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先秦时代,道家人所言‘巴蜀’范围,可不是今日的四川重庆地区。它北有太白;东聚五当、罗宵;南扼云梦、乌蒙;西靠崆峒、贡嘎。也就是说,除却四川、重庆外,今湖北、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都属巴蜀。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有着浓厚的远古、先秦时代的道文化、道家人之传说。那里有传说中的‘共工山’,‘伏羲氏’曾在山峰长期观天望地,终识得苍穹无际,地球乃是其中一分子。识得天、地是圆的后,他绘制出了太极、阴阳将其表示。经多年研修,他又以八卦图形将这圆球标出方位。那里还有传说中的不周山、女娲补天前的烁石之地。那里有夸父逐日、扔下手杖长出的森林。那里还有后羿射日站立之山峰。总之,远古的传说,在巴蜀大地经久不息。
处于崆峒山脉的百丈山,它七十二峰相连。峰顶、山腰、山涧中,遍生奇花异草。古时,神农在此居住多年,品遍百草,寻得治病之良药。李耳到此,修炼多年,终悟得天地之大‘道’,人性之大‘德’,著出了千古名篇。后世‘王诩’,‘华佗’、‘张仲景’也曾入此山,体验那百草之灵验,研修出流传至今之治病单方。药王‘孙思邈’来至百丈山,再也不愿离却。在此开创‘药王门’,继承‘神农门’,设立道场。将医技、药技传播世间。药王辞世时,义子袁天罡继为药王门、神农门传人。数年来,他将百丈山青云观打点得风生水起。离山五年的袁天罡,牵挂着山中弟子、家人,一路急行,于这日申牌时分,行至青衣观山门。
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蜀地因人口稀少,(那时蜀地人口不到二百万,大部分居住于蜀地平原),且与世隔绝,故尔天下大乱未曾波及蜀地平原。回至山门处的袁天罡,终于松了一口气。如今已远离了那刀兵相交,饿殍遍野,难民成群,卖儿卖女、甚至是人食人的令人撕心裂肺之地,回到了家乡。
袁天罡刚一踏进山门,弟子们就发现师父回山。奔走相告,弟子们从医馆、药坊、铸件坊、酒坊涌出。跑在前面的几名年长弟子接过师父背上行囊,簇拥着师父向观星楼走去。
楼前空地上,几十人围着师父,尽皆问好之言,好不热闹。儿子‘袁道成’告诉父亲,如今山中已有一百三十多人。天罡听了好不高兴,言道:
“当年你师爷爷预言,青云观会有两千年香火,在我手中进入鼎盛,今果然应验。”
大弟子‘明从俨’对师父言道:
“还有更好的呢?”
“什么更好的?”?师父急问?
“自打师父离山后,我们把山中已婚弟子家眷接至。在山下建了百丈村,安顿家眷,且抽闲开垦出百余亩田地。产出粮食除自用外,今已办起了酒坊。山中如今已有五大坊,人口已有四五百人”。
听弟子之言,师父赞不绝口。此时弟子‘蔡继’、‘赵兴远’、‘申泉清’上前,道是自师父走后,山中这几年增加了三四十名弟子,他们欲向师父行拜师之礼。
大度随和的师父欣然应允,弟子们跪了一地。向师父行过拜师礼后,又上前面礼,师父与之一一见过。老人家居然还记得五年前,在眉州深夜见过的二人,也叫得出他们之名。
师妹‘秋云’带着一帮女弟子,笑立一旁。师妹今年已满三十五岁。她适中的个子,配上一身得体的道家服饰,红润的脸庞上一双大眼顾盼有声。常年道医修养,使得其举止端庄,言语得当。早年孙思邈与袁天罡外出诊病,回山路上拾得弃婴,遍寻父母不着,只得抱回山中抚养。时山中无有女弟子,只得托与天罡养母曲氏、天罡之妻崔氏抚养。因是秋天拾得,取名‘秋云’。秋云六岁时,孙思邈即教她认药草。谁知此女绝顶聪明,对众多的草药竟过目不忘。到得十四五岁时,除能制药外,还常与人诊治外科伤疮。
天罡比秋云年长近三十岁,对这小师妹自是疼爱有加,许多技艺都悉心传授。义父辞世那年,师妹年方十七。痛不欲生的师妹,不忘养育之恩,她硬在山头守孝一年。
天罡接回‘秋姝’姨娘时,年已五十,终生未嫁的秋姨与这小师侄女秋云一见投缘,二人终日形影不离。秋姝师姑喜爱秋云,将平生所学悉数传授。尤其是药王门那套炼丹制药技艺,秋云尽皆习得。如今的秋云,不仅是药王门制药高手,且是闻名的妙手神医。
谁知这秋云也怪,当人们热心的提及婚嫁之事时,她却执意不嫁。道是此生奉道、奉医,绝不嫁人。神农、药王门中人,都以为与药为伴的秋云,是担心自己体内药毒之因,怕影响别人。时日一长,见秋云坚持,关心她的人们,包括师兄在内,也就再无人勉强。
在秋云的心目中,早年的师兄似兄似父。成年后的她,除却敬仰师兄外,内心深处对师兄生出了无尽的爱慕。师兄那高大的身影、渊博的学识、大度的风彩、宽容的品格,倾倒了秋云。师兄是世间少有的真男子,是我的真爱。谨慎的秋云将这份爱深藏心底,从不流露。她之心愿,就是此生只要能常见着师兄,就心满意足,不枉此生!
