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李淳风钦差水司衙。在袁天罡的安排下,仅半月时日,水司衙诸事齐备。大唐之初的贞观之治,自然是大力发展农业。富庶的江南道,因耕地众多,是大唐最早设水司衙之地。‘水司衙’除却江河堰渠的管理建设外,更兼开垦田地之职,自是一权力极大机构。在江南道水司衙设立之后,李世民想到了蜀地平原的开发。因与袁天罡的特殊关系,李淳风顺理成章的成为钦差,前往蜀地,设立水司衙。
在水司衙奏报朝廷,等待批文的时日中,李淳风带上李过及田永亮,去往平羌江畔的青衣观。看望在那里研修造纸的师兄明从俨。
话说这造纸术起源于东汉末年。之前人类写字是在石板、木板、牛皮、竹笺上书写。汉末时,时任“中常侍”的‘蔡伦’,用树皮、麻头、渔网等物捣碎,造出了像布一样的东西,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帛,也称其为纸。随着时日的推进,数代人的研究,又有了绢,这绢主要为棉纱与麻头等材料合并编织而成。朝廷、官府、有钱人家,在绢上写字,人们也称其为‘纸’。帛纸、绢纸,生产过程复杂,产量极少,自是十分昂贵之物。它们在市面上,还当作钱币使用。因其产量极少,发展也缓慢,人们仍是用竹笺写字、著书。因蔡伦的发明,今人称蔡伦为造纸发明者,一点不为过,蔡伦自然是造纸术鼻祖。
公元120年,蔡伦辞世,汉末至唐初,这五百年时间,绢、帛成为历代朝廷中的用纸,而民间仍是以竹片写字。竹书、笺书、仍为民间流传之物,自然也有牛皮、桦皮,人们在后面也加了一个‘纸’字。
隋唐年间,天下人口增多,读书、习学者增多。他们汇聚于各地道观、书院、学馆中习学。笺书太重、牛皮、桦皮太少,绢、帛昂贵,且法规只能朝廷使用。我们上文提到的李世民赐封“活神仙”之丝绢寸纸寸金,是一点都无有夸张之意。因读书人的增多,这造纸术急待发展。道家人时为时代的先驱,造纸术的发展自然仰仗他们。
今人不知,史学家们将蔡伦奉为造纸术的发明者,他发明的是绢、帛之纸。史学家们又把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列为唐朝四大发明,这中间相隔了五百年,倒底是怎么回事?各位看官,只要你知道,蔡伦发明的是绢、帛,而大唐发明的是用竹浆造出黄纸就行。黄纸产量高,也价廉,尽供读书人使用。黄纸问世,经历数年,在造纸者们研创中,质量不断提升。到得宋初时,黄纸逐渐变白,世人称之为白纸。纸张的发明、制造,经历了上千年,才完全成熟。奉蔡伦为发明者不为过,大唐发明纸也不为过。李淳风今去的青衣观,道观所处地‘南安县’,唐初时属眉州辖管。南安!就是黄纸的发源地。因小老儿仅有一张嘴,这造纸之事我们在后面言说。还是先言剑南道水司衙之事吧!
在青衣观陪伴师兄弟们几日后的李淳风一行,这日回至益州水司衙。
府衙内一切由庞德谦、李文钦二师爷、书办及童用、关定远二位执事官安排得井井有条。蜀地平原已秋收结束,各府衙水官自然已汇同各地知府、县令做好了准备。只待来日召集民夫,修堰、建渠。
中枢院批文由驿差快马送至。李淳风展开批文观得,水司衙在编者任职,官职与自己奏报竟有不同。刘方永、王永和二位师兄自己报的是六品同知,批文中却是‘五品正堂’,郭谦、刘步云奏报时是“六品从知”,而批文二人是‘五品同知’。淳风心知,这批文定是几位老相所为。自己做钦差只是一过渡,以免水司衙日后节外生枝,让几位师兄早日坐正。师叔们真是心细如发。
再观从京师同来的庞德谦、李文钦、童用、关定远几人都从原来的七品擢升为六品从知,与李过一样。其余各州、县、水官,都按自己报上名册,授了七品、八品。连二牵牛卫也给授了七品武官、师弟田永亮也授了七品。
淳风叫过方永师兄,请他当众宣读了朝廷批文。
正当水司衙众人高兴,互道祝贺时,道台钱大人带着随从来至。观得朝廷批文,大人笑道:
“可喜可贺,如今诸事齐备,且时日已至。只等你李大人一声令下,各地堰、渠即可开工。”转身又对身旁师爷言道:
“你带人去至府库,为各位大人取来官服发放。”
淳风闻言,对道台大人施礼言道:
“大人如此用心,本差代众人谢过。”
“勿谢!勿谢!今日给水司衙送来官船两艘、官轿四乘、马匹二十。蜀地办差,骑马倒也方便。李大人日后常驻眉州,下官已交代知府范斌为你准备官船、官轿、马匹。蜀地上、中、下平原数百里,田地兆亿顷。我观李大人那堰、渠图,大多是在平原上。眉州地处下平原,‘白马堰’、平羌堰、牛头堰均在眉州。李大人亲临,是再好不过。水司衙造福万民,钱某岂能不尽力。”言毕转身,叫随从随同庞师爷等去交割。
李淳风见钱大人办事如此尽心,言谢一番后,随而笑道:
“大人如此用心,看来今日答谢宴我是请定了。”
叫过童用,知会厨下,今日设晚宴,感谢钱大人,并向各位道贺,所花银钱,用我俸银!
