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成边为父亲斟茶、边调头问师弟:“三位师叔可好?”
淳风回道:“三位丞相均好,但他们日理万机,倒很辛苦。”
“哦!三位师叔都是丞相,如今道成还记得他们模样。”
一旁袁天罡笑道:
“道成认识他们时尚小,还是听为师言说吧!”
孙思邈成为道家中一代医家高人时,道家弟子纷纷前往百丈山习学高深医技。其中昆仑山昆仑道长马源回,派遣大弟子魏征。栖霞山栖霞真人海天月,也派遣弟子房玄龄到百丈山习学。习学期,魏、房二人与袁天罡十分交好,且习学用功。年过三十的袁天罡比他们年长,且道学、医技均一流。孙思邈见二少年聪明好学,就干脆让天罡授教。小师弟林岚枫自在其中。几年时间,几人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也就不论辈份,以师兄弟相称。天罡在授教医技的同时也授道学、武学。已是记事年龄的袁道成自然识得他们。几人也喜欢小道成,常带他玩耍,给做些小玩具。
几年后,魏征、房玄龄二人学业完成,各回山中。
魏征至百丈山习学时,昆仑道长马源回收了李世民为弟子。算得此子它年必成大器,故在授教道学同时,着重授他刀、枪、剑术、排兵、布阵之技。时昆仑道长属道家武学高人,李世民十岁入山,在师父悉心授教下,自己也十分努力。十八岁时习得诸般武艺,且有相当道学功底。八年后,李世民之父李渊欲夺取天下,要李世民回府。临下山时,师徒依依作别,师父赠他道号“绛真子”。
李世民在昆仑山学艺时,大隋文皇帝辞世,杨广继位。李世民回府两年后,李渊起事,建立了大唐。昆仑道长之昆仑峰,乃观天绝佳之地。道长马源回常夜观天相,知隋之气数已尽,被李渊取代。而天象中那帝星位旁一小星,却更为明亮,即知弟子李世民日后会取代其父。择日叫来大弟子魏征,派他速速下山,去助师弟李世民。
魏征下山,去至洛阳师弟军中。夺得天下的李渊,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魏征为秦王广揽人才,自然想到袁天罡、房玄龄、林岚枫等人。
按道教论辈,袁天罡比魏征、房玄龄高出一辈。因同道不同门,在百丈山习学时,大度的袁天罡,也因年岁相近,故而与二人以兄弟相称。
时已任道教主的袁天罡同样观得大隋气数已尽,只见五星汇聚于西,天下必起刀兵。接得魏征书信时,即飞鸽传书栖霞山。房玄龄来至百丈山,教主一番交代后,叫师弟林岚枫与玄龄师弟,速至秦王府,助李世民一臂。
数年后,袁天罡历游,专程去了昆仑山。道兄马源回年近八旬,测他命相,阳寿将尽。道行高深的昆仑道兄,自然知晓自己阳寿已尽。与教主言说,李世民必成大器,求教主定当竭力扶持,此为‘天’之大任。
辞别道兄,在洛阳秦王府,天罡果然观得李世民头罩王气。李世民对德高望重的天师自是尊重有加,苦留数日,天师辞去。
临行前夜,袁天罡密告几位师弟,李世民乃一代帝王,但尚有五年方登上大宝。登基后还有诸路叛军须得平定,要师弟们用心扶持。且预测李世民登基后,尚有三、五年时日,天下方最终稳定。同时也将五年后之玄武门兵变预测告知师弟林岚枫。
袁天罡在秦王府对师弟们所预言诸事,后一一应验。他之预测,师弟们守口如瓶。不曾想,后来魏征酒醉高兴,一时漏了嘴。在初登大宝的李世民一再追问下,只得道出袁天罡预测诸事详情,故使李世民产生了请袁天罡入朝欲望。此段在袁表罡对李淳风、袁道成讲述时则未曾提及。
听先生言说后,李淳风如梦初醒。难怪这些年在朝中,老丞们都在似有似无的关照自己,原来他等与先生渊源如此之深。先生之前从未告知,原是用心良苦。想到此,淳风起身谢过先生。言道:
“几位前辈,将淳风瞒得好苦。与房玉婚后几年,常去岳父家中,也未曾闻他漏半点口风。”
先生笑道:“你虽为官,朝中之利害,知之甚少。早告予你知,有害无益。就你之婚事,也是房、林二师弟,请圣上作伐。未对你直言,其中缘由,是不想让你知晓太多。你今离朝,去至民间,也是我等老家伙商议,奏请圣上获准。须知你与蟆颐结缘,大旺山金牛还等你去镇,长留朝中,你何来著书立学之时?”
