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生的道路千万条,真要找,还是有一些旁门左道可以走的。
旁门左道不是歪门邪道,它是正道之外的一些小路,也许通向生存,也许通向死亡,总之充满了不确定性。
崔谅无奈之下慌慌地走向通往天水郡的小路。
也许天水的情况不比安定好多少,但是现在,除了这个地方,他还有什么地方好去呢?
这叫给自己寻找一个希望。尽管到了天水,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寄人篱下,可是这样的世代,有一个屋檐能让你遮风挡雨,那已是天大的造化了,就怕没有。
果然没有。
天水的屋檐自然是有的,只是它不能给崔谅遮风挡雨了。
崔谅在半道上遇到一个人。
诸葛亮。
诸葛亮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很有气定神闲的意思。
他在等他,等待崔谅臣服。
诸葛亮总是这样,等待一个又一个人臣服。抓孟获时是这样,现在抓崔谅也是如此。诸葛亮以一种气定神闲的神仙姿态,等待崔谅做出选择。
是降还是死?
的确,现在的崔谅只有这两种选择。诸葛亮希望他两害相权取其轻。
崔谅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他归降了。
当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时,崔谅做出了一个凡夫俗子都会做出的选择——活下去,像狗一样地活下去,而不是慷慨赴死。
因为,他不是圣人崔谅,是老实人崔谅。仅此而已。
诸葛亮需要崔谅为他所用,目的是拿下南安城。
南安太守杨陵跟崔谅私交很好,诸葛亮希望,崔谅能够担负起说服工作,劝杨陵归降。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崔谅已经归降了,杨陵能不见贤思齐?
最重要的,这里有利益的再选择——跟着坐以待毙的夏侯楙混还是跟着诸葛亮混,前程大不一样。
崔谅进城了。
进了南安城。带着诸葛亮的殷殷重托。
只是他没有完成任务。
杨陵不肯归降。
虽然两人都是太守,穷途末路的太守,但很显然,他们的世界观不一样。
一个对未来已经绝望,一个依旧相信未来。
当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时,崔谅选择像狗一样地活下去,杨陵却选择高贵地生。
哪怕鱼死网破。
他用大失所望的眼神捶胸顿足地对崔谅说,哥们儿,挺住啊,我们都受魏主大恩,怎么可以有奶便是娘?他诸葛亮有奶吗?没有。即便有,也是问题奶,喝了要出问题的。
崔谅:可是穷途末路了啊……
杨陵:貌似穷途末路,却是柳暗花明。
崔谅:诸葛亮不可战胜。
杨陵:世上没有不可战胜之人,除非他不是人。
崔谅:诸葛亮确实不是人。
杨陵:是什么?
崔谅:神。
杨陵:心中无神,世界便无神。
崔谅:你很自信?
杨陵:你很自卑。
崔谅:事到如今,不自卑不行。
杨陵:不抛弃,不放弃,不自卑。
崔谅:可以转危为安?
杨陵:可以转败为胜。
杨陵所说的可以转败为胜的办法是将计就计。
利用崔谅为媒介,谎称杨陵献城,赚得蜀兵入城门后,再关门打狗,在城中绞杀之。
计是好计,又阴又狠,很有欺天、欺地、欺人的意思。
但崔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依计而行,做杨陵的工具。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有做工具的时候。不是做这个人的工具,就是做那个人的工具——如果你混得不够好的话。
可现在崔谅的问题是必须二选一:做诸葛亮的工具?还是做杨陵的工具?
这是工具人生,也是崔谅要不要做双面间谍的抉择时刻。老实人崔谅做单面间谍都已力不从心,何况要阴阳兼顾,由此及彼呢?
他最后的决定是,做。
人生无非就是做嘛。怎么做都是做,那索性做复杂一点,以给自己多一种可能。
起码是浑水摸鱼的可能。
崔谅对诸葛亮说,摆平了,杨陵摆平了,他答应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去捉夏侯楙。杨陵人好,立功心切,好几次跟我说要亲自去抓夏侯楙,只因手下勇士不多,不敢轻动。所以还需丞相支援。
崔谅说这话时表情诚恳,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脸不改色心不跳。
只是身上有一个部位不听话,泄露了天机。
脚跟。
他的脚跟在不断地颤抖,提示出他内心的慌乱与不安。
唉,老实人撒个谎不容易啊。他可以说服自己的思想,却不能说服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极微小的部位。
诸葛亮笑吟吟地看着他,目光很温暖。
若无其事。
但是崔谅却在诸葛亮的温暖当中不寒而栗。不知道为什么,他极想哭。就像迷路的孩子手足无措,想以哭泣赶走恐惧一样,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诸葛亮对他说,好,很好。你好,杨陵好,大家都好。大家好了,世界就好了。
诸葛亮的话说得很抽象,很哲学,崔谅听得一头雾水。
诸葛亮又说,我看这样,让关兴、张苞跟你先进城,只说救军马上就会杀入城中。等里面都安排好了,你们举火为号,我立即率兵入城去捉夏侯楙。你看好不好啊?