是晚,整个水司衙热闹非凡,李淳风与钱大人自是喝了个尽兴,且还交心交底。
三日后,除书办李文钦带几人留守府衙外,其余人等,骑马的、坐轿的,分头奔往各地。
站立江船上的李淳风,观望着两岸原野。除却收割稻谷后留下一些枯黄的谷桩外,眉州平原上仍是一片绿色。身旁的小青山脉,虽值秋季,然仍翠绿。脚下的岷江,因洪水退却,江水显得平稳。
江风许许,令人十分舒坦。坐在船上的李过甚觉稀奇,缠着永亮问这问那。见田间尚有些人在劳作,李过问永亮,那些庄稼既已收割完毕,人们为何还在田间劳作?
永亮笑道:“他们是在掘沟排田间积水,待水流尽后,农人们还会在地里种油菜、麦类。”
出生在江南的庞德谦惊问道:
“难不成这蜀地同我们江南一样,一年产两季?”
一旁的大人笑道:
“正是如此。蜀地同江南一样,它肥沃的土地上,任随种下何种谷物,都会开花结果,故尔朝廷重视这天下粮仓。”
“哦!难怪朝廷要在蜀地设水司衙门,派我等来修堰、建渠。”凭栏而望的师爷自言自语。
四人身着布衣,站立船头。洪水刚退却,但江上还值航运淡季,故行船较少。较之六年前同先生至眉州时,江上船只少了许多。偶遇几艘上行船,也是纤夫了了。
客船冲下最后一滩时,那擎天一柱又遥遥在望。站立船头的李淳风心头一动,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一心动,自然是缘由。六年前至蟆颐山下,就有如此心动,那是与金蟾结缘。与房玉成婚时,也有过如此心动。李淳风知道,‘缘’乃摸不着,看不见之物,只能在内心感受。面对点将台,面对蟆颐山,站立江船上的李淳风默默的感受着……。
“船至眉州,下船客人,请带好随身物件,准备下船。”船家的一阵吆喝,方惊醒了感悟中的李淳风。
眉州码头上,停放着几顶官轿,轿旁有着官服者与衙役在张望。淳风知道,必是心细的钱大人提前告知州府,知府范斌前来码头接迎。
四人虽着素服,老远就被刘科成认出,几人迎向江边。
只见那领头之人,身着六品官服,个子不高不矮,年约四十出头。只见他步履随便,行态自然。青色的官袍、官帽,虽然簇新,但有多处皱纹。显然这知府常着素服,不是那喜显摆之人。行走中竟还抻弄着衣摆,是担心在钦差面前失礼。观他面相,满面红光的脸上,一双眼睛显得略小,而鼻头却大,竟似一蒜头。观得知府面相的李淳风心中高兴。‘此人为迷瞪之相!迷瞪者!面迷心明、非奸贪、为福者、大智若愚也!一府主官,为福者,自给地方带来的是福!此人必是知府范斌,好一个心正之人,必是个好官!’