先生这一番话,又令李淳风陷入沉思:‘观那帧赐封,圣上是用心极深,也十分细致。此绝非帝王对一般百姓之为,圣上对先生自是无尽尊崇。自己离朝,是先生与几位前辈之意,圣上百依百从,且考虑周到。所赐书典,是自己拿多少是多少,须知这些书典均属国宝级。如此看来,圣上言说,袁天师乃大唐恩人,定有原因。想至此,淳风抬头,将自己想到的对先生言出,且求先生告知自己,先生与圣上交深实情。”
闻弟子所求,先生在室内背手踱步,似在回忆往事。
袁天罡背手踱步,是想将与今圣之缘告知弟子。但玉玺涉及自己身世。当初献玉玺与李世民时,虽他承诺不问询往事,然一代帝王,出自好奇,必然会暗中探寻,我老袁何处得来宝玺。今对李淳风言说玉玺,他也会追问来历。想至此的袁天罡,还是决定,暂不道出自己身世。即转身对淳风言道:
“你可知那‘传国玉玺’?”
淳风应声答道:“哦!先生问及‘和氏璧’,江湖中传言多了去了。早年弟子在南陀山时,就曾闻至元师父言说。‘卞和’在楚山得‘玉璞’后,曾献厉王、武王。二王不识此物,言卞和欺君,断其手足。后玉璞被楚文王识得,道是此乃天下绝无仅有之‘圣玉’,命名‘和氏璧’。始皇帝得之,找来玉匠,将其精雕,刻上‘传国玉玺‘文字。并言:‘此等圣物,天下独尊,谁拥此玺,谁即为天下主宰。谁个称王称帝,无有此玺,即为白丁,天下共诛之。’并立下咒语,‘有缘者拥有,天下昌盛。’后自汉高祖拥有玉玺后,玉玺即成为天下皇权圣物。后世纷争,为这圣物,不知死却多少生命。尽观前世,无拥此玺之国,称帝几年、几十年,即烟消云散。就这蜀汉而言,为刘氏正统后裔,不也几十年就消亡吗?也许就是与玉玺无缘。此只为江湖传闻,若拥有此玺,举玺号令,天下尽然归心。早年在秦王军中时,就闻听高祖李渊,在派人寻找传国玉玺,不知有果否。年初偶然一次与林相闲聊,听他言说,圣上乃真命天子,大隋失落玉玺今已归位。昨年隋王‘杨政道’臣服,就是知道圣物玉玺归位大唐而归顺。朝廷本欲动用十万兵马将其剿灭,因玉玺归位,故未动用一兵一卒。淳风因之前所闻只是传言,故向大人请教和氏璧之秘。谁知大人笑话于我,道是我管着大唐书库,书中自有载记,你何不去书库探寻。”
言至此,淳风忽然省悟:
“难不成,那归位之玺与先生有关?”
先生捋须而笑:“你所言江湖传闻,也有许多不失真处,谁拥圣玺,谁拥天下,且天下归心。此已成为天下人之认同。唐高祖取得天下,自当要得到玉玺,方为正统,否则他岂不是白版皇帝?各路诸侯,谁肯臣伏?你先将在书库中观得甚么依据言说,为师再言。”
淳风知道先生在考较自己,略作思考后方言道:
“那日听林大人之言后,弟子去了书库,叫过库官,道明来意。库官将我领至一偌大书屋前,开启库门,道是历代帝王名玺,名印书典载记,均在此库。花了近半个时辰,终于找到了‘范丛‘所著《岚山记》。笺书中,除却秦之前战国时那些帝王玺印载记外,着重载记了‘和氏璧’。它乃世间唯一圣玉,今世传闻完璧归赵、价值连城也一点不假,称卞和识玉后再无来人。始皇‘赢政’之谋臣‘顿弱’,得知圣玉在楚时,即报知始皇。秦灭楚时,赢政命军士着力搜寻,得到了圣玉。始皇爱不释手,言道:‘此等圣物,只能帝王拥有,一般人等,岂能染指’。即召来顶级玉匠,将玉雕琢成玺,且刻上‘传国玉玺’四字。始皇临终时对众大臣言说,谁坐天下,谁掌玉玺,谁拥玉玺,谁坐天下。汉高祖刘邦得此玉玺,拥坐天下,临终时也是如此言说。后世纷争,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即在寻争玉玺。范丛只记载了‘和氏璧’的真实,然却不知后世争夺此圣物的悲惨。今大唐拥有圣物,天下归心。弟子读得《岚山记》,方知江湖传闻完全是实。”
听淳风言毕,先生击掌笑道:
“说得好,一点不差,但有一点你也许不知晓,那范丛是谁?”
