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历史的一代帝王李世民,他要让天下繁荣,百姓富裕,在自己贞观之策号令下,决定再次开发蜀地良田。而所用官员,必当是有识之士。李淳风钦差剑南道,组建水司衙,兴修水利,开垦耕地,乃最佳人选。至蜀地后,大刀阔斧,力行水利兴修、荒地开垦的李淳风,时得遇眉州知府范斌。这范斌为一熟悉蜀汉历史之人,二人使用了诸葛孔明垦荒之策,不到十年,蜀地耕地巨增,再现了当年蜀汉雄风。李、范二人自是那个时代开发者中的领军人物,最终赢得了不负圣恩,造福百姓之美名。
蜀地广袤肥沃之土地,在大唐伊始,再次得以比蜀汉时的更大面积开发。因平原气侯温和,土地众多,之后历朝代均往蜀地移民。大唐年间,就曾有不少的能人志士,被派遣入蜀。后世苏东坡之祖上‘苏味道’,就被武则天派任眉州刺史,为朝廷监守这一方宝地。这些被派往蜀地的能人,均大有作为,他们或落户蜀地,或留下后裔。蜀地民间,流传着他们之故事。
这日已时,大旺山下江边上,李淳风、田永亮、李过几人立于岸边,对江船上的师兄们以及范斌挥手作别。平原雨季将至,众师兄要回衙安顿防汛。吴越能至眉州近一年中,在打制闸件中,将许多铁匠技艺授与了眉州人,以致后来的眉州一直引领着蜀地的铁匠技艺,在眉州留下的铁匠沟、铁匠村地名流传至今。早已接得朝廷公文的吴越能,今要入朝至太史局铸造司,与兄长吴越成专司打造兵器。范斌回衙,安顿各州县,配合水司衙防汛,更有那垦荒之事,他记挂于心。
虽骄阳似火,风象塔建造处却一片热火朝天。木匠、石匠、泥瓦匠们人人忙碌,徐清大师穿行于他们之间指点着。抬石、砖的青壮们呼出的号子吆喝声、石匠的叮当声、木匠的叮咚声、解木者拉动大锯的哗啦声、各种声音响成一片,令这昔日宁静的大旺山凭添了不少生机。
正与徐大师言说的李淳风,闻得一阵吱吱呀呀之声。循声望去,山坡上临时辟出的道路上,十余头木牛正绕树穿行。那是自己昨日就见得,只是未曾细心观看的木牛队伍。早就闻说,这木牛乃是先贤诸葛孔明发明,今日无有甚事,不妨细观一番,即迎上前去。
吱呀之声临近,淳风数了一下,一行二十余人,牵引着十二架木牛,除却一领队外,其余一牛二人。一人在前,背负一根绳索,绳索另一头系于木牛前端,牵绳者似船广子一般,肩负牵绳,蹬腿用力。后者则是一根宽牛皮绳搭肩,牛皮绳两端系于牛架把手上,既省力,又可保持木牛之平衡。因是上坡,前者弯腰,靠着背上之绳用力拉拖,后者弓背,捏握着双把之手,用力往前推送。牵送木牛的人们,都汗流浃背,然而,口中似乎还在叫着哎咋、哎咋的号子声。虽木牛发出的吱呀声掩盖了号子声,但从牵推二人之步覆配合,以及二人嘴唇微动中,听力极好的李淳风,还是听到了他们低沉的、前呼后应的号子声。
只见那坡道上的引领者,窜上跑下,一会去帮牵一下绳,一会去帮推一下牛。片刻之后,木牛近至堆放处,大旺村几位村民立时与众人送上茶水。
只闻一阵咚咚之声,喝茶后的壮汉们将条石卸下后有序置放,徐清对方才引领之人叫道:
