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婷墓前,听着义父道出了这段悲惨经历,天罡竟不住又是泪如雨下。哽声问道:
“想必义父和秋姨,带我和母亲就是来到此处?”
“正是。”孙思邈手指那一潭温泉言道:
“早年我入山采药时,发现此洞,洞内水晶中,正是存放你母遗体的最佳之处。快三十年了,你母容貌一点未变。我之用意就是将师妹安葬于此,让你母子今日能相见。”
天罡跪地言道:“义父恩德,义薄云天,罡儿终身不忘。”
义父拉起天罡:“起来说话吧!”
待天罡不再抽泣,义父续道:
“你看那一潭温泉,它对你可有再造之恩。当年你不足月早产,五脏六腑未完全长成,眼见得小命不保。你母知我医技能将你救活,故而撑着最后一点真气,等我赶至。我赶到时,与你体内输入真气,为你延续生命。来至此洞时,仅一线生机。那时为父闭气功已达上乘,封掉你气息后,我怀抱着你,潜入泉中。此泉水温,正似你母体内一般。你之生命,此时在温泉中得以延续。师妹终年与药为伴,体内药毒传于你身,也是早产原因之一。此泉中之水,正好能消却你体内药毒,这也是义父带你入水原因。一月后,你体内脏腑完全长成,且药毒已排除。带你出水,解开气门,此时的你,方是正常诞生婴儿。你之生命与众不同,诞生了两次。
早在洞内守候一月的秋姨,安葬好你母亲后,为你备办了一应所需衣帽。出水后的你,哇哇大叫,小师妹熬好米浆,一口一口喂食于你。再次整理师妹墓穴,两日后,我与秋姨议定,她仍回大邺,一为百姓治病,二为掌握着你父信息。对外则宣称,你母子均不在人世。议定后我与师妹分手,南、北而行。
义弟袁松,乃成都大户。早年瘟疫时,我曾救助他全家,故而他与我结义。我为兄,他为弟。袁氏夫妻,中年无子。二人思子心切,然命相所定,只能收得养子。冥冥之中,倒似缘份。我将你托与义弟抚养,自是两全其美之事。到得成都后,我对袁松夫妇言说,你乃我义子,父母双亡,托我抚养。贤弟伉俪盼子心切,此子就托你二人抚养可否?袁松夫妇喜出望外,把你视作心肝宝贝。从此,你名袁天罡,生活在袁家,外界无人知晓你之身世。”
听义父一口气言毕自己身世,恍惚中的袁天罡跪地再拜。
孙思邈拉着义子之手续言道:
“孩子,今已知自己身世。母亲苏婷,今葬于此,你已长大,是日后年年来此拜祭,还是请她回山,我等时常侍奉香火?”
痛苦中的袁天罡,神志依然清醒,对义父言道:
“母亲命运,如此悲惨,令罡儿痛心。生育之恩,儿子未报万一。作为人子,我怎安心?今我定将母亲背回百丈山,时时香火侍奉。”
听天罡之言,孙思邈从行囊中取出红绸丈余,再取出布袋一只,原来义父早有准备。
包裹好母亲遗体,天罡背负于身。父子二人拜辞山神,返回百丈山,择日安葬母亲于百鹤岭。
不曾想,在道成十岁那年,爱妻紫嫣暴病而亡。悲恸中,袁天罡测得,爱妻阳寿已尽,此为定数。尽管自己与义父都属医家高人,已是回天无力。悲痛之余,将紫嫣同样安葬于百鹤岭,与先人们为伴。因与紫嫣情深,天罡决意,此生再不婚配。
太阳西下,道成、从俨抓得满满两篮子鱼,奔上岭来,三人返回。
是晚,袁天罡至讲堂,与弟子们商议儒学馆诸事后,又与弟子们课授一番,回至观星楼。
上弦月西沉,仰望天际中众星辰,与几日前无有异样,品茶中的袁天罡,再次忆起了往事。
那年,袁天罡背生母回山安葬后,硬在百鹤岭结上芦棚,为母亲守孝一年。这一年中,除陪先人们说话外,就是于墓前习学前人留下之医著。冥冥之中,也许是生母赐与灵感。对以往那些医理、药理不甚理解处,如今是一一融汇贯通。一年守孝期满回观,在与义父交流中,令孙思邈吃惊。待到天罡取出先贤张仲景方单,指出著书中那些些微误处,又指出华佗外科手术之不足处时。吃惊后的孙思邈竟手舞足蹈,像个小孩子一样高兴起来,欢喜中言道:
“我‘神农’、‘药王’二门终于有了真正传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医圣张仲景方单的用药误处,以及医神华佗手术时入刀的深浅、用药之剂量误处,孙思邈在著书中早已发现。也许是后世抄写方单者之失误。年仅三十岁的袁天罡居然发现,说明他之医技、药技已达上乘。
高兴之余的孙思邈决定授与义子‘观骨疗法’。这观骨疗法乃医家最高境界,省却了问、闻、望、切那一套程序。习就观骨疗法者,凭借功力,即会观清患者骨骸、五脏六腑、经络。即知其病由病因,则立时对症医治。年过八旬的孙思邈,时时担心此技无有继承人,岂不是医家一大遗憾。如今眼前的义子,正是‘观骨疗法’最佳的继承人。至此,孙思邈开始授教天罡观骨疗法。
这一年,天下道家论道日在‘青阳观’举行。自天师张道陵创教后,天下陆续出现道观,华夏本土道家文化得以迅速发展。道学者们择年一次聚会。论道会上,道众们除交流道、儒之学、医药学、武学、天文、地理、术算、、摸骨观相诸多学问外,还叙谈友谊。在第二十代教主‘三阳真人’召唤下,各地观主、道学高深者,纷沓而至。