“学生只知他为我道中之人,家居‘岚山’。”
“不错,当年为始皇帝刻玺之人即他先祖。因始皇曾言,此等灵物,只能帝王拥有,岂容常人染指。范丛祖上‘范琢‘乃一代雕刻名匠,他知始皇残暴,玺成之日,即是自己命丧之时。趁夜偷跑回家,将实情告知了妻子。道是为圣物殉葬,死而无憾!雕琢玉玺,范琢倾尽平生精力,实则玺成时,范琢已耗尽心力,他自绝经脉而去。本欲玺成即杀范琢的始皇帝,此时将范琢奉为国士厚葬。和氏壁配以精湛的雕刻技艺,绝非一句价值连城能比喻!人道它为皇权象征,我道家却视为‘圣物现世,天下太平’!后世范丛怀念先祖,将和氏璧实情写出。为免招祸灾,著书冠以‘岚山’之名,是为避人耳目。今玉玺已完全成为帝王象征,也是帝王之生命。李渊初建大唐,无有圣物相佐,岂不白版皇帝?为防持玺者据圣物与之争夺天下,他定然在开国前就在到处寻找。老朽无意间得到圣物,要它何用?难不成去与李唐争夺天下?致使生灵涂炭,百姓流离。观那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在他登基次年,也就是你入山第三年,为师去至长安,将圣物奉献与他。李世民自是感激不尽,欲拜老朽为国师,与之同享天下,被老夫坚辞。时老夫告知世民,昆仑道兄临终有言,要老朽辅佐于他。我曾允诺,它日朝中之事,袁天罡会尽绵薄之力。李世民承诺,对我老袁日后有求必应。虽有此承诺,然君王之心,千变万化。这些年荐你等师兄弟入朝,你等均是有为之人,老夫本意也是造福百姓,圣上自是欢喜。让你李淳风离朝研修,此点小事,他岂能不应。那时李世民虽登基,然诸候未臣伏,众叛军未灭,他将圣物展示,叛军自然纷纷来降。天下归心,自然太平。我袁天罡献出圣物,做了一件大功德之事。李世民尊我为‘大唐恩人’、‘国之高山’,老袁我也就领受了。他将‘李唐’改称‘大唐’,引领臣民,共治天下,此等胸怀,无愧于圣玉,我老袁也就安心了!”
闻先生一番大度平淡之言,把个李淳风再次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即问道:
“请问先生,难道圣上就没再追问过圣物来历?”
“这倒确实没有,当初老夫还疑他会暗中察访,今见他无有一点动静,此君倒还是个诚信之君王。为师知你好奇,来年老夫自会告知你圣物来历。圣物现世,预示天下太平!歇息吧,明日一早,为师会与你交待事宜!”
