,获得一次重要的共同经历,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一旦孩子喜欢和同伴相处了,那么你就应该对他(她)强化朋友的价值,鼓励他们交往,不要鼓励孩子抱怨同伴,否则就会加深他的孤僻。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等到孩子有了来往密切的朋友以后,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导。确定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范围,灌输适当的价值观,促进孩子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拥有一个好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为他日后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克服孩子的孤独心理

在有的孩子当中,有一些是属于孤僻、不合群的,他们平日独来独往、少言寡语,课余也很少和小伙伴们共同游戏,瞧那神气,极像一只孤寂的小蚂蚁,使人见了顿生怜爱之心。

孩子产生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平日缺少游戏的伙伴。他们中有的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每日受到他们的精心看护,有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经常在他们上班后被锁在家中,长此以往,使他们心中萌生孤独的情绪。

二是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智力、能力或身体素质都比同龄的孩子差,因此在游戏中相互间的配合就不够默契和谐,常会遭到同伴的批评与排斥,几次的失败,就会使他们失去自信,不愿再和同伴共同游戏。

三是有些孩子身体有缺陷或平日不注意卫生,身上有异味,因而招致同学的嘲讽,长久下去,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对别人存有敌意。

四是有些家庭不太和睦,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虽未离异,却经常吵闹,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也促成了他们孤独性格的形成。

偶然的孤独并不可怕,相反它可成为生活的调剂品,但若长久生活在孤独中,对一个人来说是痛苦的。因此,家长要倾注爱心,努力帮助孩子消除孤独感。

具有孤独感的孩子最缺少的是朋友,最需要的也是朋友,作为家长和老师,不妨和他们一起做做游戏,或是和他们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力求成为他们眼中充满孩子气的、能善解人意的长辈或大朋友。

如果孩子是由于能力、智力或身体素质不如同龄人,遭排斥后形成孤独,教师和家长则要帮助他们重树自信,鼓励他们多和同伴接触,并积极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同时也要教育同龄者善待这些孩子,对他们多宽容、多帮助。也可以有意安排几个懂事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逐步建立起友谊。

对于由于家庭不和睦而导致孤独的孩子,作为老师应给予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经常问一问:“你有什么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关心他们的生活,生日时送上一件小礼物;生病了细心地加以照顾;衣服破了帮助他们缝补。我想这些孩子其实是最重感情的,面对老师这样的关心和爱,一定会打开他们孤寂的心扉。

对待一些身体有缺陷或因不注意卫生而招致嘲讽变得孤僻的孩子,教师和家长要做更加周密的工作。要帮助有缺陷的孩子消除自卑感,可为他们讲一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强者的故事,帮助他们重树自信。要帮助不爱讲卫生的孩子搞好个人卫生,把他们打扮得尽量干净、惹人喜欢。最后还要在孩子们中树立正确的风气,教育大家在一个集体中生活,人人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应因某人有缺陷有不足就去嘲笑他,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孩子必竟是单纯的,可塑性很大,只要老师和家长付出努力,必将最终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正确对待孩子爱拔尖心理

在学校生活中,拔尖分为两类:一类是才能出众、超出一般的拔尖。在学习、体育、文艺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超人的才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另一类是突出个人、自居于其他人之上的拔尖。在学习、体育等各方面才能表现一般,在心理上却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处处有意识地抬高自己、突出自己,压抑别人,想出风头。

对待孩子的拔尖,不同的类型应该采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才能出众、超出一般的拔尖孩子,应积极扶植,让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教育孩子不骄傲,勇于奋进,更上一层楼。对待突出个人、自居于众人之上的拔尖孩子,应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里重点谈对后一类孩子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具体表现是:

过高地估计自己,看自己优点多、缺点少;看别人优点少、缺点多,比来比去觉得只有自己好。

处处显示自己、抬高自己,尤其在众人场合下,显示自己的聪明、能力,以博得别人的赞扬,爱听恭维话。

为达到拔尖儿的目的,不择手段找人家的毛病,挑人家的刺儿,来降低别人。

不正确的拔尖是影响孩子进步的心理障碍。有一个女孩,个性很强,处处想拔尖。可是她没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却把精力放到了别人身上。如每次测验发了卷子,她不是先查自己错的原因,而是先看别人得多少分,再瞪大眼睛看有没有老师没判出来的错等。这严重地妨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了自己的进步。

怎样对待孩子的过分拔尖呢?