每日只知研修学问的袁天罡,对小师妹有一种父辈般的呵爱,自然不知师妹心思。连同为女性,与秋云一起生活多年的秋姝,临终时方晓秋云心思。
师兄离山历游,秋云日日挂牵。早盼晚盼,师兄回山,秋云隐忍着心中的喜悦激动,站立较远处观望着师兄。他虽满身风尘,但体内那种来自娘胎的潇洒倜傥、依然如初。从他面容之色观望,仍只像四十多岁之人。五年不见,师兄言谈举止间,似乎多了一种超然气质,这种变化在欢迎袁天罡的人群中,只有秋云发现。
长大后的秋云,十分喜欢秋云这个名字。每至秋日,她总爱观望秋日之云,也极喜欢天上之云彩。这些年,秋云收了数名女弟子,尽皆孤儿,她是在秉承义父心愿。秋云喜爱天上云彩,名下女弟子们都以云为名、为道号。在青云观二十来名女弟子中,如今以绛云、观云、追云、问云四名女弟子最为得力,她们成为秋云的左膀右臂。
待众弟子行礼拜师后,秋云方带着女弟子们,上前拜见师兄。
女弟子们训练有素,在秋云引领下,齐身躬立。左手抱于胸前,右掌直立,齐声口宣道号:
“无量天尊,弟子拜见师伯,恭迎师伯回山。”
这一举动,倒把离山几年的袁天罡弄了一个愣神。此等礼数本就青云观道众每日晨练、晚课时必须之礼。不曾想,这二十余名女弟子以此礼节作为欢迎自己回山的仪式。回过神的袁天罡连忙恭立,竖掌回应:
“无量寿福,弟子们安好?”
女弟子们再次躬身施礼:
“谢过师伯。”
礼毕,女弟子们一下围上前去,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倒把袁天罡弄得哈哈大笑,不知应谁合适。
在天罡心目中,秋云就是个晚辈,儿子道成还比她大几岁。当年义父抱秋云回山时,天罡常将她背着习学、喂饭、喂羊奶。年长秋云几岁的道成,与秋云在一起玩耍,二人常以兄妹相称。因有年岁相差及此等原因,袁天罡怎知师妹心思。在袁天罡心中,师妹只是称谓,秋云实则就是晚辈。
与师妹及一帮女弟子亲切言谈后,天罡转身对众弟子言道:
“老夫远道归来,今就暂至此为止,各自忙去吧!你等定为老夫备了接风筵,我等晚间再叙。”
弟子们高兴地离去,天罡叫着几位年长弟子及师妹:
“咱们去书房细谈。”
众人簇拥着师父,行往观星楼。
观星楼建于百丈山七十二峰之一的蟠龙峰半山腰上,蟠龙峰与数里外的天师峰遥望,凸立于百丈山边缘。东面峰下数里外,即是滔滔岷江。蟠龙峰形似一蟠卧之龙,峰上古木参天。距峰顶十余丈处,一凸起巨石下,冒出一股粗如水桶之泉水。远望那巨石,状似龙头。石下喷出泉水,竟似龙嘴中喷出。不知哪一代来山中修炼的道家人,早就为其命名蟠龙峰。
数年前,孙思邈为义子袁天罡设绘了观星楼,且助其打造。观星楼选址于蟠龙峰,楼呈八卦形,共五层,高八丈。外形飞檐走角,十分壮观。耗时三年建成的观星楼,楼中一应设施齐备,成为当世第一楼。
说它第一楼,是因它乃是道家人观天、望地,当世最佳场所。宽大的底层,为青云观年长弟子及家眷居住。二层为袁天罡书房及青云观藏书楼。三层、四层则是置放着历代道家先贤发明的观天、望地、测日、测风雨之仪。那些根据落下宏、诸葛孔明之观天仪,张衡之地震仪,经袁天罡精心研究后改制而成的诸多观仪、望仪置放楼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台水运仪,利用了盘龙峰那股天然泉水,引入楼内。在水流冲击下,水运仪平稳运转,终年不息。
观星楼,成为袁天罡及年长弟子们研修天象、地理的最佳场所。自有观星楼后,弟子们轮流值日,每日观望录记着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其它能够观至的,各星辰运转状况。
观天仪、地震仪成为青云山值日弟子观注之焦点,每日必当记录。多年后,袁天罡、李淳风根据这些记录,计算出各星球运转规律。得到无尽的天体、大地信息、数据。最早的蜀地农历,就在他们手中诞生。此为后话。