已牌时分,淳风去至先生书房,不曾想刘方永、王永和几位师弟早至,正同先生在书案前言说。见淳风来至,先生招手言道:
“淳风你来看看这些图,可否有误错。”
淳风应声上前,书案上摆放数帧绢图,只见首帧图上写着“剑南道蜀地堰渠图”,吃惊之余即一帧帧翻看。细心翻看中,只见八百里蜀地平原上,何处设堰,何处有渠,堰之布局,渠之长宽,所处州县,标注极其祥尽。约一盏茶时,淳风观毕,抬头用惊疑的眼神望向先生道:
“如此宽广详尽堰渠之图,察勘、绘制,若没一年时间,怎能完成?先生怎知淳风会钦差堰渠?”忽觉失口,旋即打住。
先生和师兄们都哈哈而笑,笑毕后的先生言道:
“我知你心中又在疑猜,几个老头子瞒得你好苦。”
此时的李淳风,已知此番钦差水司衙,乃是先生精心安排。此时又观得祥尽堰渠图,自然是先生与师兄们所为。历年日久,足见先生之远见与良苦用心!连忙施礼,谢过先生与几位师兄。
蜀地平原,蜀汉时在诸葛孔明打造下,就有良田兆亿顷。而如今人口减少与历朝官府不作为,致使不少的田地荒芜。盛隋时,天下人口虽然骤增,田地猛长,然短短几十年,地处偏僻的蜀地平原仅有些微起色。接踵而至的隋唐之争,又将其影响。
纵观天下事态的袁天罡,知道天下已太平,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提出农耕乃国之根本。太宗李世民,他绝不会放弃蜀平原这块宝地。蜀地平原良田,正值开发之时,造福百姓的道家人也正当用武之日。打定主意,即修书师弟林岚枫,请将在蜀地修筑堰渠,派李淳风钦差之事奏报圣上允准。
一代明君李世民,自知天府之国兆亿良田之重要。本应旱涝保收之地,因堰渠失修受灾,朝廷怎不心痛。蜀地虽有早年李冰之楗梶堰,然下游堵塞,涝雨之季,楗梶堰水反倒成灾,此等事剑南道早有奏报。早在去年蜀地干旱时,太宗就令林相,请天师为朝廷绘制蜀地堰渠图。袁天罡接得师弟书信,造福百姓之功德事,自然应允。即带刘方永、王永和二弟子,跋山涉水,花却近两年时日,平原堰渠图完成。
林相接师兄来信后,奏禀圣上。高宗道是,天师所求,自当允准。故有了朝堂议事一幕。
见淳风致谢,先生笑道:
“谢就勿须,为师知朝廷会派你为修渠之人,你倒言说朝廷怎生安顿?”
“难怪那日面圣时林相笑得诡秘,原来前辈们早有安排。观这堰渠图,自是用了些时日,先生与师兄们辛苦。淳风今为钦差,当代百姓、朝廷谢过。既是朝廷派遣,也是先生安排,淳风当再谢先生!”言毕又深施一礼。
“为师哪来恁大面子,我老头子只是与师弟修书一封,放你外任罢了。你官袍在身,又领圣命,百丈山人,今都是百姓,任由李大人挑选吧!”
“哎呀!先生就别再调侃了,淳风听凭你老定夺。水司衙与剑南道平级,隶属中枢院、内府省双重辖管。官职人等报中枢院,银钱支配报内府省,朝廷已行文剑南道协办。从京师来至十来人,他等仅二人懂堰渠,故我代朝廷来山中选人。建堰、渠同时,剑南道河道均归水司衙辖管,朝中派有牵牛卫二人。日后堰、渠、河道辖管乃是军管制。今朝廷拨给库银十万,专司堰、渠建造。原以为怎么得花半年时间,察勘绘制堰、渠图。不曾想,先生已为淳风备办。感激之余,先生委派哪几位师兄同我下山,入朝做事,你老自然心中有数,弟子悉听安排!”
待淳风言毕,先生哈哈笑道:
“今圣英明,水司衙不仅管筑堰、渠,还管江、河,更管了开垦。我看就让刘方永、王永和、郭谦、刘步云四位师兄,与你同入水司衙吧!他等对堰、渠、河道经验十足,定是你之好帮手。另派吴越能师兄,助你铸造堰闸铁件。民间无有铸铁巧匠,有他同往,定然助你一臂。待堰、渠筑成时,他会入京,铸造司锻制唐刀,须他兄弟二人合力。老夫曾对今圣承诺,助他铸就吴王剑。今突厥、女真、高句丽蠢蠢欲动,有来犯之疑。为保天下太平,老夫自当助朝廷一臂之力。”
几位弟子被早早叫至书房,原来是师父早有安排。入了水司衙,即是朝廷官员,既有朝廷奉禄,且耀祖光宗。喜从天降,几人连忙拜谢师父。
先生如此安排,淳风欣喜。师兄们下山,水司衙即算组成,立时拜谢先生,且对几位师兄道喜!
各位看官,言至此处,你别道小老儿在此随意封官。非也!华夏历史上,自隋之前均是荐官制。朝中大臣均可向朝廷推荐有专长、有学识者入朝为官。然这荐官制为防滥竽充数,规矩却极多极严,今也就不一言说。不少有识之士,隐于民间,被君王探得,请至朝中,拜封官职,也是常事。如商周时的吕尚,蜀汉时的诸葛孔明,他们都是被请入朝,助皇帝治理天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