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海的记忆中,咸鸡蛋可是个好东西,因为那个年代物资真的太匮乏了,肉类只有过年能够吃到,平常要是说生病了,想补充点营养,鸡蛋就成了最好的营养品。
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人工合成鸡蛋”或者什么养鸡场的鸡蛋,只要是鸡蛋都是散养鸡、走地鸡下的蛋,用后世蛋眼光来看,就是纯笨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贵上一倍蛋鸡蛋。奥!当然这时候的鸡蛋与后世的纯种鸡蛋还有一个小区别,那就是这时候的鸡蛋是可以孵化小鸡的受精卵鸡蛋,针对这一点可以让有关人员考据一下,是不是同样是笨鸡蛋,但为啥总事觉得二三十年的比现在的好吃呢?
因为鸡蛋的用途广泛,家里虽然有十几只小母鸡下蛋,但鸡蛋筐里总是积攒不了多少,即使能够攒够三二十个鸡蛋,也会被奶奶拿到大集上卖掉,换取油盐酱醋。所以李海童年的印象中就没有敞开了吃鸡蛋的日子,在后世可以想吃多少鸡蛋就吃多少鸡蛋的时候,他不由的内心充满了沉重的罪恶和内疚的感觉。
因为鸡蛋金贵,每年开春奶奶准备腌鸡蛋时,都是提前一个月下手,能省下一个是一个,尽量在天气变热之前将一坛子的鸡蛋积攒完毕。因为这些咸鸡蛋是麦收时节给劳累的人们最好的美食,既方便携带,有美味下饭。
奶奶腌的咸鸡蛋很好吃,一直都是用那个家传的粗陶坛子腌制,所以李海的脑海中一看到咸鸡蛋就会想起那个简单甚至有些丑陋的坛子。轻轻剥开咸鸡蛋微红的外壳,触手可及的就是那如同荔枝一样的白色嫩肉,如同果冻,颤巍巍的富有弹性。如果剥蛋壳时用力过大,可能就会打破那层薄薄的果冻而流出红色的粘油,亮晶晶的如同水晶,反射着耀眼个光亮,再往里看就是一个沙沙的糯糯的蛋黄,浸在在红油里面,饱吸着红亮的汁水,蛋黄入口甜咸,并有韧劲,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但也有点小遗憾,就是蛋黄是在太小,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咀嚼就已经下肚,简直暴殄天物······
李海小时侯的咸鸡蛋可不是随便吃的,所以在李海的脑子里,只要能吃咸鸡蛋那一定是天气炎热的麦收时节了。因为在麦收之前奶奶的坛子是用黄泥密不透风的层层包裹的,只有在麦收之前才会除泥开坛,准备一年中最忙碌的盛会。
也许比李海小一些人不会清楚为啥这么一个简单麦收要用盛会来形容?不就是租台联合收割机半天就实现了站着的小麦到躺着的麦粒的变化吗,何其简单?不仅麦粒脱皮装袋,甚至麦秸都被收割机磨碎埋入地下,多么简单快捷的事情啊?
如果要说起八十年代的鲁中平原的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啥叫联合收割机,甚至没有拖拉机,耕地、播种都是牛拉着犁或耧去完成的,而要到收割怎完全靠人工了,就算事最简单的脱粒机也是在很久后才逐渐用到的,那当时勤劳的人们是怎么收麦子的呢?