“赵头,现今塔座之石已够,你等隔日再背围基之石。明日须用塔砖,歇息后即背送,今必得两趟,方够我明日使用。”
那赵头抬头笑道:“大师放心,绝耽误不了你。”
趁众人歇息,淳风蹲身,对住一架木牛细观了起来。
一旁徐清见得李大人对木牛感兴趣,也跨步上前陪着。
观注木牛的李淳风,在徐清释解下,明白了它缘何称木牛。牛架用十分结实之木料做成,木架为四横两纵,架下有两个再结实不过的硬木,名叫‘木耳’,安装于纵木上。木耳下端掏有一圆孔,十分结实的圆形木轮,中心横穿一硬圆木,名‘耳心’。木轮耳心套于木耳孔中,实则,整头木牛之负重全在这木耳和耳心上,故而木轮、耳心和木耳,都是不仅耐磨、且是最为结实之木做成。想必这木牛打造,颇费功夫。木牛一次背载数百斤,行走于崎岖山道,确是了不起。木牛架前面造型颇似牛脸牛鼻,牵绳之人似在牵牛,加之它似牛一样能负重,故称‘木牛’。
大人笑问徐清:
“如此结实木牛,在你等木匠手中,恐得三五日方能造就一头。”
“可不,打造一架木牛,非简单之事,必得选择结实木料。李大人你看这牛架、木耳,它们都是青杠、钉檬树类,且都在百年以上生长期。此等树木,我蜀地倒是颇多,但木匠们做起来却十分费力。木质越硬,造出之牛越结实耐久,然造起来也越是费劲。三个木匠合力,非得三日以上方能造出一头牛,鲁班门之作坊,就有工匠专造木牛。尤其是木耳,那斧头砍上去,力小了仅一道印痕,稍不小心,还砍伤自己,一个木匠两日能做成一对合用之木耳,已属高手。”
听过徐清言说的李淳风,啧啧称赞中,竟抬起一架木牛,在山道上推行了一段来回。徐清见大人问得仔细,即问道:
“大人难不成还有什么高明之举,不妨言说。”
大人笑言:“高明之举不敢言说,我倒觉得这木牛还可改进。”
眼见喝茶歇凉后的牵牛者们离去,他们一人推牛,一人坐于牛背,说笑中伴着那吱呀声下山而去,淳风转身对徐清续言道:
“据传此木牛为前朝丞相诸葛所创,可是属实?徐清大师你倒与本差说道说道。”
几人去至苇棚,摆上茶水,略作停顿回忆的徐清言道:
“早年致远跟随师父学艺时,就曾在作坊中制作木牛。那时闻师父言说,据传诸葛丞相为稳定巴蜀,用了三年时日南征,令蛮尤首领孟获臣伏。南征路途遥远,除却山地,多有沼泽。大军所行,粮草必备。山路崎岖,沼泽难行,骡马运粮,常掉下悬崖,陷于沼泽。丞相只得抽出近半数军士运送粮草,此时丞相研创出了木牛。据说最早之木牛只能承载二、三百斤,就这二、三百斤已当两匹骡马负重,然它不食草粮。两军士一架木牛,山道上一推一拉。若遇陡坡,众军士相帮,立时而过。若经沼泽,取下牛架上木板,卸却圆轮,木牛架置放木板上,绳索牵引,任你沼泽地多宽,皆能?通过。粮草送至,二军士一背牛架,一负圆轮返回。若遇平路,还可似方才那样,一人推牛,一人坐牛。据传,当年丞相创就木牛时还设有‘机括’。若遇‘蛮尤’劫粮,军士应战或回避,即将牛腹下机括锁定。那些蛮尤不知,只得望牛兴叹!待得蛮尤离去,躲避后的军士又将木牛牵走。”
淳风问道:“观今之木牛,想必是大有改进?”
