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回讲道,十八镇诸侯会盟伐董卓,董卓胁迫天子迁都长安。临行,董卓派铁骑放火烧了洛阳。先锋长沙太守孙坚率先进入洛阳救火,意外得到了传国玉玺。孙坚隐匿玉玺,托疾辞归。不料事情泄露,盟主袁绍向孙坚索要未果后,传书于荆州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孙坚被刘表围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折兵大半,夺路引兵回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
小说由此引出了刘表出场。读书至此,疑问有二:各镇诸侯大多响应曹操檄文起兵伐董卓,荆州刺史刘表为何未参加?刘表为何会听袁绍的支配去截杀孙坚?
查阅《三国志》,在卷四十六孙坚传记中有意外的收获:
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也就是说,时任荆州刺史的王叡平时对孙坚无礼,孙坚举兵讨董卓时顺路杀了王叡。那么孙坚为何要杀王叡呢?同卷,裴松之补充的《吴录》曰:
叡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叡罪过,令收形刑讫,以状上。坚即承檄勒兵袭叡。叡闻兵至,登楼望之……坚曰:“被使者檄诛君。”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在卷六刘表传记中记载有:
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
从以上资料可知,诸州郡并兴义兵之时,王叡任荆州刺史。王叡与孙坚不睦,孙坚听信武陵太守曹寅的诈檄(也可能早就想除掉王叡),而在讨董卓的路上逼死了王叡;在孙坚返回途中,亦未见有袁绍给刘表传书并截杀孙坚的记载。因此,在各镇诸侯会盟伐董卓时刘表根本无法参加,刘表截杀孙坚更是子虚乌有的事件。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与刘表的结怨,并不是因为刘表截杀了孙坚,而是因为孙坚受袁术的支使,在偷袭荆州时意外死亡。
孙坚先是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后又联合袁术偷袭荆州,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孙坚被流矢所中死。《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创作时故意隐瞒了孙坚杀王叡和联合袁术偷袭荆州的情节,就是为了塑造吴国的奠基者孙坚勇武的正面形象。可惜,历史的记载及隐匿玉玺的行为将其打回了原形。孙坚也就是一个凶猛、见利忘义的军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