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循循善诱,刘封恍然大悟——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去路,也知道自己的来路。所谓来去分明。
他现在就分明了。
不救关羽。
的确,他救的不是叔父关羽,是寂寞。
也是孽缘。
从此叔父非关羽。
关羽当然不会明白,他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会出现了。
因为当年的一句多嘴。
当然,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关羽未必会谨言慎行。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关羽。
自信的关羽。
高傲的关羽。
即便此刻,身陷麦城。
关羽在最后被捉之前,诸葛瑾曾经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这是最后的机会,对关羽来说,尤其如此。
因为孙权不是曹操。在抓获关羽之后,不会玩恩义加身那一套。
诸葛瑾几乎是哭着对他说:“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
关羽拒绝了。
的确,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拿来交易的。但关羽以为,有一样东西不可以——承诺。
他和刘备、张飞是纳过投名状的。他给过他们承诺,他们也给过他承诺。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三位一体。
现在,三位一体破了。在这个乱世的黄昏,关羽猝然倒下。
这是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十二月,这个五十八岁的男人在尚未完成自己的人生传奇时就惆怅地谢幕,并把这惆怅还给人世间。
三国从此无关羽。
毫无疑问,没有了关羽的三国是缺损的三国,也是惆怅的三国。因为他让这个时代失去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
忠义。
别迷恋哥,哥只是传说。关羽之后,江湖不再有传说。
世界上最好的主意
关羽死了,孙权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但是张昭没有心花怒放,而是伤花怒放。
他在伤感。
不为关羽,为孙权。
不错,关羽是倒下了,可仇恨却站了起来。这仇恨在刘备的心中,随时可能迸发。张昭告诉孙权,关羽与刘备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还有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实力不容小觑。刘备如果知道关羽遇害,一定会起兵报仇的,到那时,江东就大难临头了!
孙权这下感到了麻烦。唉,人世间真是祸福相依啊,有得到,就会有失去。并且失去的东西往往多于得到的。可做人的悲剧就在于,眼里只看见得到的部分,看不见失去的部分。
这叫选择性失明。
但孙权还是心存侥幸——他不相信刘备可以打败他。虽然说刘备已不是过去的刘备,可他孙权也不是过去的孙权。取荆州,诛关羽,玩的就是心跳和潇洒。
所以孙权不相信,刘备可以置他于死地。
张昭也不相信刘备有这么大的能量,但张昭相信,孙权一定会受到重创,甚至死翘翘。
因为刘备背后,还有一双眼睛。
曹操的眼睛。
曹操十分希望刘备跟孙权能结结实实地干一架,而他能做的就是,收拾残局。
人世间最美妙的事就是收拾残局。残局结束了一切可能性,而只指向一种可能性。
任人摆布。无可奈何。
因为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该消耗的都已经消耗。曹操只需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孙权五雷轰顶。
在张昭向他指出这一层隐忧之后。
并且在孙权听来,这不是隐忧,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将要发生的事实。
因为他相信,曹操一定会这么干的。否则,他就不是曹操而是观音菩萨了。
张昭这一回展示了他难得的聪明。
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嫁祸于人。
确实,关羽是被杀了,孙权叫杀的。但真是孙权叫人杀死的还是曹操下令杀的,没有人知道。
说到底,世事是经不起质问的,特别是内在的动机。
所以张昭建议,派人将关羽的首级,转送曹操,明明白白地让刘备知道关羽被杀是曹操所指使的,这样一来,刘备必痛恨曹操,而西蜀之兵,也不攻吴而攻魏去了。
由此,收拾残局之人就不是曹操,而是孙权了。
所谓扭转乾坤,其实嫁祸于人。
世事的光明与阴暗就看用什么词汇去表达。目的只有一个,逃出生天。
孙权如释重负。这样的时刻,他还真有逃出生天的感觉。
当然,他还想到了一个词。
翻云覆雨。
张昭老同志了,还有如此翻云覆雨的能力,这说明革命的事业长盛不衰,颇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底气和实力。