孙思邈、袁天罡回至青阳观时,教中护法、长老早至。原来,年事已高、且病入膏肓、知自己阳寿将尽的‘三阳教主’,要趁此次论道之日,将教主之位传与弟子袁天罡。教中四大护法、四大长老为道家中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更是道教中维护教规的执行者。第二十代道教主三阳真人已与长老、护法们议定,拥立道家新秀袁天罡继任教主之职。今人有把‘道家’和‘道教’区分不清者,小老儿在此姑且妄言几句。
道家文化为华夏文明之起源,道家文化包罗万象。摸骨、看相、算命、测运,起源于‘易’。而囊括了易的道文化又包括了天文、地理、星象、文学、历史、数学、医学、药学、工业发展、农业知识等等自然科学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发现、发明、创造者,后世均称其为道家人、或道学者。他们也以道家人自居,因为他们在遵循自然行事,‘道’之根本就是遵循‘自然’。
伏羲、女娲、三皇五帝、文王、周公、吕尚、王诩、张衡、落下宏、张仲景,数不尽的旷世奇才,甚至大唐皇帝李世民、李治、他们都被后世尊崇为道家人。只因华夏文化始之于‘道’。这些历代道学者、科学家们,他们之学识来源于‘道’。对华夏历史,科学发展有所贡献者,后人习学怀念,将他们请上了神坛,奉为道家。
东汉年间,道教创立,此前之道学者们自然不是道教徒。初创的‘道教’,它实则就是一民间社团组织,加入者都是道学者。时称道学者,实则就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们交流学识,互授创研成果。而道学者们,也不是悉数都加入道教,如唐时李世明、李治父子,他们就未曾入教。后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为道教徒,而不是道家人。他之后世子孙,都信奉道教。
道观、既是道家文化交流场所,更成为道教产业、经济基地。多年磨合,道教徒们已非悉数是道家人、道学者。其中不凡工匠、艺人、平民百姓。经年日久,道教形成了严格的教规。教徒、教众们在教规约束下,循规蹈矩,讲诚信,讲道理,尊老爱幼,以礼待人。道教徒更是不能做坏事、恶事等等。道教在宣传、交流、弘扬道学的同时,它严格的教规,实则对华夏人类人性灵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向善、向仁、讲德、讲义,成为华夏人类思想主体,也是道教之宗旨。
因道教的良性发展,道学者们研创的成果变为实践,各地道观成为实践之地。铸造业、手工业、纺织业在道观中悄然兴起。唐、宋、元、明时代,道观在宣讲道学、授教技艺的同时,实则成为了华夏工业、手工业经济主体。华夏人群中精英大多成为教主、教徒、教众。青云观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企业、经济实体。
元朝成吉思汗铁蹄入侵,中原人奋起反抗,道教、道家人成为反侵略的中坚力量。朱元璋加入了道教中实力最强的组织——明教。仰仗道教实力,终驱逐鞑虏,取得天下。
到得唐末,道教就开始不那么纯洁,逐渐分裂出众多的教派。如宋、元、明时出现的一正道、昆仑教、全真教、华山派、武当派、峨嵋派、明教等等。教众、教徒们再也不是纯粹的道家人。因各教派的政治主张不一,教规不一,道学者们也就许多人不曾加入道教。
年过八旬的‘三阳真人’诸病缠身,算得自己轮回日至。今召集教众,借论道日举行教主传承仪式。
天罡回观时,小师弟‘林岚枫’迎上前来。师弟年近二十,中适的身才配上合体的道装。他面目清秀,若不是头上发髻未插发夹,咋一看去,还以为是个道姑(道士、道姑服饰相近,道姑头顶发髻插一长长的牛骨或银制发夹,道士则只有发髻而无发夹,以此区分)。师弟十二岁入门,算是三阳真人关门弟子。天罡常回观代师课授,特喜欢这聪明的小师弟。
师弟行礼后言道:“师父他老人家正自盼望。道是师兄回时,立时请至他卧室。”
天罡去至师父卧室。孙思邈乃长老之一,见护法、长老们俱至,即过去与他们议事。
三阳真人卧室内,病入膏肓的师父近日全靠体内真气支撑。天罡抢上前去跪拜于地。言道:“徒儿不孝,师父病重,天罡不曾服侍于侧,实在是于心不安。”
坐于木椅上的三阳真人以手示意,让天罡起身。言道:
“多余话师徒间就不客气了。今值论道日,为师已与各长老、护法议定,由天罡你继任我道教第二十一任教主,今即举行继任之仪。”
从师父口气中,袁天罡知道老人家是提着一口真气,在交待后事,也就不去争辩,应道:
“徒儿谨遵师命。”