喝水后的徐清回道:“其实也没多大改进,除却选择结实木材外,因无有劫道者,也就少了那锁牛机括。诸葛丞相南征回朝后,屯兵汉中。蜀地平原所产粮米,须供汉中军需,运送粮米,自然又得使用木牛。据传,丞相发明木牛为两种,一为负重二、三百斤,日行二、三十里,专用于崎岖山道;再就为此等木牛,在山道上能载粮三、四百斤,而在平原路上则可载四、五百斤,日行八十里。李大人方才参看用心,难不成你要想将其改进?倘若用得着,徐清定助大人一力。”
淳风笑道:“方才我算计一番,每牛载四根条石,足有了四百余斤,说明此牛能承重物。若运粮米,也能载四、五百斤,岂不更好。改日本差绘制图样与你,在你那作坊中制作一架看看。”
徐清为建造大师,自是特喜创研之事,闻李大人之言,喜言道:
“大人若能将木牛之不足改进,是再好不过,致远等待,必当尽力而为。”
言毕后的徐清离棚去塔前巡看,淳风转身,指点着永亮、李过制作风象塔沙图。
数日后,李淳风交与了徐清自己改绘之木牛图样,他将木牛架改为了前窄后宽,在牛背上中心处安装了高约一尺之木架。粮米装袋,可用绳索捆于架上,如此粮袋可重叠,行走时也不掉落。因可重叠置放,木牛可承粮五、六百斤。为了减少圆轮与地面之磨损,在圆轮外圈加了一道铁箍,以减少磨损。
巴蜀平原,不同于北方平原。除却蜀地平原外,它到处是丘陵、高山。陆地运输,多靠骡、马或肩挑、背扛。自蜀汉后,有了木牛,木牛成了主要的陆路运输工具。据传,唐时李淳风在眉州对其进行了一次大的改进,改进后的木牛,它功能与之前一样,但能承载更多货物。它之形态也不是牛状,之前称其为木牛是因它力壮如牛,在前面牵绳之人似在牵牛,故名木牛。被李淳风改制后的木牛,前窄后宽,它凸起的支架状似鸡冠,站立前面观看,车架状似公鸡嘴脸,天长日久,人们称其为‘鸡公车’。木牛之名被鸡公车取代,千余年来,鸡公车肩负着巴蜀的陆路运输,不少人一生,甚至几代人靠推鸡公车为生计职业。一人推车,可运货二、三百斤,二人合力,最多可运五、六百斤。因鸡公车负重增高,推车者为掌握其独轮的平衡,除须极好的腰力外,还得左右摇摆,以保持平衡,故而推车这一行当有一句行话流传,‘推车不看巧,全靠勾子甩得好。’
随着历史的前移,鸡公车不但是巴蜀的陆路运输工具,且出现了略为小些的鸡公车,成为长途客运工具。郭沫若老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有记载。十六岁离家,前往日本留学时,从老家沙湾场,赁了一架鸡公车,载上行李,途经峨眉、夹江、眉山,后至成都,再坐蒸汽汽车至重庆。
上世纪五十年代,蜀地平原上还有不少人以推鸡公车为职业。木牛、鸡公车,承载了巴蜀千余年历史,今已被电动机械替代。鸡公车已成为文物,成为历史,然勤劳的巴蜀人仍将它们记在心中,不少人将其改为铁架胶轮车,用于家庭。
风象塔动工已一月之久,徐清与工匠们努力,今已至第三层。塔身周围,竹、木有序支立,苇席遮掩,不容人靠近。对面平顶山坡上,大旺书馆也正在建造中。
这日未时,外出巡察,安顿了各州县垦荒防汛事宜的李淳风、范斌返回,来至大旺山。
二十日前,二人离却时,知府范斌安排府衙书办‘朱雪映’与师爷石从宽专司学馆建造。此二人均是自己少年时之学弟,自是可信之人。加之有里正、王宽、王厚几位乡绅相助,书馆建造,自然无虑。永亮、李过、庞师爷三人留在大旺山,淳风也自然放心。
巡观一番后,去至苇棚,永亮、李过果然不错,已将风象塔沙图完成,且在塔顶安置上了合力雕刻的三足神鸟。细观下,沙图与绢图对比,更是逼真。塔顶上三足鸟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神鸟展翅,似在引颈高鸣,又势欲展翅腾飞,李过言道:
“按二叔所言,风象塔成后,此鸟立于塔顶,它头之朝向,即是风之方向,故而它足下轮轴,必得十分灵活。此事我与永亮想了多日,今无有完整方案。”
徐清笑道:“不劳烦小李大人二位,李大人已授我轮轴之技。你二人只须按此图样放大,雕刻出来日塔顶神鸟即行,徐清定会令其转动灵敏。”
永亮笑问徐大师:
“闻说大师你雕刻技艺一流,今我二人沙图之鸟仅只模型,而无有其神韵,我想这塔顶之鸟,还得由徐大师捉刀方妥。”
徐清笑道:“观你这沙图上小鸟,雕刻精细,知晓你二人有些功底,想必百丈山中,定有雕刻高人。若让徐清捉刀,只是不知这神鸟出自何处,恐找不到它之神韵。”
永亮道:“徐大师所言没错,永亮在山中曾习雕刻、雕塑,这神鸟之传说,还是由淳风师兄讲与你吧!”
