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是你找,其他人找。
刘禅:……
诸葛亮:你,不该找的。
刘禅:是吗?
诸葛亮: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一个错误的方式找我回来,结果只能是三个字。
刘禅:哪三个?
诸葛亮:上一当。
刘禅:有人说你联结魏国。
诸葛亮:人言可畏。
刘禅:有人说你阴谋夺权。
诸葛亮:众口铄金。
刘禅:你……问心无愧?
诸葛亮:没有。
刘禅:怎么讲?
诸葛亮:心是问不出来了,要感受。
刘禅:我尝试过感受,但是,感受不到你的心。
诸葛亮:再感受一下。
刘禅:……
诸葛亮:感受到了吗?
刘禅:感受到了。
诸葛亮:怎样?
刘禅:罪该万死。
诸葛亮:你说我?
刘禅:不,那些造谣的人。
刘禅终于醒悟过来——这一切都是苟安惹的祸。但很可惜,这是一次迟到的醒悟。不仅苟安已逃到魏国去了,最重要的是机会失去了。
诸葛亮的机会失去了。
蜀军的机会失去了。
他的机会也失去了。
相信一个人,可以得到一切;怀疑一个人,可以失去一切。这是刘禅的教训。
也是世上很多人的教训。只是有些人吸取,有些人不吸取罢了。
诸葛亮只得从头再来。别人的教训要自己来付出代价,这是他的无奈。建兴九年春二月,诸葛亮再次出师伐魏。接招的那个人依然是司马懿。
这一次战争竟然是上次战争的翻版:诸葛亮没有败在战场之上,却败在战场之外;没有败在司马懿手里,依旧败在自己人手里。
捣鬼的那个人是李严。
正当蜀兵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时,李严给他写来这样一封信:
“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图。”
毫无疑问,这是晴天霹雳。如果吴魏联合,蜀国将难以自保。诸葛亮赶忙撤兵回成都,准备与刘禅共商退敌之计。
却是子虚乌有。
李严提供的消息是子虚乌有。李严之所以编造这么个消息只是为了逃避他军粮运输迟缓的责任,以骗过诸葛亮。
更可恶的是,李严一方面骗诸葛亮回师,一方面还对后主刘禅说,我早已备下军粮,正准备运到丞相军前,却不知丞相为什么忽然班师?
见过傻的,没见过如此傻的;见过无耻的,没见过如此无耻的。
李严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骗术很快就暴露了。但最痛苦的人还是诸葛亮。
他这才知道,自己的对手原来不是司马懿,而是身边的一个个小人、鸟人。
他们不自量力与自己斗,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只是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他人的时间。
特别是诸葛亮的时间。
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胜利,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之所在。所以建兴九年对诸葛亮来说终究是碌碌无为的一年。虽然这一年,张郃死了,死于他的计谋之下,但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终结战争。以他的智慧主动终结战争,而不是被身边无关紧要的人一次次打搅。
诸葛亮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因为他的生命经不起等待。
就像很多人的生命经不起折腾一样,大家要不折腾,向前走,去摆平一个又一个问题。
摆平一个又一个人。
那些应该被摆平的人。
三年之后,诸葛亮再次从头再来。
这是建兴十二年的春天,这个春天,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诸葛亮希望,这一次的对手只是司马懿,不是别人。特别是他身边的人。
刘禅却希望没有对手。
刘禅不想做个没事找抽型的人。三年太平日子过去,他想不出要出兵伐魏的理由。
的确,时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麻醉剂或者说安慰剂。它会让人忘记仇恨,忘记使命,忘记责任。
诸葛亮没有忘。这是他六出祁山了。生命中有多少激情可以支撑六进六出,又有多少时间可以托起这六进六出?诸葛亮实在是浪费不起。
所以在出发之前,诸葛亮发下这样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誓言其实是谮言。他不知道,自己这次是回不来了。
太史谯周这次也感觉诸葛亮伐魏凶多吉少。他是个天文观察者兼预言家。他观察到天象不支持诸葛亮伐魏,便用充满封建迷信的语言对诸葛亮说,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说,有几万只鸟从南方飞来,集体想不开跳进汉水而死,简直是一种恐怖预警。然后成都人民奔走相告,都说听到了柏树夜哭。我靠,这是什么情景,要死人的先兆啊。
而且死的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
太史谯周当然不敢直接说诸葛亮如果出征必死无疑。他只能用这些悲惨的传言来阻止诸葛亮的蠢蠢欲动。
要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啊!