曹操傻眼了。
在看到关羽的人头之后。
人头装在木匣里,栩栩如生,爱憎分明。很关羽,很关羽。
这个人,曾经在他手下屈居过一段时间,后来走了。现在,他死了。
死在孙权手里。
曹操隐隐地有些遗憾。为关羽,也为自己。
他一直坚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是永生的。他们属于江湖,属于传奇。比如他,比如关羽。现在关羽死了,传奇戛然而止,对手不陪他玩了,曹操便由衷地感到失落。
当然,曹操更加失落的是孙权杀死了关羽,而不是他——曹操。
这不是一个英雄应有的死法。英雄即便要死,也应该死在另一个英雄手下,何况他们有过那么一段惺惺相惜的岁月。
但是,却死在孙权手里,这让曹操为关羽感到不值。
司马懿没有曹操那么多的感慨。
他只有隐忧——孙权为什么郑重其事地将关羽的人头快递给曹操,很有邀功求赏的意思。
很快,司马懿就明白,不是邀功求赏,而是用心险恶。
孙权这是移祸于人,做戏给刘备看。试图造成奉命杀人的假象,使刘备迁怒于曹操,不攻吴而攻魏,他好就中取事。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关羽的人头成了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受伤。
曹操也开始担忧了。江湖险恶,没吃着肉反惹一身骚。
好在曹操不是孙权,并不会被孙权的这点小计谋吓倒。他只是想胜出,不愿做任人摆布的玩偶或者说工具。
司马懿想出了一个主意。
将计就计。
不错,世界上最好的主意就是将计就计。这是博弈,也是推拿。是借力打力,或者说如影随形。
司马懿说,大王啊,我们可以将关羽首级,盛放在香木盒里,以大臣之礼下葬,搞得风光而隆重,目的是让刘备知道我们的善意。这样一来,刘备一定会恨透孙权,倾力南征。我们呢就可以坐山观虎斗,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两处若拿下一处,那另一处也就不在话下了。
曹操照办了。
刘备很快就感受到了曹操的善意。所以他以为,现在的敌人只有一个——孙权。
他要兴兵雪恨,要孙权付出代价。
生命的代价。
国破家亡的代价。
诸葛亮却不相信,刘备能做到这一点。相反,付出生命代价和国破家亡代价的人只可能是刘备。
如果他真的贸然出击的话。
因为诸葛亮看到了两个圈套。
一个圈套是孙权设下的,另一个圈套是曹操设下的。这是一颗人头引发的两个圈套,目标直指刘备。
诸葛亮说:“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诡计,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
诸葛亮话语里最关键的是四个字:按兵不动。
唉,人生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有时候需要按兵不动。能做到前一点的人很多,能做到后一点的人很少。
因为需要修为、忍耐和以退为进。
无为无不为。
就像熊的冬眠,表面上看,一切生命迹象都停止了,但却是为了在春天的复苏。
在那一季里怒放生命。
当然,道理刘备都懂,可事实上他却极难做到。不为别的,只为关羽是他的兄弟。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需要算计,考虑进退得失,有的东西却不能算计,因为在它面前,任何的算计和进退得失都会黯然失色。
兄弟。
他们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呀。
他们是千里相随的兄弟呀。
他们生命中的很多日子,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又有很多日子,是在思念中度过。特别是关羽,为了刘备,忍辱负重,千里走单骑,这样的情谊,对刘备来说,是需要一个交代的。
他对关羽的交代。
他对“兄弟”两个字的交代。
所以,他要起兵南征,目的只为报仇。哪怕鱼死网破。
刘备在诸葛亮面前做出上述表示时泪流满面,很有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意思。
诸葛亮死死地拦住他,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确实,人生中有很多东西难以抉择,特别是功利与情义之间的抉择,这其中无论哪一种抉择背后,都有强大的逻辑支撑。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有粉墨登场的权利和冲动。
但诸葛亮必须说服。说服刘备要做到四个字。
韬光养晦。
为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要韬光养晦。
哪怕是为了复仇雪恨也要韬光养晦。
因为敌人太强大,现在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敌人自相残杀时出现漏洞。
那是致命的漏洞。
那是复仇的漏洞。
那是满足人世间所有交代的漏洞。它必定能满足刘备的所有诉求。而刘备现在需要的,也是四个字。
按兵不动。
刘备长叹一声,终于——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