徐清连忙拱手对李大人言道:
“徐清知晓,李大人学富五车,请大人与我等讲讲吧!”
淳风笑道:“神鸟也是传说,我就讲讲吧!我等均知,传说月宫中有嫦娥、玉兔及道家诸神。而太阳中却住着一只三足神鸟,因太阳光芒万丈,世人不能观得。
后羿射日后,太阳躲着,再不出来,这可苦了大地生灵。此事惊动星神,星神知神鸟原居住在大地森林,与山鸡们属同类。神鸟乃鸡类首领,常引领鸡群飞翔天空。太阳十姊妹中的小妹,特喜这只神鸟,将其请至,抱于怀中。神鸟也喜太阳,即久居于太阳中。
星神知道,要想唤起太阳,必得请神鸟相助。星神去至森林,找到鸡群,请它们对神鸟言说,大地处于黑暗的不幸。果然,神鸟在鸡群的啼说中,知晓了大地黑暗,生灵不幸。
在神鸟的劝慰下,太阳知道自己应给大地送去光明,帮助大地生灵。神鸟展翅,太阳同行,大地又是一片光明。人类感谢神鸟,也感谢鸡群,将鸡们请回家中饲养着。从此!公鸡啼鸣之时,神鸟即伴着太阳一同升起。先生将神鸟设立塔项,除却将其设为风向标,供我等研修风、象外,还将其作神灵供奉,也言说着古老之故事!”
“哇!袁天师真乃一代高人,一只风向标,竟然寓意如此之深,徐清知道了,这神鸟应塑出何等神韵!”
正说话间,庞师爷入棚,道是有一佛家禅师,自称‘了然’的,欲求见‘梅霞’道长。
众人闻得,面面相观,谁是梅霞道长?
只见李淳风起身出棚,他知道来了佛家高人。早就闻先生言说,今为峨眉山普贤寺住持的了然大师,年轻时曾至百丈山习学。除向先生习学医技外,同时也习武学。因道家医技、武学同属一脉,道家人习武是为健体强身,御抵疾病,故而先生授教其医技时,将道家拳、剑、掌等功夫一并授与。习学中,了然感恩,常将自己所知晓佛家之学讲与先生。二人交好,从未断音信。淳风知晓,这了然今已是一代佛家高人,自己道号梅霞,定是先生告知。想必了然是先至青云观,拜见先生后,再来见我。
出得苇棚,见树荫下站立一年长大僧人。只见他鹤须童颜,长长的寿眉足有三五寸长,挂于眼睑,他身着青布袈裟、足蹬麻窝草鞋、背负行囊、观其面容,自是年过花甲之人,而足有七尺的高大身躯却腰不弯,背不驼。老僧正自取下头顶草帽,捏于右手中轻摇,胸前那一串铮亮的佛珠,十分引人注目。淳风知道,此人必是自己敬仰已久的佛家高人了然大师。
见得苇棚中走出高大之人,老僧忙将手中草帽系挂腰间,前行几步,双掌合什,念一声:
“阿弥陀佛!贫僧峨嵋山普贤寺了然,今至大旺山拜访,想必此位定是袁天师高足,李淳风李大人”。言说中弯腰施礼。
淳风连忙竖掌唱一声:“无量寿佛!,在下李淳风,字居民,道号梅霞子。大师之名,淳风久仰,今至大旺山,定有要事。天气炎热,请入棚说话。”言毕,接过大师背上行囊,请入苇棚。