做思想工作,让孩子明白为人应朴实、正直,不能虚伪、图面子。人是应该有进取精神的,拔尖应该光明磊落,让别人心服口服。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别人。经常反省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教育孩子向英雄学习,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众人面前不显示自己,不抬高自己,脚踏实地做老实人,干老实事。

尖总是要拔的,才能出众,超出一般的拔尖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正确对待孩子反常的心理

幼小的孩子表现出许多奇怪行为的时候,需要请教专家,以便了解他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上有很严重障碍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有明显不同。他们是退缩的、无礼的,在家里就如同一个陌生人。他不会亲近任何人,也不会在别人接近他的时候有反应。他对待友谊跟对待愤怒的态度一样。他的反应没有变化:没有产生兴趣的表情,没有愉快的微笑,没有伤心的哀容。

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不是表现得呆滞、冷淡,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带他走;就是极惊恐地抓住母亲,好像大难临头了似的。其他的孩子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也可能会哭,不过他们的哭声会在抱抱和一再保证之下,逐渐消失。反常的孩子哭了,他的哭声是不管你怎么亲近他,仍然不会有所改变的。

这类孩子对于周围的世界好像很茫然。他可能会安定在一个地方很久,也可能会晃晃荡荡地过半天。他所关心的,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他毫不留心文明的生活需求,可能会公开地自渎,当众小便,或用秽物弄在身上而无窘迫的感觉。他可能会吃鼻子的分泌物,或用唾液抹自己或他人。他对于什么东西可吃,什么东西不可吃,从不加以分别,只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吃。他可能会吞沙子,吃泥土,或往嘴里塞垃圾。其他的孩子也会尝尝粉笔或泥土的滋味儿,但是他们不是非要吃不可。

反常的孩子可能会连续几个小时,重复地做同一个动作。他可能会玩弄一段绳子,开关抽屉,扯头发,拉自己的耳朵或把手指插进墙缝里去。他会怀着无聊的幻想去旋转一个轮子,扳动开关或来回地转门钮。他宁愿玩积木和珠子,并且固执地要把它们原封原样地装回去。他对于他的玩具种类、数目和搁置地点记得特别清楚,如果他的玩具没放在原地,或坏了,他会变得特别烦躁不安。一旦他的东西还原,他的眼泪和难看的脸色就可能突然消失。

反常的孩子对于身体上的痛楚可能会有古怪的反应。他可能会沉迷于严重地损伤自己,用头去撞墙,用门夹手指,坐在热水里或割切自己的手,让自己的手流血等等,而绝对不会哭诉、抱怨。他对于痛楚的惟一反应,可能是古怪地微笑或放声大笑。他漠然无视于旁人所奉献给他的同情。

反常的孩子即使学会了说话,也不会对说话有兴趣。他在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句往往文不对题。如果直接了当地问他,他就会像鹦鹉一样重复你的问题。他可能会不管事情有多紧急,一句话也不说,完全无动于衷。

同类推荐
  • 读懂孩子的心:青少年常见问题心里解析

    读懂孩子的心:青少年常见问题心里解析

    您的孩子有马虎、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吗?您的孩子有早恋、忧郁、离家出走的可能吗?您的孩子有自卑、胆怯、暴力倾向吗?……阅读本书,它将带您透析青少年常见问题,让您的孩子摆脱心理阴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 教育书-培养孩子不可不读的8种教育方法

    教育书-培养孩子不可不读的8种教育方法

    本书收录了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方法,并介绍了每种教育方法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帮助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
  • 0~1岁育儿一本通

    0~1岁育儿一本通

    本套丛书共分两册:《40周孕产一本通》、《0~1岁育儿一本通》,均由富有育儿经验的科普作家编写。本分册介绍了产后产妇保健调养和宝宝喂养教育要诀。宝宝出生的第一年是决定一生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宝宝抵抗力低,表达差,感染和意外事故会频频发生。年轻父母缺乏育儿的知识和经验,面对孩子的一些异常反应,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本书详尽地告诉年轻父母们如何了解、观察、认识和正确处理0~1岁宝宝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宝宝在优良的护理、喂养、教育和防病治病的情况下茁壮成长。本书内容科学实用,阐述简明易懂,适合妇幼保健人员、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阅读参考。
  • 妊娠期答疑解惑手册