麦收时节一般在儿童节之后,这时天气干燥、炎热开始肆虐鲁中大地,冬小麦颗粒饱满,“摇摇欲坠”。庄稼人都是抢时间的高手,趁着没有阴雨,需要快速收割,当然这个快速也要二三十天,与后世那种一周完成麦收的节奏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庄稼人都是天蒙蒙亮就拿着镰刀下地了,并提着一个个五斤、十斤不等的大白塑料桶,里面可不是后世的散装白干酒,有的灌着从小机井里压出来的拔凉的井水,有的灌着凉白开,这是炎热的麦收季节必不可少的。
而一起出门的妇人们手里都提着个大竹篮,里面用雪白的毛巾盖着一个个碗口大的白面馒头,面没有后世那么白,泛着淡淡的黄色,也没有后世的那么暄腾,但很有嚼劲,不会像后世的馒头那样一攥就变成个乒乓球。这馒头虽然啃起来有点硬,但绝对像后世绿色产品厂家信誓旦旦保证的那样,百分之百零添加剂,可能后世最好的厂家也不敢百分百的保证做到,但这时候的家庭妇女就可以轻松的做到,因为这个年代大家根本不知道啥是添加剂。
竹篮里还有两样下饭菜,一个是自家腌的咸菜,无非是大盐粒子腌的苤蓝、芥菜疙瘩,另一样就是咸鸡蛋,每人每顿限量一个。就是这样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幸福的一件事了。
一眼望不到边的麦地一片金黄,轻风吹来像一汪金色的海洋,波光粼粼,耀人双眼,麦子足有半人来高,麦穗笑开了花,像是提醒人们再不收割她就跌落凡尘。
大家弯下腰,抡起胳膊,镰刀上下齐飞,左手满把的攥着麦子的腰,右手镰刀发力隔断麦子的脚,然后将一把把的麦子轻轻的放倒,摆成一个长长的队列,后边紧跟的妇女或老人赶忙上前用麦秸捆成一个个一根怀抱的大捆,天气炎热,不一会儿就满身大汗,但为了赶时间,大家除也就喝口凉水的时候能直起腰杆。中午到了,就在田间地头,树下沟旁,席地而坐,就着咸菜啃两个大馒头,再小心的吃口咸鸡蛋,那感觉虽然浑身酸累但又觉得无比的充实、踏实······
割完的麦子要赶紧让老黄牛套上木板车运到打麦场,摊平在地上借着炙热的太阳慢慢的晒,再用老黄牛拖着碌柱一遍遍的压着,最后麦秸不忍心的与麦粒分别,一堆堆压碎的麦秸堆中都是一个个黄澄澄的麦粒。怎么把小小的麦粒给挑出来呢?这可不仅是个体力活······
农村人常说的“扬场”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既要臂力过人,又要懂风向,知道怎么将麦秸麦粒扬出去,然后他们借着风的力量彻底的分离,而李海他们这时可不能闲着,要去用扫帚轻轻的扫着麦秸和麦粒的分界线,使他们更加彻底的分离开来。
“扬场”的活一般都是爷爷来做,因为爷爷比老爸更有技术,懂得借助风势,老爸虽然也会但还不是很精明,本来老爸打算好好学习一番的时候,脱粒机的出现就让老爸彻底解脱了······
李海他们这帮孩子也是麦收时节的重要的帮手,送饭、拿工具、牵牛赶车等等活计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其实李海的内心也想要让大家认可自己的男子汉地位,就拿着镰刀下地割起了麦子,但仅仅割了半个小时,胳膊就想灌了铅水一般抬不起来了,而手心也起了两个大水泡,老妈见状赶紧夺下了镰刀,生怕他一不小心在割到自己的腿肚子可就麻烦了,镰刀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相当锋利的,不然我们伟大的D为啥用它来做标志?
割麦子自己干不了,但是晒麦子、装口袋,李海还是必须要做的,这活他不想做都不行,因为老爸不会和他讲道理,危险的活干不了,简单的活再不想干,那小屁股就要遭殃啦。因为麦收的二十天里劳动强度极大,还要赶着好天气赶紧做到颗粒归仓,所以大人们的脾气都很暴躁,就和当今好多的年轻妈妈一样,老大还没有独立,老二又降生,自己还要工作,一遍辅导着老大的功课,一遍喂着老二的奶粉,还有成堆的脏衣服要洗,老公不帮忙不说,还在制造垃圾,那心情是如此,好似随时被火山拱开的地壳!李海就因为不听招呼被老爸很实在的打了两下,衣服穿的少,五个手指印马上显现出来,宛然如余沧海的摧心掌下手效果一样,李海就立马变乖了钱起来。
晒麦子就是拿着木锨反复的将麦子翻过来又复过去,就想海鲜酱油的广告一样,要给麦子全身都晒干,360度无死角。这是那个年代的孩子常干的活,光脚踩在滚烫的麦子里,就像踩在柔软的沙滩上,麦子给自己的脚做着滚烫的按摩。这活虽然简单,但累就累在要频繁的收起来再摊开了,直到挤出麦子里最后一点点水分才算结束。
装口袋就更简单了,只是给大人做辅助,撑着口袋的大口子,让它更快吞噬那些新收的小麦。说是简单,技术含量是低些,但是体力一点也不少,必须要一遍遍的重复一个动作,还是在烈日炎炎的初夏,谁能受的了这个罪?
其实后来李海也想,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样,重复着固定的工作那才是成熟,如果能像机械一样无怨无悔的重复一项工作就可称得上伟大,就比如装配车间的工人,要每天重复一个固定动作几千次,读书的孩子要每天手拿钢笔不动地方的重复的写着几千字,锄地的农民要弯着腰亦步亦趋的保持一个姿势锄上几十亩地······
重复是成熟的标志,而咸鸡蛋则是成熟的见证,等自己认识路这其中的甜和苦,也就表示着自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