崔谅傻了。他这才知道,诸葛亮的目光为什么很温暖。因为他胸有成竹。
这个人的反应太快了。所谓将计就计,那就是他的本能啊。
所以到了这里,出现了两个将计就计。杨陵将计就计要捉拿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要捉拿杨陵和夏侯楙。而崔谅置身其间,身不由己,命运岌岌可危。
因为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他也要来个里应外合。让关兴、张苞先进城摸清情况,举火为号,他再杀将进去。
这个,就是诸葛亮式的将计就计,和杨陵的将计就计针锋相对,很有相生相克的意思。
重要的是智慧
崔谅首鼠两端了。
真正的首鼠两端。
他这个双面间谍现在真是糊涂了。要帮哪一边呢?最重要的,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谁都不知道。在时间将历史的谜底揭晓之前,没有谁可以预料成败。所谓功亏一篑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崔谅只能随波逐流。他现在已经不能说“不”了。自始至终,他都是计谋里的一个棋子,无足轻重的棋子,却是缺一不可的棋子。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游戏中,谁都没拿他当主角,但谁都不允许他擅自离场。
他必须陪他们一起熬着,直到游戏结束。
直到陪上卿卿性命。
这就是崔谅的宿命。
想通了的崔谅带着关兴、张苞等进城了。
南安城上。杨陵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栏,一语双关地问崔谅:“何处军马?”崔谅也一语双关地回答:“安定救军来到。”
两人一问一答,很有默契。都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实际上却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
两个人都在演戏,但很显然,戏演砸了。危险已是近在眼前。
最关键的时刻,崔谅突然补戏。
他开始救场了。
崔谅在关兴、张苞等进城时悄悄向城上射了一箭。
这不是致命的箭,而是救命的箭。救杨陵的命,也救夏侯楙的命。
因为箭上有信。
密信。
信是这样写的:“今诸葛亮先遣二将,伏于城中,要里应外合;且不可惊动,恐泄露计策。待入府中图之。”
这封信毫无疑问摆明了崔谅的政治立场。他还是把宝押在了杨陵身上。
不错,一个人是可以随波逐流、首鼠两端,但最后他必须抓住一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管是从哪里漂来的。所谓左右逢源的好事一向与普通人无关,更何况是普通人当中的老实人。
夏侯楙见了这信,也将计就计了。
在所有的计谋中,将计就计是用得最滥的一招。
是人不是人拿过来就用,以为可以算计他人。但事实上,很多人设计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说到底,计谋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你的智慧是不是高于他人,这个最重要。智慧高,用什么计都如行云流水,不带半点阻碍;智慧不高,用什么计都是捉襟见肘,贻笑大方,甚至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这个道理其实不复杂,很好懂。
但真正懂的人不多。
因为拒绝。
每个人都拒绝承认自己智慧不高,都愿意相信自己高人一等。所以都喜欢将计就计,以为真的可以将他人引入彀中,任自己摆布。
就像现在的夏侯楙,豪迈地要算计诸葛亮。他说:既然诸葛亮已经中计,那我们可在府中埋伏刀斧手百余人,等关、张二将随崔太守到府下马,闭门斩杀。然后呢,在城上举火,骗诸葛亮入城。最后呢,伏兵齐出,活捉诸葛亮,哈哈,哈哈……
夏侯楙笑得很豪迈,很自信。那神情,像极了一个智者,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
但南安终究是诸葛亮的南安。
因为他的智慧比夏侯楙、杨陵都高。在三个人的将计就计中,最后胜出的是诸葛亮。
杨陵死了。在城门边迎接时,被关兴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崔谅死了。在见势不妙逃走时被张苞手起一枪,刺中后心,很难看地挣扎了几下就一命呜呼了,从而终止了他短暂的双面间谍的人生。
夏侯楙被活捉了,开始在牢里反思自己的将计就计为什么功亏一篑。
诸葛亮大获全胜。
当然,说诸葛亮大获全胜还是有些夸张的。
因为天水郡没有动静。
和计赚安定太守崔谅一样,诸葛亮也派出心腹伪称魏将裴绪去忽悠天水太守马遵,让他出兵去救困在南安城中的夏侯楙。现在,夏侯楙都已经被活捉了,天水那边还是没有一丝动静——诸葛亮的引蛇出洞计划意外地失败了。
发生了什么事呢?是天水太守马遵不够爱国,还是天水出了一个高人,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诸葛亮输了
天水果然出高人了。
出了个姜维。
这个三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潜伏在这里已经很久了,目的就是为了和诸葛亮遭遇,以完成一出英雄惺惺相惜的好戏。
姜维这个人从小就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是无所不通。总之,是个人才。
当然这个世界上人才很多,究竟是大才还是小才,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示。
姜维的平台并不大,这时的他,还只是个中郎将,为天水郡的军事而效力。
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大能耐,也许,把一个郡守住已是相当了得了。毕竟这样的时代,很多人连自己都守不住,一不留神间就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