在刘科成引见下,知府抱拳言道:
“眉州知府范斌一行,恭迎钦差大人。”
言毕,欲行跪拜之礼,被淳风一把拉着。
“本差今至眉州,只为皇差。身着素服,是恐惊扰地方,众人免礼吧。”
只见那范斌急道:“朝纲有规,钦差大人切不可令我等乱常。”说话间硬是跪了下去。
其余同知、知州、书办们早已跪于地上,弄得李大人为难,只得受拜后,将众人请起,随对范大人笑道:
“范大人请将官轿抬回,我等步行回衙。几年前我曾至眉州,知府衙离此不远。”
知府躬身道:“这也是朝中礼数,下官只得照章所为,既然大人有令,下官照办。”
言毕的范斌,脱却官服,置于轿内,让轿夫们抬空轿回衙。转对钦差笑道:
“早知大人如此随和,下官就不该多此一举。”
闻言的钦差笑道:
“看知府大人乃实诚之人,我等日后就不拘小节,随和一些吧!”
知府笑道:“大人之言,正合吾意。哎!昨日钱大人捎来口信,道是今日陪李大人同至,怎生他未到?”
淳风言道:“道衙事务繁多,且正值秋粮入库时,今晨被本官坚辞,他方止步。不知范大人处堰、渠之事准备得怎么样?”
范斌回道:“前些日,水官刘科成回至,禀言了水司衙堰、渠之事,且带回道衙公文及堰、渠图。下官即召集各州县知州、县令通告商讨。闻得朝廷拨付专银修堰、建渠,无不高兴。均道眉州堰渠,修修补补,难以维持支撑。今圣英明,未忘这兆亿粮仓。各知州、县令回衙后,即告示百姓。里正们回报,百姓拥护,道言朝廷专银修堰、建渠,我等百姓只吃饭不要工银都干。今诸事齐备,只等李大人到来,几日内即可动工。”
眉州府衙旁,一四合院,已被刘科成引领,收拾得干净整洁。院首两株大榕树遮盖了半个院子,令这小院显得清静幽雅。院子大门处已挂上了水司分衙木牌,这是知府为水司分衙安置的食宿、公干之处。
在知府陪同下,淳风走进院内大厅,各知州、县令、水官们齐齐施礼拜见钦差大人。
唐初时,大唐改“郡”为“道”,初时为十道。到得武则天时代,因疆土拓展,为十五道。行政为道辖州,州辖县。有些地名为州的县,实则是地域宽广而称州。这些县级州的正堂官员,都称知州,官职为从六品。知府为六品正堂,知州则是六品从知,也就品半吧!高于七品县令,低于知府。而八品、九品则是县丞、书办、执事、里正等官职。
与众人见礼,李大人请知府言说眉州府下辖六州两县,近一月堰、渠筹备之状况后。刘科成将近日与范大人一道,汇同各州县水官绘制出的渠图,张挂于厅内。堰三座、渠道数百里,均是依据水司衙总图绘制。
李大人细观渠图,不停道好。回望身旁范斌、刘科成,方见二人眼眶内都布满血丝,显然是熬夜所致。心中叹道:‘今遇上了两个好官’。即对范大人问道:
“想必各州县已诸事齐备?”
范斌回道:“各衙已由里正牵头,民夫齐集。只等你李大人一声令下,即行动工。”
淳风赞道:“好!各位辛劳。”
旋即叫过宠师爷、李过,命其与刘科成大人一道,立即向各州县拨付银两,即可择日开工。几人领命办理。
李大人转身对知府笑言道:
“不曾想到,范大人如此敬业,本差代朝廷谢过了。不知你那渠道占地,怎生安置。”
知府回言道:“朝廷为百姓着想,下官怎能不尽力。依据水司衙堰图,这几百里渠道,我等倒确是用了数日心血而就。眉州民风淳朴,朝廷号令,利国利民,百姓自然拥戴。大户们之田地,占也就占了。绅良们均知,堰渠对己有利。小户之田地,府衙告示,除补足钱粮外,堰渠建成后,小户可开垦荒地。所开垦之地归己,府衙三年内不征税纳粮。”随即奉与李大人笺稿。
李淳风接过知府笺稿,见得是‘眉州府衙垦田之策’。展开细观,上面书写着垦田条款,两捆笺卷,十分清楚详细,显然是知府的精心所作。观过‘垦田之策’的李大人击掌称好:
“范大人这垦荒之策,实是高明,不但百姓拥戴,朝廷自当支持。本差定将你之垦荒之策奏报朝廷,为尔请功。如此之策,它年眉州必然人口骤增,田亩骤增。”
“哎呀!李大人,功不功无所谓,只要对百姓、朝廷有益,范斌自当作为。这哪是下官之策,此为下官查阅史册,前朝诸葛丞相在蜀地垦田,就是用的此策。下官略作修改而已,怎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听范斌一番实诚言说,李淳风不禁肃然起敬,心道:‘眉州果然地灵人杰。天下官员,都似如此,百姓何愁不安,大唐何愁不盛。’
却说这些年受袁天罡影响,喜研史历的李淳风,早就知晓古时的巴蜀人烟稀少,世人称之为蛮荒之地。蛮也!繁指少数民族。刘备入蜀,数万大军,多为汉族。诸葛孔明南征,挤走了蛮夷。开垦肥沃的蜀地平原土地时,颁布了许多惠民之策,也研创了许多农耕技艺。且发明了许多农耕、生产用具。接圣旨后,李淳风知道,蜀地平原迎来了第二次开发之机。月余时日,他常在夜间,研读夕年诸葛丞相垦荒之策。不曾想,这知府范斌所制定的垦荒之策,比自己设想的还要祥尽。按范斌之策实施,蜀地平原人口、田亩骤增,百姓富裕的同时,朝廷今投入之十万银两,五年内悉数收回。朝廷日后在蜀地每年收得的粮米、税银,不可估算。知府这垦田之策,利国利民,我当如实奏报朝廷,为范斌请功。此时的李淳风,禁不住对范斌生出了几分敬意!