诸葛亮却还是要出发。
因为时不我待。
事实上他藐视这些悲惨的传言,在他看来,这是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是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是拿来吓唬那些胆小而愚蠢的庸人的,而不是吓唬他的。
他是一个战士。一个有使命的战士。他的字典里只有“出发”和“到达”这两个词,没有别的。所以这个春天,诸葛亮带领三十四万蜀兵,分五路而进,再出祁山。
而司马懿也调集魏国各处军马共四十万,在渭滨下寨,欲与诸葛亮再战江湖。
战争刚开始,便有魏将来降。
是一个叫郑文的魏国偏将。他一脸委屈地站在诸葛亮面前,表达了改弦更张的坚强决心。
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
嫉妒。
嫉妒一个叫秦朗的人。
这个秦朗跟他一样,原来也是魏国偏将。但很快秦朗就不是了。
成为前将军。
这个级别就高多了。不像他郑文,再怎么混,也只是那个样。
便嫉妒。
嫉妒完了之后就反水,跑到诸葛亮这里来寻找光明的未来了。
这就是郑文的反水史,逻辑清楚,爱憎分明,没什么破绽。
蠢蠢欲动害死人
诸葛亮没说什么。
他只交给郑文一个任务——杀了秦朗,在战场上表一表忠心。
忠不忠,看行动嘛。
郑文很快就表了忠心——秦朗死了,死在他的刀下。
他们在马上交锋,只用了一个回合,秦朗的头和躯体就分离了。
诸葛亮在现场看到,郑文下手很快,很狠。他的忠心是不打折扣的,是毋庸置疑的。
可正因为这,诸葛亮才看出了这其中的破绽——一个人的思想转变,真的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吗?真的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的痕迹?
他不相信。不相信世事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没有那些千回百转、起承转合。
人生的主题是什么?是金戈铁马,也是儿女情长。是大局,也是细节;是果断,也是徘徊;是精华,也是糟粕。
总而言之,百味杂陈,悲欣交集,一言难尽。
从来就没有什么泾渭分明。这是诸葛亮对人生的一个体察。从这样的体察出发,他认为郑文有问题。下手太快,缺乏过渡。
当然,诸葛亮对郑文最大的怀疑还是一招致命。
他郑文是谁?是张飞吗?张飞在地底下笑了。
他秦朗是谁?是魏国司马懿手下威风凛凛的前将军啊,别说郑文可以一招致命,就是张飞来打,也不可能这么快、准、狠地解决问题吧?
所以,这里头有诈。
所以,郑文被绑了。在砍下秦朗的脑袋之后。
甚至,诸葛亮都不愿意承认那颗滚落在他脚边的脑袋是秦朗的脑袋。因为他看上去是那么的猥琐,没有气质。
郑文终于承认那颗疑似秦朗的脑袋并非秦朗本人的。
是秦朗弟弟秦明的。
什么叫苦肉计?这就叫苦肉计。将前将军的弟弟奉献出来当牺牲品,以成全郑文的诈降计划。
诸葛亮倒吸一口冷气,为司马懿的良苦用心。
为了干掉对手,先不惜干掉自己人。这样的狠招,诸葛亮使不出来。
估计周瑜也使不出来。
周瑜当年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毕竟只有皮肉之苦,没有性命之虞。现在司马懿这么搞,简直是恐怖主义行径。是搞人肉炸弹。
诸葛亮决定反制。
或者说他要将计就计。
比狠,他比不过司马懿;比智慧,诸葛亮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所以他没有杀掉郑文,而是废物利用,让他做双面间谍——修书一封,教司马懿来劫营。
司马懿会来劫营吗?在收到卧底郑文的亲笔信之后。
没有人知道。
包括诸葛亮。
不错,他是有这个计划,将计就计,布好陷阱等着司马懿来踩。可司马懿是个多疑的人,任何情况下,他的第一选择是首鼠两端。
什么都选择,却什么都选择不了。
的确,在收到郑文亲笔信的那个夜晚,司马懿失眠了。劫还是不劫?这是个问题。
他什么都想到了。甚至想到了郑文叛变,想到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只是没有肯定。
所以那个夜晚是辗转反侧的夜晚,也是一无所获的夜晚。
想到不等于做到。很多人一生一事无成就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一如此时的司马懿。
最后还是他的儿子司马师替他拿了主意。劫营这个活,让秦朗去干就行了。父亲大人在一旁观摩。
毫无疑问,这是挽救司马懿性命的最后机会。
因为秦朗死了。在后来一个偷偷摸摸、充满阴谋的夜晚,他身先士卒去劫营,结果为国捐躯——掉进了诸葛亮的圈套里。
司马懿则侥幸逃脱,惊魂未定。
由此,他对这个世界更怀疑了。每一种可能都不能排除,每一个卧底都不可靠。
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但自己真的就可以相信吗?关于智慧、关于决断,总是充满悖论和含混不清——自己,也是个可疑的人。
就像这个世界,不可寄予厚望。
于是重新缩回渭南,做缩头乌龟。司马懿这一回下定决心,任诸葛亮再如何引诱自己,决不动心,决不蠢蠢欲动。
蠢蠢欲动害死人啊!这个是有惨痛的经验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