见淳风迎进一老和尚,十分恭敬,众人连忙起身相迎。永亮立时捧上一碗凉茶,请大师饮用。
待干渴的了然喝茶后,淳风即逐一引见。先与范斌见礼,一听是知府范大人,了然连忙合什躬身:
“贫僧拜见大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省却了贫僧再去府衙拜见。”
还礼中的范斌笑言道:
“想必大师至眉州,定有事找下官商磋,请坐下说话。”
与大师引见徐清时,了然笑道:
“老纳知晓,徐大师蜀地人称活鲁班!你师段绍康当年曾为我佛家建造伏虎寺,故与老衲交情。改日贫僧还有事劳烦你徐大师相助,你等道学之人,直让我佛家佩服。”
徐清施礼笑言:“大师言重,徐清就只能修房造屋,若有劳烦,尽管吩咐。”
了然也不倚老,与庞德谦、田永亮、李过一一见礼后,方才落坐。只见他手捻佛珠,对淳风言道:
“夕年贫僧曾拜在孙神医门下习医,时值神医年事已高,全凭了天师袁天罡。天师不吝赐教,了然不仅习得医技,还习得道家武学。多年来,除用医技救治百姓外,还用那武学授教僧众。道家有恩于佛家,了然自记挂于胸怀。今虽年逾花甲,然同为一师,了然应称你李大人一声兄弟。”
闻大师之言,且见他一脸真诚,李淳风不竟童心大发。自己在青云观习学经年,晨练、晚课常与佛家弟子相交,识得多人,知道他们有些正是了然之弟子。虽未与了然蒙面,然已是神交,即笑指一旁田永亮言道:
“大师言重了,若论年岁,你应为长辈,我等应当尊重。如按大师之言,我这师弟仅二十出头,与大师兄弟相称,岂不坏了礼数。”
了然一脸严肃:“哎!此为必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佛家不能坏了世间礼数。袁天师授我技艺,在了然心中,他老人家就是师父,永亮小师弟也就是我师弟!”
言说后,了然起身,双手合什,又对众人唱道阿弥陀佛!行一团礼。
这一举动,引得众人开心,原来这了然是个认死理之人,众人连忙起身还礼,淳风笑问大师:
“请问大师,今至大旺山,所为何事?且请言说吧!”
了然言道:“说来话长。我佛入至东土以来,已有数百年之久,承蒙道家相容,历代高人相助,致使佛家发扬光大。今值太平盛世来临,今圣重道、重儒、重佛,且与我教玄奘结义。佛众们昨年汇聚峨嵋山中,论说弘扬佛法,嵩山少林寺住持圆通师弟、普佗山静安寺住持圆静师弟来至峨嵋山。贫僧与圆通、圆静二位师兄弟聚会后,为宏扬我佛,决意前往百丈山,拜望袁天师,请其为之指点迷津。老天师既是当世高人,也为当今天下道教主,天下之事,自在胸中。我等去至百丈山,老人家寥寥数语,即为我等指点了迷津。”
趁大师喝水,淳风笑问:
“先生怎言?”