是晚,府衙备办了接风宴。知府、知州、县令、水官们与水司衙官员欢聚一堂。李淳风见得眉州官府办事认真,心中高兴,一改一月前益州道衙接风宴上之矜持,与众官员喝了个高兴。
宴毕,范斌、刘科成欲陪大人喝茶闲聊,见二人眼中布满血丝,大人不忍,劝二人早早歇息。
次日卯时刚过,知府范斌同水官刘科成一道,来至水司衙分衙院内。按昨晚约定,今日几人同去参看堰址。
在眉州界内有“牛头堰”、“平羌堰”和“白马堰”。其中白马堰离眉州城不远,仅几十里。而牛头堰在洽州与洪州交界处,离眉州三百余里。平羌堰地处南安,离眉州二百来里。李淳风知道,楗梶堰虽灌溉了眉州大量土地,然自蜀汉后,战乱、灾荒、疾病流行诸多原因,致使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如今要将这些荒芜之地开垦,一靠重修河道、堰、渠,二靠知府范斌所制定的垦荒之策。十年、二十年后,蜀地必是一番向荣之景。作为堰、渠钦差的自己,自然得将这蜀地山水要似先生一样,熟然于心,方不负圣命。故而他刚至眉州,安顿好堰、渠诸事后,就与知府范大人商议,借巡看堰址之机,同时观看眉州山水地形。
敬业的知府,一打早安顿完诸事,令手下牵来四匹快马。李淳风命庞师爷、李过留守,自己与知府一道,带上田永亮,四人四骑,离衙而去。
几日公干闲聊中,淳风已知,范斌乃眉州本地人氏。其家道殷实,属眉州城西富户。范斌自幼习学,二十来岁时,被乡人推举,任了城西里正。因为人实诚,乐于助人,不到三十岁,即被荐为眉州下辖南安县令。因其勤恳,政绩卓著,贞观八年,经乡绅们保举推荐,被道衙擢升为眉州知府。多年为官,在百姓心目中,范大人为勤政为民的好官,口碑极好!
范斌幼时就拜在刘科成爷爷学馆中习读。科成之爷爷‘刘闻定’治学极严,所授弟子今多人为官。而科成父亲‘刘静远’则不愿为官,继承了父业,做起了子承父业之事,接替了年迈的父亲,继续在学馆授学。
范斌就任县令后,常抽闲看望恩师,见二十来岁的刘科成长成,人也实在,即征得先生及师兄允准,将科成带至府衙,任了水官。勤恳的刘科成,虽仅九品之职,他之不辞劳苦、勤政负责,颇得范斌赏识看好。此番李淳风钦差水司衙,与他授了七品官职。范斌有心,让其坐了眉州水司分衙正堂,也算作入仕。
与范斌、刘科成二人数日交往,学识渊博的李淳风已知晓,二人学识均不一般,谁说荐官中没有能人。想必刘科成之祖父定是有些造诣,否则不会授教出有为之人。
观得二人的勤政干练,李淳风有意将眉州堰、渠之事让刘科成去主持。在昨日给朝廷的奏疏中,李淳风将范斌垦荒之策着重奏报,希望引得朝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