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天罡相传授衣钵淳风结缘蟆颐山下
次日一早,李淳风打坐练功后出房,小尼送来面汤。先送与先生。待其洗漱后,淳风又送进茶水,先生叫其略坐。笑道:
“昨晚为师回房后推测一番,你命相注定与眉州有缘,缘根还就在旁边那蟆颐山。我二人今日就去至山中,看看倒是何物与你结缘。昨夜在山头我已观得它灵气,似为吉祥之物。”
听先生之言,淳风一下想到,昨日船至蟆颐山下时,自己忽感身心舒畅,不知是否灵气所致,即对先生道出。先生笑道:
“正是,正是!”
用过早膳后,师徒顺道至七佛殿拜祭一番,再至禅房门首。天师念得一声无量天尊。白云师太闻声,连忙迎出:
“阿弥陀佛,天师安好。”白云施礼。
“一年未至,贫道也还过得去。观师太气色,甚是不差,善哉!知师太喜静,昨日到时未曾打扰。侍奉居士房那小尼,想必是神女庵新入门弟子。她不识得贫道,倒还省得打扰。”言毕向淳风引见了师太。
淳风致礼后,师太还礼,欲请二人入禅房拜茶。天师道是欲去山中游玩,不再打扰,即辞行离去。
师徒二人出观后,顺溪畔上山,到得红豆树林,天罡顿感神清气爽,即靠树坐下,让淳风也坐一会儿。待李淳风择地而坐后,先生言道:
“淳风你入山已有六年多,为师已将技艺授与你差不多了。你之所学,差的仅是‘悟’与‘缘’。此番下山除让你习练观地、望气功力外,就是悟那天道、地理、人心中之更深一层。入我门墙至今,你之心结未曾开启。今下山若与灵物结缘,心结定会大开,到时自会一日千里,一通百通。”
听到先生此番话语,李淳风方才更加明白先生一番至深用心。原以为只是带我下山历练,以致提高。实则细心的先生,早已看出我心结未开。对深奥之学问,还模糊不悟。就如先生所言天之道、地之理、人之心,原来还须有更深之理去悟、解,我则只停滞于表象。先贤老、庄、孔、孟众家,以及面前的先生,他们均乃学识丰富之人。他们之人生之所以成功,就因他们最终有了似那天际、宇宙一样的宽广胸怀,方将世间事和物观到了至深。心存感激的李淳风在思考中竟不住自语起来,听得先生发笑方才省悟。
只听先生笑道:“你这呆子,别发痴了,我今给你出一课题。此山为一侧卧女子形态,若在琉璃江上,稍用心即观得。如今站立这红豆林中,你若观清,方为合格。为师先去山头等你,我们从此山去往蟆颐山。”言毕径自上山。
站在山头远眺观望的袁天罡,只见李淳风撩起衣摆,飞身而上。到得山头,笑对先生道:
“谢先生指点,昨日在小船上时,弟子就听先生言说美女山,故而稍有留心。站于红豆林中,倒确是有些茫然。直至仰望先生站立处,再望前面那山头,方才明白。那山头状似人头,山上树木竟似女子头顶绿纱,此处就是她侧卧之肩头。”
先生捋须而笑:“一点不错,美女穴灵气,正是随泉水涌出。我们这一行顺小青山而去,定会观得更多。”
望着远处的蟆颐山,师徒二人急速行去。小青山上,人烟稀少,沿着樵夫、药农行走痕迹。穿山林、越崖畔,年近古稀的袁天罡竟然同弟子李淳风一样,健步如飞。不到一个时辰,即到得蟆颐山顶。
站立山头,放眼望去,碧绿的琉璃江在春日阳光照耀下,就似一面硕大的镜子,置于眉州平原上。
小青山脉绵延不断,虽经历了一季冬日,它仍是一片翠绿。山水相依,就像一对情侣,不思分离。
江对岸阳光下的眉州城,清晰可见,甚至可见到城墙上漫步的行人。目光跨过城西的平原,极目处,则是那云雾中的崆峒山脉。各山峰绵延不断,在天际抹下一遍青色!