放下茶碗的了然言道:
“老天师道言,佛家‘普渡众生’,道家‘造福百姓’,本就殊途同归。那普陀山、嵩山、峨嵋山诸多名山中,既有我道家道观,也有你佛家寺庙。若干年后,道佛融为一体,道亦是佛,佛亦是道,心中有佛,行之以道,苍生之福也!好一句‘心中有佛,行之以道’!一番交言,令我师兄弟茅塞顿开。老教主早测得道佛相融,望佛家人放手而为,老天师那道家大度胸怀,令我师兄弟佩服之至。在山门辞别天师时,天师拉着我手言道:
“那小青山脉中,美女山、大旺山、钟崖山、蒙自山、凌云山,均与佛有缘,尔等佛家弟子,切勿错失机缘。尤其是凌云山,大师定当用心考究一番。”
辞别天师,圆通师弟回了嵩山,圆静师弟则去了鸡爪山,贫僧仍留守峨嵋山。此时的了然,对李淳风们道出了一段道佛之缘。
却说佛教进入东土为公元前后的东汉末年,最早落脚于华夏东部普陀山。它之‘普渡众生,慈悲为怀’思想颇受世人接受,故尔佛教发展迅速,教众逐年增多。经年时日,佛教发展逐渐至北,再至西南。因佛家宗旨与华夏道家宗旨一致,迅速与之相融。佛徒、道徒、佛学者、道学者们常相聚研讨交流,也就是今人所言‘讲经论道’。道佛两家,在不知觉的磨合中,虽是各行其事,然而思想已融合在一起。道佛两家,取长补短。佛家在向道家习学医技、自然科学,故而东土佛教中,有不少学说、论述来自道家。世人称有学问的年长佛僧,不单称‘高僧’,而尊其为‘有道高僧’,缘即在此。
中医医学、药学起源于道家,道家人研修医、药学同时,知晓生命在于运动,身体须当锻炼,发明了‘五禽戏’(今之体操)、捭阖术(今之武术,捭阖术最初用于对付野兽)、内气功(调理五脏六腑),这些道家技艺被佛家习学,不但得以很好的传承保留,且有所发扬光大。袁天罡预测,未来天下,道佛融为一体,早已应验。
因佛教迅速发展,那一年普陀山佛家派遣弟子‘凡尘’,前往蜀地,欲开辟道场。因道家起源于蜀,凡尘前往蜀地的目的是、宏扬佛法的同时,习学道医。
年仅三十来岁的凡尘,自幼出家,一心向佛,在普陀山经历了二十余年清灯孤影,人虽年轻,在佛家中时也算佛学高深者。常年的粗茶、淡饭、素食,致其无有一副好的身板。
离却普陀山的凡尘,一路餐风露宿,化缘而行,一月有余,方进入蜀地。正值隆冬,天气寒冷,一路劳累的他,身染风寒。好不容易熬至百丈山下,昏倒在青云观山门,被道众救起,背回观内,孙思邈立时施手相救。杵针、药剂同时施用,半个时辰后,凡尘苏醒,口谢神医后,又昏睡过去。
在青云观道众精心治疗、调理下,半月时日,凡尘康复。神医知他至蜀地为弘扬佛法,即为其指点迷津。道是凡尘命相,与峨嵋山有缘。那峨嵋山南去数百里,应是佛家未来香火道场之地。我道家洞天观设立于‘九老洞’旁,凡尘师傅去至,可请我同道师兄‘一鸣’道兄相助。师兄乃古道热肠之人,定会助你。神医随即休书一封,交与凡尘。
眼含热泪的凡尘,接过书信,拜辞神医及众道友后,往峨嵋山而去。
十年后,峨嵋山‘普贤寺’初具规模,且佛徒众多。师父凡尘一番安顿后,离山而去。
青云观中,凡尘拜在神医足下,道是当年得神医相救相助,凡尘没齿不忘。蜀地民众,人心向善,化缘建寺,诸事顺利。一鸣道长鼎力相助,方有今日之普贤寺。感激之余,凡尘道言:
“我佛慈悲,普渡众生,若习得医家之技,可似你道家一样救助众生,岂不更能彰显我佛慈悲。故今安顿寺庙诸事,前来拜观谢恩,更要恳请神医收凡尘为徒,授我医技,万望神医恩准!”
闻凡尘之言的孙思邈,将其扶起,欣然应允!