    妊娠期答疑解惑手册

    本书针对育龄妇女和妊娠期妇女介绍了孕前准备、孕期保健、分娩准备、准爸爸常识、孕妇监护等内容。
  • 一年级,开启孩子的一生

    一年级,开启孩子的一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次重要跨越。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是截然不同的,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转变,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增长才能与见识,对他的成长与发展都极为重要。本书旨在指导父母做好这样几件事:做好幼儿园到小学衔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总结学习良方、教育孩子认真对待作业、帮孩子克服粗心的弱点、让孩子与拖拉彻底告别、保护好孩子的视力、纠正孩子的几个毛病、积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培养孩子的生活好习惯,让孩子从一年级开始,爱上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基。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徇明纪元

    徇明纪元

    圣徇,徇世界的第二代徇人,徇人曾以科技使世界繁荣昌盛,也使科技毁灭了世界。徇历4000年轮回,直到“神”的降临。“神”的降临,带来了更高级的知识,“神”教会了徇人高级知识。几百年后,圣徇发展成了更高级的文明。这或许是阴谋论吧,但是,“神”并不这么认为。
  • 幽幽蓝蝶霜染花

    幽幽蓝蝶霜染花

    她是仙族的蝶仙公主,他是仙族的花仙后裔。流落魔界,他们生死与共,她叫他红芍,他称她阿虫。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她长大,却忘了她;是恩?是情?还是劫?她剜血以还。她成了蓝妖,他亦素了衣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冷傲首席:隐婚蜜爱

    冷傲首席:隐婚蜜爱

    婚后王璇雅团在沙发里,瞥着身边的男人,突然问道:喂,你和我说实话,你是不是暗恋我很长时间了?男人看了她一眼,默不作声。王璇雅故作凶狠地扑上去,“你说不说!”男人一把将王璇雅揽进怀里,低沉磁性的声音在王璇雅耳边响起,让她耳朵发麻:“不说,用做的。”一个小时后,男人抚摸着王璇雅柔嫩的脸颊,“时间长吗?嗯?”腰酸背疼的王璇雅顿时无言以对。
  • 剩下的雨季

    剩下的雨季

    也许命运总是会帮忙打点好一切。凭什么,你就可以住在我的心里。会在机场帮我的人不止你一个,可以让我叫大哥的自然也不仅仅有你。可你好自私的,为什么?为什么总要在我的心里抢个位置呢?当初整颗心都是你的时候,你不是不要嘛?不会了,现在不会了。我已经强大到,可以没有你了??????所以,现在,请你不要再来挤进我的生命。你我已是陌路人。不要再来阻挡我,不然,即使是你,我也毫不留情。爱这种东西,已经离我很远了呢。我是个好演员,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尽职的演完。但我们早已不是以前的我们了,我也没有这么好的演技了。所以,请你离开。不要和我说爱,我已经与它错过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回不去了????
  •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三月让我抱抱你

    青春三月让我抱抱你

    某天果然看着后面原地站着不动的某人,嘴角抽了抽“你站在那干嘛?还不快过来!”“呜呜呜,真的不能怪我啊,那边那个小姐姐真的绝美,我感觉自己走不动道了嘤!!”顺着某女视线看去,果然不由地满头黑线,“看我啊,我不好看吗?”闻言,某女转过头来,将视线落在了某男身上,眼里闪过一丝明显的嫌弃,“对不起,审美疲劳。”果然“……”有句mmp在心里我今天一定要说!这是一篇顶着青春伤感标签的沙雕文。武力值爆崩娘胎单身17年二本正经女VS重生闷骚略带佛系智商爆表学霸男!!林朗:当每次听见从某人嘴里蹦出一些网络青春伤感语句时,我总有种想要将他头打爆的冲动。果然:就算是学霸重生,知识点该忘的也照忘不误!网络文学里的重生牛逼主角出来挨打!林城:呜呜呜,从小宠到大的妹妹突然就被牛粪拐跑,跪求心理阴影面积嘤嘤嘤!教导主任:别为你犯的任何错误找任何借口!那不是原因!——欸,那边那两个手牵手的同学!你们给我过来!!……最后,阿鱼在此跪求收藏加推荐票,拜!托!了!(〃?ω?)1v1甜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