回观身后的龙泉山脉,在春日的阳光下,展示出一片苍翠。座座山头,高低不一。翠绿中,数条白带穿行于龙泉山中。哦!原来龙泉山中竟有数条河流。
置身画中的袁天罡、李淳风、心旌荡漾,享受着春日的温暖、享受着这龙泉山脉的灵息。望着这山、这水、这春日美景,兴奋的李淳风感到有一股舒畅之气,竟深入到心底,甚是奇妙。收回目光观望小青山脉后,惊对先生言道:
“先生你看,这小青山脉竟似一条巨龙,卧于这琉璃江上。”
先生笑道:“一点不错。千百年来,眉州人就传说,小青山脉为古时一蛟龙。因为害世间,后被仙人点化。它化作山脉,卧于江畔,为百姓们守护。美丽的传说,配与这青山绿水,恰到好处!”
边听先生言说,边收回目光观望眼前,古木参天、绿树葱笼。李淳风此时又感觉到,进入体内的那股气息,竟然在心脾间有所荡漾流动。面对这山峦风景,顿生出一股无尽的相依爱慕。愣神中,听先生笑问:
“淳风,你体内是否有一股舒畅之气在胸间流动?”
“正是如此,先生你怎知晓?”
捋须而笑的先生道:“这就是为师与你所说之‘缘’。见你神色,缘至也,可喜可贺!”言毕后的先生哈哈而笑。
不知所措的李淳风在愣神中忽脱口言道:
“淳风想日后在此设立道场,终老此山。”
妙哉!妙哉!先生击掌笑道:
“昨夜为师测得你缘在此山,故今日带你至此。果不其然,一入此山你灵感即至。说得好,凡我道家有为之人,均得有自己之道场。你看那西华山、武当山、太白山、崆峒山、百丈山、昆仑山、峨眉山、瓦屋山、栖霞山、普陀山,等等等等名山,何处不是因我道家开设道场而成名!道家乃本土文化,比那西来佛家早去了不知多少年。道家以‘道、德’为本,造福百姓黎民。儒家分支又崇尚‘仁’、‘义’,医家分支以‘脉’、‘理’为根,‘救治活人’。佛家慈悲为本,普渡众生。道、儒、医、释使命皆然,若干年后,必然溶为一体。你选择此山作为立身之地,是再好不过。弘扬道、儒、医之同时,更可著书立说,为师定会助你一臂之力。眼前测来,设立道场时日未至,还得十年方成。还有诸事,在前行路上,为师会慢慢告知。它年你这‘梅霞真人’,会在此山扬名。不妨先为自己道观定名,如何?”
听先生一说,李淳风受教之余又有几分吃惊,对先生言道:
“淳风自名‘梅霞’,先生怎生知晓?今刚而立,仅一‘道士’,连‘道长’都不敢称,何况‘真人’,这观名还是由先生定吧!”
只见先生诡秘一笑,未作回答。原来,昨夜回房后,袁天罡又细推了李淳风近年命相,他独立门户还得十余年。授教了多年的弟子,作为师父,自然知他心思。从他习作中,已知他自名道号‘梅霞子’。听淳风要自己为其未来道场命名,略作沉思后,叫过淳风,手指蟆颐山众山头道:
“此山为前朝诸葛先贤命名,定然是先贤在江上仰观山形,众山头相连,似一蹲卧之蛙。神农尝遍百草之同时,他发现还有许多昆虫物类,能治人体所患之病症。蟾蜍虽丑,能解诸毒,且能治烧、烫之伤。蟾与蛙本属同类,形体几乎一致。先贤观此山形,状似蟾、蛙,故而他为此山取了一个十分好听之名‘蟆颐’。在古文字中,‘蟆’繁指蛙类,而这‘颐’字之意则是‘颐和’、‘颐顺’。如此看来,诸葛丞相确是才高八斗,‘蟆颐’二字用得其妙之极。我看你未来之道场就称‘蟆颐观’吧!用此观名以慰先贤在天之灵。”
淳风闻听,击掌叫道:
“好!好!就叫蟆颐观!”