至此,凡尘在青云观习学医技,不曾想,比自己年少的袁天罡,诸般技艺甚是了得,令凡尘佩服不已。整日与天罡为伴,习学三年中,诸多技艺均是天罡代授。
三年后,凡尘习得医技同时,袁天罡还授了他健体强身之技。因道家太极内功不得外传,天罡只是授与了凡尘内气功,助其强身。牵挂寺中诸事,凡尘只得拜辞而去。此后,凡尘一直不断派出弟子,至青云观习学医技。了然、圆通、圆静,都曾至百丈山习学,三人均视袁天罡为师。五禽戏、捭阖技类武学,佛家习学者自然习得,他们同样遵守教规,不得以技杀生,持强斗狠。
几年前,凡尘不顾年迈,再次去了百丈山拜观。回山后不曾言语,即入关自闭,半年后方出关,召集伏虎寺、翠云庵僧众,去至普贤寺。弟子齐聚后,师父将几名年长弟子召至禅房,言说了半年前百丈山拜观时,袁天师对其所言之事。
原来是天师告知凡尘,小青山脉大旺山、钟崖山与佛有缘,更有那凌云山,乃是佛之圣地。再过八十年,佛会起坐,卧佛起坐,福映华夏后世子孙,怎样请佛起坐,此乃佛家大事,也为佛家大功德之举。
凡尘虽比天师年长,而他之道行,自是不及天师。早年凡尘偶至凌云山,即觉此山不凡,冥冥之中,总觉其与佛有缘。之后,数度而往,观那山形水势,终不得要领。此番不顾年迈,前往百丈山拜访天师,就是请其指点迷津。闻天师一番言说,凡尘大吃一惊,原来天师早测得凌云山为佛家圣地。一番指点授言,凡尘茅塞顿开,辞别天师回山,闭关半年。半年时间,凡尘绘制了坐佛草图,交与了然,要弟子们必当致力而为。为弘扬我佛,它年定将睡佛请起,交待诸事,年已九旬绘制坐佛图耗尽精力的凡尘大师,坐化而归!
听大师言说后,众人一番嗟叹!李淳风知道,道佛之缘深远,数年前,先生就曾言,大旺山、钟崖山、蒙自山、凌云山均与佛有缘。今大师来至,必是为建寺而来,即对其笑言:
“想必大师此行是除却在大旺、钟崖二山建寺庙外,还着手凌云山坐佛之事?”
“正是,正是!贫僧于数月前就到凌云山,也上过钟崖、大旺,均是拜天师所赐。他老人家在我拜观离却时,还曾附言,大旺山至凌云山,佛家香火会经久不息。若须相助,可去眉州拜访梅霞道长李淳风,他会助你。我那寺庙,还得请道长为我选址择‘风水’!”
淳风笑道:“好说,好说!”
了然续道:“除却拜访李大人,贫僧还欲到眉州,拜见知府范大人,求得一纸批文。不曾想,我佛缘至,在此与范大人不期而遇,幸会、幸甚!想必大人不拂佛意?”
一直端坐,闻了然言说的范斌,闻得了然相问,立时起身笑道:
“大师言重了!如今天下太平,今圣重道、重儒、重佛!建造寺庙,弘扬佛法,静化人心,乃功德之事。道、儒、佛落脚我眉州,自是大好事,本官求之不得,还须甚批文。范斌只望大师速速选址动工,日后此山风象塔、学馆、寺庙汇聚,有得闹热了,不知大师钱粮是否齐备?”
闻知府相问,大师言道:
“神女庵白云师兄处也为之筹办一些,眉州百姓士绅尽皆善良,化缘建庙,定然助捐者众多,只请李大人为贫僧选址,即可动工。青州士绅闻说钟崖山建寺庙,已有多人相助,大人你尽可放心,眉州两山寺庙会很快建成。”
知府笑道:“如此甚好!大师你选址后呈本府衙备案即可,只盼你早日动工。”
一旁李淳风笑道:
“看来知府大人比我等还急,既如此,大师请随我行,前些日淳风就知此山与佛有缘,故而留心。离风象塔不远处,面对琉璃江,那鹦鹉岭下呈鸡窝之势,正是大师建庙之地。”
言说后的李淳风又对知府言道:
“劳范兄巡看一番后,我等至江边相会。今晚回衙,淳风与范兄、大师有要事相商,此事已刻不容缓,我等回衙再议。”
言说后,淳风陪着大师出棚而去,范斌、李过、永亮三人也往山坡上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