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路
端起杯子喝水,朋友说,这只杯子真漂亮。他指的是造型。那天我们喝了不少酒,竟然探讨起人生。我说,形形色色的杯子,漂亮或者不漂亮,都是用来“盛水”的,正如人生,辉煌不辉煌,本质都是“活着”。
杯子有形状,人生有没有形状。我觉得是有的,而且是“纺锤状”的。
最初的人生,是简单而赤裸的。光着屁股蛋,若不是皱着眉头,大声啼哭,存在都几乎被忽视。渐渐长大,精神和物质,全拜人所赐,自身什么都没有。然而,渐渐长大,往后的日子里,我们渐渐得到。
我们学会了说话和行走,拥有了书包和识字课本。强壮了身体,懂得了道理,十五六岁,开始放飞青春,将理想根植在心里。这个过程,我们得到很多,包括在成长岁月那些小小的愿望,比如,一个钱夹,几元压岁钱,一条专用皮带,家长的勉励和老师的表扬,生活是丰富的,它以慷慨的姿态,给我们留下最初美好的印象:生活的过程,就是得到的过程。
一切都在膨胀,一切都在增长。负笈求学,学有所成,报效社会,人生的经验不断累积,人生的形状逐渐变粗。从生理角度来讲,骨骼强劲,体能增强。爱情、亲情、友情都是美好的,此时一一拥有和体验,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又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博取事业、家庭、名声、地位,这一切,无形中让人生变得博大而丰富。不曾失去,却慢慢地得到。不知不觉到了“纺锤的腰部”,取得了“人生最大值”。生命变得圆满,也变得多彩。
然而,忽然有一天,发现头发开始变稀,还发现口腔里有了第一颗蛀牙。开始体验到失去的滋味,人生的形状在慢慢变小,从“纺锤”的腰部滑向顶端。一夜间,膝盖变硬了,慢慢失去了弹性。原来能扛液化气罐一口气上五楼,现在空手上三楼也要喘几口气了。
人生的形状开始变细,逐渐更细,连四肢的肌肉也开始变细,只留中间的肚腩越长越大。想起年轻时的理想,往往只能一声叹息了,因为此时纵然雄心犹在,也欲振乏力了,时时能感到精力和体力像海水一样慢慢退潮。
体力弱了,心就小了,心变小了,舞台就小了。心灵是生活的半径,半径越来越短,“生活的园”也随之慢慢变小,许多的活动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好像最值得关注的,只有体检的各项指标,生活的面,逐渐小到指标上的那几个数差。
正如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时间的风吹过来,就飘落一阵黄叶,直至剩下突兀的枝干。
不断失去,失去雄心,得与涌上心头的悲哀搏斗;失去健康,得用坚韧应对肌体劳落下的病痛。直至最后,缩到了一个点,赤条条地去……
以上是我对人生“纺锤状”的阐释,朋友听了,觉得这种说法有些悲观。
我并不觉得悲观。我的意思是,当人生的形状在增大阶段,你得积极主动,强化最大值;人生的形状在缩小阶段,你得从容平静,延缓最小值。
贝聿铭和他的“金字塔”
查一路
贝聿铭是美国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其设计以别出心裁著称于世。
1982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来巴黎,为新卢浮宫做全面的统筹设计。得此殊荣殊为不易,法国本土和世界各地云集着各种风格与流派的建筑大师,为新卢浮宫设计这项工作,为众多人垂涎和瞩目。然而贝聿铭是唯一的,一次偶然的会面,贝聿铭给密特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了解历史和文化,对建筑师来说,固然重要。然而,择善而从,守善坚持,是作为大师更高的品质,这一品质将追随大师的风格,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密特朗对贝聿铭建筑作品的推崇,正是以对贝聿铭人品认同作为基础。
事实果然所料,虽然贝聿铭设计出最好的方案,方案尚未公布,只是通过委员会透漏出来,即便如此,整个巴黎对这个方案的第一反应是——嘘声一片,虽然还不知道设计的具体内容。这是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尽管施工完成以后,其设计的理念,被认为是“十全十美”,但当时太多的人不愿接受,其中包括当时巴黎市长,后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先生。
民意要求贝聿铭把模型公开展览,让公众判断决定它的存留。
巴黎知识界发起签名运动,要求取消计划。