先生又叫着淳风道:“你观这蟆颐山众山头,形呈五行之势,环绕这主峰,使之‘气通流畅’。好一座蟆颐山,诸葛先贤当年必然遍访此山,方为它取得如此响亮之名。为师如今测来,此山道家香火定在千年以上。”
随着先生言说,李淳风再细观山形,禁不住又是一番心旌荡漾。
话语间,师徒二人顺山势而行,来到几株大柏树下。先生驻足言道:“在这小青山脉,处处均是稀有名贵之树。犹为众多的是楠木、樟木,唯有这蟆颐山上,柏树众多。淳风你看,这几株柏树,树龄应有千年。四十多年前,随义父来眉州救灾时,曾上此山采药,此柏树就这么大。今至此,它们还是那么大。”
“哦!先生原来是故地重游。”
“那时为师就似你现今年岁,观天望地之学还没甚功底,对所走过之地的大树、山形倒还有几分记忆。”随即,先生向淳风讲了三十多年前,听眉州城内老人讲的一段故事。
当年诸葛丞相南征回朝后,即选了蟆颐山下琉璃江训练水军。派上将张飞来此筹建大营。
张飞仰望山上风景极好,即带随从攀沿上山,来到这几株柏树下。闻得翠柏之香味,翼德甚是高兴,连道,好去处!
再至下面几十丈处,竟有泉水从山崖冒出,喝得几捧,连道好水!次日即叫军士,带上营帐,上得山来,在这大柏树下,泉水之旁,住了下来。
早晨起床,闻着翠柏之香,施展几路拳脚,再舞动八尺长矛。气喘汗流之余,喝上一瓢山泉,又用山泉冲凉,好不舒畅。
白日下山去点将台,促督军士建营造船。夜间回山,抱出酒坛,坐于树下。喝酒吃肉,更是快活。柏树、泉水相伴,张飞常喝酒至深夜。那晚酒后叫来营官,道是大柏树如此之好,明日你带军士将上山之道全种柏树,不得有违。营官领令,张飞倒头便睡。
次日,营官带领军士,修筑了上山石阶梯道,且在阶梯道两旁种上了数百棵柏树。
水军大营快建成之日,诸葛丞相前来琉璃江视察。江船上仰望点将台同时,观得此山异样,状似一只蹲于江边之蛙,即有心上山一观。
视察毕,在张将军引领下,顺道上山。见山道两旁种满柏树,丞相赞道:
“翼德将军,你这柏树种得好。柏树之气,沁心利脾,乃人世间极好长寿良药。”
将军回答:“丞相医道高明,难怪翼德坐于那大柏树下,夜夜好睡,不舍离去。”
“什么大柏树,你且带我一观。”丞相笑问?
仰望几株大柏树,丞相赞不绝口,对随行人等言道:
“此等柏树,它每日‘子’时至‘辰’时,散发浓浓气味,难怪翼德夜间好睡。”
说话间,张飞捧上清泉一瓢,请丞相饮用。丞相喝过惊问:
“何来此水?”
张飞笑指远处山泉:“这不,就是此泉。”
丞相急切而至,观望山泉良久,叹道:
“此等泉水天下少有,就我那卧龙山泉,也远不及此。好你个张将军,竟然觅得如此福地,它年若闲,卧龙定来此处定居。”
张飞闻得,凑上前笑言道:
“翼德乃粗人,此泉恁好,丞相不妨为其命名如何?”
丞相应允,略作沉思后言道:
“此泉甘甜无比,长年饮用,必当延年益寿,就称其为‘老人泉’吧!‘大柏树’、‘老人泉’天下无双,颐人、颐物、颐和、颐顺。山形状似蹲蟆,就称此山为蟆颐山,你等意下何如?”