观星楼三层除置诸仪外,另有一沙漏,精致之极。江边取回的河沙,置于木斗中,均匀的漏下。每隔一个时辰,木斗旁一木人跳出,带动端部一木槌,击在旁边一吊钟上。嗡然声响,整幢楼中均能听见。青云观人便知此时是‘子’时或‘丑’时。这沙漏由值日弟子根据圭尺延时调整,在那个时代是极先进之物。
观星楼第五层,是一对双子楼。两楼不大,一为‘观天楼’、一为‘望地楼’。观天楼同主楼一样,呈八卦形。它外围廊道环绕,楼中地板上绘制着太极图,周边墙体上则是八卦方位图,与天地对应。楼中置一观天仪,从窥镜中可随时观望天体、星辰。
望地楼呈七星之势,袁天罡又称其为‘奎星阁’。阁内七星阵乃前朝诸葛发明。立于阵中,观山河变异,地脉灵气,极为有效。眉州大地上之灵气,袁天罡就是在此奎星阁上观得。
观星楼上第五层除袁天罡外,仅有几名天文、地理学识较深弟子上去。近年来,青云观弟子把双子楼已视为学识之境界与殿堂,无有多年研修,上得双子楼也枉然。反之,能上双子楼者,必是有天文、地理学之根基者。观星楼、今已成为天下道家人之向往神殿。
自唐伊始,天下各地道观中,逐渐有了奎星阁,自然是用于观地、望气。经年日久,多处城市也有了奎星阁。它们都建在城中高处,用于观望、预防灾情。科考制完全形成后,各地又出现了‘魁星楼’,此也为后话。
初冬的百丈山,已有些许凉意。西下的阳光,映照在百丈山中。蟠龙峰半山,琉璃瓦盖就的观星楼,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金壁辉煌。多名青云山年长弟子,陪着师父走进观星楼。他们是:袁天罡儿子袁道成,师妹秋云、大弟子明从俨、弟子蔡继、赵兴远、吴越成、除却观中事务外,这几名弟子担任着各坊坊主。其余有申泉清、颜庆来、郭成阳、郭成明兄弟、刘方永、王永和、易咏、黄玉成、邹应轩、杜万成、郑思远、许望亭、徐正荣、许中发、许中庆、郭谦、刘步云。这些弟子入山都在十五年以上,如今已是青云观领军人物,各有超人之处,也是未来的各行业人才。
近百年的青云观,在孙思邈、袁天罡两代人的营造中,如今已有严格的山规、教规,形成已定规制。教众们在规制约束中习学、生活劳作。
经年历久的青云观,早有一套成熟的学、教模式。袁天罡平日仅对年长弟子们课授,偶尔晚间也至讲堂课授。初入山门弟子,则分别由年长弟子引领习学、劳作。除在五坊,七殿劳作外,所学课程为道学、医学、药学、武学,自然也有摸骨、命相这类习学。更有那天文、地理较深学问,以及风水勘与学等等高深之学。
凡入山习艺者,几年后如果自己觉得已学会某种技艺,自愿离山谋生,观中绝不强留。但下山弟子必得坚守教规。
观中弟子,均以师兄弟相称。后入山门者称先入者为师兄,年长者也可称年轻者为师兄或师弟。路上、途中相遇时,相互礼让,竖掌念一声‘无量天尊’,对方回应‘无量寿福’。此问候语在隋时就已沿用近千年,意为尊重、敬仰和祝对方福寿安康之礼规用语。后来改言‘无量寿佛’估计是道佛相融的原因,‘善哉’二字本是道家用语,今成为佛家用语也应是这个原因。
袁天罡时代的青云观,拥有良田数百亩,山上观中有七殿、一书院、五作坊。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有规模的企业。
众人刚至观星楼口,房中忽窜出两小男孩,愣愣的望着这白胡子老头,似有‘客从何来’之意。
道成拉着大的一个道:“安儿快叫爷爷。”
这孩子年约七岁,天罡离山时他才两岁,小名‘安儿’。只见他咬着手指,低低的叫了一声爷爷,转身跑去。谁知另一年约三岁的小孩子,一点不怯生,蹦跳中叫着爷爷,扑向天罡。几年前袁天罡在江南收得家书,知道家里又添一孙子,小名‘平儿’。
一把抱起小孙子的袁天罡,用长着粗密胡须的脸膛,有意去扎小孙子脸蛋。被弄得东躲西藏的平儿,竟伸出双手,抓着爷爷垂胸的胡须,拉扯起来,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天罡怀抱平儿,与众弟子一道上得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