此时,贝聿铭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去完善设计,而是需要采用何种手段去让法国公众接受这种设计。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往往会让一名设计师选择退让和妥协,要么就是牺牲整体设计理念,做出某种媚俗媚众的违心修改。事实上,如果贝聿铭根据大众的意见,做出修改,很快就会得到巴黎民众和知识界的认同。
而贝聿铭选择了对自己风格完整性的坚持。他接连不断,在巴黎开展各种解释活动,打消误解,争取支持。他连续会见电视、电台和报纸的记者,向他们反复解释自己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及方案的特色与优势。他不遗余力地做有关人士的工作。寻找机会,在电视发表讲话,电视上,他语言坚定,信心十足……
正因为贝聿铭懂得如何去说服别人,明确地表达自己。善于坚持,也懂得坚持。最终,巴黎市长接见了他,民众接受了他。贝聿铭征服了巴黎,他的“金字塔”如今已成为卢浮宫的新象征,被人们誉为“理性、美感及现代化的成功混合体”。
多少“独特”,多少“别出心裁”,因为妥协,渐渐与平庸合流;相反,又因为坚持,胎死腹中。而贝聿铭既认定坚持,又懂得如何去坚持,这是艺术之外的艺术。正因为类似“双重艺术”的存在,风格才流溢大美,创造方存留于世。
境界犹如撑竿跳
查一路
蒂姆.伯纳斯.李的名字远没有比尔.盖茨响亮。但他却是互联网公司的CEO们心中的偶像。
1990年,伯纳斯.李在当时的NEXTSTEP网络系统上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服务器和第一个客户端浏览器编辑程序。接着,启动了万维网并成立了全球第一个www网站。这位1955年出生于伦敦的物理学家,是万维网的创始人。
如今,WWW、HTTP、URL等词语成了人们习惯的日常用语,万维网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人们工作、娱乐、交流思想和社交的各种方式,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几乎每个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讲,万维网诞生的意义并不亚于印刷术、电话等发明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伯纳斯.李的发明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带来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可是,伯纳斯.李并没有为“WWW”申请专利和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向全世界开放,为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翻开了里程碑式的篇章,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也就是说,为互联网的普及,伯纳斯.李放弃了自己本可以获得的天价的财富,更进一步说,他本可以在财富上与比尔.盖茨一决雌雄的。
同样是在1990年,微软完善了自己的苹果视窗版本微软视窗3.0。1996年微软“全心全意地拥抱了因特公司。”如今,微软是世界上Web各种浏览器中的最强提供者,稳坐行业的第一把交椅。无疑,比尔.盖茨是这个时代的创富英雄。
与伯纳斯.李不同的是,比尔.盖茨不放弃任何一个商机,人们形容他像一只青蛙,瞪着双眼,紧盯着浮在水面上的所有昆虫,看准时机,迅即下手。这位技术的追星族,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露面的天才。
盖茨可能觉得自己很委屈,他也能捐出善款,与他人分享财富,为什么自己总是官司与麻烦不断?其实,他应该明白他首先满足的是自己。财富,让他有吃不完的汉堡和如花美眷。也让他能在被红颜知己诉诸法庭时,能支付80亿美元的巨款。
人心是杆秤。如今,伯纳斯与盖茨的境遇有所不同,伯纳斯虽然没有获得巨额财富,却被尊为“互联网之父”,人们称誉他的贡献时说,“与其他所有推动人类进程的发明不同,这是一件纯粹个人的劳动成果,万维网只属于伯纳斯.李一个人”。2004年4月,芬兰技术奖基金会将全球最大的科技类奖“千年技术奖”授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