随行将官连连称好。
张飞又上前恳请丞相:“既已为‘老人泉’命名,丞相何不留下墨宝于这泉头崖壁,让后世也知晓。
丞相笑答:“山人就好事做到底吧,笔墨侍候。”
张飞备好茶案,就着泉水烧沸,请丞相品茗。官兵们一阵忙碌,在崖前搭设架凳。
品茗后的诸葛丞相,站于架上,挥毫写下了‘老人泉’三字。
丞相离却,顺船还带回几坛泉水。如今眉州人称此山为‘三绝山’。
先生一口气讲完这蟆颐山传说,师徒二人在柏树芬香气息中,已来至泉边。各掬水几捧,喝入腹中后,果真甘甜无比,沁入肺脾。淳风边捋袖擦嘴,边赞‘好水’!
随即对先生问道:“先生未曾讲完,何为‘三绝山’?”
先生笑指崖壁:“你看那藤蔓掩盖,应是有字。”
淳风飞身上崖,清除藤蔓,崖壁上现出‘老人泉’三个苍劲有力大字。自是诸葛丞相手笔。
望着崖上三字,淳风笑道:
“弟子明白了,‘大柏树’、‘老人泉’、‘武侯墨宝’,此为三绝也!”
先生哈哈大笑:“一点不错。”
师徒二人就着山泉,用些干粮。面对几株须三五人合围的高大柏树神,拜得几拜,返身沿石阶道,往山腰行去。
石阶道上,杂草丛生,显然是少有人上山。道两旁柏树大的足有水桶粗细,观其树龄,恐有三四百年。传说张飞所植,也还说得过去。柏树枝丫茂盛,遮挡了阳光。林荫下轻风拂面,好不舒坦。每隔三两丈远一株的柏树,沿山道两旁有序排列。行至山腰的师徒,驻足四望,淳风对先生道:
“众多柏树,从山下至山顶,仅道两旁生长,且有序排列,定然是人工所为。方才先生所讲传说定然真实。”
先生点头:“所见略同。”随即手指远处山腰道:
“淳风你看那山坡上,好似红豆树。”
淳风手搭凉棚,从树隙中瞭望后不敢肯定,即答:“我们不妨前去看看。”
横穿树林,竟行至一崖畔。崖深十余丈,只见崖底小溪,水流潺潺,源头自是山头老人泉。对面山坡上,真真的生长着六株红豆树。每两株相偎相依,沐浴着春风。其中各有几枝枝丫上,开着白里透红之鲜花,花色尤如少女红润脸庞,娇艳好看。二人又攀崖越涧,来到树下。
红豆树每株约有小桶粗细,观其长势,袁天罡心道:此山灵物必然长成,但不知是何灵物。略作沉思后,叫弟子暂勿打扰,自己盘腿而坐,用心推演起来。
约一柱香时,先生睁眼起身,哈哈笑道:
“是了,是了,淳风你可知是何物?”
“难不成是蛤蟆穴?”
“何以见得?”先生笑问。
“方才在山顶时,经先生指点,淳风已观得山形,再有诸葛先贤冠名,我想它应是蛤蟆气成。”
“既如此确定,你可再至山头观望一番,为师在山道上等你”。
按先生指点,李淳风转身施展轻猿功,纵跳间消失于林中。身后袁天罡捋须而笑:
“好小子,功夫已有八成。”言毕越涧往山道上行去。
半个时辰后,李淳风从山道上飞奔而下,对先生言道:
“弟子虽不敢肯定是蛤蟆穴,但已观得它之穴口正是老人泉口,还请先生指点。”
“哦!你能观到穴口,说明有长进。淳风你今已与此山结缘,山中草木、动物均与你有缘。究是何物,你自会参得。为师说得太多,于你无益。走吧!今晚夜宿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